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)

1. 五淋詩

五淋症用五淋湯,隨證增加紀要詳,欲病似淋莖割痛,蓯蓉羊藿蜜脂量。

白話文:

對於五種淋症的治療,可以使用五淋湯這個藥方,但在使用時應根據不同的症狀調整藥物份量,詳細的增減原則需特別注意。當患者有類似淋症的症狀,如排尿時感到尿道劇烈疼痛,則在五淋湯的基礎上,應增加蓯蓉、羊藿、蜂蜜和豬油的用量。

2. 癃閉詩

癃閉似淋點滴無,只求利水法全迂,柴升(補中益氣湯服後,以手探吐)探吐針機轉,麻黃杏(仁加入五淋湯)行陽陰氣濡,腎氣(丸)龍騰澤自沛,通關(丸,又名滋腎丸)云合雨時敷,二冬杏菀參桑白(此李士材醫案,從高原以導之之法,)海蜇(一名水母)荸薺亦可需。

濁病皆濕熱之病。濕勝熱則為白,熱勝濕則為赤。初起宜二陳湯加蒼朮、白朮、黃柏、萆薢主之,赤濁再加丹參。如若未效,宜固其精道,利其水道,用萆薢分清飲。或久而不愈,宜補其心氣,用四君子湯加遠志二錢。或水虛火旺而為濁,宜六味丸加黃柏、蒼朮、益智仁之類。

或火衰氣不攝精,宜桂附八味丸加菟絲、車前之類。濁出精竅,與淋出溺竅不同。總以治腎為主。然初起多由於濕熱,故列於熱證。

(經義)《至真要大論》曰:「諸轉反戾,水液渾濁,皆屬於熱。」「太陽之勝,陰中乃瘍,隱曲不利,互引陰股。」《痿論》曰:「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宗筋馳縱,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。」《口問》曰:「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」《玉機真論》曰:「冬脈不及,則令人小腹滿,小便變。」按:宜參癃閉、遺溺各章文。

白話文:

癃閉症狀類似淋病,但尿液卻點滴不出,治療上單純利尿的療法顯得迂迴。使用柴胡升提(在服用補中益氣湯後,以手指刺激引吐)的催吐手法和針灸技術,加上麻黃杏仁(加入五淋湯中)能調節體內陰陽氣血。服用腎氣丸如同龍騰雲興,水分自然充沛;通關丸(又名滋腎丸)就像雲聚雨降,適時地滋潤身體。李士材的醫案中,他採用從高原導引的方式治療,並使用了二冬、杏仁、百部、人參、桑白皮等藥材。另外,海蜇(另一名稱為水母)和荸薺也是值得推薦的食材。

濁病都是由濕熱導致的疾病。濕度過高時病徵呈現白色,熱度過高則呈現紅色。在病初起時,應使用二陳湯加上蒼朮、白朮、黃柏、狗脊作為主要治療,如果出現紅色濁病,則再加入丹參。若治療無效,應固本培元,疏通水道,使用狗脊分清飲。或者,若病情久久未愈,則應補充心氣,使用四君子湯加上兩錢的遠志。若是由於水虛火旺導致的濁病,應使用六味丸加上黃柏、蒼朮、益智仁等藥物。

若是因火衰氣弱無法控制精液,則應使用桂附八味丸加上菟絲子、車前草等藥物。濁病是從精竅排出,與從尿道排出的淋病不同。總的來說,治療應以腎臟為主。然而,在初發時,多數情況是由於濕熱,因此我們將它歸類為熱證。

(經義)根據《至真要大論》所述:「所有轉向反常的病症,以及水液混濁的情況,都屬於熱證。」「當太陽的力量過盛,會導致陰部生瘡,使排泄功能受阻,互相牽引到大腿根部。」《痿論》提到:「思慮無窮,願望未能實現,外在慾望過度,性生活過度,導致主要的筋絡鬆弛,形成筋萎縮,並導致白色的濁液。」《口問》中寫道:「當中氣不足時,大小便的狀況就會發生變化。」《玉機真論》說:「冬天的脈象不足,會使人感到下腹部脹滿,小便也會發生變化。」按:應參照癃閉、遺溺等相關章節的內容。

3. 濁證詩

濁由濕熱二陳(湯)加(味),蒼白丹參柏薢誇,坊本(萆薢)分清(飲)通水道,全書(景岳)遠志(四君子湯加此)入心家,火衰腎氣丸為主,水闕(六味)地黃湯可嘉,借用遺精封髓(丹)法,時方卻不悖長沙。

嘔者,嘔字從漚,漚者水也,口中出水而無食也。吐者,吐字從土,土者食也,口中吐食而無水也。嘔吐者,水與食並出也。噦者,口中有穢味也,又謂之乾嘔者,口中有穢味,未有不幹嘔也。呃逆者,氣衝有聲,聲短而頻也,昔人亦謂之噦,時書分別多誤,今特正之。統用二陳湯倍半夏加生薑為主,以統治之。

熱加黃連、鮮竹茹、鮮蘆根;寒加吳茱萸、人參、大棗;食積加六神麯、炒山楂、麥芽、乾薑;噦加旋覆花、人參、代赭石;呃逆加竹茹四錢,倍用橘皮。如久病發呃,為脾腎之氣將絕,用人參一兩,乾薑、附子各三錢,丁香、沉香、柿蒂各一錢,可救十中之一。以上諸證,皆陽明氣逆之病,故一方可以統治。

