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血證詩

血隨氣布(四字精細)要循經,失(其常)度奔騰若迅霆,寒(冬寒)則麻黃(湯加減,蓋以麻黃能散血,行於經絡、肌腠、皮毛,環轉流行不息,是不致上溢、下溢之患矣。李東垣麻黃人參芍藥湯暗合此意,張隱菴用紫蘇梗,時賢用荊芥亦同)溫(春溫)桂去,秋宜瀉白(散)夏膏靈(竹葉石膏湯或白虎湯皆以石膏為主,)四生(丸)妙在鮮荷艾,六味(湯)功歸澤瀉苓,解到理中(湯)黃土湯外,道行脈絡竹皮青。

白話文:

血液隨著氣的作用分佈全身,必須遵循經脈運行,一旦失去正常的節制,就像奔騰的迅雷一樣失控。在寒冷的冬天,可用麻黃湯稍作加減來治療,因為麻黃能幫助血液散開,使其在經絡、肌膚和皮毛中環繞流動,如此可避免血液向上或向下過度流失的問題。李東垣的麻黃人參芍藥湯,暗合了這種想法,張隱菴選擇使用紫蘇梗,而當代的醫生可能用荊芥,這些都是類似的治療方式。

到了溫暖的春天,就該停用桂枝類的溫熱藥物。秋天適合使用瀉白散。夏天則可以選用竹葉石膏湯或白虎湯,兩者都以石膏作為主要成分。四生丸的妙處在於新鮮的荷葉和艾草。六味湯的功效則主要來自澤瀉和茯苓。理解了理中湯和黃土湯的原理之後,最後,我們要關注的是如何在脈絡中運行,這時竹皮和青色的竹子會成為我們的好幫手。

2. 下血久不止用斷紅丸詩

任(脈)沖(脈)血海督(脈)司權,專取奇經得秘傳,續斷三錢同側柏,鹿茸一具斷紅丸(側柏葉炒香,續斷酒炒各三錢,各鹿茸一具酥炙,醋煮阿膠為丸,每服四、五十丸,烏梅湯、人參湯任下。鹿茸有血,任沖之血最盛,從督而布護也。此為下血久不止症,深一層以用藥。)

白話文:

[對於長期不停止的下血癥使用斷紅丸的說明]

人體內的任脈、沖脈和督脈主管著血液的運行,這種獨特的治療方法是根據這些奇經八脈的理論而來。斷紅丸的主要成分包括:三錢的續斷、等量的側柏葉(需先炒至香氣散發)、以及一具鹿茸(需以酥油烤炙)。此外,還會加入以醋煮製的阿膠作為製丸的粘合劑。每次服用約四十到五十顆斷紅丸,可用烏梅湯或人參湯送服。

鹿茸含有豐富的血源,而任脈和沖脈中的血液非常旺盛,通過督脈的作用進行分佈與保護。此處所描述的下血不止的症狀,需要深入一層的治療,因此使用了這種特定的藥物配方。

3. 血證窮極用當歸補血湯詩

血雖陰類運陽和(《內經》及漢唐諸家秘旨,)運籍黃耆(黃耆質輕而行速,取其善運)用倍多,少佐當歸陰得主(陰以陽為主,得主有常,則所行不妄,)笑他門外怪云何(甲子歲,余治某下血症,議用此方,門外漢以黃耆作脹阻之,另服止血套藥,愈後變症百出。)

喘促者,氣上衝而不得倚息也。與痰飲,咳嗽,哮症參觀。有內外虛實四證;外證為風寒,以小青龍湯加杏仁主之。內證為水飲,以小半夏湯加茯苓八錢主之。實證非氣閉不開即肺脹不約,氣閉因支飲壅滿,呼吸不能自如,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;肺脹其人喘,目如脫狀,脈浮大者,以越婢加半夏湯主之。

虛證非脾虛不能轉運即腎虛不能吸納,脾虛以六君子湯加乾薑、細辛、五味子主之;腎虛宜真武湯,黑錫丹主之;亦有氣短為微飲,宜從小便主之。出氣短者,宜苓桂甘術湯;入氣短者,宜腎氣丸。此證不盡屬於熱,緣《內經》有「諸逆上衝,皆屬於火」句,故屬於熱證。

白話文:

