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傷寒表熱詩

太陽煩躁(無汗者用)大青龍,麻杏石甘(湯)溫病宗,九味(羌活湯)沖和(又名沖和湯)易老制,能令表熱自肌松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症狀煩躁(針對無出汗的狀況使用),使用大青龍湯。大青龍湯是治療溫病的基礎方。易老所製的九味羌活湯與沖和湯(又名沖和湯)則能調和表熱,使其自然從皮膚散發。

2. 傷寒中熱裡熱詩

汗渴心煩白虎湯,陽明經熱救中方,三黃(解毒湯)犀角(地黃湯)熱歸里,結實未成此法良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的意思是:

當出現汗多、口渴、心煩意亂的症狀時,可以考慮使用白虎湯來治療。

白虎湯屬於陽明經熱的救急方劑,適用於陽明經熱盛的患者。

三黃指的是黃芩、黃連、黃柏,它們都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,常被用於治療熱盛的疾病。

犀角和地黃則屬於清熱涼血的藥物,用於治療熱邪入血的症狀。

如果患者已經出現熱邪內陷,但尚未形成實證,則白虎湯是比較好的選擇。

總之,這段文字說明了白虎湯的適用範圍和作用機理,並強調了其在治療陽明經熱的疾病中的重要性。

3. 傷寒熱入於裡而實及表裡熱實詩

晡潮便結語言狂,熱結陽明承氣湯,無汗不便表裡實,防風通聖有兼長。

口糜齦爛出血,心、肺、胃之火盛也,宜甘露(飲)主之。俗名雙、單蛾,即方書所謂喉痹也。雙蛾易治,單蛾難治,由心腎之火乘肺也,宜刺手大拇指出血。又以導赤散加桔梗、貝母、射干治之,是為反治法。二證若服涼藥不愈,宜用附子片以白蜜蒸熟,含咽其汁;又以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、人尿與服;又以桂附八味湯,加黃連少許,水浸冷服,是為從治法。

白話文:

下午潮濕,大便硬結,語言狂亂,這是熱邪結聚在陽明經,應使用承氣湯來治療。若無發燒且大便不通,這表示表裏俱實,可用防風通聖散來兼顧表裏。

口腔潰瘍,牙齦紅腫出血,這通常是心、肺、胃之火盛所致,可使用甘露飲來調理。這種病症俗稱為「雙蛾」或「單蛾」,即是喉痹。雙蛾較容易治療,單蛾則較難,因為它是由心腎之火上犯肺部所引起。治療方式是針刺大拇指出血。也可以使用導赤散加入桔梗、貝母、射乾來治療,這是一種逆向治療法。

如果服用涼藥沒有改善,可以使用附子片,先用白蜜蒸熟後含在口中,讓其汁液慢慢吞嚥;也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加上豬膽汁、人尿一起服用;還可以使用桂附八味湯,再加入少量黃連,用水浸泡後冷服,這是一種順向治療法。

此證不可純用涼藥,恐上熱未除,中寒復起,毒氣乘虛入腹,上喘下泄,手足厥冷,爪甲青,口如魚口者死。

(經義)《內經》云:「一陰一陽結,謂之喉痹。」一陰謂心主,一陽謂三焦,二脈並結於喉,氣熱內結,故為喉痹。

白話文:

這個症狀不能單純使用寒涼的藥物,否則可能會導致上部的熱症未除,反而引發中寒,毒氣趁機侵入腹部,出現上喘下瀉,手腳冰冷,指甲發青,嘴巴像魚嘴一樣的症狀,最終會導致死亡。

《內經》中記載:「一陰一陽交結,稱為喉痹。」其中一陰指的是心臟,一陽指的是三焦,這兩條經脈在喉嚨處交匯,如果氣熱內結,就會導致喉痹。

4. 附引三條

咽者、咽也,喉者、候也。咽接三脘以通胃,故以之咽物;喉通五臟以系肺,故以之候氣。氣喉,谷咽,皎然明白。《千金》謂:喉嚨主通利水穀之道,咽門主通臟腑津液神氣,誤也。

喉以納氣,故曰喉主天氣,咽以納食,故曰咽主地氣。

喉風喉痹,皆由膈間素有痰涎,或因七情不節而作,火動痰上,壅塞咽喉,所以內外腫痛,水漿不入,言語不出,可謂危且急矣。

白話文:

咽喉是人體重要的通道,咽負責接納食物,通往胃部;喉負責呼吸,連通五臟,並與肺部相連。氣息從喉進入,食物從咽進入,這兩者的功能一目了然。古籍《千金》中說喉嚨主導水穀的流通,咽門主導臟腑津液神氣的流通,這是不正確的。

喉負責吸入空氣,因此稱之為「喉主天氣」,咽負責吞咽食物,因此稱之為「咽主地氣」。

喉風和喉痹都是因為膈膜之間積聚了痰涎,或是由於七情不節導致火氣上涌,痰液阻塞咽喉,從而引起內外腫痛,無法進食,無法說話,情況十分危急。

5. 口糜齦爛詩

口糜齦爛火之炎,只盼慈雲甘露飲沾,喉痹生蛾導赤散,四逆(通脈四逆湯加桔梗,或桂附八味湯冷服)從治(以熱攻熱,謂之從治)繼針砭。

吐血、咯血、咳血、鼻衄、齒衄、血衄、大便血、血淋、血崩等證,皆為血不循經之病。經者,常也,血所常行之路也。血生於中焦,半隨衝任而行於經絡,半散於脈中,而充肌腠皮毛。若外有所感,內有所傷,則血不循經道而行,從上而溢,則為吐血、咳血、咯血、鼻衄、齒衄、舌衄等症;從下而泄,則為大便血、溺血、血淋、婦人血崩等症。不必有五臟六腑之分也。

