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三 (10)
卷三 (10)
1. 黃疸詩
黃疸皆由濕熱成,色分黯滯與鮮明(陰黃色暗滯,陽黃色鮮明,)理中(湯)小建(中湯)陰黃主,陽證茵陳(蒿湯)子(柏皮甘草湯)行。
白話文:
黃疸這種病症大都是因為濕和熱的因素造成的,我們可以從病人的膚色來區分病情的嚴重度,一種是顏色較暗沉且顯得遲鈍的,稱為陰黃;另一種則是顏色較鮮亮明顯的,稱為陽黃。對於陰黃的治療,會用到理中湯和小建中湯這兩種藥方;而針對陽黃的病情,則會使用茵陳蒿湯和子柏皮甘草湯。
其中,“理中”指的是理中湯,“小建”指的是小建中湯,這兩種都是治療陰黃的主藥。“茵陳”指的是茵陳蒿湯,“子”指的是子柏皮甘草湯,這兩種藥方適用於陽黃的治療。
2. 傷寒條
傷寒麻黃湯證,桂枝湯證,表寒也。三陰寒化證用理中,四逆,真武,吳茱萸等湯,裡寒也。頭痛,項強,惡寒,又兼嘔逆,腰痛,表裡俱寒也,時法用五積散。
白話文:
在中醫學上,提到傷寒病症時,會用到麻黃湯和桂枝湯,這兩種都是用來治療表面感受的寒氣。而對於體內臟腑受寒所導致的疾病,如三陰寒化證,則會使用理中湯、四逆湯、真武湯或吳茱萸湯等來溫暖體內。
如果出現頭痛、頸部僵硬、畏寒,再加上嘔吐、腰痛等症狀,這就表示體內外都受到了寒氣的影響。根據一般的治療原則,這種情況會使用五積散來治療。
3. 傷寒證詩
麻(麻黃湯)桂(桂枝湯)二湯去表寒,理中(湯)四逆(湯)裡寒看,若還表裡皆寒證,五積(散)方中叩兩端。
霍亂吐瀉,乃中氣虛寒,陰陽雜錯,寒多不欲飲水者,理中湯主之。夏月伏陰在內,最多此證。若霍亂頭痛,發熱身疼痛,熱多欲飲水者,以五苓散主之,藿香正氣散,香薷飲不可輕用。若大汗出,內寒外熱,四肢厥冷,微脈欲絕者,宜通脈四逆湯。若大吐大下,厥逆煩躁,手足拘攣者,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、人尿以急救之。
(經義)《經脈篇》曰:「足太陰厥氣上逆,則霍亂。」《氣交變大論》曰:「歲吐不及,民病飧泄,霍亂。」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曰:「不遠熱,則熱至,熱至則身熱,吐下霍亂。」太陰所至為中滿,霍亂吐下,吐郁之發為嘔吐霍亂。
白話文:
使用麻黃湯和桂枝湯兩種湯劑,可以去除身體表面的寒氣。如果要治療身體內部的寒氣,則可選擇理中湯或四逆湯。當身體同時出現表裡俱寒的情況,應使用五積散來調節。
霍亂引發的嘔吐與腹瀉,通常是由於中焦氣虛和寒氣導致,此時陰陽失衡。對於這種情況,且患者不願喝水的,可用理中湯來治療。夏季是這種症狀高發期。但若是霍亂伴有頭痛、發燒和身體疼痛,且患者有喝水慾望的,則應使用五苓散來治療,而藿香正氣散和香薷飲不能隨便使用。如果患者大量出汗,身體內寒外熱,四肢冰冷,脈搏微弱近乎消失的,應使用通脈四逆湯。若患者大量嘔吐或排便,伴有四肢抽搐和精神煩躁,應使用通脈四逆湯加上豬膽汁和人尿進行緊急救治。
根據《經脈篇》所述:「足太陰的厥氣上衝,會引發霍亂。」《氣交變大論》中說:「如果一年中沒有足夠的嘔吐,那麼人民可能因消化不良而患霍亂。」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提到:「若不遠離熱源,熱度就會升高,導致身體發熱,並可能引起霍亂。」太陰所引起的症狀,常見的是腹部脹滿,以及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。當情緒鬱悶時,可能會引發嘔吐和霍亂。
4. 霍亂詩
吐瀉交來霍亂名,陰陽雜錯理中(湯)平,渴而思水五苓散,脈脫筋攣四逆(湯)程(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,或可以急救之。)
白話文:
[霍亂詩]的內容為:當嘔吐與腹瀉同時發生,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霍亂,這種病症是因為陰陽失調造成的,可使用「理中湯」來調理平衡。如果患者感到非常口渴並想喝水,這時適合用「五苓散」治療。若患者出現脈搏微弱、肌肉抽搐等症狀,則應該使用「四逆湯」進行救治,或者在緊急情況下使用「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