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四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6)

1. 久服地黃暴脫詩

補水(熟地、阿膠、淡菜肉、海參膠、龜板膠、女貞子、枸杞之類)釀成水巨災(陰氣彌布,不見天日,)命痰(水泛於上,漉漉有聲為命痰)命汗(水越於外,大汗不止為命汗)勢難回(陽主生而陰主死,人當將死之頃,全是陰陽用事,故現上二證,)茯苓泄去群陰氣(泄水抑陰,即是扶陽,)姜附迎陽春又來。

室女經閉,發熱食少,肌削多汗,用歸脾湯加生鹿茸治之。治之不效,或反劇;宜從多汗一證而審其病源。蓋經血內閉,止從皮毛間透出一路,以汗亦血也。宜用極苦之藥,斂血內入,而下通於衝脈,先令汗止,自然熱退經行。蘆薈丸日進三服,一月後日進一服,甚效。此證因服補劑反劇,故列於實證(節錄《寓意草》。)

白話文:

【長期服用地黃導致身體嚴重衰弱的詩】

服用滋補腎水的藥物,如熟地、阿膠、淡菜肉、海參膠、龜板膠、女貞子、枸杞等,過度補充反而造成身體水液過盛的災難,就像陰雲密佈,遮蔽了太陽,使陽光無法穿透。

這種情況會導致「命痰」和「命汗」。命痰指的是水液上泛,喉嚨中會聽到漉漉的聲音;命汗則是水液外溢,出現大量汗水不止的情況。這兩種症狀非常危險,因為陽氣代表生命力,陰氣卻與死亡相關,在人臨終前,身體全由陰陽兩者操控,因此會出現上述的症狀。

使用茯苓可以幫助排除過剩的陰氣,抑制陰氣就是扶持陽氣,加上生薑和附子的使用,便能迎來春天般的生機。

對於未產婦女,如果月經停閉,伴隨發熱、食慾減退、體重下降及大量出汗,可以使用歸脾湯加上生鹿茸來治療。然而,如果治療無效,甚至病情加重,應從多汗這一症狀來探討病因。

事實上,月經在體內受阻,只得通過皮膚表面排汗的方式釋放,因為汗液也是血液的一種。這時,應該使用極苦的藥物,讓血液向內收斂,並向下通達至衝脈,先讓汗停止,自然就能退燒,月經也會恢復正常。可每日服用三次蘆薈丸,一個月後減少至每日一次,效果非常好。

此種情況由於服用補品反而加重病情,所以被歸類為實證。以上內容摘錄自《寓意草》。

2. 室女經閉詩

經閉熱羸食少時,須從多汗破其疑,血由汗泄沖源(血海)涸,苦斂方推蘆薈奇。

男女祟病,食減肌削,精神恍惚,睡時口流白沫,或戰慄,絕而復甦。喻嘉言卻邪湯,用犀角、羚羊角、龍齒、虎威骨、牡蠣、鹿角霜、人參、黃耆等藥合末,另以羊肉半斤,煎取濃汁三盞,盡調其末,一次服立愈。蓋以祟附於身,與人身之神氣交持,亦逼處不安無隙可出。

故用諸多靈物之遣形,引以羊肉之膻,俾邪氣轉附骨肉,移從大便而出。仿上古移精變氣,「祝由」遺事,而充其義耳。此論主邪而言,故列於實證(節錄《寓意草》。)

白話文:

【室女經閉詩】

當少女出現月經停止,身體瘦弱且食慾不振時,我們應當考慮到可能是由於過多的汗液排放所導致的疑慮。這是因爲血液與汗液同源,過度出汗會使得血海乾涸。在治療上,應該採用能夠收斂止汗的藥物,蘆薈因其獨特的功效在此類情況下顯得尤爲神奇。

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,如果他們患有疾病,導致食慾減退、肌肉消瘦,精神狀態恍惚,並且在睡眠中口吐白沫,有時會出現戰慄現象,甚至有生命垂危但又突然甦醒的情況。對此,喻嘉言提出了卻邪湯的配方,其中包括犀角、羚羊角、龍齒、虎威骨、牡蠣、鹿角霜、人參、黃芪等藥材,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後,再用半斤羊肉熬煮出三盞濃汁,全部用來調和藥粉,一次服用即可立即見效。這是因爲邪氣附身,與人體內的正氣相互抗衡,使邪氣處於不安的狀態,找不到出口。

