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三 (8)
卷三 (8)
1. 臌脹詩
驟然臌脹胃苓湯,虛證當知聖術前方,病起吐酸連理(丸)妙,桂甘麻附細辛(湯)良。
白話文:
突然之間身體出現脹大,這時候可用胃苓湯來治療。如果是體虛導致的症狀,應該使用聖術前的方子。如果病情起因於反酸嘔吐,連理丸是個很好的選擇。而用肉桂、甘草、麻黃、附子和細辛熬製的湯劑,對於此類疾病也有很好的療效。
2. 蠱脹詩
蠱脹由來少的方,山風卦內得津梁。艮安止息能(胃能二字,出《醫貫》)均廢(胃其有能,一於止,則其能廢隳矣,)巽則順從氣弗揚(此證須振肝木之氣,以衝開胃土,方得治法。庸醫尚云:法取平肝,可發一嘆。)參透生機原主動(其止也,當矯之以奮發,)須知大氣本乎剛(其巽也,當矯之以剛果,先甲三日在辛,謂自新也,後甲三日在丁,謂叮嗌也,此《周易》治蠱之道也。今醫用腎氣丸,一派靜柔之品,雜以些少之桂附,不死何待。
)仲師心下如盤訓,宜苦宜辛二法詳(氣無形也,宜散之以辛,水有形,宜泄之以苦也。此證不出方,恐泄天地之秘,亦恐人輕其道。)
疝氣者,睪丸腫大而痛也。大抵屬於任脈與肝經之病,而他經亦有之。七疝之名,亦不必拘。後賢於此證加一「氣」字,可知治此症以調氣為主,統以五苓散作湯,加小茴、木香、木通、金鈴子主之。如痛甚者,須防其潰爛,加金銀花為君,再加乳香、沒藥為佐。如麻木不痛者,恐其為㿗疝,難治。
數年後如升如斗,宜加桃仁,、附子、蓽茇、沙參、蒺藜蜜丸,鹽湯送下。此證多屬寒氣凝滯,故列於寒證。
(經義)《骨空論》曰:「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督脈生病,從少腹上衝心而痛,不得前後為沖疝。」《長刺節論》曰:「病在少腹,腹痛不得大小便,病名曰疝,得之寒。」《經脈篇》曰:「足厥陰肝病,丈夫㿉疝,婦人少腹腫。肝所生病,為飧泄狐疝。
」《陰陽別論》曰:「三陽為病發寒熱,其傳為㿗疝。」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曰:「小腸病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睪而痛,時窘之後。」《大奇論》曰:「腎脈大急沉,肝脈大急沉,皆為疝。」
白話文:
蠱脹的來源很少被提及,但我們可以在「山風」卦中找到啟示。當「艮」卦表示停止和休息,這象徵胃的功能可能失調;當「巽」卦代表順從,暗示氣血可能無法正常流動(此病症需激發肝臟的能量,以打通受阻的胃部功能,這是治療的方向。一般醫生可能只會說要平抑肝氣,令人感嘆。)生命活力的關鍵在於自我調整(當功能停滯時,應採取行動去振奮),大氣的本質是堅韌(當「巽」卦顯示柔弱,應調整至堅決果斷,「先甲三日」指的是自我革新,「後甲三日」指的是叮囑提醒,這都是《周易》中治理蠱脹的方法。如今,醫生常用腎氣丸,但這種一味柔和的藥物,加上少量的肉桂和附子,病情如何好轉?
