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三 (4)
卷三 (4)
1. 泄瀉詩
泄瀉病因濕勝來,胃苓(湯)舊法出新裁,四神(丸)固腎時傳外,苦領酸甘效首推(此一句,非讀十年書,治千百症者,不解其妙。)
秘結證。《金匱真言》曰:「北方黑色,入通於腎,開竅於二陰。」《氣厥論》曰:「膀胱移熱於小腸,隔腸不便。」《臟氣法時論》曰:「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,開腠理,致津液,通氣也。」《雜病篇》曰:「厥氣走喉而不能言,手足清,大便不利,取足少陰。」讀此則知秘結之證,除陽明結熱,輕者用脾約丸,重者擇用三承氣湯外,無不由之於腎。
蓋腎主二陰,而司開闔,彼大小便不禁者,責其開而不闔,而大小便不通者,又當責其闔而不開。故腎熱者,涼而滋之,腎寒者,溫而滋之,腎虛者,補而滋之,腎乾燥者,潤而滋之。且滋腎而膀胱亦治,移熱隔腸之病自已矣。秘結多由於腎,故列於裡證。
白話文:
腹瀉的病因主要源自濕氣過盛,傳統上使用的胃苓湯是個經典的治療方式,但隨著時間的推演,也有新的改良方法。四神丸則是用於固腎,並且在民間廣為流傳。在治療效果上,苦領酸甘法被推崇為最有效的療法,這句話若非有深厚醫學底蘊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人,很難理解其中的精妙。
對於便祕的情況,《金匱真言》指出:「北方的黑色,與腎相連,並影響到大小便。」《氣厥論》提到:「膀胱的熱氣影響到小腸,造成腸道阻塞。」《臟氣法時論》指出:「腎怕乾燥,應及時食用辛辣食物來滋潤它,這樣可以打開毛孔,促進體內津液的流通,使氣息順暢。」《雜病篇》寫道:「當氣血運行至喉嚨而無法說話,同時伴隨手腳冰冷和排便困難,應調理足少陰腎經。」由此可知,除了陽明結熱造成的便祕,輕微的可以用脾約丸,嚴重的可選擇三承氣湯,其他的便祕問題大多都與腎有關。
因為腎主管大小便,負責控制開合。對於大小便失禁,問題出在開了卻關不上;而大小便不暢,則是因為關上了卻打不開。所以,若是腎熱,就應降火滋養;腎寒,就應溫補滋養;腎虛,就應補充滋養;腎乾燥,就應滋潤滋養。而且滋養腎臟同時也能治理膀胱,移熱隔腸的病症自然就會好轉。因為便祕多半源自腎的問題,因此我們將其歸類在內部疾病中。
2. 秘結詩
秘結三承(氣湯)慎用之,麻仁(丸,又名脾約丸)澤潤不支離,須知腎臟為陰主,補瀉寒溫總是滋。
隔食證。水飲可下,食物難入。高鼓峰專主陽明,用左歸飲去茯苓,加生地、當歸以養胃陰。此法從薛氏醫按胸滿不食以六味湯加此二味得來也。去茯苓者,恐其旁流入坎,不如專顧陽明之速效也。用此方俾胃陰上濟,則賁門寬展而飲食進,胃陰下達,則幽門闌門滋潤而二便通,十餘劑可效。
如若不愈,《人鏡經》專主《內經》「三陽結謂之隔」一語,以三一承氣湯節次下之,令陳卒去,則新物納,此峻劑也。然此證多死,即勉治之,亦不過盡人事而已。又有朝食暮吐,名反胃,為中焦虛寒,下焦無火,宜吳茱萸湯,附子理中湯,加茯苓、半夏、川椒之類,或以真武湯、八味丸間服,然《金匱》有大半夏湯,主降衝脈之逆,為隔證反胃初起之神方。
(經義)《陰陽別論》曰:「一陽發病,其傳為隔。」按:一陽,少陽也。手少陽三焦,足少陽膽,為初氣從中見之相火治之,大小柴胡湯,諸瀉心湯,按證用之如神。又曰:「三陽結,謂之隔。」按:三陽,太陽也,手太陽小腸,足太陽膀胱,從本為寒,從標為熱。結者,寒熱之氣,皆能為結,此深一層論也。
張景岳謂:「小腸屬火,膀胱屬水,火不化則陽氣不行而傳導失職,水不化則陰氣不行而清濁不分,皆致結之由。」此淺一層論也。《傷寒論》中盡有神妙之方。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曰:「脾脈微急為膈中,食飲入而還出,後沃沫。」按:脈微為脾虛而中氣欲餒,沃沫為脾虛而津液不攝,理中丸為上策,如若未效,宜於脈之急處,尋出所以急之源頭而治之。《大奇論》曰:「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,心脈小堅急,皆隔偏枯。
