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四 (2)
卷四 (2)
1. 血證詩
血隨氣布(四字精細)要循經,失(其常)度奔騰若迅霆,寒(冬寒)則麻黃(湯加減,蓋以麻黃能散血,行於經絡、肌腠、皮毛,環轉流行不息,是不致上溢、下溢之患矣。李東垣麻黃人參芍藥湯暗合此意,張隱菴用紫蘇梗,時賢用荊芥亦同)溫(春溫)桂去,秋宜瀉白(散)夏膏靈(竹葉石膏湯或白虎湯皆以石膏為主,)四生(丸)妙在鮮荷艾,六味(湯)功歸澤瀉苓,解到理中(湯)黃土湯外,道行脈絡竹皮青。
白話文:
血液隨著氣血運行,循著經脈流動,若失去正常運行規律,則會像迅雷般奔騰,冬天寒冷時,就需要用麻黃散寒,溫暖春天則需要桂枝,秋季宜瀉白散寒,夏季則要用石膏清熱。治療方法上,春季宜用鮮荷葉艾葉,夏季宜用石膏,秋季宜用澤瀉茯苓,冬季則宜用黃芪和白朮。此外,竹皮和青蒿也具有調節氣血、疏通經絡的作用。
2. 下血久不止用斷紅丸詩
任(脈)沖(脈)血海督(脈)司權,專取奇經得秘傳,續斷三錢同側柏,鹿茸一具斷紅丸(側柏葉炒香,續斷酒炒各三錢,各鹿茸一具酥炙,醋煮阿膠為丸,每服四、五十丸,烏梅湯、人參湯任下。鹿茸有血,任沖之血最盛,從督而布護也。此為下血久不止症,深一層以用藥。)
白話文:
任脈、沖脈、血海、督脈掌管人體血氣運行,此方專取奇經之秘傳,以續斷三錢同側柏、鹿茸一具製成斷紅丸,每服四、五十丸,烏梅湯或人參湯任選服下。鹿茸有補血之效,而任脈、沖脈血氣最旺盛,由督脈佈散護持,此方針對下血久不止的症狀,深層以藥物調理。
3. 血證窮極用當歸補血湯詩
血雖陰類運陽和(《內經》及漢唐諸家秘旨,)運籍黃耆(黃耆質輕而行速,取其善運)用倍多,少佐當歸陰得主(陰以陽為主,得主有常,則所行不妄,)笑他門外怪云何(甲子歲,余治某下血症,議用此方,門外漢以黃耆作脹阻之,另服止血套藥,愈後變症百出。)
喘促者,氣上衝而不得倚息也。與痰飲,咳嗽,哮症參觀。有內外虛實四證;外證為風寒,以小青龍湯加杏仁主之。內證為水飲,以小半夏湯加茯苓八錢主之。實證非氣閉不開即肺脹不約,氣閉因支飲壅滿,呼吸不能自如,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;肺脹其人喘,目如脫狀,脈浮大者,以越婢加半夏湯主之。
白話文:
血液雖然屬於陰性,但運行需要陽氣的協調,所以用黃芪來促進血液運行。黃芪性輕而運行迅速,善於推動血液,因此用量要多一些,再佐以當歸,讓陰血有所依託。當歸能夠滋補陰血,使陰血運行有序,不會隨意妄動。曾經有人不理解我的方子,用黃芪來治療出血症,認為黃芪會導致脹阻,而另服止血藥,結果治癒後又出現各種問題。
喘促是指氣往上衝,無法安穩呼吸。喘促症狀與痰飲、咳嗽、哮喘有關。喘促可分為內外虛實四種情況:外證為風寒,可以用小青龍湯加杏仁治療;內證為水飲,可以用小半夏湯加茯苓治療;實證則分為氣閉不開和肺脹不約,氣閉是因支氣管中有痰飲阻塞,呼吸不順暢,可以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;肺脹則是患者喘息,眼睛突出,脈搏浮大,可以用越婢加半夏湯治療。
虛證非脾虛不能轉運即腎虛不能吸納,脾虛以六君子湯加乾薑、細辛、五味子主之;腎虛宜真武湯,黑錫丹主之;亦有氣短為微飲,宜從小便主之。出氣短者,宜苓桂甘術湯;入氣短者,宜腎氣丸。此證不盡屬於熱,緣《內經》有「諸逆上衝,皆屬於火」句,故屬於熱證。
白話文:
虛證若非脾虛無法轉運,即為腎虛無法吸納。脾虛者,以六君子湯加入乾薑、細辛、五味子治療;腎虛者,宜用真武湯、黑錫丹治療。也有些氣短屬於微飲,宜從小便治療。出氣短者,宜用苓桂甘術湯;入氣短者,宜用腎氣丸。此證不一定屬於熱證,因為《內經》有「諸逆上衝,皆屬於火」的說法,所以屬於熱證的可能性很大。
4. 喘促詩
喘分內外實虛醫,內(飲小半)夏(湯)外感(小青)龍兩路馳,氣阻實痰葶藶下(大棗瀉肺湯。)肺為實脹越婢(湯)施,虛而不運(脾虛不運)六君(子湯)助,虛若離根(腎氣上奔)真武(湯)追,導引利便(小便)呼吸辨(呼氣短,宜從太陽以化氣;吸氣短,宜從少陰以納氣,)桂甘(苓桂甘術湯)腎氣丸古遺規(此首限於字母,四字化為六字,俱要平提明提出,故不能合法。)
