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)

1. 盜汗自汗詩

古云盜汗屬陰虛,自汗陽羸衛外疏(陽氣衛外而為固。陰(虛)則六黃湯陽(虛)參附(等湯),互根(陰陽互根,其旨甚妙)當究五車書。

中風證,余於《金匱淺注》論之甚詳,然難為初學道也。尤在涇著有《金匱心典》,卓然大家,續出《金匱翼》,全失本來面目。但中風總論雖於《金匱》有出入處,而採集時說,堪為行道者開一覓食之路。今就原論而韻之,以便初學之記誦。

《金匱真言論》曰:天有八風(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八方之風也,)經有五風(經,經脈也,五風,五臟之風也,)八風發邪以為經風,觸五臟邪氣發病。仲景《金匱》專宗此說,皆指外邪而言。尤氏《金匱翼》則合內外虛實以統論之,恐《金匱翼》為後人之託名而刻者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盜汗是因為陰虛所致,自汗則是因為陽氣不足,防禦機制鬆弛。對於陰虛導致的盜汗,可用六黃湯調理;對於陽虛導致的自汗,可用參附湯等湯藥治療。陰陽互根,道理深奧,要深入理解,需讀遍浩瀚的醫書。

關於中風的症狀,我在《金匱淺注》中已有詳細討論,然而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較難理解。尤在涇撰寫了《金匱心典》,他是一位卓越的醫學大家,後續又出版了《金匱翼》,然而這本書完全失去了原本的風格。儘管他在《金匱》中的總論有些地方與原著有出入,但他採集了當時的醫學觀點,為從事醫道的人提供了一條尋找知識的道路。現在我將原有的理論以韻文的形式呈現,方便初學者記憶和背誦。

《金匱真言論》提到:自然界中有八風(分別來自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八個方向),人體經脈中則有五風(即五臟的風)。外在的八風引發疾病,影響人體經脈,觸動五臟,進而發病。張仲景在《金匱》中主要強調的是外在邪氣對身體的影響。而尤在涇在《金匱翼》中則將內外虛實結合起來全面討論,但我懷疑《金匱翼》可能是後人假借尤在涇之名所刻寫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