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中風證歌

中風各論雜而繁,大要惟分真與類,賊風邪氣中為真,痰火食氣類中隧。其人先有此肝風(《內經》云:「風氣通於肝」。又云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」)真類二端由此致(設無肝風,亦只為他病,安有卒倒、偏枯、歪斜、牽引等症哉。)臟腑經絡各不同,病淺病深分難易。

絡病口眼俱喎斜,在絡病輕尚易治。手足不治病在經,語言錯亂從腑議,經腑皆有倒僕形,倒僕之後明所自。在精神清尚識人,在腑神昏如失智,臟病最重中最深,唇緩失音耳聾備,目瞀遺尿鼻聲鼾,六證見半死期至。經腑臟病或兼連,臨證細認惟會意。更察虛實得大綱,閉證脫證因之異(二證詳於八法歌,)脫應固兮閉應開,吉凶關頭非姑試。八法之說本在涇,平易近人休棄置。

2. 治中風八法歌

口噤目張痰涎著,氣塞手握難下藥,閉症宜開主白礬(散),稀涎散亦得要略(一曰開關。)若見目合口又開,遺尿自汗脫症作,無論有邪與無邪,脫則宜固參附湯嚼二曰固脫。六經形證應汗條,加減續命(湯)法亦約。內有便溺阻隔之,三化(湯)攻下非克削,此旨專重泄大邪,內外峻攻兩不錯(三曰泄大邪。)若還大氣不轉旋,順氣勻氣二散托(四曰轉大氣。

)中風必見痰陣陣,清心(散)滌痰湯可進(五曰滌痰涎。)且風多從熱化生,風火相煽無餘燼,惟有前人竹瀝湯,熄風妙在柔而潤(六曰除風熱。)風與痰氣互相搏,神昏目絕一轉瞬,通其竅隧蘇合香丸,至寶丹之功亦奮迅(七曰通經隧。)又恐湯丸效太遲,急灸俞穴倍雄峻。

陰陽二氣不相維,此次陰陽頃刻順(八曰灸俞穴。)

按:尤在涇自定八法,余既存其說,而又不能盡絢其意者,諒在涇有知,當亦許余為直友也。一曰開關,尤氏以搐鼻探吐為開,而余則以華佗愈風散追以駟馬而為開,祛風至寶丹徹其上下表里而為開也。二曰固脫,尤氏以參附湯加竹瀝而為固,而余則以侯氏黑散遵《內經》填竅息風而為固也。

三曰泄大邪,尤氏遵劉河間法以續命湯泄其外邪,以三化湯泄其內邪而為泄,而余則用防風通聖散一方,併力以兩泄之也。四曰轉大氣,尤氏以八味順氣湯、勻氣散以滌之,調之未必能轉,而余則用生耆一、二兩,陳皮、人參、防風各三錢,助其大氣,再加天門冬五錢,附子三錢,俾水火之氣循環不息以為轉也。

五曰逐痰涎,尤氏以滌痰湯開壅塞而平水飲之逆行,余則以三因白散治橫流,而為北門之坐鎮也。六曰除風熱,尤氏以竹瀝湯滋液以除熱,而余則以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、黃連阿膠湯直探陽明少陰之本源以除大熱也。七曰通經隧,尤氏以蘇合香丸,至寶丹集諸香之氣以通神,而余則用風引湯煉五色之石以補天也。

八曰灸俞穴,以中風卒倒,邪風暴加,真氣反陷,表裡之氣不相通,則陰陽之氣不相系,艾灸速於湯藥,但尤氏之取穴太多,而余則取穴較少耳。

白話文:

[治療中風八種方法的詩歌]

一、如果患者嘴巴緊閉,眼睛睜大,口水不斷,呼吸困難,手握拳無法放鬆,這情況下很難給藥。對於這種閉鎖型的中風,我們應使用白礬散來開通呼吸道。稀涎散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,主要目的就是打開被堵塞的呼吸道。

二、若患者眼睛閉合,嘴巴張開,出現失禁和自汗,這是脫症的表現。不管是由於邪氣入侵還是身體虛弱,我們都應該使用參附湯來固本培元,穩定病情。

三、根據六經的症狀,我們應使用加減續命湯進行治療。如果患者大小便受阻,我們可以使用三化湯來幫助排便,這種方法並不是為了消瘦,而是專門用於排除大邪,對於內外的嚴重病況都有很好的效果。

四、如果患者的主要問題是氣血運行不暢,我們可以使用順氣勻氣散來調節,以恢復氣血的正常運行。

五、中風患者往往會有大量痰涎,我們可以使用清心散和滌痰湯來清除痰涎。

六、風邪多由熱生,風火相煽,我們可以用前人的竹瀝湯來撲滅風熱,這種湯劑具有柔潤的特性,可以有效地撲滅風火。

七、風邪、痰涎和氣血互相作用,導致患者昏迷,我們可以使用蘇合香丸或至寶丹來打通經絡,恢復意識。

八、如果藥物效果太慢,我們可以考慮使用艾灸,直接在穴位上施灸,效果更為迅速。艾灸能幫助調整陰陽二氣,使之迅速恢復平衡。

以上八種方法,是我對尤在涇提出的八種中風治療方法的理解和應用。對於每種方法,我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改進,希望能夠更好地服務患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