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痢疾詩

痢分寒熱各相爭,張氏(號心在,近時人著《張氏醫參》)伏邪論最精,腸熱(腸喜熱,日受熱而伏為病根)胃寒(胃喜寒,日受寒而伏為病根)標(標熱)本(本寒)異,暑過(炎暑已退,寒氣欲動)秋至(新秋初至,餘熱猶燃)序時更,理中(湯)姜克貪涼病,加味(煎湯加大)黃令鬱火清,初患尚輕休語此,止從芍藥湯定權衡。

白話文:

痢疾可分為寒性和熱性兩種,彼此相互爭鬥。張氏(號心在,近代人物,著有《張氏醫參》)對於潛伏於體內的病邪理論有深入的研究。腸道喜歡溫熱,若長期受到熱氣影響,就會成為疾病的根本;而胃則偏好涼冷,長期受寒也會埋下病根。因此,腸胃的寒熱屬性是相反的。當炎熱的夏季過後,秋天來臨,寒氣開始活動,但夏天的餘熱仍在。隨著季節更替,我們需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。服用理中湯可以治療胃寒,但不宜過度,以免導致身體過涼。加入更多黃連煎煮,能有效清除鬱結的火氣。如果剛開始患病,症狀還不嚴重,就不需要採取上述方法,只需使用芍藥湯就能調節平衡。

2. 痢疾救逆詩三首

發熱如焚痢可愁,當歸四逆(湯)探源流,小柴(胡湯)治嘔兼寒熱,倉廩湯中再講求。

噤口垂危亦可醫,大承(氣湯)神妙少人知,芩連葛草(葛根,黃連,黃芩,甘草湯)相需用,奪出三關在片時。

真人養臟(湯)直腸需(水穀直下不停,)間用香連(丸)止下趨,仲景桃花(湯)春有腳?箇中識得反三隅。

陰虛下痢、發熱膿血稠黏及休息痢,用駐車丸。

白話文:

[對於發燒如同火焚般的痢疾實在令人煩惱,我們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來探究病因並治療。若併有噁心嘔吐且冷熱交錯的情況,小柴胡湯是個不錯的選擇。而倉廩湯則需進一步研究其療效。

即便病情嚴重到無法進食,生命垂危,大承氣湯的神奇療效卻鮮為人知。配合使用黃連、黃芩、葛根和甘草熬製的湯藥,可以在短時間內擊退病魔。

對於直腸水穀直下不停的狀況,真人養臟湯是必需的,同時搭配使用香連丸可以有效止瀉。仲景的桃花湯是否真有傳聞中的療效,這需要我們進一步理解與探究。

若是因陰虛導致的下痢,或是伴有發燒、膿血稠黏以及偶爾發作的休息痢,我們應該使用駐車丸來進行治療。]

3. 陰虛下痢詩

千金傳下駐車丸,兩半歸連重一般,三兩阿膠姜一兩,陰虛久痢得靈丹。

阿膠(三兩),黃連,當歸(各一兩半),乾薑(炒,一兩)醋煮阿膠為丸,每服四、五十丸,晝夜三服,米飲下。「三車」運精、氣、神,分治三焦,以調適陰陽。此因陽熱過旺,陰精受傷,故用黃連以駐鹿車之驟,乾薑以策牛車之疲,阿膠以挽牛車之陷,當歸以和精氣神之散亂也。張石頑此注甚超,全錄之。

奇恆痢。張隱菴曰:「病生於外感,內傷,人所共知,而奇恆之病,知之者鮮矣。奇恆者,異於恆常也。即以奇恆之下利而言,乃三陽並至,三陰莫當,積並則為驚,風病起疾,至如礔礪,九竅皆寒,陽氣旁溢,嗌乾喉塞。痛並於陰,則上下無常,薄為腸澼。其脈緩小遲澀,血溫身熱死,熱見七日死。