哮症,寒邪伏於肺腧,痰窠結於肺膜,內外相應,一遇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氣之傷即發,傷酒傷食亦發,動怒動氣亦發,役勞房勞亦發。一發則肺腧之寒氣與肺膜之濁痰狼狽相依,窒塞關隘,不容呼吸。而呼吸正氣,轉觸其痰,鼾齁有聲,非泛常之藥所能治,宜聖濟射干丸主之。
白話文:
喘症的醫治
喘症分為內外實虛四種,內因飲邪導致的喘,以小半夏湯治療;外因感受風寒,或是傷了肺氣,則以小青龍湯治療。
若喘症屬於氣阻實痰,則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來化痰利氣;若是肺實脹滿,則以越婢湯來治療;如果是虛弱無力導致氣喘,則用六君子湯來補脾益氣;若虛弱到氣虛下陷,則用真武湯來補腎固本。
治療喘症時,還要觀察患者的呼吸狀態,呼氣短促,宜從太陽經入手,以化解氣機;吸氣短促,則宜從少陰經入手,以補益肺氣。同時可參考古方,以桂甘湯或腎氣丸來調補肺腎。
哮症的病因及治療
哮症的病因是寒邪入侵肺腧,痰濁積聚在肺膜,內外互相影響。遇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,或是過度飲酒飲食,或是情緒激動,或是過度勞累,都可能誘發哮症。
一旦發病,寒邪與痰濁就會互相纏繞,阻塞呼吸通道,導致呼吸困難。患者呼吸時會發出鼾聲,這是因為氣息與痰濁碰撞所致,一般的藥物無法治療,需要用聖濟射干丸來主治。
然滌痰雖為得法,又必於潛伏為援之處,斷其根株,須灸肺腧、膏肓、天突諸穴。此證原非因熱所致,緣《內經》有「諸逆上衝皆屬於火」之句,故與喘促均列於熱證。
白話文:
既然要清除痰液雖然合理,但還必須在潛藏問題的根源進行處理,徹底消除病根,所以需要灸療肺腧、膏肓、天突等穴位。這類病症原本並非由熱引起,根據《內經》中的「各種逆氣上衝都歸屬於火」的描述,因此呼吸困難也被列為熱性病的一種。
5. 哮症詩
寒伏腧中哮證根,射干丸料是專門,再將天突膏肓灸,陳飲新邪絕黨援。
五淋者,小便短數,淋瀝不斷,莖中痛是也。癃閉者,小便點滴不通,脹悶欲死是也。二證皆膀胱之氣不化,三焦之決瀆不行所致,宜五苓湯主之。尿出如膏為膏淋,加萆薢;溺血莖中割痛為血淋,加桃仁、鬱金、牛膝,調麝香一、二釐;因勞而得為勞淋,加人參、黃耆;因動氣而得臍下脹痛為氣淋,加紫蘇、生麥芽、沉香;下如沙石為沙淋,調下黃瓜魚腦中之石、發灰、滑石各等分為末三、四錢。
白話文:
哮喘病根源在於寒氣積聚在腧穴中,用射干丸治療最有效,再配合天突穴和膏肓穴灸治,可以徹底根除陳年舊疾和新發的邪氣。
五淋指的是小便量少,排尿不暢,尿道疼痛;癃閉指的是完全無法排尿,腹部脹痛難忍,甚至瀕死。這兩種病症都是因為膀胱氣化功能失調,三焦經的排泄功能不暢導致,可以用五苓湯來治療。如果尿液像膏狀,叫做膏淋,可以加萆薢;如果尿液帶血,排尿時尿道割裂般疼痛,叫做血淋,可以加桃仁、鬱金、牛膝,再加入一、二釐麝香;如果因為過勞導致的,叫做勞淋,可以加人參、黃耆;如果因為動氣導致的,並且伴隨臍下脹痛,叫做氣淋,可以加紫蘇、生麥芽、沉香;如果尿液中夾雜著沙石,叫做沙淋,可以將黃瓜魚腦中的石頭、頭髮灰燼、滑石各等分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三、四錢。
癃閉服利水藥不效者,即用補中益氣湯,服二時許,二煎再服,即以手探吐,此開上竅以通下竅故也。或用麻黃三、四錢,杏仁十四粒,加於五淋湯中,此通陽氣以達陰氣法也。或用天門冬、麥門冬、桑白皮各五錢,人參、杏仁、紫菀各三錢,水煎服,此從高原以導水法也。或以白菊花根搗汁調白酒服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患有小便閉塞,服用利水藥物沒有效果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。服用兩小時後,再用第二煎藥水服用,然後用手探吐,這是藉由開通上竅來疏通下竅的原理。
另外,也可以用三到四錢的麻黃,以及十四粒杏仁,加入五淋湯中,這是通達陽氣以到達陰氣的方法。
