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4)

1. 秘結症

脾約丸(一名麻仁丸)

厚朴(薑製),枳實(麵炒),芍藥(各八兩),大黃(蒸焙,一斤),麻仁(別研,八兩),杏仁(去皮尖,炒,五兩半)

上為末,煉蜜和丸,梧子大,每服二十丸,臨臥溫水下,大便通利則止。

按:權量尺寸,古今不同,此方各家折和,不能合一。

三承氣湯(見《傷寒論》)

白話文:

[祕結症]

這是一種稱為脾約丸的藥方,有時候也被叫做麻仁丸。

藥材包括:薑製厚朴、麵炒枳實、芍藥,每種藥材都需八兩;蒸焙大黃一斤;另外需要麻仁八兩,但要單獨研磨;最後是去皮尖並炒過的杏仁,用量為五兩半。

將這些藥材混合後研磨成粉末,再用煉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。服用時,每次吃二十顆,最好在睡前搭配溫水服用,直到大便順暢即停止服用。

附註:古時與現代的度量衡標準不一,這個藥方在各家的換算下,數量上會有些許差異。

另外提到的「三承氣湯」可參考《傷寒論》中的記載。

2. 膈症反胃方

左歸飲(方見頭痛),此方加生地、當歸,能滋陽明之陰,以去胃口伏邪之燥火,去茯苓者,恐其旁流入坎,不如專顧陽明之速效也。

三一承氣湯(見瘟疫),附子理中湯(即理中湯加附子)

真武湯,治少陰嘔逆,腹痛溺短,及治一切水症。

雲茯苓,白芍,生薑(各三錢),白朮,附子(各二錢)

水煎服。

此方妙在生薑之辛溫以利氣,氣化則水行矣。時醫疑生薑發汗,而以乾薑代之,豈知乾薑守而不走,大失此方之本旨。若再炮黑,或加肉桂,更為無知妄作矣。

吳茱萸湯(見上頭痛),(大、小)柴胡湯,五_瀉心湯_(俱見《傷寒論》)

越鞠丸(丹溪),治一切郁病。

香附,蒼朮,撫芎,梔子,六神麯(各等分)或丸或煎隨宜

大半夏湯

半夏(洗去涎,六錢),人參(三錢),白蜜(八錢)

水三杯半,和蜜揚二百四十遍,煎八分服。

此方用水之多,取其多煮白蜜,去其寒而用其潤,俾黏膩之性,流連於胃,不速下行,而半夏人參之力,可以徐徐斡旋於中,非參透造化之理者,不能悟及。隔咽之間,交通之氣不得降者,皆衝脈上行,逆氣所作也。衝脈不治,取之陽明,仲景以半夏降衝脈之逆,即以白蜜潤陽明之燥,加人參以生既亡之津液,用甘瀾水以降逆上之水飲,古聖之經方,惟仲景能用之。

不換金正氣散,楊仁齋曰:「脾氣雖強,腎氣不足,故飲食下咽,大腸為之飧泄也,煎不換金正氣散,吞下安腎丸。」

蒼朮(泔浸),陳皮(各二錢半),厚朴(薑製,二錢),甘草(蜜炙),藿香(各一錢),半夏(湯泡七次,錢半)

上用水二鍾,姜三片,棗二枚,煎八分,吞下安腎丸。

安腎丸,治腎氣不足,飯後即泄。又《金匱翼》云:「喘因腎虛,氣吸不下者,或因氣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,但經微勞,或飢時即發,宜以六味補陰之屬,壯水配火。若足冷麵熱者,須以安腎之屬,導水歸元。」

川烏(炮去皮臍),辣桂(各四兩),白茯苓(去皮),白朮(土炒),石斛(酒炒),白蒺黎(炒),桃仁(去皮尖,炒),萆薢,乾山藥,巴戟天,破故紙,肉蓯蓉(酒浸,各十二兩)

上各為細末,煉蜜丸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淡鹽湯送下。

腎氣不足,故用溫補諸藥以安之。方中桃仁、萆薢、蒺黎三味,非思議可及,方意與八味地黃丸同。但八味地黃丸長於利水,未免減其溫補之力,而此則用專而力更大也。

二神丸(方用肉豆蔻以補脾,破故紙以安腎,故稱二神),治飯後隨即大便。

肉豆蔻(四兩,生),破故紙(半斤,炒)

