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二 (10)
卷二 (10)
1. 頭痛詩
頭痛逍遙(散)芎芷良,血虛(當歸)補血(湯)入茸嘗(血虛頭痛,諸藥不效者,用當歸補血湯加鹿茸治之,以鹿茸生於頭為同氣也。)腎經虧損左歸飲,真痛吳萸(湯)挽絕陽(可救十中之一、二。)
白話文:
頭痛時,使用逍遙散,其中包含的川芎和白芷效果不錯。如果是由於血虛導致的頭痛,且其他藥物都無效時,可以試試當歸補血湯,再加入鹿茸一同服用。因為鹿茸生長在鹿的頭部,與頭部有著相應的氣質,因此對頭痛有特別的效果。
如果是因腎經虧損導致的頭痛,可以使用左歸飲來調理。而對於極度嚴重的頭痛,也就是所謂的「真痛」,可以考慮使用吳茱萸湯,這種方法或許能挽回一部分瀕臨消逝的生命活力,但效果有限,可能只能救活十分之一或十二的人。
2. 續論
(此證百藥不效者,時醫只守方書相沿之說,及時下常用之方,必不能救此大病。今錄高士宗石破天驚之說,壯同志之膽,而為破釜沉舟之計。)
頭痛之證有三:一,太陽頭痛;一,少陽頭痛;一,厥陰頭痛。太陽之脈,上額交巔絡腦,而太陽之上,寒氣主之,太陽頭痛,寒痛也。少陽之脈,上抵頭角,而少陽之上,相火主之,少陽頭痛,火痛也。厥陰之脈,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,而厥陰之上,風氣主之,厥陰頭痛,風痛也。
頭痛雖有寒、火、風三者之異,尤當觀其微劇,察其陰陽。身有他病而兼頭痛,痛之微者也。獨患頭痛,其痛欲死,痛之劇者也。凡陰血虛而陽熱盛,則痛微;若陽氣虛而陰寒盛,則痛劇。風火頭痛,有餘則清散之,不足則滋補之。陰寒頭痛乃陰盛陽虛,所謂陽虛頭痛者是也,非桂附參耆不能治之。
世遇頭痛之證,便謂外受風寒,即與發散。發散不愈,漸加寒涼,非芎、防、荊、羌即芩、連、梔、膏,風火頭痛而遇此不致傷身,若陽虛頭痛而遇,必致此殞命矣。可不慎哉!
世有三陰無頭痛之說,豈知陽虛頭痛,純屬陰寒,陽幾絕滅,病此者十無一生。所以然者,一如日不麗天,下沉於海,萬方崩陷也。蓋人與天地相合,天有日,人亦有日,君火之陽日也,地有四海,人亦有四海,頭為髓海,胸為氣海,胃為谷海,胞中為血海。在天之日,晝行於天,夜行於海,在人之日,既行於天,亦行於海。
自頭項至尾閭,如日之行乎天也,自血海至髓海,如日之行於海也。今陽虛頭痛,乃陰寒蔽日,逆於髓海,不能上巔至項,以行於背,反從陽入陰,以行於腹,是以頭痛不已則心煩,心煩者,陽光逆於氣海也。心煩不已則嘔吐,嘔吐者,陽光逆於谷海也,嘔吐不已則神昏,神昏者,陽光逆於血海也。
頭痛至神昏,則入陰之盡,如日沉海底矣。此症治之得法,百中僅能救其二、三,而淺學之醫,妄投湯藥,至治之不效。有云肝風入腦者,有云客氣犯腦者,有云真頭痛者,其言如是,而散風散寒之藥,終以不免。豈知散之之法。非所以治之,適所以害之旨哉。《靈柩·四海論》云:「得順者生,得逆者敗,知調者利,不知調者害。
」其即日逆於海之頭痛,而醫者倒行逆施,不善治而致死之謂歟。
愚按:高士宗此論,發前人所未發,但恨有論無方,所云「非桂附參耆不能治之」。膚淺之語,不足尚也。余擬白通湯,倍加附子為的劑。蓋陽氣起於下焦,妙在重用附子之辛熱,在下以啟之,乾薑從中以接之,蔥白自上以通之,可以救十中之一。
眩暈者,眩冒而旋轉不定也。《至要大論》曰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」此言實證也,宜以二陳湯加防風、玉竹、川芎、天麻、白朮、鉤藤主之。屬痰飲者,倍半夏,再倍加澤瀉。火盛者加黃芩、元參。《衛氣篇》曰:「上虛則眩。」此言虛證也,宜加參、耆,虛甚者加附子。
白話文:
[續論]
(很多藥都無效的情況,時下的醫生只會遵從古書的記載和常用的處方,肯定無法救治這種大病。現在我引用高士宗那打破常規的說法,來增強同道的膽量,採取孤注一擲的策略。)
頭痛的症狀有三種:一種是太陽頭痛;一種是少陽頭痛;一種是厥陰頭痛。太陽經脈上至額頭,連接頭部頂端,並與大腦相連,太陽經脈之上,由寒氣主宰,太陽頭痛就是因寒引起的痛。少陽經脈上至頭側,少陽經脈之上,由相火主宰,少陽頭痛是由火引起的痛。厥陰經脈上至額頭,與督脈在頭頂交匯,厥陰經脈之上,由風氣主宰,厥陰頭痛是由風引起的痛。
雖然頭痛有寒、火、風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更應觀察疼痛的程度,判斷陰陽狀況。身體有其他疾病同時伴有頭痛,這是輕微的頭痛。如果只有頭痛,痛得彷彿要死,這是嚴重的頭痛。通常,如果陰血虛而陽熱盛,則痛感輕微;如果陽氣虛而陰寒盛,則痛感嚴重。對於風火頭痛,如果體內有餘熱則應清熱散火,如果體內氣血不足則應滋補。陰寒頭痛是因爲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,這就是所謂的陽虛頭痛,必須用肉桂、附子、人參等藥物才能治療。
現今遇到頭痛的病症,就認爲是外感風寒,立刻給予發散的藥物。如果發散的藥物無效,就會逐漸增加寒涼的藥物,不是川芎、防風、荊芥、羌活,就是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石膏,如果是風火頭痛,遇到這些藥物可能不會導致身體傷害,但如果陽虛頭痛遇到,必定會致命。這怎能不小心呢!
