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附錄

當知寒氣在胃,熱氣在胸,寒熱久伏。而忽發之病,用芍藥湯盪滌大腸之伏熱,令邪氣一行,正氣自能上顧脾胃。如若未效,即用理中湯以溫胃中之伏寒,加大黃以泄大腸之伏熱。一方而兩扼其要,紅者可加地榆,白者可加木香,紅白兼見者並加之。倘久而不瘥,可用理中湯原方以補之,或用真人養臟湯以澀之,或間用香連丸以堅之。

此定法亦活法也。如初起而發熱不休,方書皆云死證,其實非經絡不和,即外感風寒所致。惟審其發熱,而仍惡寒者,用當歸四逆湯。發熱胸脅滿而嘔吐者,用小柴胡湯和其經絡,而下利自松。倉廩湯更面面周到,足補古人所未及。痢為腸胃之病,故列於裡證。

(經義)《太陰陽明論》曰:「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陰受之則入五臟,入五臟則填滿閉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。」《論疾診尺篇》曰:「春傷於風,夏生飧泄,腸澼。」《陰陽別論》曰:「陰陽虛,腸澼死。」《氣厥論》曰:「腎移熱於脾,傳為虛,腸澼死。」按:《內經》所謂腸澼,即今之下痢,方書又名滯下是也。

本經《惟評虛實論》謂:「腸澼便血,身熱則死,寒則生。」《大奇論》謂:「腎脈小搏,沉為腸澼下血,血溫身熱者死。」又云:「心肝澼,其脈小沉澀,為腸澼,其身熱者死,熱見七日者死。」《論疾診尺篇》又謂:「飧泄脈小,手足寒者難已,脈小,手足溫者易已。」數句互異,而不知熱與溫有別,熱者壯熱,溫者溫和也。

且痢與瀉二證同而不同。

白話文:

要知道寒氣在胃,熱氣在胸,寒熱之氣久伏在體內。若突然發病,可以使用芍藥湯來清除大腸中潛伏的熱邪,讓邪氣順利排出,正氣自然能照顧到脾胃。如果效果不明顯,就用理中湯來溫暖胃中的寒邪,並加大黃來排泄大腸中潛伏的熱邪。這樣一方就能同時針對寒熱兩種情況,如果大便帶紅色,可以加入地榆;大便帶白色,可以加入木香;如果紅白兼有,就兩種都加。如果久病不癒,可以用原方理中湯來補養身體,或用真人養臟湯來收澀,或間隔使用香連丸來固澀。

這方法既是固定的原則,也是靈活應用的方法。如果剛開始就發燒不止,醫書上都說是死症,其實不一定是這樣,有可能是經絡不調,或是外感風寒引起的。只要仔細觀察,如果發燒卻仍然怕冷,就用當歸四逆湯。如果發燒且胸脅脹滿想吐,就用小柴胡湯來調和經絡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。倉廩湯的應用更加全面周到,彌補了古人未考慮到的地方。痢疾是腸胃的疾病,所以歸類在裡證。

(經書的解釋)《太陰陽明論》說:「飲食不節制、作息不規律,就會讓陰氣受損。陰氣受損就會侵入五臟,侵入五臟就會導致脹滿閉塞,向下則會引起消化不良的腹瀉,久了就會變成腸澼。」《論疾診尺篇》說:「春天受到風邪侵襲,夏天就會發生消化不良的腹瀉,以及腸澼。」《陰陽別論》說:「陰陽虛損,就會因腸澼而死。」《氣厥論》說:「腎臟的熱氣轉移到脾臟,傳久會變成虛證,導致因腸澼而死。」根據以上所說,《內經》所說的腸澼,就是現在的腹瀉,醫書又稱為滯下。

本經《惟評虛實論》說:「腸澼便血,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,如果身體寒冷就能活。」《大奇論》說:「腎脈搏動微弱,沉伏,是腸澼下血的表現,如果血是溫熱的且身體發熱就會死。」又說:「心肝有積聚,脈象微小沉澀,是腸澼的表現,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,發熱持續七天就會死。」《論疾診尺篇》又說:「消化不良的腹瀉,脈搏微弱,手腳冰冷就難以治癒,脈搏微弱,手腳溫熱就容易治癒。」這些說法有些不同,卻忽略了熱和溫的區別,熱是指高熱,溫是指溫和的熱。

而且痢疾和腹瀉兩種病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