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六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6)

1. 黃疸症

理中湯(見心腹痛)

建中湯

芍藥(六錢),桂枝(三錢),甘草(二錢),生薑(三錢),飴糖(一合),大棗(四枚)

上六味,以水三杯,煮取一杯,去滓,納飴糖,更上微火消解,溫服,日三服。

茵陳蒿湯,治陽明病,發熱汗出,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,但頭汗出,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欲飲水漿者,此為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此方主之。

茵陳蒿(六錢),梔子(三錢),大黃(二錢,去皮)

上三味,以水三杯,先煮茵陳,減一杯半,納二味,煎八分,去滓,溫服,日三服。小便當利,尿如皂角汁狀,色正赤,一宿腹減,黃從小便去也。

梔子柏皮湯,治傷寒,身發黃發熱。

梔子(三錢),甘草(一錢),黃柏(二錢)

上三味,以水二杯半,煎八分服,日再。

白話文:

[黃疸症]

_理中湯_的部分請參閱心腹痛章節。

建中湯

使用芍藥六錢,桂枝三錢,甘草二錢,生薑三錢,飴糖一合,大棗四枚。

將上述六種藥材,用水三杯煮至剩一杯,然後過濾掉渣滓,加入飴糖,用小火加熱讓飴糖溶解,溫熱服用,一天服用三次。

茵陳蒿湯,主要治療陽明病,患者有發燒、出汗的症狀,這表示體內熱氣無法排出導致無法產生黃疸。患者可能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,汗線停在頸部,且小便不順,口渴想喝水,這顯示體內有淤積的熱氣,身體必然會出現黃疸,此方能對應治療。

使用茵陳蒿六錢,梔子三錢,大黃二錢(去皮)。

將上述三種藥材,用水三杯,先煮茵陳蒿至剩一杯半,再加入剩下的兩種藥材,煮至剩八分,過濾掉渣滓,溫熱服用,一天服用三次。小便會變得順暢,尿液會像皁角汁,顏色鮮紅,一夜後腹部會舒緩,黃疸會通過小便排出。

梔子柏皮湯,主要治療因感冒導致的黃疸和發燒。

使用梔子三錢,甘草一錢,黃柏二錢。

將上述三種藥材,用水二杯半,煮至剩八分,每天服用兩次。

2. 寒症

麻黃湯桂枝湯理中湯四逆湯真武湯吳茱萸湯五積散

白話文:

[處理寒症的方劑]

  • 麻黃湯:這是一種用來治療外感風寒,有發燒、頭痛、身體疼痛且無汗等症狀的藥方。

  • 桂枝湯: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初期,有輕微發燒、怕冷、出汗、頭痛和身體疲倦等症狀。

  • 理中湯:適用於脾胃虛寒,如腹瀉、腹痛、食慾不振和四肢冰冷等情況。

  • 四逆湯:針對嚴重的陽氣衰弱,手腳冰冷,甚至肢體厥冷的情況,此藥方能溫暖身體,恢復陽氣。

  • 真武湯:主要用於水濕內停所導致的浮腫、尿少、腹脹等問題。

  • 吳茱萸湯:此藥方適用於胃寒導致的嘔吐、頭痛和眼睛疼痛。

  • 五積散:適用於寒邪侵襲,導致胸悶、腹痛、咳嗽和呼吸困難等症狀。

3. 霍亂吐瀉

理中湯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(見《傷寒論》)

五苓散,治霍亂吐瀉而渴者,太陽症悉具,口渴嘔逆,小便不通等症,水腫症借用頗驗。

澤瀉(二兩),白朮,茯苓,豬苓(各一兩),桂枝(七錢)

共為末,以米飲調下三錢,多飲暖水以出汗。今人作小劑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【霍亂吐瀉】

對於霍亂導致的嘔吐與腹瀉,可以使用「理中湯」或「通脈四逆湯」再加入豬膽汁的方式來治療,這些藥方可在《傷寒論》中找到相關記載。

「五苓散」可用於治療因霍亂引起的嘔吐、腹瀉且伴有口渴的情況,當患者有太陽病的所有症狀,如口渴、噁心、嘔吐以及小便不暢等,此藥方亦可應用於水腫的情況,且效果良好。

藥方成分如下:澤瀉二兩,白朮、茯苓、豬苓各一兩,桂枝七錢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時以米湯調和三錢,並多喝溫水以促進發汗。現代則多改為小劑量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4. 鼓脹單腹脹方

胃苓散(見泄瀉)

聖朮煎,治脾虛作脹,及久患吐瀉等症。

白朮(微炒,一兩),陳皮(二錢),乾薑(三錢),肉桂(二錢)

水煎服。虛甚,加附子。

白朮補脾,脾得補則善運,善運則食消而脹去。欲其運多於補,則生用;欲其補多於運則熟用。凡藥生則行速,熟則行緩,自然之理也。若炒焦,則全失其本性,反令損脾增脹。陳皮達結氣於外,乾薑祛寒氣於中,肉桂化太陽之氣於下。下焦氣化,而上中二焦之氣亦治,此景岳新方中之第一方也。

連理丸,治腹脹如箕,時吐酸水者,又治久瀉如神。

人參,白朮,乾薑,川連(各二兩),炙草(一兩)

蜜丸,每服三錢,米湯送下,日兩服。

喻嘉言云:「酸水時吐時生,為單腹膨脹,及心、胸、腹、脅俱痛,不用八味地黃丸,為柔中之剛,而用此丸為剛中之柔,取其大苦大辛,能變胃而不為胃變也。」愚按:以白朮易蒼朮,其力更大。

