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8)

1. 暑證詩

暑證心煩脈已虛,溺紅熱渴自欷歔,輕宜天水(散,又名六一散)從便去,重則香薷飲取汗除。白虎沃焚徵巨效(大汗,大渴不止者,白虎加人參湯,理中救逆鑑前車(夏中伏陰在內,多霍亂多瀉證,渴者五苓散,不渴理中湯,聖法也。余目擊時醫鄭培齋自患吐瀉證,上午服藿香正氣散,傍晚大汗淋漓而斃,可為前車之鑑。

若急用理中湯,尚可救之,)有云膝冷為挾濕,方見東垣李氏書(《東垣十書》有蒼朮白虎湯。)

白話文:

當暑熱導致心煩意亂,脈搏顯得虛弱,尿色深紅且感到極度口渴,會不由自主地嘆息,如果症狀較輕,可以選擇服用天水散(又稱六一散),視自身情況酌量使用;若病情嚴重,則應服用香薷飲以促進發汗來治療。

對於那些大量出汗、極度口渴且無法止渴的情況,白虎加人參湯可發揮巨大療效。夏季中,因體內藏有寒氣,易引發霍亂及腹瀉等症狀,對於口渴者,五苓散是適當的治療方法;而對不口渴的人,則應服用理中湯,這是遵循古人的智慧。

有醫生曾提及,膝蓋冰冷可能是因為夾雜濕氣,這點可參考東垣李氏所著的書籍(在《東垣十書》中有記載蒼朮白虎湯的使用方法)。有個案例是,當時的醫生鄭培齋自己患有嘔吐和腹瀉的病症,在上午服用了藿香正氣散,但到了傍晚卻因大量出汗而死亡,這可以作為我們的前車之鑒。

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能及時使用理中湯,病情還是有可能得到挽救的。

2. 附錄高士宗中暑論

3. 濕證詩

四肢重痛大便溏,頭亦重兮濕氣傷,藥用二陳(湯加入)蒼白朮,須求《金匱》再參詳。

腫證者,一身腫大,按之重者窅而不起,輕者即起。水與氣同源,不必分之,以五皮飲為主。上半身腫者,宜發汗,加防風、紫蘇、杏仁各二錢,下半身腫者,宜利小便,加防己、白朮、地膚子各二錢,虛者合四君子湯,兼服濟生腎氣丸,實者加葶藶子一錢,萊菔子炒研三錢。

如若不效,以小青龍湯行太陽之水,真武湯安少陰之水,麻黃、甘草二味發皮膚之水,麻黃附子甘草湯導小腹之水。又以東引桑枝炒紫蘇,湯淋取汁,入小黑豆,煮湯服之,數日其效。又有似腫非腫,而皮膚脹大,名曰氣脹,駱氏用神仙九氣湯治之。此證不全屬於表,然腫症現於皮膚,故列於表證。

(經義)《平人氣象論》曰:「面腫曰風,足脛腫曰水。」《陰陽別論》曰:「陰陽結邪,多陰少陽曰石水,少腹滿。」《大奇論》曰:「腎肝並沉為石水,《靈樞》邪氣病形篇曰:「腎脈微大,為石水。起臍以下至少腹,睡然睡上至胃脘,死不治。」《大奇論》曰:「肝腎並浮為風水。

」《水熱穴論》曰:「腎者,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上下溢於皮膚,故為胕腫,胕腫者,聚水而生病也。」「諸水皆生於腎」。「腎者,牝臟也,地氣上者屬於腎,而生水液也,故曰至陰。湧而勞甚,則腎汗出,腎汗出逢於風,內不得入於臟腑,外不得越於皮膚,客於元府,行於皮膚,傳為胕腫,本之於腎,名曰腎水。

」《靈樞·水脹》曰:「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起之時,其頸脈動,時咳,陰股間寒,足脛腫,腹乃大,其水已成矣。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,如里水之形狀,此其候也。」又曰:「膚脹,寒氣客於皮膚之間,𪔣𪔣然不墜,腹大,身盡腫,皮厚,按其腹,窅而不起,腹色不變,此其候也。」《靈樞·五癃津液別論》曰:「水溢則為水脹。