因此,通過使用各種具有靈性的物質,加上羊肉的腥羶味,使得邪氣轉移到骨肉之中,最終隨大便排出體外。這種治療方法模仿了上古時代的移精變氣法,即所謂的“祝由”療法,只是進一步充實了其理論基礎。上述討論主要針對邪氣侵擾而言,因此歸類於實證類別。(摘自《寓意草》)

3. 祟病詩

脈無定準(兩手如出兩人)面無常(面色如赤如黃,)夜睡流涎鬼祟傷,喻氏卻邪湯入妙,鑿開荒徑指津梁。

砂證者,病起於驟然,或氣逆面青,肢冷,目暗,俗稱迷砂是也。或腹中絞痛,俗稱絞腸砂是也。張隱菴曰:身上有斑點如砂,或用麻刮之,則累累如硃砂,故名曰砂。此乃風寒濕邪或山嵐瘴氣,襲於肌表之間。皮者,肺之合;肌者,脾之合。肺主氣而脾主腹。邪內干於肺,則氣逆而面青肢冷;干於脾,則腹中絞痛。

故淺者刮之,深者刺之,使邪氣外泄,而痛可止。若甚而失於救刺,則邪干臟而氣機不轉,即不能救矣。近時名曰斑砂,宜刺百會出血,名為開喑門。喑門即斑疹,故以治喑之法治之。若非熱甚於斑,又不必刺百會也。

(孫男心典)按:刺法以針刺手腕中、足委中及十指出血。刮法用手掌著熱湯,重打手腕、足委中,至紅紫,大有斑如痘大(俗本「砂」作「痧」。)

白話文:

脈搏沒有固定的節奏,就像兩隻手由不同的人在掌控。臉色不定,時而泛紅,時而泛黃。夜晚睡眠時會流口水,這是被鬼怪所傷害的徵兆。喻氏的卻邪湯具有奇效,它猶如在荒蕪的小徑上,指引著我們找到渡河的橋樑。

所謂的砂證,是指疾病突然發生,患者可能會出現氣逆、臉色蒼白、四肢冰冷、視力模糊等症狀,民間常稱為「迷砂」。或者患者腹部劇烈疼痛,這通常被稱為「絞腸砂」。根據張隱菴的說法,如果身體上有像砂粒一樣的紅斑,或者使用麻繩刮拭後,會發現皮膚下呈現出如硃砂般的紅點,因此被命名為「砂」。這種情況通常是風寒濕氣或山中的瘴氣侵襲了肌膚和表層組織。皮膚與肺相聯,肌肉與脾相聯。肺負責氣息運行,脾負責消化吸收。當邪氣侵犯到肺部,就會導致氣息逆亂,臉色蒼白,四肢冰冷;當邪氣影響到脾臟,就會造成腹部劇烈疼痛。

對於淺層的砂證,可以進行刮痧處理;對於深入肌膚的砂證,可以進行針刺治療,讓邪氣得以排出,疼痛就可以得到緩解。但如果病情嚴重,且未及時進行針刺治療,邪氣就會深入臟腑,使得氣機無法正常運轉,這時候可能就難以救治了。現在通常將這種情況稱為「斑砂」,應在頭頂的百會穴進行針刺放血,這種治療方式被稱為「開喑門」。「喑門」就是指斑疹,所以用治療喑瘖的方法來治療斑疹。但除非熱毒非常嚴重,否則不必在百會穴進行針刺。

孫男心典補充說明:針刺治療時,應在手腕中間、腳踝後方以及手指尖進行針刺放血。刮痧治療時,先用手掌沾熱水,然後用力拍打手腕、腳踝後方,直到皮膚呈現紅紫色,並出現像痘痘大小的紅斑。在民間版本中,「砂」通常被寫作「痧」。

4. 砂證詩

風寒濕與瘴邪干,斑點如砂仔細看,淺則括摩深刺血,救危慎勿等癇觀。

白話文:

「當風寒濕氣以及瘴氣邪氣侵擾身體,皮膚上會出現像砂子一樣的斑點,需仔細觀察。對於較輕微的症狀,可以使用括摩(一種按摩手法)來治療;若情況嚴重,則應進行刺血療法。在處理這種危急情況時,務必慎重,不要等到病情惡化才處理。」

