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3)

1. 痢疾

芍藥湯,治赤白痢,裡急後重(初起三日內用之。)

芍藥(三錢),當歸,黃芩,黃連,枳殼,檳榔,甘草(各一錢),木香,肉桂(各五分)

水煎服,或以肉桂換乾薑。此時醫通用之方,大意以行血則便膿自愈,調氣則後重自除,頗為合法。然肉桂宜換乾薑,痢初起宜加大黃。

真人養臟湯,治瀉痢久病,脫肛,完穀不化等症。

訶子(煨,一錢五分),罌粟殼(蜜炙,三錢),肉豆蔻(煨,五分),當歸,白朮(炒),酒白芍(各六分),木香(二錢四分),肉桂(八分,去皮),生甘草(一錢八分)

水煎服。

臟寒甚,加附子一錢五分。此方妙在木香之多,則澀而不郁。

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

葛根(四錢),黃芩,黃連(各一錢五分),甘草(一錢)

水三杯,先煮葛根至一杯半,吹去沫,入諸藥煎七分服,日二服,夜一服。此方治傷寒協熱下利而喘者,借用治下痢及熱瀉如神。

理中湯(見心腹痛)

香連丸

黃連(六兩),木香(一兩)

上二味共為末,水泛為丸,梧子大,每服二、三錢,米湯送下。

桃花湯,治少陰下利。

赤石脂(一兩六錢,留六錢研末),乾薑(一錢),粳米(五錢)

作一服,水煎,調入石脂末服,日夜作三服。病在腎,腎為先天之本,天惟石可以補之,仲景此方獨具女媧手段。

當歸四逆湯(見腹痛),倉廩湯(即人參敗毒散加陳米三錢。見瘟疫),小柴胡湯(見瘧疾),大承氣湯(奇恆並用)

羊脂煎(《千金》),治久痢不瘥。

羊脂(一棋子大),白蠟(二棋子大),黃連(末,一升,酢(取稠,),蜜(炙,七合煎取五合),烏梅肉(二兩),亂髮灰(洗去垢膩,燒末一升)

上七味,合納沙鍋中,湯上煎之,攪可丸飲用,如桐子大,三十丸,日三,棋子大小如方寸匕。張石頑曰:羊脂性滑利人,《千金》用治久痢不瘥,專取滑利以通虛中留滯也。其後且有羊脂阿膠蜜蠟黍米作粥方,深得炎帝《本經》補中寓瀉之意。

白話文:

【痢疾】

芍藥湯,適用於治療紅白痢疾,以及腹部緊縮感和排便困難(在病發初期三天內使用最佳)。

成分包括芍藥(三錢)、當歸、黃芩、黃連、枳殼、檳榔、甘草(各一錢)、木香、肉桂(各五分)。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,或者可以用乾薑代替肉桂。這是醫生常使用的方劑,主要目的是通過促進血液循環來治癒膿血便,調節氣機來減緩排便困難,非常合理。然而,肉桂應更換為乾薑,若痢疾剛開始,應增加大黃的用量。

真人養臟湯,適用於治療長期的瀉痢,脫肛,以及食物消化不良的情況。

成分有訶子(煨,一錢五分)、罌粟殼(蜜炙,三錢)、肉豆蔻(煨,五分)、當歸、炒白朮、酒炒白芍(各六分)、木香(二錢四分)、肉桂(八分,去皮)、生甘草(一錢八分)。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腸胃極度寒冷,可以再添加附子一錢五分。此方的巧妙之處在於大量使用木香,這樣可以收斂而不致於鬱悶。

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

成分有葛根(四錢)、黃芩、黃連(各一錢五分)、甘草(一錢)。先用水煮葛根至剩一杯半,然後去除泡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七分,每日服用兩次,夜間一次。此方可用於治療感冒伴隨的熱性下痢和喘息,對於下痢和熱性瀉痢有奇效。

理中湯(詳見心腹痛篇)

