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二 (11)
卷二 (11)
1. 續論
《海論》曰: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酸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。」此言病在上,而根起於下,宜加肉蓯蓉、附子、巴戟天。如大虛諸藥不效者,宜鹿茸一兩,酒煎,入麝香一釐服之,此即《經脈篇》所謂:「督脈實則脊強,虛則頭重高搖之之義也。」此外,又有火亢眩暈不可當者,大黃酒炒三遍,研末,茶清調下。
此證與頭痛,不專為表病,以頭為諸陽之會,陽主外,故列於表證。
(經解)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「浮而散者為眴僕。」蓋眴與瞬同。項藉傳云:「眴目視之。」謂目動使之也。仰面曰僵,覆面曰僕,即風虛眩暈卒倒是也。《口開篇》曰: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。」《經脈篇》曰:「五陰氣俱絕,則目系轉,轉則目運,目運者,為志先死,志先死,則遠一日半死矣。」
白話文:
《海論》說:「髓海不足,就會腦袋暈眩、耳鳴、小腿痠軟無力、頭暈眼花、眼睛看不清楚、精神疲憊只想躺著。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,病症表現在頭部,但病根卻在下半身,應該要加用肉蓯蓉、附子、巴戟天等藥材。如果用大補的藥物都沒效果,就應該用鹿茸一兩,用酒煎煮,再加入麝香一分服用。這就是《經脈篇》所說的:「督脈功能強盛就會脊椎僵硬,功能虛弱就會頭部沉重且搖晃」的意思。此外,還有因為火氣太旺盛而導致的眩暈,這種情況可以用大黃用酒炒三次後磨成粉,用茶水調服。
這種眩暈的病症和頭痛不同,不單純是表證(體表受邪)引起的,因為頭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,陽氣主外,所以將它歸類在表證。
(經文解釋)《脈要精微論》說:「脈象浮而且散亂的,就是指眼瞼震顫。」這裡的「眴」字和「瞬」字意思相同。項藉傳說:「眴,是使眼睛活動的意思。」仰面叫僵,覆面叫僕,指的就是因為風虛引起的眩暈突然倒下的情況。《口開篇》說:「上氣不足,腦部就會空虛不充盈,耳朵就會經常鳴叫,頭部會覺得傾斜,眼睛會暈眩。《經脈篇》說:「五臟陰氣都耗盡時,眼睛的脈絡就會轉動,轉動就會導致眼睛暈眩,如果出現眼睛暈眩的狀況,就代表這個人的意志力會先衰退,意志力衰退,大概一天半就會死亡。」
2. 眩暈詩
諸風眩掉屬於肝,麻術(加入)二陳(湯)治不難,一味鹿茸虛必仗,大黃瀉火卻相安。
咳嗽病,五臟六腑皆有之,然必傳之於肺而始作。《內經》云:「皮毛者,肺之合也。」經云:「形寒飲冷則傷肺。」凡內外合邪之咳嗽,不外小青龍湯加減。然「合」之一字,喻嘉言推開立論,最有意義:「肺如鍾焉,外受六淫之邪湯氣,自外叩之則鳴,內傷七情色欲積損之病氣,自內叩之亦鳴,鳴即咳嗽之確象也。」故凡諸病之氣,合於肺則為咳嗽,不合則不咳嗽。
本證無一定之方,然水飲二字,為咳嗽之根。《傷寒論》云:「咳嗽者,去人參。」以人參多液,助水飲也。故《金匱》以小青龍一方加減為五方,皆以行水為主也。麻黃桂芍可以去取,乾薑、細辛、五味子三味必不可離,寒者可加附子,熱者可加石膏、大黃,濕者可加白朮、茯苓,燥者可加天門冬、麥門冬、阿膠、玉竹、枇杷葉,下虛者可加巴戟天、鹿角膠,上虛者可加黃耆、白朮,痰多者可加桑白皮、茯苓。孫真人頗得其秘。
此證不專在表,而肺主皮毛,故亦列於表證。
(經解)《素問咳論》岐伯曰:「五臟六腑皆令咳,不獨肺也。」又曰:「皮毛者,肺之合也,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以從其合也。」《示從容論》曰:「咳嗽煩冤者,是皆腎氣之逆也。喘咳者,是水氣並陽明也。」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「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。」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亦云。
