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實在易》~
1. 卷四
2. 熱證
3. 傷寒表熱詩
太陽煩躁(無汗者用)大青龍,麻杏石甘(湯)溫病宗,九味(羌活湯)沖和(又名沖和湯)易老制,能令表熱自肌松。
白話文:
【傷寒表面熱症詩的現代解譯】
如果在太陽煩躁且無汗的情況下,應該使用大青龍湯。對於溫熱疾病,則應採用麻杏石甘湯,這也是該病症的基本治療原則。而九味羌活湯,又稱為沖和湯,這是易老化(古代醫家名)所創製的,能夠有效讓表面的熱症從肌肉中鬆緩下來。
注: "易老"在這裡指的是金元時期的著名醫家張元素,號"易水",後人尊稱他為"易老"。
4. 傷寒中熱裡熱詩
汗渴心煩白虎湯,陽明經熱救中方,三黃(解毒湯)犀角(地黃湯)熱歸里,結實未成此法良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出汗、口渴、心煩的症狀,適合使用白虎湯來治療,這是用於解決陽明經熱的標準療法。對於體內熱氣過盛的情況,可以使用三黃解毒湯或是犀角地黃湯。在病竈尚未完全形成實質性的結塊時,這種治療方式非常有效。
5. 傷寒熱入於裡而實及表裡熱實詩
晡潮便結語言狂,熱結陽明承氣湯,無汗不便表裡實,防風通聖有兼長。
口糜齦爛出血,心、肺、胃之火盛也,宜甘露(飲)主之。俗名雙、單蛾,即方書所謂喉痹也。雙蛾易治,單蛾難治,由心腎之火乘肺也,宜刺手大拇指出血。又以導赤散加桔梗、貝母、射干治之,是為反治法。二證若服涼藥不愈,宜用附子片以白蜜蒸熟,含咽其汁;又以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、人尿與服;又以桂附八味湯,加黃連少許,水浸冷服,是為從治法。
此證不可純用涼藥,恐上熱未除,中寒復起,毒氣乘虛入腹,上喘下泄,手足厥冷,爪甲青,口如魚口者死。
(經義)《內經》云:「一陰一陽結,謂之喉痹。」一陰謂心主,一陽謂三焦,二脈並結於喉,氣熱內結,故為喉痹。
白話文:
[傷寒熱進入身體內部且影響到外表和內在,形成表裡熱實的情況]
在傍晚時分出現高熱,大便乾結,言語狂亂,這是熱邪凝結在陽明腸胃,應該使用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同時沒有汗出,大便不通,表示表裡都有實熱,這種情況下,防風通聖散會是個很好的選擇。
口腔潰爛,牙齦腐爛出血,這通常是心、肺、胃的火氣過旺所致,應該使用甘露飲來治療。俗稱的雙蛾或單蛾,就是醫書上所說的喉痹。雙蛾比較容易治療,單蛾則較難治,因為這是心腎的火氣影響到了肺部,可以嘗試針刺手指的大拇指出血的方式來治療。另外,也可以使用導赤散加上桔梗、貝母、射干來治療,這是一種反治法。如果這些症狀服用涼性藥物後仍不見好轉,可以使用附子片和蜂蜜一起蒸煮至軟,慢慢含著吞下汁液;或者使用通脈四逆湯加上豬膽汁、人尿來服用;或者使用桂附八味湯,加上少量黃連,用水浸泡冷卻後服用,這就是從治法。
這個病不能單純使用涼性藥物,否則上面的熱氣未消,中間的寒氣又可能產生,毒素可能趁虛進入腹部,造成上氣喘、下瀉,手腳冰冷,指甲青紫,嘴巴像魚嘴一樣張開的症狀,這時候患者的生命就危險了。
