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)

1. 肝火脅痛

《經》云:「肝病者,兩脅下痛,引少腹,善怒。」又云:「肝氣實則怒,其脈當弦急數實,其口當酸,其痛必甚,或煩渴二便不通。」

龍薈丸方

龍膽草,當歸(並酒洗),梔子,黃連,黃柏,黃芩(各一兩),大黃(酒洗,八錢),青黛,蘆薈(各五錢),木香(二錢半),麝香(五分)

蜜丸小豆大,薑湯下二、三十丸。

栝蔞湯,治左脅痛。

大栝蔞一隻,重一、二兩者,連皮搗爛,粉甘草二錢,紅花五分,水煎服。

蓋柴胡、龍薈、青黛、龍膽之類,苦寒益資其燥,而栝蔞柔而滑潤,於郁不逆,甘緩潤下,故奏效捷也。

白話文:

【肝火脅痛】

《經》說:「患肝病的人,兩脅下會疼痛,牽扯到小腹,容易發怒。」又說:「肝氣實則易怒,脈象應爲弦急數實,口中會有酸味,疼痛會很嚴重,可能會煩渴,大小便不通暢。」

【龍薈丸方】

龍膽草,當歸(並酒洗),梔子,黃連,黃柏,黃芩(各一兩),大黃(酒洗,八錢),青黛,蘆薈(各五錢),木香(二錢半),麝香(五分)。

將這些藥材製成蜜丸,大小如小豆,用薑湯送服二、三十丸。

【栝蔞湯】,用於治療左脅痛。

大栝蔞一個,重量在一二兩左右,連皮搗爛,粉甘草二錢,紅花五分,用水煎服。

像柴胡、龍薈、青黛、龍膽等藥物,苦寒性質可能會增加體內的燥熱,而栝蔞性質柔和滑潤,在鬱結時不會產生反效果,它甘緩潤下的特性,所以能快速見效。

2. 息積

《內經》云:「病脅下滿氣息,二、三歲不已,病名曰息積。」「夫消息者,陰陽之更事也。今氣聚於脅下,息而不消,則積而不散,故滿逆而為病。然氣不在胃,故不妨於食,特害於氣而已,治宜導引服藥,藥不可獨治,蓋導引能行積氣,藥力亦藉導引而行故也」。

推氣散,治右脅痛,脹滿不食。

片薑黃,枳殼,桂心(各三錢),炙草(三錢)

為末,每服二錢,薑棗湯調下,食遠服。

赤茯苓湯,治息積脅下,氣逆滿悶。

赤茯苓,桂心,陳皮(半兩,炒),高良薑(一兩),大腹皮(五錢),甘草(一分),吳茱萸(三分)

每服三錢,水煎,日二服。

白朮丸

白朮(陳土炒),枳實(麩炒),桂心(各一兩半),人參,陳皮,炙草,桔梗(各一兩半)

上為末,蜜丸梧子大,空心酒下三十丸,日二。脅痛,左屬肝主血,右屬肺主氣,多痰積,然悲哀惱怒,郁傷肝氣,兩脅骨疼痛,筋脈拘急,腰腳重滯是也。

枳殼煮散

枳殼(四兩先煮),細辛,桔梗,防風,川芎(各二兩),葛根(一兩半),甘草(一兩)

為粗末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薑棗同煎至七分,空心食前服。

尤在涇云:悲哀煩惱,肝氣致郁,枳殼能通三焦之氣,故以為君。肝欲散,故用細辛、川芎、桔梗之辛以散之。肝苦急,故用甘草之甘以緩之。其用防、葛者,悲則氣斂,借風藥以張之也。

白話文:

【息積】

《內經》提到:「有病人在脅下感到悶脹,呼吸困難,持續了兩三年都未見好轉,這種病症被稱為息積。」

所謂息積,就是身體裡的氣息無法正常運行,氣息在脅下聚集,無法消散,形成積聚,導致脹滿不適。但這種情況並不會影響到胃口,主要是對呼吸造成困擾。治療時,除了服用藥物,還應該配合導引運動,單純的藥物治療效果有限,因為導引運動可以幫助促進氣息的流通,藥物的效果也能藉由運動得到更好的發揮。

