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痰飲詩

痰病卻緣水泛成,滾痰(丸)峻烈二陳(湯和)平,桂苓甘術湯同真武(一化太陽水府之氣,一鎮少陰水臟之氣,)五飲源流一脈清。

白話文:

痰病的形成主要是因為體內水分代謝失調所致,治療上,「滾痰丸」藥效強烈,適合病情嚴重者;而「二陳湯」性質較為溫和,適合病情較輕或體質較弱的人。再者,「桂苓甘術湯」與「真武湯」,一個可以調整太陽水府之氣,另一個則能安撫少陰水臟之氣,最終使五飲(五種不同部位的水液代謝障礙)的源頭和流向都變得清晰,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。

2. 附錄

痰飲之病源,皆水也。《經》云:「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」設三焦失職,因之聚成痰飲,變證多端。古人論痰有四:痰飲,懸飲,溢飲,支飲,詳於《金匱要略》。余著有《淺注》,宜細辨之。然又有聚而不散者,名留飲僻處脅下者,名癖飲;流移不定者,名流飲;沉伏於內者,名伏飲。又因酒而成癖者,名酒癖。

因寒所傷者,名冷痰,因熱所傷者,名熱痰。總由於三焦失職,氣道痞澀所致。是以氣行即水行,氣滯即水滯,惟能宣通三焦之氣,則為治其本而清其源矣。《金匱》曰:「當以溫藥和之。」此六字為金針之度也。所以然者,人之氣血則溫則宣流,反結而成病。尤在涇新立七法,授時醫之捷徑,余閱江蘇顧西疇,徐炳南之治案多本於此,今姑錄之,以見奇相賞疑與析,神交在三千里外云。

一、曰攻逐

古云治痰先補脾,脾復健之常,而痰自化。然停積既甚,譬如溝渠壅滯,久則倒流逆上,汙濁臭穢,無所不有,若不決而去之,而欲澄治已壅之水,而使之清,無是理也,故須攻逐之劑。

神仙墜痰丸,控涎丹,礞石滾痰丸,十棗湯。

二、曰消導

凡病痰飲未盛,或雖盛而未至堅頑者,不可攻之,但宜消導而已。消者損而盡之,導者引而去之也。

青礞石丸,竹瀝丸,半夏丸。

三、曰和

始因虛而生痰,繼因痰而成實,補之則痰益固,攻之則正不支,惟寓攻於補,庶正復而痰不滋;或寓補於攻,斯痰去而正無損,是在辨其虛實多寡而施之。

六君子湯(按:此湯宜入補方,此條宜香砂六君子湯。)

四、曰補

夫痰即水也,其本在腎,痰即液也,其本在脾。在腎者,氣虛水泛,在脾者,土虛不化。攻之則彌盛,補之則潛消,非明者不能知也。

濟生腎氣丸桂苓甘術湯六君子湯(余新增。)

五、曰溫

凡痰飲停凝心膈上下,或痞,或嘔,或利,久而不去,或雖去而復生者,法當溫之。蓋痰本於脾,溫則能健之,痰生於濕,溫則能行之。

沉香伏苓丸,本事神術丸。

六、曰清

或因熱而生痰,或因痰而生熱,交結不解相助為瘧,昔人故言痰因火而逆上者,治火為先也。其證咽喉乾燥,或寒或壅,頭目昏重,或咳吐稠黏,面目赤熱。

二陳湯加黃芩、連翹、山梔、桔梗、薄荷。

七、曰潤

肺虛陰涸,枯燥日至,氣不化而成火,津液結而成痰,是不可以辛散,不可以燥奪。清之則氣自化,潤之則痰自消。

王節齋化痰丸

痢疾,伏邪之為病也。夏月受非時之小寒,或貪涼而多食瓜果。胃性喜寒,初不覺其病,久則鬱而為熱,從小腸以傳大腸。大腸喜熱,又不覺其為病。至於秋後,或因燥氣,或感涼氣,或因飲食失節,引動伏邪,以致暴瀉。以致裡急後重,膿血赤白,小腹疼痛,甚則為噤口不食之危證。

白話文:

附錄

痰飲這種疾病的根源都是水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器官,水液由此排出。」如果三焦功能失常,就會導致水液積聚形成痰飲,產生各種不同的症狀。古人將痰分為四種:痰飲、懸飲、溢飲和支飲,詳細內容在《金匱要略》中有記載。我寫的《淺注》裡也有詳細解釋,應該仔細辨別。另外還有一些痰的分類:積聚而不消散的,叫做留飲;停留在脅下部位的,叫做癖飲;流動不定位置的,叫做流飲;潛伏在體內的,叫做伏飲。還有因為喝酒而形成的積聚,叫做酒癖。