《生氣通天論》曰:「秋傷於濕,上逆而嗽。」駱龍吉注云:「濕本長夏之令,侵過於秋,肺受濕傷,至冬坎水用事,而咳嗽生焉。」何柏齋曰:「《病機機要》謂咳無痰而有聲,肺氣傷而不清,嗽無聲而有痰,脾動濕而有痰,咳嗽有聲有痰,因肺氣動於脾濕,咳而又嗽也。」竊謂此論咳嗽二證,蓋倒說也。
肺為氣主,而聲出焉,肺傷寒飲,鬱而為痰,聲欲上出,為痰所郁,故相攻而作聲,痰出聲乃通利,斯謂之咳。外感風寒,肺管為寒氣所束,聲出不利,故亦相攻作聲,然無物也,斯謂之嗽,咳字從亥,亥者有形之物也。故果核草核,皆從亥復有隔閡之義。嗽字從束從吹,此古人制字之妙,此二證之所以分也。
白話文:
[眩暈詩]的部分
各種風引起的眩暈,大多與肝臟有關,使用麻術配合二陳湯來治療,並不困難。如果身體虛弱,可以用鹿茸來增強體質。大黃能瀉火,對治療此類眩暈也有幫助。
咳嗽病症的部分
咳嗽這種疾病,可能源於身體的任何一個器官或系統,但最終會由肺部表現出來。《內經》中提到:“皮膚和毛髮是肺部功能的外部體現。”書中還說:“寒冷和冷飲都會傷害肺部。”所有內外因素導致的咳嗽,都可以通過小青龍湯來治療,只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物。然而,“合”這個字,喻嘉言認爲它揭示了咳嗽的深層原因,極富意義:“肺就像鍾一樣,受到外部的六淫邪氣的侵襲,就會產生反應;內部受到七情的困擾或長期的損害,也會產生反應,這種反應就是咳嗽的確切表現。”因此,任何疾病的症狀,一旦影響到肺部,就會引起咳嗽,如果沒有影響,則不會出現咳嗽。
沒有固定的藥方可以應對所有的咳嗽情況,但是“水飲”兩個字,是咳嗽的根本原因。《傷寒論》中說:“咳嗽的病人,應該避免使用人參。”因爲人參含有很多水分,會增加體內的水飲。因此,《金匱》一書中,以小青龍湯爲基礎,衍生出了五個不同的方劑,都以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爲主。麻黃、桂芍可以根據病情選擇使用,但乾薑、細辛、五味子這三種藥材則是必不可少的。如果是寒性咳嗽,可以添加附子;熱性咳嗽則可以添加石膏或大黃;溼性咳嗽可以添加白朮和茯苓;燥性咳嗽則可以添加天門冬、麥門冬、阿膠、玉竹和枇杷葉;下虛型咳嗽可以添加巴戟天和鹿角膠;上虛型咳嗽則可以添加黃芪和白朮;痰多的咳嗽可以添加桑白皮和茯苓。孫真人對此有獨到的見解。
咳嗽並非只是一種表面現象,但由於肺部主管皮膚和毛髮,所以也被列爲表面症狀的一種。
(經解部分)《素問咳論》中,岐伯說:“五臟六腑的疾病都可能導致咳嗽,不僅僅限於肺部。”他又說:“皮膚和毛髮是肺部的外部表現,它們首先受到邪氣的影響,然後這種邪氣會進一步影響肺部。”《示從容論》中說:“咳嗽並伴有煩躁,這是腎氣逆流的表現。喘息和咳嗽,這是水氣和陽明經脈的問題。”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中說:“秋天如果受到溼氣的傷害,冬天就可能出現咳嗽。”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也有類似的說法。
《生氣通天論》中說:“秋天如果受到溼氣的傷害,可能會導致咳嗽。”駱龍吉解釋說:“溼氣本來是在長夏季節盛行的,但如果秋天溼氣過重,肺部受到溼氣的傷害,到了冬天,坎水的作用開始增強,就可能引發咳嗽。”何柏齋說:“《病機機要》中認爲,咳嗽無痰但有聲音,是因爲肺部受到傷害,氣道不清所致;咳嗽無聲音但有痰,是因爲脾臟活動過度,產生了痰。咳嗽有聲音又有痰,是因爲肺部的氣動影響到了脾臟的溼氣,從而引發了咳嗽。”我認爲,這種對咳嗽兩種類型的描述,其實有些顛倒。
肺部是控制呼吸的主要器官,聲音也是由此產生的。如果肺部受到寒冷和溼氣的影響,會生成痰,阻礙聲音的正常發出,從而產生咳嗽的聲音。當痰排出後,聲音才能恢復正常,這就是所謂的咳嗽。如果受到風寒的影響,肺部的管道被寒氣束縛,聲音的發出受到影響,也會產生咳嗽的聲音,但這並不是因爲有物質的存在,這就是所謂的乾咳。咳嗽這個字由“口”和“亥”組成,“亥”代表有形的物體。因此,果核和草核都與“亥”有關,也含有隔閡的意思。乾咳這個字由“束”和“吹”組成,體現了古人在造字上的智慧,這也是區分兩種咳嗽類型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