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二 (2)
卷二 (2)
1. 續論
時輩襲余歷驗之方,誤認為開手治法,又以私臆推廣,令其間服涼水、生梅水、西瓜汁、甘蔗汁、竹瀝、陰陽湯之類,殺人無算。且此證初患時,勢緩者,尚輕而易治,若一陣緊一陣,則肉削唇青,指甲青黑,自汗不止,身冷如冰,目上視而不能轉睛之危證可見,若加痰聲漉漉,氣喘抬肩,不半刻死矣。若利止而手足漸溫,人漸安靜,不藥可愈。
若利止而大煩大渴,欲引冷水者,是從太陰而出於陽明。《經》云:「陽明之上,燥氣主之。」宜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之類以清其燥。或初由陽明頭項強痛證,末用桂枝湯解脫,醫者滷笨而反下之,間有未服藥,而遽然下利不止者,系邪不外出而用內攻則為喘,喘則皮毛開,發而為汗。診其脈,急數之中,時見一止,名之曰「促」。
因此而知邪雖內陷,其氣仍欲外出。自當以葛根黃連黃芩湯,乘機而施升發,使內者外之,陷者舉之,此為太陽協熱下利涼解之一法也。又或太陽頭項強痛病,未用桂枝湯以解肌,醫者滷笨而數下之,間或未經服藥而自利,利甚,則胃虛而生寒,中氣無權,即不能推託邪熱以解肌,遂協同邪熱而下利,下利不止,則胃愈虛,而陰氣愈逆於上,而為心下痞硬,宜桂枝人參湯解其表裡,此為太陽協熱下利溫托之一法也。
又或利止而忽然寒熱往來,口苦脅痛多嘔,此邪氣欲從少陽而外出,宜小柴胡湯乘機以利導,或四逆散以順接陰陽,一服而手足即溫,此為少陽樞轉之一法也。先聖所謂:「從陰出陽者生。」陽指三陽而言也。若夫吐利不止,四肢冰冷不回,理中、四逆、吳茱萸之類隨服隨即泄去,俗名直腸洞泄,此胃脾俱敗,兩土同崩,卦取諸剝,此太陰內陷之死證也。若吐止利斷,而咽痛聲啞,兩足攣急,是邪從太陰而傳及少陰。
《經》云:「少陰之脈循喉嚨,縈舌本。」又云:「少陰之脈,循足陰股是也。」《傷寒論》云:「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。」凡此為少陰寒化熱化俱有之證,宜細辨而用大劑,可救十中之一、二。或面赤如朱,下寒而真陽上脫,名為戴陽。或身冷自汗,但躁不煩,欲臥於泥水之中,內寒而熱散於外,名為格陽。
二證為陰盛陽亡,真寒假熱之證,非白通湯、通脈四逆湯,姜附用至一、二兩,水浸冷飲,或間入人尿、豬膽汁,日夜服五、六劑,不能救之。或吐利後,虛煩不得眠,反復顛倒,心中懊憹者,為少陰之水火不交,宜梔子豉湯,此煩躁兼見之中,而煩重於躁,為少陰熱化之稍輕者。若心煩而至於不得臥,手足躁動不安,宜黃連阿膠湯。
此煩躁兼見之中,而躁重於煩者,為少陰熱化最重之證。至於熱一陣則利止,厥一陣則又利,即厥陰之厥熱相間證,不以日計,而以時計,得其意而變通可也。大抵熱多厥少為順,厥多熱少為逆,若但厥無熱,不可為矣。又須參《傷寒論》:「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」等證,以定為真厥陰證。
白話文:
當時的人們沿用我過去多次驗證有效的藥方,卻錯誤地認為這是剛開始的治療方法,又以自己的猜想來擴大應用,讓病人在服藥期間喝涼水、生梅子水、西瓜汁、甘蔗汁、竹瀝、陰陽湯之類,導致許多人因此喪命。而且這種病剛開始發作時,如果病情發展緩慢,還算輕微容易治療;如果時好時壞,一下子嚴重一下子又緩解,就會出現肌肉消瘦、嘴唇發青、指甲青黑、汗流不止、身體像冰一樣冷、眼睛向上看且無法轉動的危險症狀。如果再出現痰液發出漉漉的聲音、呼吸急促且需要抬肩,很快就會死亡。如果腹瀉停止,手腳漸漸溫暖,人也逐漸安靜下來,不吃藥也會痊癒。
