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)

1. 瘟疫

加味香蘇飲(見上感冒)

人參敗毒散,治瘟疫及四時感冒,並治噤口惡痢。

人參,柴胡,前胡,羌活,獨活,川芎,茯苓,桔梗,枳殼(各一錢五分),甘草(八分)

加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若體壯者,只用加味香蘇飲,去蔓荊子,加玉竹三、五錢。

藿香正氣散,治外受邪氣,內停飲食,頭痛發熱,或霍亂吐瀉,或時行瘧疾。

藿香,白芷,大腹皮,紫蘇,茯苓(各一錢五分),半夏,厚朴,桔梗,甘草(各一錢)

加薑棗,水煎服。

白虎湯,治大熱大渴,自汗之症。

石膏(生研,八錢),知母(三錢),甘草(一錢),粳米(四錢)

水煎服。加人參一錢五分,名人參白虎湯,日夜作三服。

三一承氣湯,治一切裡實之證。

大黃,芒硝,厚朴,枳實(各二錢),甘草(一錢)

水煎後,入芒硝,不如三承氣擇用為當。

防風通聖散(見中風)

六味湯(見厥症)

四物湯(見婦人)

白話文:

【瘟疫】

加味香蘇飲:(在感冒篇目中有詳細介紹)

人參敗毒散:此方能治療瘟疫以及四季感冒,同時也能治療口閉不開且嚴重的痢疾。 成分有:人參、柴胡、前胡、羌活、獨活、川芎、茯苓、桔梗、枳殼(每種藥材各一錢五分)、甘草(八分)。 服用方法:加入三片生薑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若身體健壯者,只需使用加味香蘇飲,去掉蔓荊子,再添加玉竹三至五錢。

藿香正氣散:此方能治療外感邪氣,內部消化不良,頭痛發燒,或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,或是流行的瘧疾。 成分有:藿香、白芷、大腹皮、紫蘇、茯苓(每種藥材各一錢五分)、半夏、厚朴、桔梗、甘草(每種藥材各一錢)。 服用方法:加入薑棗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白虎湯:此方能治療極度高熱、極度口渴、自汗的症狀。 成分有:石膏(生研,八錢)、知母(三錢)、甘草(一錢)、粳米(四錢)。 服用方法:用水煎煮後服用。若添加人參一錢五分,則名為人參白虎湯,可日以繼夜分三次服用。

三一承氣湯:此方能治療各種內部實證。 成分有: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(每種藥材各二錢)、甘草(一錢)。 服用方法:用水煎煮後,再加入芒硝。然而,未必每次都要使用這三種承氣湯,應視情況選擇合適的使用。

防風通聖散:(在中風篇目中有詳細介紹)

六味湯:(在厥症篇目中有詳細介紹)

四物湯:(在婦人篇目中有詳細介紹)

2. 陰虛盜汗症

當歸六黃湯,治陰虛發熱盜汗。

當歸,生地,熟地,黃芩,黃連,黃柏,甘草(各一錢五分),炙黃耆(三錢)

水煎服。

參附湯,治腎虛不足,自汗等症。

人參(一兩),附子(五錢)

水煎。

耆附湯,治衛陽虛而自汗,即前方以炙黃耆一兩易人參。

朮附湯,治脾陽虛而挾濕自汗,即前方以白朮一兩易人參。

白話文:

【陰虛盜汗症】

使用「當歸六黃湯」來治療因陰虛導致的發熱和盜汗。

藥方包含:當歸、生地、熟地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及甘草(每種各15克),以及炙黃耆(30克)。

用清水煎煮服用。

「參附湯」適用於腎虛不足,導致自汗的情況。

所需藥材為:人參(30克),附子(15克)。

用水煎煮。

「耆附湯」,針對防禦陽氣虛弱導致自汗,此方是以炙黃耆一兩取代人參。

「朮附湯」,適用於脾臟陽氣虛弱且夾帶濕氣導致自汗,此方是以白朮一兩取代人參。

3. 盜汗自汗

自汗者,汗自出,屬陽虛,宜玉屏風散加牡蠣、浮小麥之類以實補表陽;盜汗者,身睡而汗出,醒而汗收,屬陰虛,宜當歸六黃湯以補陰清火。然陰陽有互根之理,有陽虛而治其陰者,陰虛而治其陽者,不可不知。又汗為心液,宜補其心,以人參養榮湯主之。液主於腎,宜補其腎,以左、右歸飲,六、八味丸主之。

總之,汗以元氣為樞機,苟大汗身冷,必以六味回陽飲,人參加至兩許,方可挽回。傷寒誤發其汗,上焦津液乾枯,必引腎水上泛外溢,如水湧出,名曰亡陽,必以真武湯救之,蓋以此湯茯苓為鎮水,佐附子以回陽也。