蓋因陽氣偏劇,陰氣受傷,是以脈小沉澀。此證急宜大承氣湯瀉陽養陰,緩則不救。醫者不知奇恆之因,見脈氣和緩,而用平易之劑,此又何異於毒藥乎。予故曰:服平和之藥而愈者,原不死之病,勿藥亦可,服平和湯而後成不救者,醫之罪也。

白話文:

【陰虛下痢詩】

千金傳下的駐車丸,方中黃連和當歸的份量一樣,都是三兩的阿膠和一兩的乾薑,這是治療陰虛久痢的有效藥方。

藥方為:阿膠三兩,黃連、當歸各一兩半,乾薑一兩(需炒過)。使用醋煮阿膠製成丸狀,每次服用四十到五十粒,每天服三次,用米湯送服。

"三車"代表的是精、氣、神,分別對應三焦,以調整陰陽平衡。此方因體內陽熱過盛,導致陰精受損,故使用黃連來抑制鹿車的急速,乾薑來提振牛車的疲態,阿膠來挽救牛車的陷落,當歸來協調精氣神的散亂。張石頑的這段註解極為精彩,因此全部錄下。

對於奇特罕見的痢疾。張隱菴說:「疾病多由外感或內傷引起,這點眾所周知,但對於奇特罕見的疾病,瞭解的人就少了。所謂奇恆,就是異於常態。就拿奇恆痢疾來說,是因為三陽齊發,三陰無法對抗,導致病情急轉直下,像風暴般迅速。九竅皆寒,陽氣溢出,咽喉乾燥且堵塞。若病痛集中於陰部,病情將上衝下洩,無法控制,進而形成腸炎。若脈搏緩慢、細小、遲滯、澀滯,血溫高,身體發熱,預示著病情危急,七天後可能死亡。

這是由於陽氣過度亢奮,導致陰氣受損,因此脈象呈現細小、沉澀的特徵。這種情況下,急需服用大承氣湯來清泄陽氣,滋養陰氣,否則無法救治。醫生若不明白奇恆疾病的成因,只看到脈象和緩,便輕率地使用一般的藥物,這與使用毒藥有何差別?因此我說,服用平和的藥物而痊癒的,本來就不會死,即使不吃藥也會好;服用平和藥物後病情惡化無法救治,這是醫生的過失。」

4. 奇恆痢疾詩

奇恆痢疾最堪驚,陽並於陰勢莫京,喉塞咽乾君切記(嘉慶戊午夏,泉郡王孝?患痢七日。忽於寅午之交,聲微啞,譫語半刻即止,酉則死。七月,榕城葉廣文觀鳳之弟,患同前證,來延,自言伊弟痢亦不重,飲食如常,惟早晨咽乾微痛,如見鬼狀,半刻即止,時屆酉刻,余告以不必往診,令其速回看看,果於酉戌之交死,)大承急下可回生。

泄瀉之證,《內經》所謂:「濕勝則濡泄,」是也。宜以胃苓湯為主。如寒勝則下利清穀,加乾薑、附子、吳茱萸。如熱甚則下利腸垢,去桂枝,加黃連、黃芩、乾葛。如食積加麥芽、山楂炒黑。如虛甚加人參。若五更後依時作瀉,名脾腎瀉,宜四神丸去肉豆蔻,加人參、白朮、罌粟殼、乾薑、茯苓,以棗湯疊丸,臨臥以薑湯送下四、五錢。久瀉宜聖濟附子丸。

又《金匱翼》乳豆丸,治滑泄不止,諸藥罔效。方用肉豆蔻(生為末)、通明乳香(以酒浸過)研成膏,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
(經義)《金匱真言》曰:「長夏善病,洞泄寒中。」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「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。」又曰:「濕勝則濡泄。」又曰:「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。」又曰:「水穀之寒濕,感則害人六腑。」《臟氣發時論》曰:「脾病者,虛則腹滿,腸鳴,飧泄,食不化。」《經脈篇》曰:「脾所生病,心下急痛,溏瘕泄。

