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六 (6)
卷六 (6)
1. 黃疸症
理中湯(見心腹痛)
建中湯
芍藥(六錢),桂枝(三錢),甘草(二錢),生薑(三錢),飴糖(一合),大棗(四枚)
上六味,以水三杯,煮取一杯,去滓,納飴糖,更上微火消解,溫服,日三服。
茵陳蒿湯,治陽明病,發熱汗出,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,但頭汗出,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欲飲水漿者,此為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此方主之。
白話文:
理中湯用於治療心腹疼痛。
建中湯的藥方:芍藥六錢、桂枝三錢、甘草二錢、生薑三錢、飴糖一合、大棗四枚。將以上六味藥材用三杯水煮成一杯,去渣,加入飴糖,用小火慢慢煮化,溫服,一天服三次。
茵陳蒿湯用於治療陽明病。患者發熱出汗,但熱氣無法發散導致皮膚發黃,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沒有汗,脖子發紅,小便不順暢,口渴想喝水漿,這是因為熱氣淤積在體內,身體必定會發黃,茵陳蒿湯可以治療此症。
茵陳蒿(六錢),梔子(三錢),大黃(二錢,去皮)
上三味,以水三杯,先煮茵陳,減一杯半,納二味,煎八分,去滓,溫服,日三服。小便當利,尿如皂角汁狀,色正赤,一宿腹減,黃從小便去也。
梔子柏皮湯,治傷寒,身發黃發熱。
梔子(三錢),甘草(一錢),黃柏(二錢)
上三味,以水二杯半,煎八分服,日再。
白話文:
茵陳蒿六錢、梔子三錢、大黃二錢(去皮),用水三杯先煮茵陳,煮到剩下一杯半,再加入梔子和去皮的大黃,煎到八分,去渣,溫熱服用,一天三次。小便應該順暢,尿液像皂角汁一樣,顏色正常偏紅,一晚肚子就會消下去,黃疸會隨著小便排出。
梔子柏皮湯用來治療傷寒,發黃發熱。梔子三錢,甘草一錢,黃柏二錢,用水二杯半,煎到八分服用,一天兩次。
2. 寒症
麻黃湯,桂枝湯,理中湯,四逆湯,真武湯,吳茱萸湯,五積散
白話文:
麻黃湯、桂枝湯、理中湯、四逆湯、真武湯、吳茱萸湯、五積散都是常見的中藥方劑,它們分別針對不同的病症,具有不同的功效。
麻黃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,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;桂枝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表證,具有溫經散寒、通絡止痛的功效;理中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,具有溫中健脾、和胃止瀉的功效;四逆湯主要用於治療四肢厥冷、脈微欲絕的陽氣衰敗證;真武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腎陽虛、寒濕內盛證;吳茱萸湯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、脾胃虛寒證;五積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積滯、食積不化證。
這些方劑的藥物組成和用法用量都有嚴格的規定,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醫生的指導服用,切不可自行使用。
3. 霍亂吐瀉
理中湯,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(見《傷寒論》)
五苓散,治霍亂吐瀉而渴者,太陽症悉具,口渴嘔逆,小便不通等症,水腫症借用頗驗。
澤瀉(二兩),白朮,茯苓,豬苓(各一兩),桂枝(七錢)
共為末,以米飲調下三錢,多飲暖水以出汗。今人作小劑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理中湯和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,這是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到的方劑。五苓散適用於霍亂吐瀉且口渴的患者,症狀包括太陽症全部表現、口渴、嘔逆、小便不通等,對於水腫症也有不錯的療效。方劑組成:澤瀉二兩、白朮、茯苓、豬苓各一兩、桂枝七錢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,用米湯調服三錢,多喝溫水以促進出汗。現代人常用小劑量,水煎服。
4. 鼓脹單腹脹方
胃苓散(見泄瀉)
聖朮煎,治脾虛作脹,及久患吐瀉等症。
白朮(微炒,一兩),陳皮(二錢),乾薑(三錢),肉桂(二錢)
水煎服。虛甚,加附子。
白朮補脾,脾得補則善運,善運則食消而脹去。欲其運多於補,則生用;欲其補多於運則熟用。凡藥生則行速,熟則行緩,自然之理也。若炒焦,則全失其本性,反令損脾增脹。陳皮達結氣於外,乾薑祛寒氣於中,肉桂化太陽之氣於下。下焦氣化,而上中二焦之氣亦治,此景岳新方中之第一方也。
白話文:
