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五 (3)
卷五 (3)
1. 黃汗備方
仲景《傷寒論》:「師曰:『黃汗為病,身體腫發熱,出汗而渴,狀如風水,汗沾衣,色正黃,如柏汁,脈自沉也。』問曰:『從何得之。』師曰:『以汗出,水入汗孔,水從外入而得之,宜黃耆芍藥桂心酒湯主之』。」
黃耆(五兩),芍藥(三兩),桂心(三兩)
上三味切,以苦酒一升,水七升和煮,取三升,去滓溫服一升,正當心煩也。至六、七日,稍稍自除,其心煩不止者,以苦酒阻故也。一方用美清醯代酒,忌生蔥。
又凡黃汗之病,兩脛自冷,假令發熱,此屬歷節,食已則汗出。又身常夜臥盜汗出者,此勞氣也。若汗出即發熱者,久久身必甲錯也,發熱不止者,必生惡瘡也。若身重汗出已,輒輕者,久久必身瞤,瞤則胸中痛。又從腰以上必汗出,下無汗,腰髖馳痛,如蟲在皮中,狀劇者,不能食,身疼重煩躁,小便不利者名曰黃汗,桂枝加耆主之。
白話文:
老師說,黃汗病症會造成身體腫脹發熱,流汗卻口渴,看起來像風水病,汗水沾染衣物,顏色呈正黃色,像柏樹汁一樣,脈象沉細。有人問:這種病從哪裡來的?老師回答:因為流汗,水從汗孔進入身體,外來水份導致的,可以用黃耆芍藥桂心酒湯治療。
黃耆五兩,芍藥三兩,桂心三兩。
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,用苦酒一升,水七升一起煮,煮到剩下三升,去渣溫服一升,正好可以緩解心煩。六七天後,症狀會慢慢消失。如果心煩持續不斷,可能是因為用苦酒阻滯了氣血。也可以用美清醯代替酒,忌食生蔥。
此外,凡是患有黃汗病,雙腿自發冰冷,同時發熱,這屬於歷節病,吃完飯就會流汗。還有,經常夜間睡覺盜汗的,屬於勞氣。如果流汗就發熱,時間久了身體必定會出現甲錯症狀,持續發熱會長出惡瘡。如果身體沉重流汗後,體重馬上減輕,時間久了會出現身體抽搐,抽搐會導致胸痛。如果從腰部以上流汗,下方沒有汗,腰髖疼痛,就像蟲子在皮肉裡爬一樣,症狀嚴重,無法進食,身體疼痛沉重煩躁,小便不利,這叫做黃汗病,可以用桂枝加耆湯治療。
桂枝,芍藥,炙草,生薑(各三兩),黃耆(五兩),大棗(十二枚)
水煎。
療黃疸身腫,發熱,汗出而渴,狀如風水,汗出者衣皆黃,黃汗吳藍湯方。
吳藍,白芍,麥冬,桑白,防己,鮮皮,梔子(各六分)
水煎。
白話文:
桂枝、芍藥、炙草、生薑各三兩,黃耆五兩,大棗十二枚,水煎服用。這個方子用於治療黃疸、身體浮腫、發熱、出汗卻口渴,症狀類似風水,出汗後衣服會染黃的情況。另外,可以用白芍、麥冬、桑白皮、防己、鮮皮、梔子各六分,水煎服用,作為輔助治療。
2. 中風症
小續命湯,通治六經中風,喎斜不遂,語言謇澀,及剛柔二痙。
防風(一錢二分),桂枝,麻黃,人參,白芍,川芎,黃芩,防己,杏仁,炙草(各八分),附子(四分,炮)
加生薑三片,棗二枚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小續命湯用於治療六經中風引起的面歪口斜、肢體麻痺、言語不清以及手腳抽搐等症狀,方劑包括防風、桂枝、麻黃、人參、白芍、川芎、黃芩、防己、杏仁、炙甘草各八分,附子四分(炮製),加生薑三片、大棗二枚,水煎服。
防風通聖散,治中風,傷寒瘡瘍,及一切表裡俱實之症。
