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五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6)

1. 濕症

二術二陳湯,治諸濕及痰飲。

白朮(三錢),蒼朮(二錢),茯苓,半夏(各二錢),陳皮,炙草(各一錢)

加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煎。

白話文:

藥方成分包括:白朮(9公克),蒼朮(6公克),茯苓,半夏(各6公克),陳皮,炙草(各3公克)。

在煎煮時需額外加入生薑三片,以及大棗兩顆。

2. 腫症

五皮飲,治一切氣腫水腫。

茯苓皮,大腹皮,桑白皮,陳皮(各一錢半),生薑皮(七分)

水煎服。

此藥以皮治皮,不動臟腑,勿以平易而忽之。

四君子湯

人參,白朮,茯苓(各二錢),炙草(一錢)

加生薑、大棗煎服。

小青龍湯真武湯(俱見《傷寒》)

導水茯苓湯,治水腫,頭面手足,遍身如爛瓜之狀,按而塌陷,胸腹喘滿,不能轉側安睡,飲食不下,小便秘澀,溺出如割,或如豆汁而絕少,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者,用此即漸利而愈。

澤瀉,赤茯苓,麥冬,白朮(各三兩),桑白皮,紫蘇,檳榔,木瓜(各一兩),大腹皮,陳皮砂仁,木香(各七錢五分)

每服一、二兩,水二杯,燈草三十根,煎八分,食遠服。病重者可用五兩濃煎,五更服。

麻黃甘草湯(《金匱》)

麻黃(三錢),甘草(一錢)

水二杯,先煮麻黃至一杯半,去滓,入甘草,煎八分服。

此方上宣肺氣,中助土氣,外行水氣,其功居於濟生腎氣丸之上。且腫症與傷寒症不同,傷寒症恐過汗亡陽,腫症以汗愈多而愈妙。水從汗泄,時醫謂須「開鬼門」,並無亡陽之說。

麻黃附子甘草湯,即前方加附子一錢五分。

此與《傷寒論》之分數略異,即以溫經散寒之法,變為溫經利水之方。

濟生腎氣丸,治水腫,小便短少,氣喘者。

熟地(四兩),茯苓(三兩),山茱萸,懷山藥,丹皮,澤瀉,牛膝,車前子,肉桂(各一兩),附子(五錢,泡)

上為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,燈草湯送下三錢,一日兩服。

神仙九氣湯(神仙,言藥之靈驗也。九氣,怒、喜、悲、恐、寒、暑、驚、勞、思是也。《經》曰:怒則風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暑則氣泄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,驚則氣亂。故云然。)

薑黃,香附(炒)

上各為細末,每服五、六錢,空心淡鹽湯調服。愚治膚脹,用溫酒下。

壺隱子曰:不佞用之以治膚脹,其效如神。

白話文:

[腫症]

【五皮飲】:適用於所有類型的氣腫和水腫。

成分包括茯苓皮、大腹皮、桑白皮、陳皮(每種各一錢半)以及生薑皮(七分)。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此藥用皮來治療皮,不會影響到內臟,不要因為它看似普通就輕視它的療效。

【四君子湯】

主要成分有人參、白朮、茯苓(各二錢)以及炙草(一錢)。加上生薑和大棗一起煎煮後服用。

【小青龍湯】、【真武湯】(詳情請參照《傷寒》一書)

【導水茯苓湯】:專治水腫,當頭、臉、手腳出現如爛瓜般的腫脹,按壓會凹陷,且胸腹有喘滿感,無法安穩翻身,食慾不振,小便不通暢,排尿困難,或尿液像豆汁一樣少,即使使用喘嗽氣逆等藥物也無效時,使用此湯劑能逐漸改善病情。

成分包括澤瀉、赤茯苓、麥冬、白朮(各三兩)、桑白皮、紫蘇、檳榔、木瓜(各一兩)、大腹皮、陳皮、砂仁、木香(各七錢五分)。

每次可取一、二兩,加入兩杯水,三十根燈草,煮至剩八分,飯後服用。若病情嚴重,可用五兩濃煎,於凌晨五點左右服用。

【麻黃甘草湯】(出自《金匱》)