5. 虛證八條

正氣奪則虛。所謂五虛者,虛在心則脈細,虛在肺則皮寒,虛在肝則氣少,虛在腎則泄利前後,虛在脾則飲食不入。

皮聚毛落則肺虧損,肉脫則皮虧損,脈萎則心虧損,筋骨憊則肝腎虧損,治之奈何。損其肝者,緩其中;損其心者,和其營衛;損其脾者,調其飲食,適其寒溫;損其肺者,益其氣;損其腎者,益其精;防其邪念,節嗜欲,溫之以氣,養之以味,皆所以救虧損也(以《難經》為主,而參以各家要言,「溫之以氣」一句是總結上文之義,治虛勞症當以此為主。)

傷寒用理中丸,所以補脾,調和陰陽之方也;附子湯所以補腎,扶坎中之陽也;炙甘草湯所以補經中之陰也。詳「傷寒門」不贅。

白話文:

[虛證八條]

身體的正氣如果耗損就會產生虛弱的情況。所謂的五臟虛弱,指的是心臟虛弱時脈搏會變得細微,肺臟虛弱時皮膚會感到寒冷,肝臟虛弱時會感覺到氣力不足,腎臟虛弱時會出現前後泄瀉的情況,脾臟虛弱時則會有飲食不佳、消化不良的問題。

皮膚乾燥、毛髮脫落是肺臟受損的表現,肌肉消瘦則是皮膚受損的象徵,脈搏虛弱代表心臟受損,筋骨疲憊則表示肝臟和腎臟有損失。對於這些情況,該如何治療呢?如果肝臟受損,應緩解其壓力;心臟受損,需調和營衛;脾臟受損,應調整飲食並適應冷暖;肺臟受損,需增加氣力;腎臟受損,應滋養精氣;避免邪惡的念頭,節制慾望,用溫和的方式調整氣息,用食物來滋養身體,這些都是用來補償身體損失的方法。(主要參考《難經》,同時參照其他專家的關鍵論述,「用溫和的方式調整氣息」這句話是對上述內容的總結,治療虛弱病狀應該以此為核心。)

治療傷寒時使用理中丸,這是為了補充脾臟,調和陰陽的一種方法;使用附子湯則是為了補充腎臟,扶助體內的陽氣;炙甘草湯則是為了補充體內陰性能量。詳細內容請參考「傷寒門」,這裡不再重複。

6. 理中丸湯詩

陰陽平補理中湯,參(柔潤多液,味苦甘)草(吐勝平氣)滋陰薑朮陽,統主五虛(五臟之虛)中(中,脾胃也)布達,循環血氣效難量(五臟六腑循環以受中氣之益。)

白話文:

「理中湯,又名理中丸,是一帖陰陽平衡的補養方劑。其中人參質地柔潤多汁,帶有苦甘之味,與甘草一起用於滋補陰分,而甘草又有調和氣機的作用。薑和白朮則是用來補助陽氣。此方主要針對五臟的虛弱狀態,特別是脾胃功能不佳的情況,能全面發揮作用。它能有效促進血液與氣的循環,其對五臟六腑的益處,因能不斷接收來自脾胃的營養,效果難以估量。」

7. 附子湯詩

坎卦先天始一陽,陽虛(一晝之陽虛)漸致五虛殃,長沙附子湯須記,造化生機貯錦囊。

白話文:

在「坎」卦中,先天開始出現第一線的陽氣,當陽氣虛弱(就像一天之中陽氣最弱的時候)逐漸導致身體五臟功能的衰弱,我們應該牢記張仲景(長沙太守)的附子湯方劑,它就像是藏有生命活力和治療機會的寶貴錦囊。

這首詩主要講述了中醫理論中陽氣的重要性,並強調了附子湯在補充陽氣、恢復身體機能方面的作用。

8. 炙甘草湯詩

東方之氣在於肝,肝木敷榮五氣安,仲景遺來炙甘草,滋陰真諦已開端。

虛癆症,癆字從火,未有癆症而不發熱者也。醫以苦寒為戒,謂滋陰一法,最為妥當,而不知此證多是陰盛為病,滋陰是增其病也。人皆曰陰虛則火動,吾則曰陰盛則火動。何以言之,心肺在上,陽之位也;胸中之陽宣布,如日月一出,燔火無光,何有發熱之病,惟下焦陰盛,無不上干陽位。足太陰脾之濕氣,動而為水飲,即上干於手太陰肺,而為咳嗽不已。