因寒邪侵襲而導致的痰,叫做冷痰;因熱邪侵襲而導致的痰,叫做熱痰。總的來說,這些都是由於三焦功能失常,氣機阻滯不暢所導致的。所以說氣運行則水液運行,氣滯則水液停滯。只有疏通三焦的氣機,才能從根本上治療,清除病源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應當用溫性藥物來調和。」這六個字是治療的關鍵。之所以這樣說,是因為人體的氣血溫和才能暢通運行,如果停滯就會形成疾病。尤在涇新創立了七種治療方法,為後世醫生提供了快捷的途徑。我閱讀過江蘇顧西疇和徐炳南的醫案,他們大多都遵循這些方法,現在將其記錄下來,希望能與大家互相學習,深入探討,即便相隔千里,也能在醫學上互相交流。

一、攻逐

古人說治療痰病要先補脾,脾恢復健康,痰自然就會化解。但如果痰液積聚過多,就像溝渠堵塞一樣,時間久了就會倒流逆上,變得污濁腥臭,各種問題都會出現。如果不加以疏導排除,想要清除這些積聚的水液,讓它變得清澈,是不可能的。因此,必須使用攻逐的藥物。

例如:神仙墜痰丸、控涎丹、礞石滾痰丸、十棗湯。

二、消導

如果痰飲還不嚴重,或者雖然嚴重但還沒有形成頑固的積塊,就不能用攻逐的方法,而應該使用消導的方法。消是指減少並清除,導是指引導並排除。

例如:青礞石丸、竹瀝丸、半夏丸。

三、和

疾病初期因為虛弱而產生痰,後來因為痰的積聚而變得實證。如果單純地補益,痰會更加固結;如果單純地攻伐,正氣會受損。只有在補益的同時兼顧攻伐,才能使正氣恢復,痰液不再產生;或者在攻伐的同時兼顧補益,才能使痰液祛除而正氣不受損。關鍵是要辨別虛實的多少,然後再進行治療。

例如:六君子湯(這裡的六君子湯應該用香砂六君子湯)。

四、補

痰的本質是水,根源在腎;痰也是液體,根源在脾。在腎,是因為腎氣虛弱,水液泛濫;在脾,是因為脾土虛弱,不能運化水液。如果單純地攻伐,痰會更加嚴重;如果單純地補益,痰會慢慢地消退。只有明智的人才能了解這些道理。

例如:濟生腎氣丸、桂苓甘術湯、六君子湯(我新增的)。

五、溫

如果痰飲停留在心胸膈膜上下,導致痞塞、嘔吐、腹瀉,久久不能消除,或者雖然消除了又再次產生,應該用溫法來治療。因為痰的產生根源於脾,溫能健脾;痰的產生根源於濕,溫能化濕。

例如:沉香伏苓丸、本事神術丸。

六、清

有時候是因為熱邪導致產生痰,有時候是因為痰的積聚導致產生熱邪,兩者相互影響,難以消除。古人說痰因火而上逆,所以要先清瀉火熱。這種情況的症狀有:咽喉乾燥,或怕冷或胸悶,頭暈頭重,或咳嗽吐黏稠的痰,面色發紅發熱。

例如:二陳湯加黃芩、連翹、山梔、桔梗、薄荷。

七、潤

肺陰虛,乾燥日益加重,導致氣不化津而生火,津液凝結成痰。這種情況不可以用辛散的藥物,也不可以用燥烈的藥物。清瀉熱邪,氣機自然就會暢通;滋潤肺陰,痰自然就會消退。

例如:王節齋化痰丸。

痢疾,是伏邪導致的疾病。在夏天感受了不合時令的寒邪,或者貪涼多吃瓜果。胃喜歡溫暖,所以剛開始沒有感覺到生病,時間久了,寒邪會鬱積化熱,從小便傳到大腸。大腸喜歡溫熱,所以也沒有感覺到生病。等到秋天,或者因為乾燥的氣候,或者感受了涼氣,或者因為飲食不節制,引動了潛伏的邪氣,導致突然腹瀉。會出現裡急後重、膿血便、腹痛等症狀,嚴重的甚至會出現食慾不振,危及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