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心腹諸痛詩
痛分四面定醫方,下主於陰上屬陽,介在陰陽中部位,樞行在側轉斯康。
痰飲證乃水氣上泛,得陽煎熬,則稠而為痰,得陰凝聚,則稀而為飲。此證以脾腎為主,以水歸於腎而受制於脾也。痰宜二陳湯,隨寒熱虛實加減,怪病老痰,宜滾痰丸。飲宜桂苓甘術湯,真武湯。二證愈後,以桂附八味丸收功。
經義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曰:「少陰司天,四之氣,民病飲發。」又曰:「太陰所至,為積飲,痞膈。」又曰:「土鬱之發為飲,發注下。」《至真要大論》曰:「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。」按:《內經》言飲而不言痰,有之自仲景始。
白話文:
[心腹各類疼痛的治療原則]
疼痛根據其位置可分為四種,位於下方的疼痛多與陰性病症相關,上方的疼痛則通常屬於陽性。若疼痛處於身體的中部,則應考慮到陰陽交界處的調節。當疼痛發生在身體的側邊,治療應著重於恢復該區域的正常運作。
關於痰飲的症狀,這是由於水氣上逆,受到體內陽氣的煎熬,便會形成較濃稠的痰;而受到陰氣的凝集,則會變為較稀薄的飲。這種病情主要需調理脾臟和腎臟,因為水份的代謝主要由腎臟負責,而其運行則需受到脾臟的控制。對於痰的治療,首選是二陳湯,並根據寒、熱、虛、實的不同狀況做適當增減。對於難纏的老痰,則推薦使用滾痰丸。對於飲的治療,可以選擇桂苓甘術湯或真武湯。在以上兩種病情得到改善後,可使用桂附八味丸進行進一步的調理。
根據《六元正紀大論》記載:「當少陰為主時,在第四季節,人們易患飲病。」又說:「當太陰掌管時,會出現積飲、痞隔等病症。」再說:「當土氣鬱結時,會產生飲病,影響下部的健康。」《至真要大論》亦指出:「所有與水液相關的疾病,其特性清澈且冰冷,都屬於寒性。」根據《內經》的記載,提到的是飲而非痰,從張仲景開始,纔有了對痰的描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