白話文:

口裡潰瘍、牙齦腐爛,都是火熱引起的,希望能喝點甘露飲清熱解毒。喉嚨發炎生瘡,可以用導赤散來治療。四肢厥逆,可以服用通脈四逆湯加桔梗,或桂枝、附子八味湯冷服,以熱攻熱來治療,並配合針灸。

吐血、咯血、咳血、鼻血、牙齦出血、舌頭出血、便血、血尿、月經出血等等,都是血液沒有正常運行導致的。經脈是血液正常流動的通道,血液由脾胃生成,一部分隨著衝脈、任脈在經絡中運行,另一部分則散布於血管中,滋養肌肉、皮膚、毛髮。如果受到外邪侵襲或內傷,血液就會偏離經脈,從上面溢出,就會出現吐血、咳血、咯血、鼻血、牙齦出血、舌頭出血等症狀;從下面流出,就會出現便血、血尿、血淋、月經出血等症狀。這些出血症狀,不一定是五臟六腑的病變。

且五臟有血,六腑無血,觀剖諸獸腹,心下夾脊包絡中多血,肝內多血,心、脾、肺、腎中各有血,六腑無血。近時以吐血多者,謂吐胃血,妄甚。謂吐五臟血即死,若吐血崩下諸證,皆是經絡散行之血也。謂因五臟六腑之病而致血則可,謂血從五臟六腑之中而出則不可也。

余讀《本草經》,《內經》,《金匱》及《千金》等書,別有所悟。新刮青竹茹一捻,隨宜佐以寒熱補瀉之品,一服即效。所以然者,人身之脈絡不和,則充膚熱肉,澹滲皮毛之血,不循行其常道,則上吐衄而下崩中。今得竹茹以和之,是以竹之脈絡,通人之脈絡而為治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五臟有血,六腑無血,觀察動物的內臟,心臟下方脊柱周圍的包絡組織中有很多血,肝臟內也有很多血,心、脾、肺、腎中也各自有血,而六腑則沒有血。有些人認為吐血都是吐的胃血,這是錯誤的。認為吐了五臟血就會死,也不正確。其實吐血、血崩等症狀,都是經絡中血液散行造成的。可以因五臟六腑的病而導致出血,但不能說血是從五臟六腑中直接出來的。

我閱讀了《本草經》、《內經》、《金匱》和《千金》等書,有所領悟。用新刮的青竹茹少許,根據情況配以寒熱補瀉藥物,服用一次即可見效。這是因為人體的脈絡不和,就會導致充盈皮膚和肌肉的血液,滲透到皮毛,不再按正常的運行軌跡,就會出現上吐下瀉、鼻衄、血崩等症狀。而竹茹能調節人體脈絡,因為竹子的脈絡能通暢人體的脈絡,所以能起到治療作用。

若從風寒得者,麻黃湯加味可用。若從酷得暑者,竹葉石膏湯、白虎湯、六一散可用。若從秋燥得者,瀉白散可用。諸經之火熾甚者,四生丸可用,六味地黃湯亦可偶服,皆治標之劑也。若固元湯之平補,理中湯之溫補,甘草乾薑湯之補其上,黃土湯之益其中、下,與《褚氏遺書》所言「血雖陰類,運之者其陽和」二句,均得各大家不言之秘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風寒引起的症狀,可以使用麻黃湯加味。如果因為酷熱引起的症狀,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、白虎湯、六一散。如果因為秋燥引起的症狀,可以使用瀉白散。如果五臟六腑的火氣過盛,可以使用四生丸,也可以偶爾服用六味地黃湯,這些都是治標的藥物。

而像固元湯的平補、理中湯的溫補、甘草乾薑湯的補益上焦、黃土湯的益氣中下焦,以及《褚氏遺書》中所說「血雖屬陰,但運作靠陽氣溫煦」這兩句話,都蘊含著各家醫書中不言而喻的秘诀。

余於此證各方,俱加鮮竹茹三、四錢,為效甚速,或另以大黃桃仁行血破滯之劑,折其銳氣。滑伯仁云:「血既妄行,遺失故道,不去血行瘀,則以妄為常,曷以御之,且去者自去,生者自生,何虛之有。」尤在涇曰:去者自去,生者自生,人易知也。瘀者未去,則新者不守,人未易知也。

細心體驗,自見此證不專屬於熱。因《內經》有不遠熱則熱至,血淫、血泄之病生句,故列於熱證。

白話文:

我對於這個病症,各種治療方法都加入鮮竹茹三、四錢,效果非常迅速。或者另外用大黃桃仁行血破滯的藥物,降低其猛烈的病氣。滑伯仁說:「血既然亂跑,離開了原本的道路,不把血行瘀滯去除,就以亂跑為常態,怎麼去控制它呢?而且離開的自然離開,生的自然生成,何來虛弱之說?」尤在涇也說:離開的自然離開,生的自然生成,這是很容易理解的。瘀血尚未去除,新的血就無法停留,這點就不好理解了。

仔細體驗,就明白這個病症不單屬於熱症。因為《內經》中有「不遠熱則熱至,血淫、血泄之病生」的記載,所以將它列為熱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