酒大黃,芒硝,防風,荊芥,麻黃,梔子,白芍,連翹,川芎,當歸,薄荷,白朮(各五分),桔梗,石膏,黃芩(各一錢),甘草(二錢),滑石(三錢)
白話文:
防風通聖散的功效與組成
防風通聖散,可以治療中風、傷寒、瘡瘍,以及一切表裡俱實的症狀。
藥方組成:
- 酒大黃、芒硝、防風、荊芥、麻黃、梔子、白芍、連翹、川芎、當歸、薄荷、白朮(各五分)
- 桔梗、石膏、黃芩(各一錢)
- 甘草(二錢)
- 滑石(三錢)
加蔥姜煎,日可兩服,夜可一服。
吳鶴皋曰:防風、麻黃,解表藥也,風熱之在皮膚者,得之由汗而泄。荊芥、薄荷,清上藥也,風熱之在巔頂者,得之由鼻而泄。大黃、芒硝,通利藥也,風熱之在腸胃者,得之由後而泄。滑石、梔子,水道藥也,風熱之在決瀆者,得之由溺而泄。風淫於膈,肺胃受邪,石膏、桔梗,清肺胃也。
而連翹、黃芩,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。風之為患,肝木王之,川芎、歸、芍,和肝血也。而甘草、白朮,所以和胃氣而健脾。劉守真氏長於治火,此方之旨,詳且悉哉。
歌曰:防風通聖大黃硝,荊芥麻黃梔芍翹,甘枯芎歸膏滑石,薄荷芩術力偏饒。
白話文:
加入蔥薑煎煮,一天可以喝兩次,晚上可以喝一次。
吳鶴皋說:防風、麻黃是解表藥,風熱停留在皮膚上的,可以透過發汗排出。荊芥、薄荷是清上藥,風熱停留在頭頂的,可以透過鼻腔排出。大黃、芒硝是通利藥,風熱停留在腸胃的,可以透過大便排出。滑石、梔子是水道藥,風熱停留在膀胱的,可以透過小便排出。風邪入侵膈膜,導致肺胃受邪,石膏、桔梗可以清熱肺胃。
而連翹、黃芩,又可以去除經絡裡的遊火。風邪的危害,是由於肝木過於旺盛,川芎、當歸、芍藥可以調和肝血。而甘草、白朮,可以和胃氣健脾。劉守真先生擅長治療火症,這個方子的用意,真是詳盡周全啊!
歌訣:防風通聖大黃硝,荊芥麻黃梔芍翹,甘枯芎歸膏滑石,薄荷芩術力偏饒。
驅風至寶丹,治風中經絡臟腑,及一切危證。
天麻,人參,熟地,羌活,桔梗,石膏,獨活,黃芩(各一兩),薄荷,大黃(酒浸),芒硝,黃柏,荊芥,麻黃,梔子,細辛,連翹,黃連,全蠍(各五錢),川芎(三兩半),白朮(一兩半),白芍,當歸,防風(各二兩半),甘草(二兩),滑石(三兩)
白話文:
驅風至寶丹
驅風至寶丹,用於治療風邪入侵經絡臟腑,以及各種危急重症。
組成:
- 天麻、人參、熟地、羌活、桔梗、石膏、獨活、黃芩(各一兩)
- 薄荷、大黃(酒浸)、芒硝、黃柏、荊芥、麻黃、梔子、細辛、連翹、黃連、全蠍(各五錢)
- 川芎(三兩半)
- 白朮(一兩半)
- 白芍、當歸、防風(各二兩半)
- 甘草(二兩)
- 滑石(三兩)
上二十六味,共為末,煉蜜丸,彈子大,每服一丸或二丸,細嚼,茶酒任下,臨臥服。
侯氏黑散,治大風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不足者(《外臺》用治風顛。)
菊花(四十分),白朮,防風(各十分),桔梗(八分),黃芩(五分),細辛,乾薑,人參,茯苓,當歸,川芎,牡蠣,礬石,桂枝(各三分)
上十四味,杵為散,酒服方寸匕,日一服。初服二十日,溫酒調服,禁一切魚、肉、大蒜常宜冷食,六十日止,即藥積腹中不下也,熱食即下矣,冷食自能助藥力。方用參、苓、歸、芎,補其氣血為君;菊花、白朮、牡蠣,養其肝、脾、腎為臣,而加防風、桂枝,以行痹著之氣;然風以寒為帥,先以細辛、乾薑驅其助虐之寒;火乘風而發,又以黃芩、桔梗,疏其怫鬱之熱;礬石所至,除濕解毒,收澀心氣;酒力運行周身為使,庶舊風盡出,新風不受,且必為散。
