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)

1. 三消詩

上消(人參)白虎(湯)中(消調胃)承氣(湯),下消腎氣丸可貴,趙氏治腎統三消,地黃丸料(一斤加)桂(心)五味子(各一兩,水煎冷服。)

白話文:

上消可用人參白虎湯調胃,承氣湯也可用於治療;下消可用腎氣丸,趙氏則以地黃丸加桂心、五味子治療腎虛導致的各種消渴症,水煎冷服。

2. 附錄張隱菴消渴論

病陽明之燥熱而消渴者,白虎湯主之,此外因之渴也。胃氣弱而津液不生者,人參湯主之,此內因之渴也。有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肺不能通調水道,而但消渴者,人但知以涼潤之藥治渴,不知脾喜燥而肺惡寒。試觀泄瀉者必渴,此因水津不能上輸,而惟下泄故爾。以燥脾之藥治之,水液上升即不渴矣。故以涼潤治渴,人皆知之,以燥熱治渴,人所不知也。

人參湯方解(按:理中丸原方參、朮、薑、草各三兩,人參湯甘草則用四兩,以此分別。)

白話文:

陽明經熱燥而口渴的人,白虎湯可以治;這種情況是外因導致的口渴。胃氣虛弱,津液不足而口渴的人,人參湯可以治;這種情況是內因導致的口渴。有些人脾胃功能失調,不能運化津液,肺臟不能調節水液,導致口渴,他們只知道用清涼滋潤的藥物治療口渴,卻不知道脾臟喜燥而肺臟怕寒。觀察一下,腹瀉的人一定口渴,這是因為津液不能上輸,只往下流失的緣故。用燥脾的藥物治療,水液上升就不會口渴了。所以,用清涼滋潤的藥物治渴,大家都知道,用燥熱的藥物治渴,卻鮮為人知。人參湯方解:理中丸原本用人參、白朮、生薑、甘草各三兩,而人參湯則用甘草四兩,由此可見兩者的區別。

程郊倩云:參、朮、炙草,所以固中州,乾薑守中,必假之焰釜薪而騰陽氣。是以谷入於陰,長氣於陽,上輸華蓋,下攝州都,五臟六腑,皆以受氣矣,此理中之旨也。

白話文:

程郊倩說: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,用來穩固中焦,乾薑在中焦守護,必須藉助火鍋的熱量來升騰陽氣。因此,食物進入陰部,養生在陽部,向上輸送華蓋(指心肺),向下統領諸州諸府,五臟六腑,都接受到這種養分,這就是「理中」的核心道理。

3. 續論

消渴證,醫者喜用龜板、鱉甲、元參、枸杞子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天花粉、五味子、生地黃、熟地、玉竹、女貞子、石斛、蛤蜊、牡蠣之類。開口便云戒用苦寒,急生津液,藥品惟取中和,求效勿期旦夕。斯語也,近情近理,誰敢道其非者。而不知似是之言,最為誤事。治病如治國,國中不患有真小人,惟患有偽君子也。

白話文:

在治療「消渴證」(一種因過度飲食或糖尿病引發的症狀)時,醫生們常常選擇使用如「龜板」、「鱉甲」、「元參」、「枸杞子」、「天門冬」、「麥門冬」、「天花粉」、「五味子」、「生地黃」、「熟地」、「玉竹」、「女貞子」、「石斛」、「蛤蜊」、「牡蠣」等藥材。

他們通常會建議患者避免食用苦寒的食物,而是要即刻補充津液,藥物的選擇則要力求中和,不要期望立竿見影的效果。這類意見確實合乎常理,誰能說它錯呢?但這種看似合理的想法其實最容易導致錯誤的診治。

治病就像治國,治國不會有真正的壞人,卻容易陷入假仁假義的領導者的陷阱。

蓋彼既以津液為重,亦知津液本吾身之真水乎,水不自生,一由氣化,一由火致。黃耆六一湯取氣化為水之義也,崔氏腎氣丸取火能致水之義也。七味白朮散,方中有藿木之香燥,而《金匱翼》謂其大能生津。理中湯方中有乾薑之辛熱,而「侶山堂」謂其上升水液,此理甚微,非淺學者所能解。

若以滋潤甘寒為生津養液,實所以涸精液之源,而速其死也。

白話文:

因為他認為津液非常重要,也知道津液其實是我們身體裡真正的水分。水分並不是自己產生的,一方面是由氣化作用產生,另一方面則是由火的作用所導致。黃耆六一湯取了氣化成為水分的道理,崔氏腎氣丸則取了火能夠引導水分的道理。七味白朮散配方中有藿木的香燥之性,但《金匱翼》認為它能夠生成津液。理中湯配方中有乾薑的辛熱之性,但「侶山堂」認為它能夠上升水分,這個道理非常微妙,不是淺薄的學問所能理解的。

如果用滋潤甘寒的方法來生津養液,實際上是在枯竭精液的來源,加速死亡。

4. 內外俱實病詩

防風通聖力迴天,誰道河間立法偏,表裡實邪能兩解,細參五實得真銓。

實病失治而死者多由阻塞,有清道濁道之分:阻塞清道者,法當救肺,吳人馬元儀以栝蔞、紫菀、半夏、貝母、桔梗、枳殼、蘇子、杏仁、橘紅、甘草之屬以開之;因循不治,則天氣不入,穀氣不出,清道不通而終矣。阻塞濁道者,法當救胃,歙人張心在以三承氣湯、四順清涼飲、大柴胡之屬以下之;因循不治,則腹滿實堅,二便不出,濁道不通而終矣。