足少陰腎之寒氣,動而為陰血,即上干手少陰心,而為吐血不休。虛癆以咳嗽、吐血二證為提綱,非陰盛所致而何。且心肺之位,如太空也,下焦之陰氣上衝,陰霾散布,白晝亦如長夜,不獨燈燭之火有光,即腐草螢蟲俱能生光,豈非陰盛火動之一證乎。況人身中有龍雷之火,非諸經之火所可比。

然必陰雲四合,而龍雷方得遂其升騰之勢,而烈日當空,龍雷潛伏矣。大法以小建中湯加黃耆為主,熱甚汗多,心悸者,二加龍骨湯;吐血不已者,理中湯、甘草乾薑湯;氣短小水少者,桂附八味丸、桂苓甘術湯;發熱咳嗽者,小柴胡湯去人參、薑棗加乾薑、五味;咳嗽惡寒者,小青龍湯加紫菀、茯苓、阿膠。宜溯其源而治之,總以溫脾為上乘之法,非筆楮所可盡也。

虛癆以小建中湯為第一方,時醫未解,而多詆之。茲得張心在之論甚妙。心在云:「肺損之病,多由五志生火,銷灼金臟,咳嗽發熱,漸至氣喘側眠,消瘦羸瘠,虛證交集,咽痛失音而不起矣。」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。」王冰成法,於理則通,而多不效,其故何哉。竊嘗觀於爐中之火而得之。

炊飯者,始用武火,將熟則掩之以灰,飯徐透而不焦黑。則知以灰養火,得火之用,而無火之害,斷斷如也。五志之火內燃,溫脾之土以養之,而焰自息,方用小建中湯,虛甚加黃耆,火得所養而不燃,金自清肅,又況飴糖為君,治嗽妙品,且能補土以生金。肺損雖難著手,不患其不可治也。

然不獨治肺,五癆、七傷皆可以通治。

(經義)《上古天真論》曰:「今時之人,以酒為漿、以妄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漏,不知御神,務快其心,逆於生樂,起居無節,故半百而衰也。」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「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」《宣明五氣篇》曰:「久視傷血、久臥傷氣,久坐傷肉,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。

」《評熱病論》曰: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陰虛者,陽必湊之。」《本神篇》曰:「五臟主臟精者也,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」《經脈別論》曰:「勇者氣行則已,怯者則著而為病。」《口問篇》曰:「邪之所在,皆為不足。故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。

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,腸為之苦鳴。下氣不足,則乃為痿厥心悗。」《逆調論》曰:「榮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,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,肉如故也,人身與死不相有,曰死。」《海論》曰:「氣海有餘者,氣滿胸中,悗息面赤;氣海血不足,則氣少不足以言。海有餘,則常想其身大,怫然不知其所病;血海不足,亦常想其身小,狹然不知其所病。

水穀之海有餘,則腹滿;水穀之海不足,則飢不受穀食。髓海有餘,則輕勁多力,自過其度;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酸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。」《衛氣篇》曰:「下虛則厥,上虛則眩。」《脈解篇》曰:「內奪而厥,則為喑痱,此腎虛也。」《決氣篇》曰:「精脫者耳聾,氣脫者目不明。

津脫者湊理開,汗大泄。液脫者,骨屬屈伸不利,色夭,腦少髓消,脛酸耳數鳴。血脫者,色白夭然不澤,其脈空虛,此其候也。」

白話文:

標題:[炙甘草湯詩]

內容翻譯如下:

東方之氣在於肝,肝木敷榮五氣安,仲景遺來炙甘草,滋陰真理已開端。 古代中醫認爲東方之氣對應肝臟,肝氣舒暢則五臟六腑皆安,張仲景留下的炙甘草湯,開啓了滋養陰氣的真理。

虛勞症,癆字從火,未有癆症而不發熱者也。醫以苦寒爲戒,謂滋陰一法,最爲妥當,而不知此證多是陰盛爲病,滋陰是增其病也。 虛勞病症名中含“火”,通常伴隨發熱症狀。醫學上認爲使用苦寒藥物需謹慎,滋陰療法較爲妥當,但往往忽視了虛勞多因陰氣過盛所致,滋陰反而可能加重病情。