肝所生病,胸滿嘔逆,飧泄狐疝。」《厥論》曰:「少陰厥逆,虛滿嘔,變下泄清。」《陰陽別論》曰:「一陽發病,少氣善咳,善泄邪氣。」《臟腑病形篇》曰:「肺脈小甚為泄,腎脈小甚為洞泄。」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「胃脈實則脹,虛則泄。」又曰:「脈動一代者,病在陽之脈也,泄及便膿血。

」《玉機真臟論》曰:「泄以脈大,脫血而脈實,皆難治。」《師傳篇》曰:「臍以上皮熱,腸中熱,則出黃如糜。臍以下皮寒,胃中寒,則腹脹腸中寒,則腸鳴飧泄。胃中寒,腸中熱,則脹而且泄。」

白話文:

奇恆痢疾是最令人驚恐的病症,這是因為身體的陽氣和陰氣失調所致,喉嚨堵塞、咽喉乾燥,這是重要的症狀。記得在嘉慶戊午夏季,泉州王孝某罹患痢疾七天,突然在寅時到午時之間,聲音變得沙啞,出現了半刻鐘的胡言亂語,到了酉時就去世了。同年七月,榕城葉廣文觀鳳的弟弟也得了同樣的病,他來找我時說,他弟弟的痢疾並不嚴重,飲食還正常,只是早晨會感覺咽喉乾澀微痛,看起來像看到鬼的樣子,但這種狀況只持續半刻鐘,當時已經到了酉時,我告訴他不必再來看診,讓他趕快回去看看,結果他弟弟真的在酉時到戌時之間去世了。對於這種病情,使用大承急下的方法可以挽救生命。

對於泄瀉這種病,《內經》提到:「濕氣過盛就會導致泄瀉」。應該以胃苓湯作為主要治療手段。如果寒氣過盛,會導致下痢清水,這時可以加入乾薑、附子、吳茱萸。如果熱氣過盛,會導致下痢粘稠物,這時要去掉桂枝,加入黃連、黃芩、乾葛。如果是食積引起的,可以加入炒黑的麥芽、山楂。如果是虛弱情況嚴重,可以加入人參。如果在凌晨五點之後按時發生泄瀉,這被稱為脾腎泄,應該使用四神丸,去掉肉豆蔻,加入人參、白朮、罌粟殼、乾薑、茯苓,以棗湯搓成丸,睡前用薑湯送服四、五錢。對於長期泄瀉的病人,應該使用聖濟附子丸。

另外,《金匱翼》中的乳豆丸,用於治療滑泄不止,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。這個藥方使用生肉豆蔻(磨成粉末)、通明乳香(用酒浸泡過)研成膏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,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
根據經典的描述,《金匱真言》提到:「夏季容易發生洞泄寒中。」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到:「清氣在下,會導致飧泄。」又提到:「濕氣過盛會導致泄瀉。」又提到:「春季受風影響,夏季會產生飧泄。」又提到:「水穀的寒濕,感染後會對六腑造成傷害。」《臟氣發時論》提到:「脾臟疾病,虛弱會導致腹部飽滿、腸鳴、飧泄、食物無法消化。」《經脈篇》提到:「脾臟疾病,會導致心下急痛、溏瘕泄。

肝臟疾病,會導致胸部飽滿嘔吐、飧泄、狐疝。」《厥論》提到:「少陰厥逆,會導致虛弱嘔吐,以及下泄清水。」《陰陽別論》提到:「一陽發病,會導致氣短、咳嗽、易受邪氣影響。」《臟腑病形篇》提到:「肺脈小甚會導致泄瀉,腎脈小甚會導致洞泄。」《脈要精微論》提到:「胃脈實會導致脹氣,胃脈虛會導致泄瀉。」又提到:「脈動一代的人,疾病在陽脈,會導致泄瀉和便血。

」《玉機真臟論》提到:「泄瀉如果脈搏大,或者脫血後脈搏仍然實,都難以治療。」《師傳篇》提到:「臍部以上皮膚熱,表示腸中有熱,會導致黃色如糜的排泄物。臍部以下皮膚冷,表示胃中寒,會導致腹部脹氣、腸鳴、飧泄。胃中寒,腸中有熱,會導致脹氣和泄瀉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