香連丸

成分有黃連(六兩)、木香(一兩)。將兩種藥材磨成粉末,用水搓成丸,形狀像梧桐子,每次服用二至三錢,用米湯送服。

桃花湯,適用於治療少陰引起的下痢。

成分有赤石脂(一兩六錢,留下六錢研磨成粉)、乾薑(一錢)、粳米(五錢)。將所有材料一起煎煮,再加入研磨好的赤石脂粉服用,白天和夜晚各服用三次。病源在腎臟,腎臟是身體的根本,唯有石類可以補充,張仲景的這個方子具有女媧補天的手法。

當歸四逆湯(詳見腹痛篇)、倉廩湯(即人參敗毒散加上陳米三錢。詳見瘟疫篇)、小柴胡湯(詳見瘧疾篇)、大承氣湯(特殊情況下使用)

羊脂煎(《千金》),適用於治療長期痢疾未愈。

成分有羊脂(一棋子大)、白蠟(二棋子大)、黃連(磨成粉,一升)、醋(取稠液部分)、蜂蜜(炙,七合煎取五合)、烏梅肉(二兩)、亂髮灰(清洗去除油膩,燒成粉一升)。將所有材料放入砂鍋中,用水煎煮,攪拌成丸,形狀像桐子,每次服用三十粒,每日三次。張石頑說:羊脂性質滑利,可以幫助腸胃運作,《千金》用來治療長期痢疾未愈,主要是利用其滑利特性來清除腸胃中的滯留物。後面還有羊脂、阿膠、蜂蜜、蠟、黍米做成粥的方子,深刻地體現了炎帝《本經》中「補中有瀉」的理念。

2. 泄瀉

胃苓湯,治諸瀉及腹痛腫脹等證。

茯苓,豬苓,澤瀉,白朮,桂枝,蒼朮,厚朴,陳皮(各一錢五分),炙草(八分)

加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
四神丸,治五更至天明腹痛而瀉,有定候,名脾腎瀉。又通治久瀉。

補骨脂(四兩,酒炒),肉豆蔻(麵煨,去油),五味子(各二兩),吳茱萸(湯泡,一兩)

以大棗八十一粒,生薑四兩,同煮爛,去皮核,和為丸,如梧子大,臨睡以米湯送下四錢。去肉豆蔻加人參、茯苓、乾薑、附子、罌粟殼,以米湯泛丸更效。

聖濟附子丸,治洞泄寒中,注下水穀,或痢赤白,食已即出,食物不消。

黃連,烏梅肉(各三兩),乾薑,附子(炮,各一兩五錢)

煉蜜丸,每服三錢,米湯下,日二服。

按:原注云:「春傷於風,邪氣流連,至夏發為飧泄,至長夏發為洞泄,陰生於午,至未為甚,長夏之時,脾土當旺,脾為陰中之至陰,故陰氣盛,陰氣既盛,則生內寒而洞泄矣。」

千金溫脾湯,治積久熱痢赤白。

大黃(四錢),人參,甘草(各二錢),熟附子(一錢),炮乾薑(二錢)

水煎溫服。

冷痢去甘草,加桂心三錢,倍人參、薑、附,減大黃一錢。

《靈樞》云:「中熱消脾,則便寒,寒中之屬,則便熱,胃中熱則消穀,令人懸心善飢。臍以上皮熱,腸中熱,則出黃如糜,臍以下皮寒,胃中熱,則腹脹。腸中寒,則腸鳴飧泄,胃中寒、腸中熱,則脹而且泄,胃中熱脹,腸中寒,則疾飢,小腹痛脹。」

張石頑注云:世醫治病,但知熱以寒治,寒以熱治,外此總不講也。設病中熱消脾,而見懸心善飢,洵為熱症無疑,然必審其臍以上皮熱,方是胃中熱氣蘊隆。若出黃如糜,不但胃中有熱,而腸中亦為熱邪奔迫可知。倘臍以下皮寒,而見腹脹,有似乎實熱固結,實為胃中虛寒之候,或見腸鳴飧泄,非特胃有寒,且移寒於二腸矣。蓋熱泄則腸垢黃赤,寒泄則鶩溏清冷,此病機之最顯著者,可以明辨。