惟吐蟲宜去甘草,加川椒、人參、吳茱萸、黃連、黃柏、乾薑、烏梅肉各一錢治之。此症不盡屬熱,緣《內經》有:「諸逆上衝,皆屬於火」之訓,故列於熱證。

白話文:

[濁證詩]的內容翻譯爲現代漢語如下:

濁證源於溼熱,治療時採用二陳湯(中醫方劑名)並加以調整。蒼白丹參、黃柏和萆薢(中藥名)是常用的藥材。在一些版本的方書中,推薦使用萆薢分清飲來疏通水道。而在全書(指張景嶽的著作)中,則建議加入遠志到四君子湯中以治療心臟疾病。當火衰時,腎氣丸成爲主要療法;水不足時,則推崇六味地黃湯。借鑑遺精封髓丹的方法,時方並不違背長沙古方的原則。

“嘔”字從“漚”,“漚”代表水,指口中出水但無食物。而“吐”字從“土”,“土”代表食物,指口中吐出食物但無水。嘔吐則是水與食物同時出現。噦是指口中有異味,又稱爲乾嘔,意味着口中有異味,通常會伴隨乾嘔。呃逆表現爲氣體衝出併發出短暫頻繁的聲音,古人也將其稱爲噦,但現代醫學文獻常常將兩者混淆,這裏特別予以澄清。治療時,普遍使用二陳湯加倍量的半夏及生薑作爲主要藥物進行綜合治療。

若病情伴有熱象,可加入黃連、鮮竹茹和鮮蘆根;若伴有寒象,則應加入吳茱萸、人參和大棗;消化不良時,可以加入六神曲、炒山楂、麥芽和乾薑;噦症狀下,可用旋覆花、人參和代赭石;對於呃逆,可添加四錢的竹茹,並加倍使用橘皮。如果長期患病後出現呃逆,可能預示着脾腎之氣即將耗盡,此時,可嘗試使用一兩的人參,配以三錢的乾薑和附子,以及一錢的丁香、沉香和柿蒂,或許能挽救十分之一的生命。上述所有症狀,都屬於陽明氣逆的病症,因此,一個方劑便能統轄治療。

然而,當遇到吐蟲的情況時,應去除甘草,加入川椒、人參、吳茱萸、黃連、黃柏、乾薑和烏梅肉各一錢來進行治療。此病並非完全屬於熱性,由於《內經》中有“諸逆上衝,皆屬於火”的教誨,因此將其歸類於熱證。

4. 嘔吐噦呃逆詩

四證丹溪主二陳(湯),寒溫虛實審其因,若由虛呃人參附,蛔證黃(連)梅椒伯遵。

吞酸病多屬於肝,宜以左金丸,連理湯加陳半為主方,小柴胡湯,平胃散佐之。

(經義)《至真要大論》曰:「諸嘔吐酸,暴注下追?皆屬於熱。」又曰:「少陽之勝,嘔酸善飢。」

白話文:

【嘔吐、噦、呃逆的處理】

丹溪主張使用二陳湯(一種藥方)來治療嘔吐、噦、呃逆這四種症狀,但需根據是因為寒冷、溫熱、虛弱或實證的原因來仔細判斷病因。如果是由於虛弱導致的呃逆,則應使用人參和附子來治療。若是蛔蟲引起的症狀,則應遵循黃連、梅椒等藥物的使用。

【吞酸病症的處理】

大多數吞酸的病情與肝臟有關,治療時應以左金丸為主方,並可加上連理湯和陳皮、半夏來增強療效,輔助的藥方有小柴胡湯和平胃散。

【古籍中的解釋】

根據《至真要大論》所述:「所有的嘔吐、吞酸以及突然的拉肚子,這些都歸屬於熱性病症。」又說:「當少陽經絡佔優勢時,會出現嘔吐吞酸且容易感到飢餓的情況。」

5. 吞酸詩

吞酸連理(湯)左金丸,平胃(散小)柴胡(湯)亦可安,寒熱補消靈變用,病機指示屬於肝。

三消證:上消者口渴不止也,治以人參白虎湯;中消者,食入即飢也,治以調胃承氣湯;下消者,飲一溲二也,治以腎氣丸。趙養葵云:無分上、中、下,先以治腎為急。以六味丸料一斤、入肉桂、五味子各一兩,水煎六、七碗恣意冷飲,熟睡而病如失。此以其溫藥引其真水,以滋上、中、下之燥也,此為火病,故列於熱證。

白話文:

吞酸症狀,可以使用連理湯或左金丸來治療,平胃散和小柴胡湯也能達到安定的效果。對於寒熱不同的情況,要靈活運用補或消的方法,因為這些症狀通常都與肝臟有關。

對於三消症狀:上消症,表現為口渴難止,可以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;中消症,表現為剛吃完飯就感覺餓,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;下消症,表現為喝水後很快就排尿,可以使用腎氣丸來治療。趙養葵說,不管是上消、中消還是下消,首要之急都是要先治腎。具體做法是,取六味丸的材料一斤,加入肉桂和五味子各一兩,用水煎煮出六、七碗湯汁,隨意冷飲,熟睡一覺後,病情會有顯著改善。這是因為溫性的藥物可以引導體內的真水,滋潤上、中、下的乾燥部位,因為這是一種火病,所以歸類在熱證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