成分有麻黃(三錢)及甘草(一錢)。用水二杯,先煮麻黃至剩一杯半,去渣,再加入甘草,煮至剩八分後服用。

此方能向上宣發肺部氣息,中間補充脾氣,外部促進水分運行,其功效高於【濟生腎氣丸】。此外,水腫和感冒不同,感冒需避免出汗過多導致陽氣流失,但水腫則是出汗越多越有益。水分通過汗水排出,醫生常說需「開鬼門」,並無提到陽氣流失的問題。

【麻黃附子甘草湯】:在上述配方中添加附子(一錢五分)。

此方雖與《傷寒論》中的比例略有差異,但將溫經散寒的原則,調整為溫經利水的方針。

【濟生腎氣丸】:適用於小便量少且伴隨氣喘的水腫症狀。

成分包括熟地(四兩)、茯苓(三兩)、山茱萸、懷山藥、丹皮、澤瀉、牛膝、車前子、肉桂(各一兩)、附子(五錢,泡)。將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,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,每次服用三錢,用燈草湯送服,每日兩次。

【神仙九氣湯】:「神仙」表示藥物的靈驗,「九氣」指的是怒、喜、悲、恐、寒、暑、驚、勞、思。根據經典所述:憤怒導致風氣上升,喜悅使氣息放緩,悲傷令氣息消失,恐懼使氣息下降,寒冷使氣息收縮,酷熱使氣息泄露,勞累使氣息消耗,思考使氣息結滯,驚嚇使氣息混亂。因此得名。

成分包括薑黃和炒香附。將兩種成分分別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五、六錢,空腹時用淡鹽湯調服。若治療膚脹,建議用溫酒吞服。

壺隱子說:本人用此方治療膚脹,效果如神。

3. 頭痛

逍遙散,治一切郁病,寒熱往來,及頭痛,婦人經水不調。

柴胡,當歸,芍藥,白朮,茯苓(各一錢半),炙草(八方),薄荷(五分)

水煎服。

當歸補血湯,治血虛發熱如神(《經》云:脈虛則血虛,血虛則發熱,症象白虎,惟脈不長實。)

炙耆(一兩),當歸(三錢)

水煎服。

尤氏《金匱翼》有生地黃五錢,甘草一錢(按:尤氏《金匱翼》此方,各書未載,徐炳南此時聲名藉藉,其訂刻此書,諒亦不肯阿好。)

左歸飲,治腎水大虛,能治六味丸所不能治之症,妙在甘草大甘,從脾以輸精於腎也。

熟地(四五錢或二兩),山藥,山茱萸(各二錢三錢),茯苓(二錢),枸杞(二三錢),炙草(二錢或三錢)

水煎服。

去茯苓、炙草,加菟絲子、龜膠、鹿膠、牛膝,蜜丸,名左歸丸。

吳茱萸湯,治陽明食谷欲吐,乾嘔,吐涎沫,少陰吐利,煩躁欲死者,頭痛如破者。

吳茱萸(泡,二錢半),人參(一錢半),生薑(五錢)

加大棗五枚,水煎服。

清震湯(《保命》),治雷頭風,頭面疙瘩,憎寒,拘急,發熱,狀如傷寒(疙瘩宜刺出血。)

升麻(二錢),蒼朮(四錢),荷葉(全者一個)

水煎,食後服。

透頂散(《本事》),治偏正頭風,遠年近日皆效,並治鼻塞不聞香臭。

細辛(三莖),瓜蒂,丁香,糯米(各七粒,一作赤小豆),龍腦(半分),麝香(一分)