白話文:
將二十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彈珠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一或兩丸,細細咀嚼,可以用茶或酒送服,睡前服用。這個藥方叫做侯氏黑散,用於治療大風病導致四肢沉重、心寒無力等症狀,也可治風顛。
藥方包括菊花四十分、白朮、防風各十分、桔梗八分、黃芩五分、細辛、乾薑、人參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牡蠣、礬石、桂枝各三分,將十四味藥材搗碎成粉末,用酒送服,每天服用一次,每次服用方寸匕。頭二十天用溫酒調服,忌食魚、肉、大蒜,常吃冷食,持續服用六十天即可,藥物會積在腹中,不會排出,如果吃熱食就會排出。冷食可以幫助藥力發揮。藥方中人參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補益氣血,為君藥;菊花、白朮、牡蠣養護肝、脾、腎,為臣藥;加入防風、桂枝,可以疏通經絡,去除痺痛之氣;細辛、乾薑驅除寒氣;黃芩、桔梗疏解郁熱;礬石除濕解毒,收斂心氣;酒有助於藥力運行,使舊風盡除,新風不入,如此才算得上是有效的藥方。
酒服至六十日止,又常冷食,使藥積腹中不下,蓋邪漸侵心,不惡熱而惡寒,其由陰寒可知。若胸中之陽不治,風必不出,故先以藥填塞胸中之空竅,壯其中氣,而邪不內入,勢必外消,此即《內經》所謂:塞其空竅,是為良工之理。若專治其表裡,風邪非不外出,而重門洞開,出而復入,勢將莫御耳。
不識人,治足痱不能行,舌喑不能言,此少陰氣厥不至,名喑痱。
肉桂,附子,肉蓯蓉,茯苓,熟地,麥冬,瘛瘲,遠志,菖蒲,石斛,山萸肉,巴戟肉(各五分),薄荷葉(二分)
白話文:
患者服用藥酒六十天後,又經常食用生冷食物,導致藥物積聚在腹中無法排出,這是因為邪氣逐漸侵犯心臟,患者不再怕熱反而怕冷,可知是由於陰寒所致。如果胸中陽氣不治,風邪就不能排除,所以要先用藥物填補胸中空虛之處,增強其陽氣,邪氣便無法侵入,自然會從外消散,這就是《內經》中所说的“塞其空窍,是为良工之理”。如果只治疗表裡,風邪雖然會從體內排出,但如同大門敞開,出去又回來,勢必難以抵擋。
患者不認識人,腳上長痱子無法行走,舌頭麻木無法說話,這是少陰之氣虛厥不到位,稱為“喑痱”。
藥方:肉桂、附子、肉蓯蓉、茯苓、熟地、麥冬、瘛瘲、遠志、菖蒲、石斛、山萸肉、巴戟肉各五分,薄荷葉二分。
水二杯,煎八分服。
諸藥皆質重性沉,以鎮逆上之火,然火由風發,則無形而行速,故用輕清之薄荷為引導;又微煎數沸,不令諸藥盡出重濁之味,俾輕清走於陽分以散風,重濁走於陰分以鎮逆,制方煮法之妙如此。
參附湯(見盜汗)
三因白散,治中風不省人事,痰涎如湧,真起死回生之神方也,氣喘痰多用之甚效。
滑石(四錢研),半夏(三錢),生附子(二錢)
共研末,生薑四片,白蜜五錢,水一杯半,煎八分,溫服。寒化證,脈微或脈脫,四肢逆冷痰盛者,用此方。或脈數,手足溫,為熱化證,宜風引湯、竹葉石膏湯之類。
白話文:
水兩杯,煎煮到八分滿時服用。