推氣散,適用於右側脅下疼痛,腹部脹滿,食慾不佳的情況。

成分包括薑黃、枳殼、桂心和炙草,各取三錢,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兩錢,用薑棗湯送服,飯後服用。

赤茯苓湯,用來治療息積在脅下,呼吸困難,胸悶的症狀。

成分有赤茯苓、桂心、陳皮、高良薑、大腹皮、甘草、吳茱萸,按比例配製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煎煮,每天服用兩次。

白朮丸

成分有白朮、枳實、桂心、人參、陳皮、炙草、桔梗,各取一定份量,研磨成粉,再加入蜂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,空腹時用酒吞服三十粒,每天兩次。脅痛,左邊與肝臟有關,主血液循環;右邊與肺部有關,主氣息。若痰多,多是由於肝氣鬱結,情緒波動如悲傷或憤怒,造成兩脅骨疼痛,筋脈收縮緊繃,腰部和腿部感到沉重,行動不便。

枳殼煮散

成分有枳殼、細辛、桔梗、防風、川芎、葛根、甘草,按比例配製,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盞半,加上薑棗一同煎煮至剩七分,空腹或飯前服用。

尤在涇提到:悲傷和煩惱會使肝氣鬱結,而枳殼能夠疏通三焦的氣息,因此作為主要成分。肝臟喜歡散發,所以使用細辛、川芎、桔梗等辛味藥材來幫助散發。肝臟容易緊張,所以使用甘草的甘味來緩解。防風和葛根的使用,是因為悲傷會使氣息收斂,藉助風藥來幫助擴張。

3. 痰飲

二陳湯,治痰飲及諸般咳嗽之通劑。

茯苓(四錢),半夏(二錢五分),陳皮(一錢五分),炙草(一錢)

加生薑四片,棗三枚,水煎服(錢數新定。)

滾痰丸,治老痰頑痰變生諸種怪病。

青礞石(打略碎,入瓷瓶,加焰硝一兩,以鹽泥封固煆紅,取出研飛淨三兩),大棗(酒蒸八兩),黃芩(酒洗,各八兩),沉香(一兩)

水泛為丸,每服一錢五分,仰臥而勿行動,二時許方行動飲食,服後喉間稠黏塞,乃藥與病相拒,少頃自愈。

桂苓甘術湯,治痰飲頭暈,欲嘔,心下悸,小便不利等症。

茯苓(四錢),白朮,桂枝(各三錢),炙草(一錢五分)

水煎服(錢數新定。)

桂附八味丸(即腎氣丸),治腎虛諸病,但小便不利者宜之。

熟地黃(四兩),山茱肉,懷山藥(各二兩),茯苓,丹皮,澤瀉(各一兩半),附子(泡),肉桂(各五錢)

蜜丸如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,米湯下,以美膳壓之。

王肯堂云:「相火寄於命門,命門者,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,因嗜欲竭乏,火無所附,故厥而上行。」桂附與火同氣,而其氣辛,能開腠理,致津液,通氣道,據其窟宅而招之,同氣相求,火必降下矣。且火從腎出者,是水中之火也,火可以水折,而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。故巴蜀有火併焉,得水則熾,得火則熄,則桂附者,固治浮游相火之正劑歟。

神仙墜痰丸

黑牽牛(取頭末,三兩),皂角(酥炙),白朮(生各一兩)

為末,水丸梧子大,酒下三、五十丸。

控涎丹

甘遂,大戟,白芥子(各等分)

糊丸,臨臥薑湯服五、七丸至十丸。痰猛加丸數。

十棗湯(見《傷寒論》)

礞石滾痰(見上)

