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錄《千金》孫真人治霍亂吐下治中湯
臌脹證。因食積而起者,宜胃苓湯加半夏、乾薑、五穀蟲、木瓜,以麥芽打糊為丸,陳米湯送下三錢。因熱而起者,亦用前丸加黃連為佐,此皆實證易治也。惟有虛證,必用聖朮煎加附子,守服四、五十劑方效,即單腹脹亦不外此法。更有因於吐酸而起者,宜理中加黃連名連理丸,以剛藥變胃,不受胃變,此喻嘉言秘法也。
心下結聚如盤者,宜桂枝湯去芍藥,加麻黃、附子、細辛,日服二劑,夜服一劑,取微汗,令大氣一轉,其結乃散,即以枳朮湯,苦以泄其滿,此仲景聖法也。此病屬寒者多,故列於寒證。
(經義)《腹中論》曰:「有病心腹滿,旦食則不能暮食,名為鼓脹,治之以雞矢醴,一劑知二劑已。」《水脹篇》:「帝曰:鼓脹何如。岐伯曰:腹脹身皆大,大與膚脹等也,色蒼黃,腹筋起,此其候也。」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「濁氣則上,則生腹脹。」《經脈篇》曰:「足太陰虛則鼓脹,胃中寒則脹滿。
」《本神篇》曰:「脾氣實則腹脹,腎氣實則脹。」《至真要大論》曰: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,諸腹脹大,皆屬於熱。」《太陰陽明論》曰:「食飲不節,起居不時,陰受之。陰受之則入五臟,入五臟則脹滿閉塞。」《異法方宜論》曰:「北方者,其民樂野處而乳食,臟寒生滿病。
」按:治此病,必以經旨為主,取用仲景之方,方可全愈。唐以後各書,皆臆斷駁雜,不可姑試。方書謂單腹脹為鼓脹,以如堅中空,其象如鼓也,又名蠱脹,以血氣結聚,不可解散,其毒如蠱也。
白話文:
錄《千金》孫真人治霍亂吐下治中湯
腹部脹滿的症狀
如果脹滿是因為消化不良引起的,應該使用胃苓湯,再加入半夏、乾薑、五穀蟲、木瓜,將麥芽打成糊狀做成藥丸,用米湯送服,每次服用三錢。如果是因為體內有熱引起的脹滿,也用前面的藥丸,但要加入黃連來輔助,這些都是屬於實證,比較容易治療。但如果是虛證引起的脹滿,一定要用聖朮煎加上附子來治療,持續服用四、五十劑才會有效果,即使是單純的腹脹也應該用這個方法。還有一種是因為胃酸過多引起的脹滿,應該用理中湯加入黃連,稱為連理丸,用藥性強烈的藥來改變胃的狀況,讓胃能適應這種改變,這是一個叫做喻嘉言的醫家的秘方。
如果覺得心下(胃部)有硬塊,像一個盤子一樣,應該使用桂枝湯去掉芍藥,加入麻黃、附子、細辛,每天服用兩次,晚上服用一次,讓身體微微出汗,使體內氣機順暢,硬塊就會消散,之後再用枳朮湯,以苦味的藥來瀉掉腹部的脹滿,這是張仲景的聖賢方法。這種病多屬於寒症,所以把它歸在寒證裡面。
(經義)
《腹中論》說:「如果腹部脹滿,早上吃了東西,晚上就吃不下,這種情況叫做鼓脹,可以用雞矢醴來治療,服用一劑就會有效果,服用兩劑就會痊癒。」《水脹篇》說:「黃帝問:鼓脹是什麼樣的?岐伯說:腹部脹大,整個身體都腫大,就像皮膚腫脹一樣,臉色蒼黃,腹部青筋浮起,這就是鼓脹的症狀。」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「濁氣如果向上升,就會產生腹脹。」《經脈篇》說:「足太陰經虛弱就會導致鼓脹,胃裡寒冷就會導致脹滿。」《本神篇》說:「脾氣實盛就會導致腹脹,腎氣實盛也會導致腹脹。」《至真要大論》說:「各種濕邪引起的腫脹,都屬於脾的問題;各種腹部脹大,都屬於熱的問題。」《太陰陽明論》說:「飲食不節制,生活起居不規律,就會傷到陰氣。陰氣受損就會影響到五臟,影響五臟就會導致脹滿閉塞。」《異法方宜論》說:「北方的人,喜歡在野外生活,吃奶製品,體內容易受寒,產生脹滿的疾病。」
總之,治療這種疾病,一定要以經典的理論為主,採用張仲景的藥方,這樣才能完全痊癒。唐朝以後的各種醫書,都是隨意猜測,內容雜亂,不能隨便嘗試。醫書上說的單腹脹就是鼓脹,是因為腹部堅硬,內部中空,像鼓一樣;又叫做蠱脹,是因為血氣凝結在一起,無法消散,其毒性就像蠱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