所有藥材都具有沉重的性質,目的是壓制上逆的火氣。但火氣是由風引起的,風無形無狀,速度很快,所以用輕清的薄荷引導;又稍微煎煮幾沸,不要讓所有藥材都煮出沉重的味道,這樣輕清的藥性就能走陽分散風,重濁的藥性就能走陰分鎮逆,這就是這方子煮法的精妙之處。
參附湯可用於治療盜汗。
三因白散可以治療中風昏迷,痰液如湧上來,是起死回生的神藥,氣喘痰多用它非常有效。
滑石研磨成粉末(四錢),半夏(三錢),生附子(二錢),一起研磨成粉末,加入生薑四片,白蜜五錢,水一杯半,煎煮到八分滿時,溫熱服用。寒化證,脈搏微弱或脈象消失,四肢冰冷痰多的人,可以用這個方子。如果脈搏數而快,手腳溫熱,屬於熱化證,就應該用風引湯、竹葉石膏湯等方子。
白虎湯(見傷寒)
竹葉石膏湯(見火症)
黃連阿膠湯,治少陰病得之二、三日以上心中煩,不得臥者主之。少陰中風,借用此方。
黃連(四錢),黃芩(一錢),芍藥(二錢),阿膠(三錢),雞子黃(二隻打勻,取三分之一。)
上五味,以水二杯,先煮三物取一杯,去滓,納膠烊盡,少冷,納雞子黃,攪令相得,溫服,日三服。此為少陰熱化之證,方中用黃連、黃芩之苦寒以折之,芍藥之苦平以降之,又以雞子黃補離中之氣,阿膠補坎中之精,俾氣血有情之物,交媾其水火,斯心煩止而得臥矣,此迴天手段。
白話文:
白虎湯,是治療傷寒的方劑。
竹葉石膏湯,是治療火症的方劑。
黃連阿膠湯,用於治療少陰病,發病兩三天以上,心裡煩躁,無法安睡的患者。如果少陰中風,也可以借用此方。
配方:黃連四錢,黃芩一錢,芍藥二錢,阿膠三錢,雞子黃(兩個打勻,取三分之一)。
做法:將上述五味藥材,用兩杯水煎煮,先煮黃連、黃芩、芍藥三味藥材,取一杯藥汁,過濾去藥渣,然後放入阿膠,使其溶化,稍稍冷卻後,加入雞子黃,攪拌均勻,溫服,一天服用三次。
此方針對少陰熱化的症狀,方中用黃連、黃芩的苦寒性來折斷熱邪,芍藥的苦平性來降火氣,再以雞子黃來補益離中之氣,阿膠來補益坎中之精,讓氣血與精華交融調和水火,從而達到止心煩、安睡的效果,可謂是回天之術。
蘇合香丸
至寶丹(馳名藥,肆中發兌方,不必載。)
順氣散
人參,白朮,茯苓,陳皮,青皮,烏藥,白芷(各一兩),甘草(五錢)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杯,煎七分溫服。
勻氣散
白朮,烏藥,人參,天麻(各一錢),沉香,青皮,白芷,木瓜,紫蘇,甘草(各五分)
白話文:
蘇合香丸: 蘇合香丸是一種著名且在藥店可以找到的藥方,詳細內容不必在此列出。
順氣散: 成分包括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青皮、烏藥、白芷(各取一兩)、甘草(取五錢)。 使用方法: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後,每次服用時取三錢,加入一杯熱水,煎煮至剩餘約七分水,然後溫和地服用。
勻氣散: 成分包括:白朮、烏藥、人參、天麻(各取一錢)、沈香、青皮、白芷、木瓜、紫蘇、甘草(各取五分)。 使用方法:將所有成分混合後,每次取一定量(根據具體情況調整)加水煎煮,直至得到適宜濃度,溫和地服用。
上銼作一帖,姜三片,水煎服。
滌痰湯
南星(制),半夏(泡七次),枳實,茯苓(各二錢),橘絡(一錢五分),石菖蒲,人參(各一錢)竹茹(七分)
加生薑五片,水一杯半,煎八分,食後服。