研末,置小口罐中,緊塞罐口,令患人口含清水,隨左右搐一豆大於鼻中,良久,涎出即安。不愈,三日後再搐。

(孫男心典)按:此本《金匱》納藥鼻中取黃涎之法,酒客多濕,頭重者宜之。

又法,治偏正頭風,以生萊菔搗汁,令患者仰臥,以汁灌鼻中,左痛灌右,右痛灌左,左右俱痛俱灌之。

又頭風有偏正之殊,其病皆在少陽,陽明之絡,以毫刺針痛處數穴,立效。

張石頑云:外用法不若蒸法最效。方用川芎半兩,晚蠶砂二兩,殭蠶如患人年歲之數,以水五碗,煎至三碗,就炒鍋中以厚紙糊滿,中開錢大一孔,取藥氣熏蒸痛處,每日一次,雖年久者,三、五次,永不再發。平時置新鮮木瓜於枕邊,取香氣透達,引散肝風,亦良法也。

白話文:

【頭痛】

逍遙散,可用來治療所有因鬱悶導致的疾病,包括忽冷忽熱的症狀,以及頭痛,特別適用於婦女月經不調的情況。 所需材料有:柴胡、當歸、芍藥、白朮、茯苓各1.5錢,炙甘草0.8錢,薄荷0.5錢。 將以上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當歸補血湯,專治因血虛導致的發熱情況,效果神奇。 所需材料有:炙黃耆30克,當歸9克。 將以上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尤氏《金匱翼》中記載,可使用生地黃15克,甘草3克。 (注:尤氏《金匱翼》中的這個方子,並未被其他書籍收錄,但徐炳南當時名聲顯赫,他訂刻這本書時,應該不會輕易接受不好的建議。)

左歸飲,可用於治療腎水嚴重虛弱的症狀,可以治療六味丸無法治癒的病症,其中的關鍵在於甘草的大甘性質,能從脾胃輸送精華到腎臟。 所需材料有:熟地12-60克,山藥、山茱萸各6-9克,茯苓6克,枸杞6-9克,炙甘草6-9克。 將以上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。 去掉茯苓和炙甘草,加入菟絲子、龜膠、鹿膠、牛膝,製成蜜丸,稱為左歸丸。

吳茱萸湯,可用於治療陽明經食後想吐、乾嘔、口吐涎沫,以及少陰經嘔吐、下瀉,煩躁欲死,頭痛劇烈等症狀。 所需材料有:吳茱萸(泡)7.5克,人參4.5克,生薑15克。 加上5枚大棗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清震湯,可用於治療雷頭風,頭面部出現疙瘩,畏寒,身體僵硬,發熱,症狀類似感冒的情況。(疙瘩部位宜刺破出血。) 所需材料有:升麻6克,蒼朮12克,荷葉1個。 用水煎煮,飯後服用。

透頂散,可用於治療偏頭痛或正頭痛,無論是近期還是遠期的頭痛都有效,並且可以治療鼻塞,無法嗅到香臭味。 所需材料有:細辛3根,瓜蒂,丁香,糯米(或紅小豆)各7粒,龍腦1.5克,麝香3克。 研磨成粉末,放入小口罐中,密封罐口,讓病人含一口清水,根據疼痛側別,將一粒藥粉吹入相對應的鼻孔中,過一段時間,口水流出即可舒緩。如果沒有改善,三天後可再次使用。

(孫男心典)註:此方源自《金匱要略》,是將藥物塞入鼻中,引出黃色痰涎的方法,適合多濕的人,特別是頭部沉重的情況。

另一種方法是,治療偏頭痛或正頭痛,可以使用生萊菔搗碎取汁,讓患者仰躺,將汁液滴入鼻中,左側痛滴右側鼻孔,右側痛滴左側鼻孔,左右兩側都痛就兩側都滴。

頭痛有左右之分,但病根都在少陽、陽明的經絡上,可以用毫針在痛處扎幾個穴位,立刻見效。

張石頑說:外敷法不如蒸法更有效。使用川芎15克,晚蠶砂60克,殭蠶數量與患者的年齡相同,加五碗水煎至剩三碗,將煎好的藥倒入炒鍋中,用厚紙蓋住鍋底,在中央開一個錢大的洞,讓藥氣從洞中蒸騰出來,然後將藥氣蒸在痛處,每天一次,即使是多年的老毛病,經過三至五次治療,也能永遠不再復發。此外,將新鮮木瓜放在枕頭旁邊,利用其香味,可以疏散肝風,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