【血證窮極用當歸補血湯詩】

血液雖屬陰性,卻在和諧的陽氣中運行。根據《內經》及漢唐多位專家的隱藏教導,我們使用黃耆來運行血液,因為黃耆本質輕盈且運行迅速,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,用量也相對較多。再輔以少許當歸,讓陰性得以平衡(陰性需依賴陽性來維持穩定,有了主導就能正常運作,不會亂來)。對於那些不懂醫學的人對黃耆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感到困惑,我只能一笑置之(在甲子年,我治療一個下血癥患者,建議使用此方,但門外漢認為黃耆會導致脹氣,於是選擇了其他止血藥物,結果在病癒後出現了各種併發症)。

【喘促者的治療方式】

喘促是氣上衝,讓人無法平穩呼吸的情況。這種情況可與痰飲、咳嗽和哮喘等症狀一同考慮。喘促有內外虛實四種證狀:外證是風寒引起,可以使用小青龍湯加上杏仁來治療。內證是由於水飲造成的,可以使用小半夏湯加上八錢的茯苓來治療。實證通常是由氣閉或肺脹造成,氣閉是因為支飲壅塞,呼吸困難,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;肺脹的病人會喘,眼睛像要脫出一樣,脈搏浮大,可用越婢加半夏湯治療。

虛證通常是由脾虛無法轉運或腎虛無法吸收造成的,脾虛可使用六君子湯加上乾薑、細辛和五味子治療;腎虛應使用真武湯和黑錫丹。也有氣短是由微飲造成的,這時應通過利尿來治療。如果出氣短,應使用苓桂甘術湯;如果入氣短,應使用腎氣丸。這種症狀不一定全是由熱引起的,因為《內經》有「所有向上沖的逆症,都屬於火」的說法,所以這種症狀也可能屬於熱證。

4. 喘促詩

喘分內外實虛醫,內(飲小半)夏(湯)外感(小青)龍兩路馳,氣阻實痰葶藶下(大棗瀉肺湯。)肺為實脹越婢(湯)施,虛而不運(脾虛不運)六君(子湯)助,虛若離根(腎氣上奔)真武(湯)追,導引利便(小便)呼吸辨(呼氣短,宜從太陽以化氣;吸氣短,宜從少陰以納氣,)桂甘(苓桂甘術湯)腎氣丸古遺規(此首限於字母,四字化為六字,俱要平提明提出,故不能合法。)

哮症,寒邪伏於肺腧,痰窠結於肺膜,內外相應,一遇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氣之傷即發,傷酒傷食亦發,動怒動氣亦發,役勞房勞亦發。一發則肺腧之寒氣與肺膜之濁痰狼狽相依,窒塞關隘,不容呼吸。而呼吸正氣,轉觸其痰,鼾齁有聲,非泛常之藥所能治,宜聖濟射干丸主之。

然滌痰雖為得法,又必於潛伏為援之處,斷其根株,須灸肺腧、膏肓、天突諸穴。此證原非因熱所致,緣《內經》有「諸逆上衝皆屬於火」之句,故與喘促均列於熱證。

白話文:

對於喘促的治療,需區分內因和外感,實證和虛證。如果是由於內因導致,且伴隨有水飲停滯,可以使用小半夏湯;若是外感風寒,則可用小青龍湯。如果喘促是因為氣道受阻,痰多實證,可選擇葶藶下大棗瀉肺湯。若肺部出現實脹,越婢湯能有效施治。如果是虛證,且脾臟功能不佳,無法正常運作,六君子湯能提供幫助。若虛證更嚴重,出現腎氣上奔,則需用真武湯來治療。此外,還需輔以導引利便的方法,分辨呼吸的問題,如果呼氣短,應從太陽以化氣;吸氣短,應從少陰以納氣,使用苓桂甘術湯和腎氣丸,這些都是古人的治療原則。

哮症,由於寒邪在肺腧部位潛伏,痰積聚在肺膜,一旦遇到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種氣候變化或飲酒過量、飲食失調、情緒激動、勞累過度等情況就會發作。當發作時,肺腧的寒氣和肺膜的痰液相互纏繞,堵塞氣道,讓人無法正常呼吸。此時正常的呼吸會觸動痰液,產生鼾齁的聲音,一般的藥物難以治癒,應該使用聖濟射干丸來主導治療。

然而,單純清除痰液並非最佳療法,還需在痰液潛伏的地方,通過灸療肺腧、膏肓、天突等穴位,切斷其根源。這種病症原本並非由熱引起,但根據《內經》中的“諸逆上衝皆屬於火”的描述,所以哮症和喘促都被歸類在熱證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