況有脹而泄利,此脹為胃寒陽氣不布之脹,泄為腸熱便垢之泄,復有消穀易飢,小腹脹痛之病,豈非胃中有熱,腸中有寒之一驗乎。若此種種,苟未明仲景三瀉心湯,黃連湯,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,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,乾薑人參半夏丸等法,必不可以語至治也。

乳豆丸(方詳本論)

白話文:

[腹瀉]

胃苓湯,用來治療各種腹瀉以及腹部疼痛、腫脹等症狀。

藥方包含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、蒼朮、厚朴、陳皮(各15克),炙草(8克)

另外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四神丸,適用於在凌晨到天亮期間腹部疼痛並伴隨腹瀉,這種情況有固定的發作時間,稱為脾腎瀉。同時也可以用來治療長期腹瀉。

藥方包含補骨脂(120克,用酒炒過)、肉豆蔻(麵粉包裹蒸煮,去油)、五味子(各60克)、吳茱萸(用開水泡過,30克)

將八十一粒大棗與四兩生薑一同煮至軟爛,去除皮和核,然後和藥材混合成丸,形狀大小如同梧桐子,睡前用米湯送服四錢。去掉肉豆蔻,再加入人參、茯苓、乾薑、附子、罌粟殼,用米湯製成丸,效果更佳。

聖濟附子丸,用於治療洞泄寒中,排泄物中帶有食物殘渣,或是排出紅白相間的粘液,食物吃下去很快就會排出來,食物無法消化。

藥方包含黃連、烏梅肉(各90克)、乾薑、附子(炮製,各45克)

使用蜂蜜製成丸,每次服用三錢,用米湯送下,每天服用兩次。

千金溫脾湯,用來治療長時間的熱痢,排出紅白相間的粘液。

藥方包含大黃(16克)、人參、甘草(各8克)、熟附子(4克)、炮製乾薑(8克)

用水煎煮後溫服。

若是冷痢,應去除甘草,加入三錢的桂心,增加人參、薑、附的份量,減少大黃一錢。

《靈樞》中提到:「如果體內有熱氣,導致脾臟功能下降,就會出現腹瀉,這是寒中的一種,會導致腹瀉。胃部有熱氣,會讓人容易餓,肚臍以上的皮膚會發熱,腸道有熱氣,會排出像糜粥一樣的黃色物質,肚臍以下的皮膚發冷,胃部有熱氣,會導致腹部脹滿。腸道寒冷,會導致腸鳴和腹瀉,胃部寒冷、腸道有熱氣,會導致腹部脹滿並且腹瀉,胃部有熱氣和脹滿,腸道寒冷,會導致很快感到飢餓,小腹疼痛脹滿。」

張石頑在註解中提到:一般醫生治病,只知道用寒治熱,用熱治寒,除此之外的病情,都不會去研究。如果病人胃中有熱氣,導致脾臟功能下降,並且容易餓,這確實是熱症無疑,但是必須要檢查肚臍以上的皮膚是否發熱,才能確定是胃中有熱氣。如果排出像糜粥一樣的黃色物質,不但胃中有熱氣,腸道也有熱邪奔迫。如果肚臍以下的皮膚發冷,並且腹部脹滿,看似實熱固結,實際上是胃部虛寒,或者出現腸鳴和腹瀉,不只是胃部有寒氣,而且寒氣已經影響到小腸和大腸。熱性腹瀉,排出物呈黃紅色,寒性腹瀉,排出物呈清冷色,這是病情最明顯的表現,可以明確分辨。

此外,有脹氣和腹瀉的情況,這種脹氣是因為胃部虛寒導致陽氣不能正常運行,腹瀉是因為腸道有熱氣導致的,還有消瘦容易餓、小腹脹痛的情況,難道不是胃中有熱氣,腸道有寒氣的證據嗎?如果不知道張仲景的三瀉心湯、黃連湯、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、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、乾薑人參半夏丸等方法,就不能說是真正懂得治療。

乳豆丸(具體配方請參考相關論述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