白話文:

【關於盜汗與自汗】

自汗,指的是在沒有運動或天氣不熱的情況下,身體自行出汗,這通常是由於陽氣不足所致,治療上可用玉屏風散,並可添加牡蠣和浮小麥等,以補充表層的陽氣。

而盜汗,是在睡眠中無故出汗,醒來後汗即停,這通常是陰氣不足的表現,應使用當歸六黃湯,以補陰和清熱。

然而,陰與陽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道理,有時會出現陽氣不足需調理陰氣,或是陰氣不足需調理陽氣的情況,這一點是不能忽視的。

再者,汗液是心臟所主,因此,應該補充心臟功能,可以使用人參養榮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法。而液體主要由腎臟控制,所以,應補充腎臟功能,可以使用左歸飲、右歸飲,以及六味地黃丸和八味地黃丸。

總而言之,汗液的分泌主要受元氣的控制,如果出現大量出汗且伴隨體溫下降的情況,必須使用六味回陽飲,並且加入足量的人參,纔有可能挽救。

若是感冒錯誤地發汗,上半身的津液會乾涸,這時,腎臟的水分會向上泛濫,就像水湧出一樣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亡陽」,必須用真武湯來急救,因為此湯中的茯苓能抑制水分上泛,配合附子以回復陽氣。

4. 汗出不治症

汗出而喘,汗出而脈脫,汗出而身痛,汗出發潤至巔,汗出如油,汗出如珠,凡見此類,皆不得妄藥。

脈息:宜陰脈,若漸緩者吉;忌陽脈,兼短、澀、促、結、代、散、革者難治。

玉屏風散

白朮(炒二錢),黃耆(炙,二分),防風(五分)

水煎服。

愚按:宜以黃耆為君,可加至五、七錢。

蓮棗麥豆湯(《種福堂》),治盜汗方。

蓮子,黑棗(各七個),浮麥,馬料豆(各一合)

用水一大碗,煎八分,服三劑。

黃耆豆湯

黃耆,馬料豆(各等分)

二味同煎,服半月愈。

六味回陽飲,治陰陽,汗出不止。

熟地(四五錢或一兩),當歸(二三錢),乾薑(炮一二錢),附子(二三四五錢),人參(二三錢至一兩),炙草(一二三錢)

水煎服。

按:汗出亡陽者,以茯苓換當歸,再加烏梅一枚。

外治法,用五倍子研末,口水為丸,貼臍中。(男用女津,女用男津。)外以膏藥封之,不走氣,隔宿即止。又以龍骨、牡蠣煆研為末,包稀布內,擦汗,粉自出,以實毛竅。

白話文:

[病症: 不正常的出汗]

如果出現以下狀況,如因呼吸急促而出汗,因脈象異常而出汗,因身體疼痛而出汗,汗水流至頭頂,汗水像油一樣,汗水如同珠滴,出現這些症狀時,不可隨便用藥。

脈象:適宜出現陰脈,如果脈搏逐漸變得緩和是好的跡象;應避免出現陽脈,特別是伴隨短、澀、促、結、代、散、革等脈象,這類情況較難治療。

玉屏風散 處方爲:炒白朮(兩錢),炙黃芪(二分),防風(五分)。用水煎煮後服用。 建議:黃芪可以作爲主藥,劑量可增加到五、七錢。

蓮棗麥豆湯(出自《種福堂》),用於治療夜間盜汗。 處方爲:蓮子,黑棗(各七個),浮麥,馬料豆(各一合)。用一大碗水煎煮至剩八分,服三劑即可。

黃芪豆湯 處方爲:黃芪,馬料豆(等量)。將兩味藥材一同煎煮,連續服用半個月就能痊癒。

六味回陽飲,用於治療陰陽失調導致的持續出汗。 處方爲:熟地(四五錢或一兩),當歸(二三錢),乾薑(炮製過的一二錢),附子(二三四五錢),人參(二三錢至一兩),炙甘草(一二三錢)。用水煎煮後服用。 建議:如果因出汗過多導致陽氣喪失,可以用茯苓代替當歸,並添加一枚烏梅。

外治方法,可以將五倍子研磨成粉末,用口水調成丸狀,貼在肚臍上。(男性使用女性的口水,女性使用男性的口水。)然後用膏藥密封,防止空氣流通,一晚後症狀就會停止。另外,還可以將龍骨、牡蠣煅燒後研磨成粉末,包裹在稀布內,擦拭汗水,粉沫會自然析出,從而堵塞汗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