白話文:

防風通聖力迴天,誰道河間立法偏,表裡實邪能兩解,細參五實得真銓。

防風藥性強大,能使人起死回生,有人說張仲景的《傷寒雜病論》偏於治療外感,其實不然,這藥可以治表裡實邪,能治各種實證,只要細細參閱《傷寒雜病論》中的五種實證,就能掌握治療的真諦。

實病失治而死者多由阻塞,有清道濁道之分:阻塞清道者,法當救肺,吳人馬元儀以栝蔞、紫菀、半夏、貝母、桔梗、枳殼、蘇子、杏仁、橘紅、甘草之屬以開之;因循不治,則天氣不入,穀氣不出,清道不通而終矣。

實證疾病若失治,病人多因氣血阻塞而亡,阻塞的部位有清道和濁道之分。阻塞清道者,應當救治肺氣,吳地醫家馬元儀用栝蔞、紫菀、半夏、貝母、桔梗、枳殼、蘇子、杏仁、橘紅、甘草等藥來打開阻塞的通道;若一再延誤治療,則外氣無法進入,谷氣也無法排出,清道阻塞不通,最終就會導致死亡。

阻塞濁道者,法當救胃,歙人張心在以三承氣湯、四順清涼飲、大柴胡之屬以下之;因循不治,則腹滿實堅,二便不出,濁道不通而終矣。

阻塞濁道者,則應當救治脾胃,歙地醫家張心在用三承氣湯、四順清涼飲、大柴胡等藥來瀉下濁氣;若一再延誤治療,則腹中滿脹堅硬,大小便不通,濁道阻塞不通,最終也會導致死亡。

5. 阻塞清道詩

元儀救肺論超超,貝菀夏蔞力不饒(吳醫以清微渣滓之品,文其短拙,不特馬元儀一人,)借用還魂(湯)通氣道,立看死證起崇朝。

白話文:

元儀的肺部治療理論非常卓越,然而使用貝菀和夏蔞的療效卻難以達到預期。吳醫採用了一些清潔且看似無害的藥材,編寫成方劑,這並非馬元儀一個人的經驗,而是通過借用還魂湯來暢通氣道,使人能在清晨時刻看到死而復生的奇跡。

6. 阻塞濁道詩

救胃傳來理本幽,三承(氣湯)四順(清涼飲)大柴(胡湯)求,陽明氣順針機轉,有腳陽春自我留。

積者,五臟所生,推之不移,屬陰;聚者,六腑所成,推之則移,屬陽;統以平胃散加萹蓄、大麥芽、川芎各等分,木香、沉香各三分之一,大黃酒浸倍用,為末,每服三錢,薑湯送下,忌油膩動氣之物及房事一月。服藥須黃昏,勿食晚飯,大小便見惡物為度。肝積在左脅下,名「肥氣」,去蒼朮加柴胡、鱉甲、青皮、莪朮。

白話文:

治療胃病,要從根本入手,遵循三承湯、四順飲、大柴胡湯等方劑的原則,調整陽明經氣,使其順暢,讓病氣自然消散。

積聚是五臟產生,推之不動,屬陰;聚積是六腑形成,推之則移,屬陽。可用平胃散加萹蓄、大麥芽、川芎各等分,木香、沉香各三分之一,大黃酒浸泡倍量,研成粉末,每次服三錢,用薑湯送服,忌食油膩、動氣之物,並禁房事一個月。服藥時間宜在黃昏,勿食晚飯,以大小便排泄出惡物為度。肝積則位於左脅下,稱為「肥氣」,可在平胃散中加入蒼朮、柴胡、鱉甲、青皮、莪朮治療。

肺積在右脅下,名「息賁」,加白豆蔻、桑白皮、貝母。心積起臍上至心下,大如臂,名「伏梁」,去蒼朮加肉桂、黃連、石菖蒲、莪朮。脾積在胃脘,腹大如盤堅如石,名「痞氣」,照原方不加減。

惟腎積發於小腹,上奔衝心而痛,名「奔豚」,去蒼朮、大黃、陳皮、麥芽、萹蓄,加茯苓為君,肉桂、當歸、吳茱萸、附子、以楝子、李根白皮為佐,研末,煉蜜為丸,淡鹽湯送下。若虛弱之人,衰其半而止,或以補熱佐之。其餘熱積加芩、連、寒積加薑、桂、附子,酒積加葛根,痰積加南星、半夏,水積加海藻、豬苓、澤瀉,血積加桃仁、紅花,肉積加阿魏、山楂,果積加麝香、草果。

白話文:

肺積在右肋下方,稱為「息賁」,需要加上白豆蔻、桑白皮、貝母。心積在肚臍上方到心臟下方,像手臂一樣大,稱為「伏梁」,需要去掉蒼朮,加上肉桂、黃連、石菖蒲、莪朮。脾積在胃脘,肚子大如盤子,堅硬如石,稱為「痞氣」,依照原方不增不減。

腎積則發於小腹,向上衝擊心臟而疼痛,稱為「奔豚」,需要去掉蒼朮、大黃、陳皮、麥芽、萹蓄,加上茯苓為主藥,肉桂、當歸、吳茱萸、附子為輔藥,再以楝子、李根白皮為佐藥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藥,用淡鹽湯服用。若患者虛弱,則減半服用,或用補熱藥輔助。其他熱積加芩、連,寒積加薑、桂、附子,酒積加葛根,痰積加南星、半夏,水積加海藻、豬苓、澤瀉,血積加桃仁、紅花,肉積加阿魏、山楂,果積加麝香、草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