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,治氣分,心下堅大能如盤,邊如旋杯。

桂枝,生薑(各三錢),炙草,麻黃,細辛(各二錢),附子(一錢),大棗(四枚)

水三杯二分,先煮麻黃至二杯二分,去沫,入諸藥,煎八分溫服,日夜三服,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。

此症是心腎交病,上不能降,下不能升,日積月累,如鐵石難破。方中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以和其上;而復用麻黃、附子、細辛少陰的劑,以治其下;庶上下交通而病愈,所謂大氣一轉,其結乃散也。

枳朮湯,治心下堅大如盤,(邊如旋盤,而不如旋杯,邪尚散漫未結,雖堅大而不滿痛也),水飲所作(《金匱》特提水飲,所以別於氣分也。)

枳實(二錢),白朮(四錢)

水煎服,日三服,腹中耎即當散也。言水飲所以別於氣分也,氣無形以辛甘散之,水有形以苦泄之,方中取白朮之溫以健運,枳實之寒以消導,意深哉。胃為陽,陽常有餘;脾為陰,陰常不足;胃強脾弱,則陽與陰絕矣。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則水飲作矣。方中用術以補脾,用枳以抑胃,臟腑分理,所以治水飲之原易,老逞其庸淺之見,變湯為丸,只認為一補一消之法,學者切勿述此陋語,為有識者笑。

四七湯,脹而屬七情所致者,宜此湯主之。

半夏,茯苓(各三錢),厚朴(二錢),蘇葉(一錢),生薑(三片)

水煎服。

此方妙在紫蘇葉一味以散結,香以醒脾,而順氣消脹行水乃其餘事。

白話文:

[鼓脹單腹脹方]

胃苓散(詳見泄瀉篇)

聖朮煎,適用於脾虛導致腹部脹大,以及長期患有嘔吐或腹瀉的情況。

所需材料:白朮(微炒,1兩),陳皮(2錢),乾薑(3錢),肉桂(2錢)。

製作方法:用水煎煮服用。如果虛弱情況嚴重,可加入附子。

白朮可以補充脾氣,脾氣得到補充後,運化功能會變得更好,食物消化順暢,腹部脹大問題就能解決。若希望運化功能更強,就使用生白朮;若希望補益功能更強,則使用熟白朮。一般來說,生藥物作用較迅速,熟藥物作用較緩慢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如果炒焦了,就會完全失去其本來特性,反而可能損害脾氣,增加脹大問題。陳皮可以幫助舒緩外在的結氣,乾薑可以驅除內在的寒氣,肉桂可以在下方轉化太陽之氣。下方的氣化作用良好,上方和中間的氣也會得到調理,這是景嶽新方中的首選方。

連理丸,適用於腹部脹大如箕,偶爾會吐酸水的情況,對於長期腹瀉也有神奇療效。

所需材料:人參,白朮,乾薑,川連(各2兩),炙草(1兩)。

製法:將以上材料製成蜜丸,每次服用3錢,用米湯送服,每日服用兩次。

喻嘉言表示:「酸水時吐時生,屬於單純的腹部脹大,以及心、胸、腹、脅都疼痛的情況,不使用八味地黃丸,因為它是柔中帶剛的藥物,而是使用這種丸,因為它是剛中帶柔的藥物,選擇它能大幅度苦辛,可以改變胃氣,而不是被胃氣改變。」我認為,如果使用白朮代替蒼朮,效果會更強。

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,適用於氣分,心下堅大如盤,邊緣像旋杯。

所需材料:桂枝,生薑(各3錢),炙草,麻黃,細辛(各2錢),附子(1錢),大棗(4枚)。

製作方法:取三杯二分的水,先煮麻黃至剩二杯二分,去掉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至剩下八分,溫熱服用,日夜各服三次,等到汗出如蟲行皮中,即可痊癒。

這種症狀是心腎兩者都有問題,上方不能下降,下方不能上升,長時間累積,就像鐵石一樣難以打碎。方中使用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來調和上方;再使用少量的麻黃、附子、細辛來治療下方,這樣上下交通,病情就能康復,這就是所謂的大氣一轉,其結乃散。

枳朮湯,適用於心下堅大如盤(邊緣像旋盤,但不像旋杯,邪氣尚未凝結,雖然堅大但不會感到滿痛),由水飲引起的(《金匱》特別提到水飲,以此區別於氣分)。

所需材料:枳實(2錢),白朮(4錢)。

製作方法:用水煎煮服用,每天三次,等到腹部軟化,病狀就會消散。這裡提到水飲,是為了區別於氣分,氣是無形的,用辛甘來散發;水是有形的,用苦來排泄。方中使用溫暖的白朮來強化運化功能,使用寒冷的枳實來促進消化,意義深刻。胃是陽性,陽性通常過剩;脾是陰性,陰性通常不足;如果胃強脾弱,那麼陽性和陰性就會斷絕。脾不能為胃運行津液,就會產生水飲。方中使用白朮來補脾,使用枳實來抑制胃,臟腑分工合理,因此治水飲的源頭容易,老闆展現其淺薄的見解,把湯改為丸,只認為這是一種補和消的方法,學習者千萬不要重複這種粗陋的說法,以免被有識之士嘲笑。

四七湯,如果腹部脹大是由七情導致的,應使用此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法。

所需材料:半夏,茯苓(各3錢),厚朴(2錢),蘇葉(1錢),生薑(3片)。

製作方法:用水煎煮服用。

這個方子的妙處在於使用紫蘇葉來散開結氣,香氣可以醒脾,而順氣消脹行水只是其附帶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