竹瀝湯,治熱風心中煩悶、言語謇澀。
竹瀝,荊瀝(各五分),生薑汁(三合)
上三味相和,溫服三合,以酒調服良。一方竹瀝、荊瀝、梨汁各二合,陳醬汁半合,相合,微煎一、二沸,濾清,細細灌入口中,治中風不語,昏沉不識人。一方竹瀝五合,人乳汁二合,三年陳醬汁半合,三味相合,分三服治熱風,舌強不得語,心神煩悶。一方竹瀝五合人乳汁二合薑汁升生三味相合溫分三服日夜各一服,劉、朱、李三子發揮之外後人又增二升,生葛汁一升,生薑汁三合,三味相合,溫分三服,日夜各一服。劉、朱、李三子發揮之外,後人又增惡中、食中、寒中、暑中四症。
白話文:
將上藥磨成粉末,做成一帖藥,加入薑片三片,用清水煎煮後服用。
南星(經過炮製)、半夏(浸泡七次)、枳實、茯苓(各二錢)、橘絡(一錢五分)、石菖蒲、人參(各一錢)、竹茹(七分)。
加入生薑五片,水一杯半,煎煮八分,飯後服用。
竹瀝湯,用於治療熱風引起的胸悶煩躁、言語不清。
竹瀝、荊瀝(各五分)、生薑汁(三合)。
將以上三味藥混合在一起,溫熱後服用三合,用酒調服效果更佳。另一方,竹瀝、荊瀝、梨汁各二合,陳醬汁半合,混合在一起,微煎一、二沸,過濾清汁,慢慢地灌入口中,用於治療中風不語、昏沉不醒人事。另一方,竹瀝五合、人乳汁二合、三年陳醬汁半合,混合在一起,分三次服用,用於治療熱風、舌頭僵硬不能說話、心神煩悶。另一方,竹瀝五合、人乳汁二合、生薑汁一升,混合在一起,溫熱後分三次服用,每天服用一次,晚上服用一次。劉、朱、李三位醫家在原方基礎上發展,後人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惡中、食中、寒中、暑中四種病症的治療方法。
(孫男心典)按:食中者,過飽食填太陰,上下之氣不通而厥,以平胃散加減煎服,或探吐之,或以備急丸灌之。
風引湯,治大人中風牽引,小兒驚風瘛瘲,並治癲、狂、癇。
大黃(二兩),乾薑(三兩),龍骨(四兩),桂枝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牡蠣(四兩),寒水石,赤石脂,白石脂,滑石,紫石英,石膏(各六兩)
白話文:
吃飯過飽會導致脾胃積食,氣機不通,出現昏厥等症狀。可以服用平胃散加減治療,也可以催吐,或用備急丸灌服。風引湯用於治療成人中風導致肢體牽引,小兒驚風抽搐,以及癲癇、狂躁症和癇證。配方包括大黃、乾薑、龍骨、桂枝、甘草、牡蠣、寒水石、赤石脂、白石脂、滑石、紫石英和石膏。
上十二味,竹簏篩,以葦囊盛之,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,煮三沸,溫服一升(約每服一兩半。)
風邪內並,則火熱內生,五臟亢甚,迸歸入心,故以桂、甘、龍、牡,通陽氣,安心腎為君。然厥陰風木,與少陽相火同升,火發必風生,風生必挾木勢侮其脾土,故脾氣不行,聚液成痰,流注四末,因成癱瘓,故用大黃以盪滌風火濕熱之邪為臣,隨用乾薑之止而不行者以補之,為反佐。
又取滑石、石膏清金以伐其木,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濕,寒水石以助腎水之陰,紫石英以補心神之虛為使。使大人小兒風引驚癇皆主之。何後世以為石藥過多而不用,反用麝、腦以散真氣,花蛇以增惡毒耶。
白話文:
將十二味藥材用竹篩篩選後,裝入葦囊中,取井水三升,煮沸三次,溫熱服用一升(約每服一兩半)。