(根據經典) 《內經》提到:「一陰一陽相結,就會產生喉痹。」其中的一陰指的是心包,一陽指的是三焦,這兩條脈絡在喉部交結,當熱氣在裡面凝聚,就會形成喉痹。
6. 附引三條
咽者、咽也,喉者、候也。咽接三脘以通胃,故以之咽物;喉通五臟以系肺,故以之候氣。氣喉,谷咽,皎然明白。《千金》謂:喉嚨主通利水穀之道,咽門主通臟腑津液神氣,誤也。
喉以納氣,故曰喉主天氣,咽以納食,故曰咽主地氣。
喉風喉痹,皆由膈間素有痰涎,或因七情不節而作,火動痰上,壅塞咽喉,所以內外腫痛,水漿不入,言語不出,可謂危且急矣。
白話文:
咽部的功能就是吞嚥,喉部的作用則是感知氣息。咽部連接著胃部的三個區域,負責食物的通過,所以用來進行吞嚥動作;喉部則通向五臟,並與肺部相聯繫,因此用來感知和調節氣息。氣息通過喉部,食物則通過咽部,這點是非常清楚明確的。《千金方》認為:喉嚨主要負責水穀的通道,咽門則主要負責臟腑津液和神氣的通道,這種說法是有誤的。
喉部用於吸入氣息,所以我們常說喉部主管天氣(即空氣);咽部用於吞食食物,所以我們常說咽部主管地氣(即食物)。
喉風、喉痹等喉部疾病,通常是由於胸膈之間長期積累痰涎,或是因為情緒起伏不定而導致,當火氣上升,痰液也會跟著上湧,阻塞了咽喉部位,所以會造成喉部內外腫脹疼痛,無法飲食,甚至無法說話,可謂是危急情況。
7. 口糜齦爛詩
口糜齦爛火之炎,只盼慈雲甘露飲沾,喉痹生蛾導赤散,四逆(通脈四逆湯加桔梗,或桂附八味湯冷服)從治(以熱攻熱,謂之從治)繼針砭。
吐血、咯血、咳血、鼻衄、齒衄、血衄、大便血、血淋、血崩等證,皆為血不循經之病。經者,常也,血所常行之路也。血生於中焦,半隨衝任而行於經絡,半散於脈中,而充肌腠皮毛。若外有所感,內有所傷,則血不循經道而行,從上而溢,則為吐血、咳血、咯血、鼻衄、齒衄、舌衄等症;從下而泄,則為大便血、溺血、血淋、婦人血崩等症。不必有五臟六腑之分也。
且五臟有血,六腑無血,觀剖諸獸腹,心下夾脊包絡中多血,肝內多血,心、脾、肺、腎中各有血,六腑無血。近時以吐血多者,謂吐胃血,妄甚。謂吐五臟血即死,若吐血崩下諸證,皆是經絡散行之血也。謂因五臟六腑之病而致血則可,謂血從五臟六腑之中而出則不可也。
余讀《本草經》,《內經》,《金匱》及《千金》等書,別有所悟。新刮青竹茹一捻,隨宜佐以寒熱補瀉之品,一服即效。所以然者,人身之脈絡不和,則充膚熱肉,澹滲皮毛之血,不循行其常道,則上吐衄而下崩中。今得竹茹以和之,是以竹之脈絡,通人之脈絡而為治也。
若從風寒得者,麻黃湯加味可用。若從酷得暑者,竹葉石膏湯、白虎湯、六一散可用。若從秋燥得者,瀉白散可用。諸經之火熾甚者,四生丸可用,六味地黃湯亦可偶服,皆治標之劑也。若固元湯之平補,理中湯之溫補,甘草乾薑湯之補其上,黃土湯之益其中、下,與《褚氏遺書》所言「血雖陰類,運之者其陽和」二句,均得各大家不言之秘。
余於此證各方,俱加鮮竹茹三、四錢,為效甚速,或另以大黃桃仁行血破滯之劑,折其銳氣。滑伯仁云:「血既妄行,遺失故道,不去血行瘀,則以妄為常,曷以御之,且去者自去,生者自生,何虛之有。」尤在涇曰:去者自去,生者自生,人易知也。瘀者未去,則新者不守,人未易知也。