人皆曰陰虛則火動,吾則曰陰盛則火動。何以言之,心肺在上,陽之位也;胸中之陽宣佈,如日月一出,燔火無光,何有發熱之病,惟下焦陰盛,無不上幹陽位。 人們常說陰虛導致火旺,但我認爲陰盛纔是火旺的原因。心肺位於人體上部,屬於陽位;當胸中陽氣充沛,猶如日月當空,火焰無法顯現,哪會有發熱的病症?只有下焦陰氣過盛,纔會干擾到上部的陽位。

足太陰脾之溼氣,動而爲水飲,即上幹於手太陰肺,而爲咳嗽不已。 足太陰脾的溼氣活動時轉化爲水飲,進而影響手太陰肺,導致持續不斷的咳嗽。

足少陰腎之寒氣,動而爲陰血,即上幹手少陰心,而爲吐血不休。 足少陰腎的寒氣活動時轉化爲陰血,進而干擾手少陰心,引起連續不斷的吐血。

虛癆以咳嗽、吐血二證爲提綱,非陰盛所致而何。 虛勞以咳嗽和吐血爲主要症狀,如果不是陰盛所致,那還能是什麼原因呢?

且心肺之位,如太空也,下焦之陰氣上衝,陰霾散佈,白晝亦如長夜,不獨燈燭之火有光,即腐草螢蟲俱能生光,豈非陰盛火動之一證乎。 心肺位置如同天空,下焦的陰氣上衝,陰霾瀰漫,即使白天也如同黑夜,不只是燈火能夠發光,連腐草和螢火蟲都能發出光芒,這難道不是陰盛導致火旺的證據嗎?

況人身中有龍雷之火,非諸經之火所可比。 況且人體內有如龍雷般的強大之火,這不是普通經絡之火所能比擬的。

然必陰雲四合,而龍雷方得遂其升騰之勢,而烈日當空,龍雷潛伏矣。 然而必須有陰雲匯聚,龍雷之火才能得以升騰,而在烈日當空之時,龍雷之火則會潛伏。

大法以小建中湯加黃芪爲主,熱甚汗多,心悸者,二加龍骨湯;吐血不已者,理中湯、甘草乾薑湯;氣短小水少者,桂附八味丸、桂苓甘術湯;發熱咳嗽者,小柴胡湯去人參、生薑加乾薑、五味;咳嗽惡寒者,小青龍湯加紫菀、茯苓、阿膠。宜溯其源而治之,總以溫脾爲上乘之法,非筆楮所可盡也。 治療上主要採用小建中湯加黃芪,若熱重汗多並伴有心悸,則用二加龍骨湯;吐血不止者,使用理中湯或甘草乾薑湯;氣短且尿量減少者,可選用桂附八味丸或桂苓甘術湯;發熱咳嗽者,小柴胡湯去掉人參和生薑,加入乾薑和五味子;咳嗽且畏寒者,小青龍湯加紫菀、茯苓和阿膠。治療應追溯病因,總體而言,溫補脾胃是最上乘的方法,這些內容非筆墨所能完全表達。

虛癆以小建中湯爲第一方,時醫未解,而多詆之。茲得張心在之論甚妙。心在雲:“肺損之病,多由五志生火,銷灼金髒,咳嗽發熱,漸至氣喘側眠,消瘦贏瘠,虛證交集,咽痛失音而不起矣。“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。”王冰成法,於理則通,而多不效,其故何哉。竊嘗觀於爐中之火而得之。 虛勞以小建中湯作爲首選方劑,現代醫生大多不解,甚至貶低它。現在我引用張心在的觀點,他認爲:“肺部損傷疾病,多因五種情緒生髮的內火,消耗肺臟,引起咳嗽發熱,逐漸發展到氣喘、側臥,身體消瘦無力,多種虛弱症狀交織,咽喉疼痛、聲音嘶啞而難以恢復健康。”“增強陰氣的主宰作用,以制約陽氣。”王冰的治療方法理論上可行,但實際效果不佳,這是爲什麼呢?我私下觀察爐火而有所領悟。