如果腹瀉停止,卻出現極度煩躁口渴,想喝冷水的,這是疾病從太陰轉到陽明的表現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陽明主燥氣。」應該用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之類的藥來清除燥熱。或是疾病剛開始是陽明經的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,最後用桂枝湯解除了,但醫生糊塗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有時還沒吃藥就突然腹瀉不止,這是因為邪氣無法從體表散發出去,反而往體內攻擊導致氣喘。氣喘後皮膚毛孔張開,發汗。檢查他的脈象,會發現快速跳動中偶爾會停頓一下,這種脈象叫做「促脈」。
因此可以知道,雖然邪氣向內陷,但還是想從體表散發出去。這時應該用葛根黃連黃芩湯,趁機升發陽氣,使體內的邪氣向外發散,使陷下去的陽氣上升,這是太陽經協同發熱導致腹瀉,用清涼藥物來解除的一種方法。又或是太陽經的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,還沒用桂枝湯來解肌,醫生糊塗多次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有時甚至沒吃藥就自己腹瀉,腹瀉嚴重,就會導致胃虛而產生寒氣,中氣無力,就不能將邪熱從體表散發出去,於是協同邪熱一起下瀉。腹瀉不止,胃就更加虛弱,而陰氣反而向上逆行,形成胸部痞悶硬結。這時應該用桂枝人參湯來同時解除表裡之邪,這是太陽經協同發熱導致腹瀉,用溫補的方法來扶助陽氣的一種治療方法。
又或是腹瀉停止後,忽然出現發冷發熱交替,口苦、胸脅疼痛、頻繁嘔吐,這是邪氣想從少陽經向外散發的表現,應該用小柴胡湯趁機引導邪氣外散,或是用四逆散來調和陰陽,吃一劑藥手腳就會溫暖,這是少陽樞機轉動的一種治療方法。古人所說的:「從陰出陽則生」,這裡的陽是指三陽經而言。如果嘔吐腹瀉不止,四肢冰冷不回溫,用理中湯、四逆湯、吳茱萸湯之類的藥,吃下去就立刻拉出來,俗稱直腸洞瀉,這是胃脾都衰敗,兩土同時崩潰,就像《易經》剝卦的卦象,屬於太陰內陷的死證。如果嘔吐停止,腹瀉也斷了,卻出現咽喉疼痛、聲音嘶啞、兩腳攣縮拘急,這是邪氣從太陰傳到了少陰經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少陰經脈循行喉嚨,連繫舌根。」又說:「少陰經脈循行足的內側。」《傷寒論》說:「少陰病的特點是脈象微細,只想睡覺。」這些都是少陰經寒化或熱化都可能出現的症狀,應該仔細分辨,用大劑量的藥物,或許能救治十分之一、二的病人。或是出現面色像塗了朱砂一樣紅,下半身寒冷而真陽向上脫出的情況,叫做戴陽。或是身體冰冷、汗流不止,但躁動不安,想躺在泥水裡,這是體內寒冷而熱氣散發到體外的表現,叫做格陽。
這兩種症狀都是陰盛陽亡,屬於真寒假熱的症狀,如果不用白通湯、通脈四逆湯,並且將乾薑、附子用到一兩、二兩,用冷水浸泡後飲用,或者加入人尿、豬膽汁,日夜服用五、六劑,也無法救治。或是嘔吐腹瀉後,虛煩不能入睡,翻來覆去,心中煩悶不安,這是少陰經的水火不相交,應該用梔子豉湯。這種情況是煩躁兼有,但以煩為主,屬於少陰熱化較輕微的情況。如果心煩到無法入睡,手腳躁動不安,應該用黃連阿膠湯。這種情況是煩躁兼有,但以躁為主,屬於少陰熱化最嚴重的情況。至於發熱一陣就腹瀉停止,寒冷一陣就又腹瀉,這是厥陰經的寒熱交替證,不以天來計算,而以時辰來計算,了解其中的道理,就可以靈活變通。總的來說,熱多厥少屬於順證,厥多熱少屬於逆證,如果只有厥而沒有熱,就不可救藥了。還需要參考《傷寒論》中關於「消渴,氣上衝心,心中熱痛,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會吐蛔蟲」等症狀,來判斷是否為真正的厥陰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