如果風寒入侵內部,就會導致內火上升,五臟功能亢進,最終熱氣侵入心臟。因此,使用桂枝、甘草、龍骨、牡蛎等藥材來通暢陽氣,安撫心腎,作為主藥。然而,厥陰風木和少陽相火同時上升,火氣旺盛必會產生風氣,風氣產生就會挾帶著木氣,侵犯脾土,導致脾氣運行不暢,積聚水分形成痰液,流注到四肢,最終導致癱瘓。所以,使用大黃來清熱瀉火,清除風火濕熱之邪,作為臣藥;並使用乾薑來溫補脾胃,作為佐藥。
再加入滑石、石膏來清熱瀉火,抑制木氣;赤石脂、厚土來燥濕利水;寒水石來滋陰補腎;紫石英來補益心神,作為使藥。此方可治療大人和小孩因風寒引起的驚癇等症。為何後世認為石藥過多而不使用,反而用麝香、冰片來散發真氣,用花蛇來增加毒性呢?
白礬散,治急中風、口閉涎上、欲垂死者。
白礬(二兩生),生薑(一兩,連皮搗,水二升,煎取一升,二合)
上二味,合研,濾分三服,旋旋灌之,須臾吐出痰毒,眼開風退,方可服諸湯散救治。若氣衰力弱,不宜吐之。
急救稀涎散,治中風涎潮,口噤,氣閉不通。
豬牙皂角(四挺肥實不蛀者,去黑皮,)晉礬(一兩,光明)
上為細末和勻,輕者半錢,重者一錢匕,溫水調灌下,不大嘔吐,但微微冷汗出一、二升,便得醒,次緩緩調治,大服亦恐過傷人(孫兆方。)
白話文:
白礬散可以治療突然發作的風中風,症狀包括口不能言、唾液流出、快要死去的病人。將白礬生用二兩,生薑連皮搗碎,加入兩升水煎煮至一升,取二合。白礬和生薑煎汁混合研磨後,過濾分為三服,逐次灌入病人嘴裡,不久病人會吐出痰毒,眼睛睜開,風邪退散,然後才能服用其他湯藥散劑救治。如果病人氣虛力弱,就不適合催吐。
急救時可以使用稀涎散來治療中風導致的唾液滿溢、口不能言、氣息不通的症狀。將豬牙皂角四個飽滿無蛀蟲的,去除黑皮,和光明晉礬一兩,研磨成細末,混合均勻。輕症患者服用半錢,重症患者服用一錢,溫水調服,不要引起過度嘔吐,只要微微出冷汗一、二升,病人就會醒過來,然後慢慢調理。服用過量恐傷人。
三化湯,河間云: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,先以加減續命湯,隨證汗之,內有便溺之阻隔,復以三化湯下之。
厚朴,枳實,大黃,羌活(各等分)
上銼如麻豆大,每服三兩,水三升,煎至一升半,終日服之,以微利為度。
《經》云:「脾胃太過,則令人四肢不舉。」又曰:「土太過則敦阜。阜,高也;敦,厚也;既厚而又高,則令除去。此真膏粱之疾,非腎經虛之候也。」何以明之,《經》云:「三陰三陽,發病為偏枯痿易。」王注云:「三陰不足,則發偏枯;三陽有餘,則為痿易;易為痿易常用,而痿弱無力也。
白話文:
河間先生說,中風患者若有六經病症,應先用加減續命湯,根據病情出汗;若內有大小便不通,再用三化湯幫助排泄。
三化湯由厚朴、枳實、大黃、羌活等藥材組成,等量研磨成麻豆大小,每次服用三兩,用水三升煎至一升半,全天服用,以微利為度。
《經》書中提到:「脾胃過於旺盛,會導致四肢無力。」又說:「土過於旺盛,則會出現高聳肥胖的現象,這是由於脾胃過盛,導致體內津液積聚,並非腎虛所致。」這說明三化湯治療的主要是脾胃過盛導致的病症。
《經》書中還說:「三陰三陽失調,會導致偏癱或痿弱無力。」王注解釋:「三陰不足會導致偏癱;三陽過盛則導致痿弱無力,而痿弱無力是常用的病症。」