或者,也可以用五錢的天門冬、麥門冬、桑白皮,以及人參、杏仁、紫菀各三錢,用水煎服,這是從高處引導水流的方法。
最後,也可以用白菊花根搗汁,加入白酒一起服用。
或以海蜇皮四兩,浸去礬味,加荸薺去皮十四個水煎服。或陰虛不能配陽以化水者,宜滋腎丸。或元氣自虛不能化水者,宜桂附八味丸。尤氏謂:「重陰冱寒,地道閉塞,惟與白通湯多加蔥白,陽氣一至,二便立通矣,再加人尿一盞尤效。」又:有色欲過度,似淋非淋,溺短而數,莖中痛甚,宜肉蓯蓉、淫羊藿、生杜仲為主,佐以白蜜、羊脂之類方效,與淋閉之治不同。此證多系熱結膀胱,故列於熱證。
白話文:
可以使用「海蜇皮」四兩,浸泡去除鹼味後,加入「荸薺」十四個去皮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或者對於陰虛無法配合陽氣以化水的情況,適合使用「滋腎丸」。對於元氣原本就虛弱,無法化水的情況,則適合使用肉桂和附子的「八味丸」。尤氏提到:「在極度的陰冷環境中,大地的氣息被封鎖,唯有在白通湯的基礎上多加入「蔥白」,當陽氣一出現,大小便就能立即通暢。再加入一盞人尿,效果更佳。」此外,如果出現性行為過度,表現為非淋病但有相似症狀,尿頻且量少,生殖器疼痛嚴重的情況,應該以「肉蓯蓉」、「淫羊藿」、生「杜仲」作為主要藥物,並輔以「白蜜」、「羊脂」等類似的藥物纔能有效治療,這與治療淋病的方法不同。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膀胱熱結所引起,因此列在熱症之中。
經義《靈蘭秘典論》曰:「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」《宣明五氣篇》曰:「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。」《生氣通天論》曰:「陽不勝其陰,則五臟氣爭,九竅不利。」《口問篇》曰:「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
」《玉機真臟論》:「帝曰:『夫子言脾為孤臟,中央土以灌四旁,其太過與不及,其病皆何如』。岐伯曰:『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,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,名曰重強』。」《氣厥論》曰:「胞絡移熱於膀胱,則癃溺血。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。」《經脈篇》曰:「肝所生病者遺溺,閉癃,足少陰實則閉癃。
白話文:
小腸負責接收食物,將其消化並排出。三焦負責調節水液,將水液運送到各個部位。膀胱負責儲存水液,氣化後就能排出。膀胱功能失調就會出現小便困難或尿失禁。如果陽氣不足,就會導致五臟氣機失調,九竅功能受損。脾氣不足,就會導致大小便異常。脾氣過盛會導致四肢無力,脾氣不足會導致九竅不通,稱為重強。膀胱熱氣蔓延到小腸,會導致腸道不通暢,並引起口糜。肝臟病變也會導致尿失禁或小便困難,足少陰經實熱則容易導致小便閉塞。
」《痹論》曰:「腸痹者,數飲而出不得,中氣喘爭,時發飧泄。胞痹者,少腹膀胱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以小便,上為清涕。」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曰:「陽明司天之政,民病癃閉。」
白話文:
《痹論》提到:「腸痹」症狀是患者頻頻飲水卻不易排出,有中氣不順、呼吸急促的情況,並時常出現飧洩(一種消化不良的現象)。而「胞痹」則是腹部或膀胱按壓時會感到疼痛,如同用熱湯溫敷或小便滯留所引起的刺痛感,可能會引起鼻水過多。
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指出:當陽明氣候主導時,人們容易出現尿道阻塞的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