」《靈樞·九針論》曰:「下焦溢為水」。《靈樞·脹論》曰:「夫氣之令人脹也,在於血脈之中耶,臟腑之內乎。」「夫脹者,皆在於臟腑之外,排臟腑而廓胸脅,脹皮膚,故名曰脹。」夫膚脹與鼓脹,何以別之,然膚脹是皮膚脹也,鼓脹則腹中脹耳,且色蒼黃,腹筋起,膚脹無之,是以異也。

白話文:

【濕證詩】 四肢沉重疼痛,大便稀軟,頭部同樣感到沉重,這都是濕氣傷害身體的徵兆。治療上可使用二陳湯加入蒼朮和白朮,但具體應用需參考《金匱要略》進一步研究。

對於水腫病症,全身浮腫,按壓下去深的地方難以恢復,淺的地方能快速彈回。水和氣本來就是同源,治療上不需要刻意區分,以五皮飲作為主要治療方法。如果上半身浮腫,應採取發汗的方式,可以添加防風、紫蘇、杏仁各兩錢;如果是下半身浮腫,應利尿,可添加防己、白朮、地膚子各兩錢。如果患者體虛,可結合服用四君子湯,同時服用濟生腎氣丸;如果患者體質健壯,可添加葶藶子一錢,炒萊菔子三錢。

如果上述方法效果不佳,可使用小青龍湯調節太陽之水,真武湯安撫少陰之水,麻黃、甘草兩種藥材可以促進皮膚的水分排出,麻黃附子甘草湯可以引導小腹部的水分排出。也可以使用東引桑枝炒紫蘇,煎湯取汁,加入小黑豆煮湯服用,數日就能見效。此外,還有一種病症,看似浮腫卻不是真正的浮腫,只是皮膚膨脹,稱為氣脹,可用神仙九氣湯治療。這種病症並不完全屬於表症,但因為浮腫會在皮膚上顯現,所以歸類在表症裡。

根據古籍《平人氣象論》,面部浮腫是風邪所致,小腿浮腫是水邪所致。《陰陽別論》指出,陰陽失調導致的疾病,多為陰而少為陽的情況,會出現石水病,症狀為小腹滿。《大奇論》認為,腎和肝同時出現沉脈,也是石水病的特徵,《靈樞》中的邪氣病形篇也有相同描述。《大奇論》還提到,肝和腎同時出現浮脈,是風水病的徵兆。

《水熱穴論》指出,腎是控制胃的器官,如果腎功能失調,水分就會聚集在身體內,形成浮腫。水分溢出到皮膚表面,造成皮膚浮腫,稱為胕腫,是水分聚積在身體內部產生的病症。「所有水腫都源自腎臟」。「腎臟是陰性器官,地氣上升的部分屬於腎臟,會生成水分,因此被稱為至陰。當腎臟過度勞累,腎汗就會排出,遇到風邪無法進入臟腑,也不能穿透皮膚,停留在毛孔,隨著皮膚流動,形成皮膚浮腫,根本原因在腎臟,稱為腎水。」

《靈樞·水脹》描述,水腫開始時,眼睛周圍會輕微浮腫,就像剛睡醒一樣,脖子的脈搏會跳動,偶爾咳嗽,大腿內側感覺寒冷,小腿腫脹,腹部也會膨脹,這就是水腫的特徵。用手按壓腹部,手指移開後腹部立刻回彈,就像有水在裡面一樣,這是水腫的徵兆。還有一種稱為膚脹的病症,是由寒氣滲透皮膚造成的,皮膚膨脹但不會下垂,腹部膨脹,全身浮腫,皮膚變厚,按壓腹部時,凹陷下去的部位無法迅速恢復,皮膚顏色沒有變化,這是膚脹的特徵。

《靈樞·五癃津液別論》指出,水分過剩會造成水腫。《靈樞·九針論》說,下焦過剩會導致水腫。《靈樞·脹論》指出,造成脹滿的原因,是在血脈中還是臟腑內呢?實際上,脹滿都是在臟腑外部,推擠臟腑擴張胸腔,使皮膚膨脹,因此稱為脹滿。膚脹和鼓脹如何區別?膚脹是皮膚的膨脹,鼓脹則是腹部內部的脹滿,皮膚顏色呈蒼黃色,腹部筋脈突出,膚脹則沒有這些特徵,因此兩者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