炊飯者,始用武火,將熟則掩之以灰,飯徐透而不焦黑。則知以灰養火,得火之用,而無火之害,斷斷如也。五志之火內燃,溫脾之土以養之,而焰自息,方用小建中湯,虛甚加黃芪,火得所養而不燃,金自清肅,又況麥芽糖爲君,治嗽妙品,且能補土以生金。肺損雖難着手,不患其不可治也。 煮飯開始時用大火,待飯快熟時覆蓋一層灰燼,這樣米飯可以均勻受熱而不會焦黑。這就說明了用灰燼養火,既能發揮火的作用,又能避免火的傷害,非常恰當。體內因五種情緒引發的內火燃燒,通過溫補脾胃來調養,火焰自然熄滅。方劑選擇小建中湯,如果虛損嚴重,可以加用黃芪,使內火得到滋養而不致燃燒過度,肺部自然清明肅靜。此外,麥芽糖作爲方劑中的主要成分,是治療咳嗽的妙藥,而且能夠補益脾胃以滋養肺臟。雖然肺部損傷難以處理,但不用擔心不能治癒。

然不獨治肺,五癆、七傷皆可以通治。 然而,治療不僅限於肺部,五癆、七傷等病症都可以得到全面治療。

(經典義)《上古天真論》說:“如今的人們,把酒當作飲料,把放縱當作常態,醉酒後進入房間,用慾望耗盡精氣,用過度勞累消耗真元,不懂得控制慾望,不懂得調養精神,只追求眼前的快樂,違背了生命的樂趣,生活作息沒有規律,所以到了五十歲就開始衰老。”《陰陽應象大論》說:“到了四十歲,體內的陰氣已經減半,身體機能開始衰退。”《宣明五氣篇》說:“長時間用眼會損傷血液,長時間躺臥會損耗氣力,長時間坐着會傷害肌肉,長時間站立會損害骨骼,長時間行走會損傷筋骨。”《評熱病論》說:“邪氣聚集的地方,一定是正氣不足的表現。陰虛的人,陽氣必定趁虛而入。”《本神篇》說:“五臟主管臟腑精華,不能受到傷害,一旦受損,就會失去守護功能,導致陰虛。陰虛之後,氣血不充盈,最終會導致死亡。”《經脈別論》說:“勇敢的人氣血運行順暢,而膽小的人氣血停滯,容易生病。”《口問篇》說:“邪氣所在之處,都是正氣不足的表現。因此,上部氣不足,大腦會出現缺氧,耳朵會聽到響聲,頭部會感到沉重,眼睛會視力模糊。中部氣不足,排泄物會變得異常,腸道會發出響聲。下部氣不足,會導致四肢無力,心跳加快。”《逆調論》說:“營氣虛弱會導致肢體麻木,衛氣虛弱會影響運動功能,營衛二氣都虛弱會導致麻木和運動障礙,但肌肉形態仍然保持不變。當人的生命與死亡無關時,就意味着死亡來臨。”《海論》說:“氣海充盈時,胸部會感到滿脹,呼吸急促,面色紅潤;氣海血不足時,說話氣力不足。當氣海充盈時,人會感覺身體膨脹,心情煩躁,不知道自己生病了;血海不足時,也會有類似的感覺,覺得身體縮小,同樣不知道自己生病了。”《衛氣篇》說:“下部氣虛會導致四肢冰冷,上部氣虛會引起眩暈。”《脈解篇》說:“內部消耗過度導致厥逆,表現爲聲音嘶啞和麻痹,這是腎虛的表現。”《決氣篇》說:“精氣流失會導致聽力下降,氣力流失會使視力模糊。津液流失會導致皮膚乾燥,大量出汗。液體流失會使得關節活動受限,面色蒼白,腦部缺氧,腿部痠痛,耳鳴。血液流失會使臉色蒼白,沒有光澤,脈搏虛弱無力,這些都是症狀表現。” 這段話引述了《黃帝內經》中的經典篇章,描述了人體在不同情況下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。強調了生活習慣、情緒管理以及人體各部位之間的相互關聯對健康的影響。通過調節生活方式、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均衡的飲食習慣,可以預防和改善多種健康問題。同時也指出,當身體出現不適時,應當從整體出發,尋找根本原因,而不是僅僅關注症狀本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