張仲景對於心下病症的教導,強調了苦味和辛味兩種治療方式的詳細運用(氣無形,宜用辛味來散發,水有形,宜用苦味來排泄。此病症並未提供具體藥方,可能是怕洩漏天地的奧祕,也可能是擔心人們對療法治法輕視。)
疝氣,是指睪丸腫大且疼痛的病症。大多數情況下,這屬於任脈或肝經的問題,但也可能涉及其他經絡。七疝之名,不一定需要嚴格遵循。後世學者在此病症上加了「氣」字,顯示治療疝氣應以調節氣機為主,通常使用五苓散作為湯劑,加入小茴香、木香、木通、金鈴子作為主藥。若疼痛嚴重,需防範潰爛,應以金銀花為主藥,再輔以乳香和沒藥。如果感覺麻木且無痛感,可能是癥疝,較難治療。
幾年後,病情可能惡化到如斗大的程度,應加入桃仁、附子、蓽茇、沙參、蒺藜等製成蜜丸,用鹽湯吞服。此病症多因寒氣滯留所致,所以歸類在寒症中。
(經典義理)根據《骨空論》所述:「任脈疾病,男性會有七疝的內結,女性會有帶下和瘕聚的症狀。督脈生病,會從小腹向上衝擊心臟造成疼痛,影響大小便,稱為沖疝。」《長刺節論》指出:「小腹疼痛,大小便不順,稱為疝氣,此病是由寒冷引發。」《經脈篇》寫道:「足厥陰肝經疾病,男性會有癥疝,女性會有小腹腫脹。肝臟疾病,可能引發飧泄和狐疝。」《陰陽別論》提到:「三陽經疾病,會出現寒熱交錯,進一步發展可能成為癥疝。」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描述:「小腸疾病,會引起小腹疼痛,腰部連接睪丸處疼痛,排便困難。」《大奇論》指出:「腎脈大急沉,肝脈大急沉,都表示有疝氣。」
3. 疝氣詩
疝為任病與肝經,茴(小茴香)木(木通,木香)金鈴是典型,合入五苓湯散妙,石灰(搗如米大入棉布中,以線縫好,包腎囊,隔夜再易之)外法亦神靈(素臬臺云:此方屢試屢驗。)
厥證者,四肢逆冷是也。傷寒寒厥,初病即厥,表宜當歸四逆湯,里宜通脈四逆湯。傷寒熱厥,多見於傳經之後,輕者宜四逆散,脈長者宜白虎湯,脈沉實大便閉者宜承氣湯,詳於傷寒門不贅。若《內經》之論厥多端,陽氣衰於下,則手足寒。亦名寒厥,宜桂附八味丸,陰氣衰於下,則手足熱,亦名熱厥,宜六味地黃丸。
血之與氣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,氣復還則生,不還則死。此不能以藥治,當徐俟之,或半夏末搐鼻取嚏,厥回後議藥。屍厥身脈皆動而形無知,宜還魂湯,方用麻黃三錢,杏仁(去皮尖)二十五粒,炙草一錢,水煎服。如藥灌不入,分病人發,左右捉搦,按肩引之令服,取效。
煎厥者,陰虧陽擾,心如火燎,不必手足逆冷,病在於中,宜白虎加人參湯。搏厥者,氣血俱亂,相搏成厥,似大厥而稍輕,病在氣血,宜生蒲黃一兩,黑豆二兩(炒),以清酒淋下取飲。血厥者,似大厥而亦稍輕,婦人多有之,宜白薇湯,方用白薇、人參、當歸各二錢,炙草一錢,水煎服。氣厥者,因怒氣而得,宜七氣湯。
痰厥者,痰涎如湧,宜二陳湯加蒼朮、白朮、制南星、竹瀝、薑汁。食厥者,因過飽而得,宜平胃散加萊菔子三錢,煎服探吐。酒厥者,醉後發厥,宜五苓散去桂加黃連、黃芩、乾葛,皆是昏不知人而名之,其實為風癔之類。近醫於猝倒之厥,多混認為傷寒熱厥,誤人不少。
《內經》寒熱二厥,雖手足合言,究竟寒熱先從足起,知其陰陽先衰於下,不待手寒手熱,皆當以厥論也,說本張心在《附經》。此證雖寒熱俱有,而仲景每指肢冷而言,仲時稱名,從仲景而不照《內經》,故列於寒證。
(經義)《脈解篇》曰:「內奪而厥,則為喑痱,此腎虛也,少陰不至者厥也。」《調經論》岐伯曰:「氣之所併為血虛,血之所併為氣虛。帝曰:人之所以有者,血與氣耳,今夫子乃言血併為虛,氣併為虛,是無實乎。岐伯曰:有為實,無者為虛,今血與氣相失,故為虛焉。
血與氣並,則為實焉。血之於氣,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,氣復反則生,不反則死。」《陽明脈解篇》曰:「厥逆連臟則死,連經則生。」按:《內經》論厥,不能盡述,而此數節,可以挈其大綱。蓋內者,腎也,奪者,精奪也,厥者,氣逆也。喑者,口啞也,痱者,足廢也。