青礞石丸(攻),治食積成痰。

青礞石(敲碎,如棗子大,以焰硝二兩,同入瓦罐,煆黃色),茯苓,天南星(慢火煨制),黃芩(各五錢),風化硝(三錢,盆洗者,冬月以絹袋盛,懸風前化之)

上為細末,神麯糊入薑汁為丸,如梧子大,每服三、五十丸,薑湯下。一方有枳實,倍礞石。

竹瀝丸

半夏,陳皮,白朮,茯苓,大黃,黃芩,人參,炙草,青礞石(製法同前方,各一兩),沉香(五錢)

末之,以竹瀝一大碗半,薑汁三匙,拌勻曬乾,如此五、六度,仍以竹瀝、薑汁糊丸小豆大,每百丸,臨臥薑湯下。

按:沉香似宜於臨制時入之,久曬恐泄香味。

半夏丸(消),治膈痰結實,滿悶喘逆。

半夏(薑汁製,五兩),皂莢(五挺,去皮揉水煮半夏),生薑(五兩,同半夏搗作餅,炙乾)

為末,蜜為丸如梧子大,薑湯下二十丸。

導痰丸(消),二陳湯六君子湯(和),此條宜香炒六君子湯,濟生腎氣丸(補),桂苓甘術湯六君子湯

沉香茯苓丸(溫),溫脾胃,利胸膈,和氣血。

沉香(一兩),茯苓,半夏,人參,丁香(各二兩),甘草,陳皮,檳榔,肉豆蔻(煨,各五錢)

蜜丸(薑湯下二十丸。)

本事神仙丸

茅山蒼朮(一斤,去皮為末),生芝麻(半兩,水淘淨,研濾取末),大棗(十五枚,煮爛,去皮核,研)

三味拌和,乘熱入臼杵,丸如梧子大,干之,每日空服溫湯吞下五十丸,加至一百丸、二百丸,忌桃、李、雀、蛤。初服心膈微燥,進山梔散一服不燥矣山梔干為末,沸湯點服。

許叔微云:「予平生有二疾:一則臟腑下血,二則膈中停飲。血有時而止,停飲則無時而愈。始因年少時夜坐為文,左向伏几案,是以飲食多墜向左邊。中夜以後,稍困乏,則飲酒兩,三杯,既臥就枕,又向左邊側睡。氣壯盛時殊不覺,三、五年後,覺酒止從左邊下,漉漉有聲,脅痛,飲食殊減,十數日必嘔吐數升酸水,暑月止是右邊身有汗,漐漐常潤,左邊病處絕燥。

遍訪名醫及海上方,服之少有驗,間或中病,止得月餘復作,其補則如天雄、附子、礬石,其利則如牽牛、大戟、甘遂,備嘗之矣。予後揣度之,已成癖囊,如潦水之有料臼,不盈料不行,水盈料而後行者也。清者可行,濁者依然停蓄,蓋下無路以決之也,是以積之五、七日,必稍吐去而稍寬,數日復作。夫脾土惡濕,而水則流濕,莫若燥脾以勝濕,崇土以填料臼,則疾當去矣。

於是悉屏諸藥,一味服蒼朮,三月而疾愈。自此一向服數年,不嘔不吐,胸膈寬,飲痰如故,暑月汗周體而身涼,飲亦當中下。前此飲漬於肝,目亦多昏眩,其後燈下能書細字,皆蒼朮之力也。予初用茅朮,半年後止用燥烈味極辛者,削去皮不浸,極有力而亦自然不燥也。山梔散用山梔一味,干為之末,沸湯點服。

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邊,時或運轉,亦消息之法。」

二陳加黃芩、連翹、山梔、桔梗、薄荷湯(清)

王節齋化痰丸(潤),治郁痰老痰稠黏,難於咯唾。

天門冬,酒芩,栝蔞仁,橘紅,海石粉(各一兩半),香附(鹽水炒),芒硝,桔梗,連翹(各五錢),青黛(二錢)

煉蜜入生薑汁少許和丸,細嚼一丸,清湯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