」其治宜三化湯,瀉令氣弱,陽衰土平而愈,若脾虛則肢四亦不用也。《經》云:「土不及則卑監。卑者,下也;監者,陷也,坑也。」「四肢皆稟氣於胃,而不得至經,必因於脾,乃得稟也,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日以益衰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,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」其治則宜十全散,加減四物,去邪留正也。
肘後紫方(《外備》),療中風脊強,身痙如弓。
雞屎(二兩),大豆(一升),防風(三兩)
水二升,先煮防風,取三合汁,豆、雞矢二味,熬令黃赤色,用酒二升淋之,去滓,然後入防風汁和,分再服,相去人行六、七里,覆取微汗,避風。
白話文:
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使用三化湯,瀉掉令氣虛弱,陽氣衰退,脾土平復後就能痊癒。如果脾虛,四肢也會無力。經書上說:「土不足就會卑監。卑,指低下;監,指陷落,坑洞。」四肢都依靠胃氣供應,但無法直接到達經絡,必須透過脾臟才能得到滋養。現在脾臟無法幫助胃運化津液,四肢得不到水穀氣,一天天虛弱,脈道不通暢,筋骨肌肉都缺乏氣血滋養,所以無力。治療方法應該使用十全散,加減四物湯,祛除邪氣,保留正氣。
這是肘後紫方中治療中風脊強,身體痙攣如弓的方劑。
雞屎(二兩)、大豆(一升)、防風(三兩)
用水二升,先煮防風,取三合汁,大豆、雞屎兩味熬煮至黃赤色,用酒二升淋進去,去渣,然後加入防風汁混合,分兩次服用,每次服藥後行走六七里,覆蓋取微汗,避風。
華佗愈風散,治婦人產後中風、口噤、手足瘛瘲、角弓反張,或產後血暈、不省人事,四肢強直等症。
荊芥(微炒為末),每服三錢,豆淋酒調服,或童子小便服之。口噤則抉齒灌下,藥下如神。王貺《指迷方》,加當歸等分,水煎服(按:男子中風亦用之。)
豆淋酒法,黑豆二升,熬令聲絕,酒二升,納鐺中急攪,以絹濾取清汁送藥,或專用此汁頓服取汗。
續命煮散(《外備》),復榮衛,卻風邪。
桂枝(七分),白芍,甘草,防風,獨活,人參,生地,當歸,川芎,荊芥穗,細辛,遠志乾薑,半夏(各五分)
上銼作一帖,入姜三片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華佗愈風散可用於治療婦女生產後中風、嘴巴緊閉、手腳抽搐、角弓反張,或是產後昏迷不醒、四肢僵硬等症狀。將荊芥微炒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豆淋酒調服或用童子尿送服。若嘴巴緊閉,就需撬開牙齒灌服,藥效非常顯著。王貺《指迷方》中加了當歸,等量,水煎服。男子中風也可以使用此方。
豆淋酒的做法是:將黑豆二升熬煮至無聲響,加入酒二升,迅速攪拌,用絹布過濾取清汁送藥,也可以單獨服用此汁,服用後促使出汗。
續命煮散可以恢復氣血,驅散風邪。將桂枝、白芍、甘草、防風、獨活、人參、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荊芥穗、細辛、遠志、乾薑、半夏各五分,一起切碎,加入三片生薑,用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