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七 (2)
卷七 (2)
1. 喘促
小青龍湯(見咳嗽)
小半夏加茯苓湯,治水飲,咳逆欲嘔,眩暈等症。
半夏(四錢),生薑(五錢),茯苓(八錢)
水煎服。
葶藶大棗瀉肺湯,治支飲阻隔氣道,呼吸不利。
大棗(十一枚),葶藶子(二錢,研)
水二杯,先煮大棗至一杯,分入葶藶煎八分服。
越婢加半夏湯,治氣盛痰壅,肺脹上氣,目如脫,脈浮大者。
麻黃(三錢),半夏(二錢),生石膏(四錢,研),甘草(一錢),大棗(二枚半),生薑(錢半)
水二杯半,先煮麻黃,吹去沫,入諸藥,煎八分服,日再。
黑錫丹,治脾腎虛冷,上實下虛,胸中痰飲,或上攻頭目,及奔豚上氣,兩脅膨脹,並陰陽氣不升降,五種腳氣,水氣上攻,或卒暴中風,痰潮上膈等症。
黑鉛,硫黃(各三兩,同炒結砂,研至無聲為度),沉香,胡蘆巴,熟附子,肉桂(各五錢)茴香,破故紙,肉豆蔻,木香,金鈴子(去核,各一兩)
上共為末,酒煮,麵糊丸,梧子大,陰乾以布袋擦令光瑩,每服四十丸,薑湯下。
真武湯(見上噎嗝),桂苓甘術湯,腎氣丸(即桂附八味丸。俱見上痰飲)
四磨飲,治諸喘。
人參,沉香,烏藥,檳榔(各等分)
四味磨濃汁,煎沸服。
方用人參瀉壯火以扶正氣,沉香納之於腎,而後以檳榔,烏藥從而導之,所謂:「實必顧虛,瀉必先補也。」四品氣味俱厚,磨則取其味之全,煎則取其氣之達,氣味齊到,效如桴鼓矣。原注云:送下養正丹甚妙者,以養正丹能緩腎也。安腎丸、八味地黃丸,可代此丹,鎮攝歸根,喘急遄已矣。
蘇子降氣湯,治上實下虛,痰喘及吐瀉等症。
紫蘇子(二錢,研),前胡,半夏,茯苓,當歸,炙草,沉香,厚朴(各五分)
加生薑二片,水煎服。
全真一氣湯(《馮氏錦囊》),治上焦虛熱下焦虛冷,此方清肅在上,填實在下之法。
熟地(一兩),人參(一、二、三錢或一兩,另煎另服),麥冬,牛膝(各二錢),冬白朮(炒三錢,)五味(七分),附子(一錢,須重用)
水煎服。
白話文:
[喘促]
小青龍湯:請參考咳嗽篇。
小半夏加茯苓湯:治療因體內水飲導致的咳嗽、想嘔吐和眩暈等症狀。使用方法為:半夏四錢,生薑五錢,茯苓八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葶藶大棗瀉肺湯:適用於支氣管飲液阻塞呼吸道,導致呼吸困難的情況。主要成分為大棗十一枚,葶藶子二錢(需研磨)。製作方式為先將大棗用水煮至剩一杯水量,再加入葶藶子煎煮至剩八分水量,即可服用。
越婢加半夏湯:適用於氣血旺盛,痰多壅塞,肺部膨脹,眼睛突出,脈搏浮大的情況。配方為麻黃三錢,半夏二錢,生石膏四錢(需研磨),甘草一錢,大棗二枚半,生薑錢半。製作方式為先煮麻黃,去沫後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剩八分水量,每日服用二次。
黑錫丹:適用於脾腎虛寒,上實下虛,胸中痰飲,或上攻頭目,以及奔豚上氣,兩脅膨脹,陰陽氣不升降,五種腳氣,水氣上攻,或卒暴中風,痰潮上膈等症。配方為黑鉛,硫黃(各三兩,同炒結砂,研至無聲為度),沉香,胡蘆巴,熟附子,肉桂(各五錢),茴香,破故紙,肉豆蔻,木香,金鈴子(去核,各一兩)。製作為末,以酒煮麵糊為丸,大小如梧桐子,陰乾後用布袋擦亮,每次服用四十粒,薑湯送下。
真武湯,桂苓甘術湯,腎氣丸:請參考上噎嗝篇。
四磨飲:適用於各種喘息症狀。配方為人參,沉香,烏藥,檳榔(各等分)。四味藥材磨成濃汁,煎沸後服用。
蘇子降氣湯:適用於上實下虛,痰喘及吐瀉等症狀。配方為紫蘇子(二錢,研),前胡,半夏,茯苓,當歸,炙草,沉香,厚朴(各五分)。加入生薑二片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全真一氣湯:適用於上焦虛熱,下焦虛冷,本方為清肅在上,填實在下的療法。配方為熟地(一兩),人參(一、二、三錢或一兩,另煎另服),麥冬,牛膝(各二錢),冬白朮(炒三錢),五味(七分),附子(一錢,須重用)。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2. 哮症
聖濟射干丸,治呷嗽咳而胸中多痰,結於喉間,呀呷有聲。
射干,半夏(各一兩),陳皮,百部,款冬花,貝母,細辛,乾薑,茯苓,五味子,郁李仁皂莢(去皮子,炙,五錢)
共為末,蜜丸梧子大,空心米飲下三、四十丸,一日兩服。
白話文:
[哮症治療]
使用聖濟射干丸來治療咳嗽且胸部積聚大量痰液,痰結在喉嚨之間,咳嗽時會發出聲音的情況。
藥方成分包括:射干,半夏(各一兩),陳皮,百部,款冬花,貝母,細辛,乾薑,茯苓,五味子,郁李仁以及皁莢(去皮去籽,烤熟,五錢)。
將這些藥材混合磨成粉末,再加入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空腹時,用米湯送服三十至四十粒藥丸,每日服用兩次。
3. 五淋癃閉
五淋湯,治小便淋症不出,或尿如豆汁,或成砂石,或為膏汁,或熱沸便血。
赤茯苓(三錢),白芍,生山梔(各二錢),當歸,細甘草(各一錢四分)
水煎服。
此方用梔、苓治心腹,以通上焦之氣,而心火清,歸、芍滋肝腎,以安下焦之氣,而五臟陰復,甘草調中焦之氣,而陰陽分清,則太陽之氣自化,而膀胱之水府潔矣。
補中益氣湯(見瘧疾),桂附八味丸(見痰飲)
白通湯(方見傷寒),治少陰病下利者此方主之。
白話文:
【五淋湯】,用於治療小便不暢,或是尿液濃稠如豆汁,或是尿中有砂石,或是尿液呈膏狀,或是排尿時伴有熱痛甚至血尿。
配方包括:赤茯苓(9克)、白芍、生山梔(各6克)、當歸、細甘草(各4.2克)。
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此處方中,梔子和茯苓主要針對心臟和腹部的問題,能疏通上焦的氣機,使心火得到清降;當歸和白芍滋養肝腎,調節下焦的氣機,使五臟的陰氣得以恢復;甘草則調和中焦的氣機,使陰陽分明,這樣一來,身體的太陽之氣就能自然運行,膀胱的水分代謝也會變得清潔順暢。
另外還提到【補中益氣湯】(詳見瘧疾治療部分)、【桂附八味丸】(詳見痰飲治療部分)、【白通湯】(方子可見於傷寒部分),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少陰病引發的下痢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