有人認爲三陰經沒有頭痛的病症,但他們不知道陽虛頭痛完全屬於陰寒,陽氣幾乎消失,患有這種病的人十個裏面沒有一個能活下來。之所以這樣,就像太陽不再照耀天空,落入海底,萬物崩潰一樣。人與天地相合,天上有太陽,人體內也有太陽,心火的陽氣如同太陽,地有四海,人體也有四海,頭部爲髓海,胸部爲氣海,胃部爲谷海,子宮爲血海。在天上的太陽,白天在天空中移動,夜晚在海里移動,在人體內的太陽,既在天空中移動,也在海里移動。
從頭部到尾椎,如同太陽在天空中移動,從血海到髓海,如同太陽在海里移動。如今陽虛頭痛,是因爲陰寒遮蔽了太陽,使得太陽逆向進入髓海,無法到達頭部頂端和頸部,從而無法在背部移動,反而從陽轉陰,進入腹部,因此頭痛不止就會心煩,心煩是因爲陽光逆向進入氣海。心煩不止就會嘔吐,嘔吐是因爲陽光逆向進入谷海,嘔吐不止就會神志不清,神志不清是因爲陽光逆向進入血海。
頭痛到神志不清,就是徹底進入陰,如同太陽沉入海底。這個症狀即使治療方法正確,也只能救回十分之二、三,而淺薄的醫生亂投藥物,導致治療無效。有人說是肝風入腦,有人說是客氣犯腦,有人說是真頭痛,他們這樣說,但最終還是不免使用散風散寒的藥物。豈不知散風散寒的方法並不是治療方法,反而會傷害患者。《靈樞·四海論》說:“順則生,逆則敗,知調則利,不知調則害。”就是指太陽逆向進入海里的頭痛,醫生卻逆向操作,不善於治療而導致死亡。
我按:高士宗的這個理論,是前人未曾提出的,但是遺憾的是,他只提出了理論,卻沒有提供方法,“非肉桂、附子、人參、黃芪不能治之”的說法太過膚淺,不值得推崇。我建議使用白通湯,大量加入附子作爲特效藥。因爲陽氣起源於下焦,關鍵在於大量使用附子的辛辣熱性,在下方啓動,生薑從中接續,蔥白從上方疏通,可以挽救十分之一的患者。
眩暈,指的是眩暈且旋轉不定。《至要大論》說:“各種風掉眩,都屬於肝。”這是實證,應該使用二陳湯加上防風、玉竹、川芎、天麻、白朮、鉤藤。如果是痰飲引起的,加倍使用半夏,再加倍使用澤瀉。火旺的,加上黃芩、元參。《衛氣篇》說:“上虛則眩。”這是虛證,應該加上人參、黃芪,虛證嚴重的,加上附子。
《海論》說:“髓海不足,就會出現腦轉耳鳴、脛酸眩暈、眼睛看不見東西、懶惰想睡覺。”這是說病症出現在上部,但根源來自下部,應該加上肉蓯蓉、附子、巴戟天。如果極度虛弱,各種藥物都無效,應該使用一兩鹿茸,用酒煎煮,加入一釐麝香服用,這就是《經脈篇》所說的:“督脈實則脊強,虛則頭重高搖”的意思。除此之外,還有火亢眩暈無法忍受的情況,可以用大黃炒三次,研磨成粉末,用茶水沖服。
這種病症和頭痛,不僅僅是因爲表面疾病,因爲頭部是所有陽經的匯合處,陽主外,所以將其歸類爲表面病症。
(經解)《脈要精微論》說:“浮而散者爲眩僕。”“眩”和“瞬”同義。項籍傳雲:“眩目視之。”意思是眼睛在快速移動。仰面叫僵,覆面叫僕,就是風虛眩暈突然倒地的意思。《口開篇》說:“上氣不足,腦爲之不滿,耳爲之苦鳴,頭爲之苦傾,目爲之眩。”《經脈篇》說:“五陰氣俱絕,則目系轉,轉則目運,目運者,爲志先死,志先死,則遠一日半死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