上各為細末,用肥大細棗取肉研膏,和藥杵為丸,如梧子大,每服五、七十丸,空心米飲入鹽送下。加木香二兩,名三神丸,加茴香一兩,名四神丸。

白話文:

[膈症反胃治療方]

  • 左歸飲(參考頭痛章節),在此方基礎上加入生地和當歸,能滋養胃部的陰分,去除胃中的燥熱,去掉茯苓的原因是怕它會影響到腎臟,專注於胃部會有更快的效果。

  • 三一承氣湯(詳見瘟疫章節),附子理中湯(即理中湯加上附子)

  • 真武湯,用來治療少陰經的嘔吐、腹痛、尿量減少,以及所有與水相關的病症。

用雲茯苓、白芍、生薑各三錢,白朮、附子各二錢。用水煎煮服用。

此方的巧妙之處在於生薑的溫辛可以促進氣血運行,氣血調和,水份就能順利排出。但有些醫生擔心生薑會使人出汗,改用乾薑,卻不知乾薑只會停留在原地,無法發揮生薑的功效,如果再進一步炮製,或者加入肉桂,更是無知妄為。

  • 吳茱萸湯(詳見頭痛章節),(大、小)柴胡湯,五_瀉心湯_(均詳見《傷寒論》)

  • 越鞠丸(出自丹溪),能治療各種鬱結的病症。

香附、蒼朮、撫芎、梔子、六神麯各等份,可做成藥丸或煎煮,視情況而定。

  • 大半夏湯

半夏(洗淨,六錢),人參(三錢),白蜜(八錢)

先用水三杯半,加上白蜜攪拌二百四十次,然後煎煮至剩八分,即可服用。

此方使用大量水分,目的是為了多煮白蜜,使其寒性消失,留下潤澤的特性,讓其粘稠的性質在胃部停留,不會迅速下移,半夏和人參的力量可以在胃部緩慢發揮作用。

  • 不換金正氣散,楊仁齋說:「即使脾氣旺盛,如果腎氣不足,食物下嚥後,大腸就會出現飧泄。服用不換金正氣散,配合安腎丸服用。」

蒼朮(用水浸泡)、陳皮各二錢半,厚朴(薑製,二錢),甘草(蜜炙)、藿香各一錢,半夏(湯泡七次,一錢半)

上述藥材用水二鍾,加上三片薑和兩顆棗,煎煮至剩八分,配合安腎丸服用。

  • 安腎丸,用於治療腎氣不足,飯後立即拉肚子。《金匱翼》指出:「喘息是由腎虛導致,氣吸不下,或是氣從小腹升起向上逆流,只要稍微勞累或飢餓就會發作,應服用六味地黃丸等補陰的藥物,壯水配火。若是腳冷臉熱,應服用安腎丸,引導水分回歸腎臟。」

川烏(炮製去皮臍)、辣桂各四兩,白茯苓(去皮)、白朮(土炒)、石斛(酒炒)、白蒺藜(炒)、桃仁(去皮尖,炒)、萆薢、乾山藥、巴戟天、破故紙、肉蓯蓉(酒浸)各十二兩
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,用煉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淡鹽湯送服。

因腎氣不足,所以用溫補的藥物來安穩腎臟。方中桃仁、萆薢、蒺藜三種藥材,其功效難以言喻,與八味地黃丸的原理相同。但八味地黃丸主要功能是利水,可能會減弱溫補效果,而此方則更專注,效果更強大。

  • 二神丸(因為使用了肉豆蔻來補脾,破故紙來安腎,因此稱為二神),用於治療飯後馬上就排便的情況。

肉豆蔻(四兩,生),破故紙(半斤,炒)
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,用肥大的棗子去核取肉,研成膏狀,和藥粉一起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空腹服用五、七十丸,用米湯加鹽送服。如果加入木香二兩,則成為三神丸;加入茴香一兩,則成為四神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