今厥虛而厥,口不能言,以腎脈挾舌本也,足不能行,以腎脈循陰股也。次章謂:血氣並走於上,則下之空虛,可知神氣俱失其根,所以暴脫欲死。三章言連經者,病在肌表,故輕而生,連臟者,病在根本,故重而死。人之根本維何,腎中之水火也。三章互相發明。火虛者用劉河間地黃飲子,水虛者用駱龍吉接命丹。
附錄接命丹方,用人乳二酒盞,好梨搗汁一酒盞,傾銀罐內,重湯燉滾,黃沫起,開青路為度,每日空心一服,蓋取以人補人之義也。
白話文:
[疝氣詩]的現代譯文爲:疝氣病源於任脈和肝經的問題,典型症狀可用茴香、木通和金鈴子治療,結合五苓湯散使用效果更佳。另外,將搗碎至米粒大小的石灰裝入棉布袋中縫合,包裹在腎囊部位,隔夜更換,此法同樣有效。(素臬臺說:這個方法屢試不爽。)
厥證是指四肢冰冷的症狀。傷寒引起的寒厥,患者一發病即四肢冰冷,表症適合用當歸四逆湯,裏症則應使用通脈四逆湯。傷寒熱厥常見於傳經後,輕症可選用四逆散,脈長者則適合白虎湯,脈沉實且大便閉塞者宜用承氣湯,詳細內容在傷寒門已詳述,不再贅述。至於《內經》對厥證的討論廣泛,陽氣在下衰減,會導致手足冰冷,也稱爲寒厥,適合使用桂附八味丸;陰氣在下衰減,則導致手足發熱,也稱熱厥,適合服用六味地黃丸。
血與氣一同上湧,會引發大厥,表現爲突然死亡,如果氣能恢復正常就能活過來,否則就會死亡。這種情況無法用藥治療,需等待恢復,或者用半夏粉刺激鼻孔打噴嚏,待厥症緩解後再考慮用藥。屍厥表現爲身體脈搏雖動但失去意識,適合使用還魂湯,配方爲麻黃三錢,去皮尖的杏仁二十五粒,炙草一錢,用水煎服。如果藥物無法灌入,可將病人頭髮分開,左右抓捏,按壓肩膀使其服藥,以取得療效。
煎厥是因爲陰虛陽擾,心中如同火燎,不一定伴有手腳冰冷,病症主要在體內,適合使用白虎加人參湯。搏厥是因爲氣血紊亂,相互衝突引發厥症,類似於大厥但稍輕,病症在氣血,建議服用生蒲黃一兩,炒過的黑豆二兩,用清酒沖服。血厥類似於大厥但稍輕,婦女多發,適合使用白薇湯,配方爲白薇、人參、當歸各二錢,炙草一錢,用水煎服。氣厥是由怒氣引起,適合使用七氣湯。
痰厥表現爲大量痰液湧出,適合使用二陳湯加蒼朮、白朮、制南星、竹瀝、薑汁。食厥由過飽引發,適合使用平胃散加萊菔子三錢,煎服並催吐。酒厥是在醉酒後發生,適合使用五苓散去桂加黃連、黃芩、幹葛,這些都是因爲昏迷無知而被命名爲不同類型的厥症。近期醫生常將突發的厥症誤認爲是傷寒熱厥,誤導了不少人。
《內經》中的寒熱二厥,雖然提到手腳同時出現症狀,但究其根本,寒熱先從腳部開始,表明陰陽先在下部衰減,即使沒有手冷手熱,都應視爲厥症,這一說法源自張心在的《附經》。這種病症雖然寒熱都有可能,但仲景通常只指肢體冰冷,遵循仲景的說法而不參照《內經》,因此將其歸類於寒症。
《脈解篇》說:“內在的損失導致厥症,表現爲啞巴和癱瘓,這是腎虛的表現,少陰脈不通是厥症的原因。”《調經論》中岐伯說:“氣聚集會導致血虛,血聚集則導致氣虛。”黃帝問:“人體存在的基礎是血和氣,現在你卻說血聚集導致虛,氣聚集也導致虛,這樣就沒有實了嗎?”岐伯回答:“有實就有虛,沒有的就是虛。現在血和氣失去平衡,所以表現爲虛。”
血與氣並行,則表現爲實。血和氣一同上湧,會引發大厥,表現爲突然死亡,如果氣能恢復正常就能活過來,否則就會死亡。”《陽明脈解篇》說:“厥逆如果影響到臟腑就會致死,如果僅影響經絡則能存活。”根據《內經》對厥症的描述,雖然無法完全列舉,但這幾段可以概括主要觀點。其中,“內”指的是腎,“奪”意味着精氣耗損,“厥”表示氣逆。“喑”意味着口不能言,“痱”則表示足部癱瘓。
如今由於厥症而導致口不能言,這是因爲腎脈影響舌根,足部不能行走,是因爲腎脈沿陰股運行。下一章節提到,血氣一同上湧,下部會變得空虛,這表明神氣都失去了根基,因此會出現突然脫力,接近死亡的情況。第三章節說,如果疾病隻影響經絡,病情較輕,容易存活;如果影響臟腑,病情嚴重,可能導致死亡。人的根本是什麼?是腎臟中的水火。這三章相互印證,對於火虛者,可以使用劉河間的地黃飲子,水虛者則使用駱龍吉的接命丹。
附錄:接命丹的配方是人乳兩杯,優質梨汁一杯,倒入銀罐內,隔水燉煮至滾沸,黃沫升起,開青路爲度,每天空腹服用一次,採用人補人的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