細心體驗,自見此證不專屬於熱。因《內經》有不遠熱則熱至,血淫、血泄之病生句,故列於熱證。
白話文:
口中的潰爛和牙齦的腐爛就像火在燃燒,期盼著甘甜的雨露能滋潤這痛苦。喉嚨痛到像是生了蛾子,需要用導赤散來治療,再接續使用四逆湯(通脈四逆湯加桔梗,或桂附八味湯冷服),這是用熱來攻擊熱,稱為「從治法」,然後再配合針灸治療。
像吐血、咯血、咳血、鼻出血、齒齦出血、舌頭出血、大便帶血、尿血、血崩等症狀,都是血液不遵循正常路徑流動的病症。經絡是血液的正常行進路徑。血液在中焦生成,一部分隨著衝脈和任脈流動,另一部分則分散在脈絡中,滋養肌膚和毛髮。如果身體受到外在影響或內部損傷,血液就可能不遵循正常的經絡流動,向上溢出,就會出現吐血、咳血、咯血、鼻出血、齒齦出血、舌頭出血等症狀;向下則會出現大便帶血、小便出血、血崩等症狀。並不需要特別區分五臟六腑的問題。
再說,五臟有血,六腑卻沒有血,從解剖動物的腹部可以觀察到,心臟下方的夾脊包絡和肝臟內部有大量的血液,心、脾、肺、腎中也有血液,但六腑卻沒有。最近有人認為大量吐血是因為胃出血,這種說法非常錯誤。他們認為如果吐出的是五臟的血液,那患者肯定會死,但實際上,這些吐血、崩漏等症狀,都是因為經絡中的血液散亂流動造成的。我們可以認為是因為五臟六腑的疾病導致血液異常,但不能認為血液直接從五臟六腑中流出。
我閱讀了《本草經》、《內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以及《千金方》等古籍,有了一些新的領悟。新刮下的青竹茹一小撮,根據病情添加一些寒涼或溫熱的藥材,通常服用一次就能見效。這是因為當人體的脈絡不和,那些原本應滋潤皮膚和肌肉的血液就不會遵循正常路徑流動,可能會向上引起吐血和鼻出血,或者向下導致崩漏。而竹茹正好能調和這些脈絡,使它們恢復正常,從而治療病症。
對於由風寒引起的症狀,可以使用麻黃湯加味。如果是因為酷熱導致的暑熱,可以考慮竹葉石膏湯、白虎湯、六一散。如果是秋季的燥熱,瀉白散可能更適合。對於火氣旺盛的各種經絡,可以使用四生丸,偶爾服用六味地黃湯也是不錯的選擇,這些都是針對症狀的治療方法。如果要固本培元,可以使用平補的固元湯,或者溫補的理中湯,或者甘草乾薑湯補上焦,黃土湯補中下焦。《褚氏遺書》中有兩句話:「血雖屬陰,但運行它的力量是陽性的」,這揭示了許多大師未曾明說的祕密。
對於各種出血症狀,我在各種藥方中都加入了三到四錢的新鮮竹茹,效果非常迅速。或者使用大黃桃仁這樣的破血化瘀的藥物,以削弱病勢。滑伯仁曾說過:「血液一旦亂行,就會離開正常的道路,如果不除去瘀血,它們就會成為新的常態,怎麼能控制得了呢?而且,流失的血液自然會流失,新生的血液自然會產生,何來虛弱之說?」尤在涇則指出:血液流失自然會流失,新生的血液自然會產生,這是人們容易理解的。但是,如果瘀血沒有被清除,新的血液就不會安穩,這一點人們就不那麼容易理解了。
仔細體會,你會發現這種病症並不單純是由熱引起的。《內經》中有句話說:「不遠離熱,熱就會來,就會導致血液過度活躍和失血的疾病」,因此,這種病症被歸類為熱性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