胃苓散(見泄瀉)
[聖朮煎],用於治療脾虛導致的腹部脹滿,以及長期患有嘔吐腹瀉等症狀。
方劑組成:
- 白朮(微炒,一兩)
- 陳皮(二錢)
- 乾薑(三錢)
- 肉桂(二錢)
用法: 水煎服。虛弱者可加附子。
藥理分析:
白朮補脾,脾胃健運則消化良好,腹部脹滿自然消退。若要強調脾胃運化,則生用白朮;若要強調補脾,則熟用白朮。生藥性較烈,起效快;熟藥性緩和,起效慢,這是藥材的自然特性。如果將白朮炒焦,則會損失藥性,反而會加重脾虛導致的腹部脹滿。陳皮疏肝理氣,使氣機暢通;乾薑溫中散寒,驅除體內寒氣;肉桂溫腎助陽,溫暖下焦,使氣血流通。下焦氣血流通,則上焦和中焦的氣血也自然調和,因此聖朮煎被稱為景岳新方中第一方。
連理丸,治腹脹如箕,時吐酸水者,又治久瀉如神。
人參,白朮,乾薑,川連(各二兩),炙草(一兩)
蜜丸,每服三錢,米湯送下,日兩服。
喻嘉言云:「酸水時吐時生,為單腹膨脹,及心、胸、腹、脅俱痛,不用八味地黃丸,為柔中之剛,而用此丸為剛中之柔,取其大苦大辛,能變胃而不為胃變也。」愚按:以白朮易蒼朮,其力更大。
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,治氣分,心下堅大能如盤,邊如旋杯。
白話文:
連理丸
功效: 治療肚子脹滿像簸箕一樣,並且偶爾嘔吐酸水,也能有效治療久瀉。
配方:
- 人參:兩錢
- 白朮:兩錢
- 乾薑:兩錢
- 川連:兩錢
- 炙草:一錢
製法: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丸劑。
用法: 每次服用三錢,用米湯送服,每天服用兩次。
註解:
- 喻嘉言說:「酸水時吐時生,伴隨單純的肚子膨脹,以及心、胸、腹、脅都疼痛,不應該使用八味地黃丸,因為八味地黃丸偏向柔中之剛,而此丸偏向剛中之柔。此丸以苦辛味為主,能改變脾胃功能,而不被脾胃所改變。」
- 我認為:用白朮代替蒼朮,功效更強。
桂甘薑棗麻辛附子湯
功效: 治療氣分(指上焦)病症,心下堅硬如盤,邊緣像旋轉的杯子。
桂枝,生薑(各三錢),炙草,麻黃,細辛(各二錢),附子(一錢),大棗(四枚)
水三杯二分,先煮麻黃至二杯二分,去沫,入諸藥,煎八分溫服,日夜三服,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。
此症是心腎交病,上不能降,下不能升,日積月累,如鐵石難破。方中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以和其上;而復用麻黃、附子、細辛少陰的劑,以治其下;庶上下交通而病愈,所謂大氣一轉,其結乃散也。
枳朮湯,治心下堅大如盤,(邊如旋盤,而不如旋杯,邪尚散漫未結,雖堅大而不滿痛也),水飲所作(《金匱》特提水飲,所以別於氣分也。)
白話文:
桂枝、生薑各三錢,炙草、麻黃、細辛各二錢,附子一錢,大棗四枚。用三杯二分的水,先煮麻黃至二杯二分,去沫,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八分,溫熱服用,每日三次,連續服用,直到汗出如蟲行皮中即痊癒。
這種疾病是心腎之間的病變,上不能降,下不能升,日積月累,就像鐵石一樣難以破除。方子中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用來調和上焦;而麻黃、附子、細辛用來治療下焦;希望上下交通,疾病痊癒,所謂大氣一轉,病結自然散去。
枳朮湯,主治心下堅硬如盤,水飲所致。
枳實(二錢),白朮(四錢)
水煎服,日三服,腹中耎即當散也。言水飲所以別於氣分也,氣無形以辛甘散之,水有形以苦泄之,方中取白朮之溫以健運,枳實之寒以消導,意深哉。胃為陽,陽常有餘;脾為陰,陰常不足;胃強脾弱,則陽與陰絕矣。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則水飲作矣。方中用術以補脾,用枳以抑胃,臟腑分理,所以治水飲之原易,老逞其庸淺之見,變湯為丸,只認為一補一消之法,學者切勿述此陋語,為有識者笑。
四七湯,脹而屬七情所致者,宜此湯主之。
白話文:
枳實兩錢,白朮四錢,用水煎服,一天喝三次,肚子軟了就該停藥。水飲指的是體內積存的水分,氣無形,要用辛甘之味來散掉,水有形,要用苦味來泄掉。這個方子用白朮溫補脾陽,幫助脾胃運化,用枳實寒性消導,去除積水,用意深遠。胃屬陽,陽氣充足,脾屬陰,陰氣不足,如果胃氣過盛,脾氣虛弱,陽氣和陰氣就會失衡。脾臟無法把津液運送到胃部,就會造成水飲積聚。這個方子用白朮補脾,用枳實抑制胃氣,使臟腑功能恢復正常,從根本上治療水飲。有些人學識淺薄,把湯藥改成丸藥,只認為是補脾消水的方法,這種說法很可笑,學者們千萬不要重複這些錯誤言論,免得讓有識之士嘲笑。這個方子叫四七湯,專門治療因七情郁結而導致的腹部脹滿。
半夏,茯苓(各三錢),厚朴(二錢),蘇葉(一錢),生薑(三片)
水煎服。
此方妙在紫蘇葉一味以散結,香以醒脾,而順氣消脹行水乃其餘事。
白話文:
藥方:
- 半夏:三錢
- 茯苓:三錢
- 厚朴:二錢
- 蘇葉:一錢
- 生薑:三片
**用法:**水煎服。
功效解析:
此方奇妙之處在於紫蘇葉這一味藥材,它能散結,香氣又能醒脾,順氣消脹、利水則為其餘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