」按:此即前論高鼓峰之意也。《通評虛實論》曰:「隔則閉絕,上下不通,則暴憂之病也。」《本神篇》曰:「憂愁者,氣閉塞而不行。」按:此二節,即張雞峰所謂:「噎膈是神思間病」之意。《金匱》茯苓厚朴湯,丹溪越鞠丸可治,但當更求其本則得矣。《血氣形志篇》曰:「形苦志苦,病生於咽噎,治以苦藥。
」愚謂亦不外瀉心湯之類。反胃證《內經》無專論,當以《金匱》為主。
白話文:
對於祕結的治療,使用三承氣湯要謹慎,而麻仁丸(又名脾約丸)則有助於滋潤腸道,不會造成腸道分離。需瞭解腎臟是身體的陰性主宰,不管是補還是瀉,或是寒溫調節,都是為了滋養。
在食物梗阻的情況下,水可以下嚥,但是食物難以下嚥。高鼓峯主張專注於陽明經的治療,使用左歸飲去掉茯苓,加入生地和當歸來滋養胃陰。這個方法源自於薛氏的醫療經驗,他用六味湯加上這兩味藥來治療胸滿無法進食的情況。去掉茯苓的原因是擔心它會讓濕氣流入其他部位,不如專心照顧陽明經的效果來得快。使用這個方子可以讓胃陰上升,賁門擴張,進食得以恢復;胃陰下降,則可以滋潤幽門和闌門,使得排泄順暢,通常十幾劑就可以看到效果。
如果這種情況沒有改善,《人鏡經》主張遵循《內經》的「三陽結謂之隔」的理論,使用三一承氣湯來逐步清理,讓舊物排出,新物才能進入,這是一個強烈的療法。然而,這種情況大多數會導致死亡,即使努力治療,也只是盡人事而已。另外,還有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就吐出來的情況,被稱為反胃,這是因為中焦虛寒,下焦缺乏火力,適合使用吳茱萸湯,附子理中湯,加入茯苓、半夏、川椒等藥材,或者偶爾服用真武湯、八味丸。然而,《金匱》中有大半夏湯,可以降逆沖脈,是治療隔證和反胃初期的神奇方子。
根據《陰陽別論》的記載,「一陽發病,其傳為隔」,其中的一陽指的是少陽,包括手少陽三焦和足少陽膽,這些部位受相火的影響,大小柴胡湯和各類瀉心湯可以根據具體病情使用,效果神奇。又說到「三陽結,謂之隔」,其中的三陽指的是太陽,包括手太陽小腸和足太陽膀胱,這些部位受到寒熱的影響。張景嶽認為,小腸屬火,膀胱屬水,火不能正常運作,會導致陽氣無法流動,傳導失靈;水不能正常運作,會導致陰氣無法流動,清濁不分,這些都是導致結的根源。《傷寒論》中有很多神奇的方子。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提到:「脾脈微急為膈中,食飲入而還出,後沃沫。」其中,脈微表示脾虛,中氣不足,沃沫表示脾虛,津液無法控制,理中丸是首選方案,如果沒有效果,應該在脈急的地方找到導致脈急的根源,進行治療。《大奇論》說:「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,心脈小堅急,皆隔偏枯。」這就是前面高鼓峯的觀點。《通評虛實論》提到:「隔則閉絕,上下不通,則暴憂之病也。」《本神篇》提到:「憂愁者,氣閉塞而不行。」這兩段描述了張雞峯所說的:「噎膈是神思間病」的概念。《金匱》中的茯苓厚朴湯和丹溪越鞠丸可以治療,但應該進一步找出根本原因。《血氣形志篇》提到:「形苦志苦,病生於咽噎,治以苦藥。」我認為,這也不外乎瀉心湯這類的方子。對於反胃的治療,《內經》沒有專門的討論,應該以《金匱》為主。
3. 隔證詩
左歸(飲)去茯古傳心(加入)生地當歸養胃陰,病重必須求峻劑,三(一承)氣(湯)通結得良箴。
白話文:
使用左歸飲這方子,但去掉茯苓,這是古法傳下來的做法,並加入生地和當歸來滋養胃部的陰份。如果病情嚴重,就必須尋找強效的藥物。在這裡,三一承氣湯是個好選擇,它能有效地疏通腸胃的積結。
4. 反胃詩
食入反出胃家寒,信服吳萸(茱萸湯)治不難,更有下焦之火化,理中(湯加入)椒附令加餐。
白話文:
翻譯內容如下:
「食物吃進去卻反覆吐出,這是因為胃部虛寒所致,服用茱萸湯(吳萸湯)治療並不是困難的事。若還有下腹部(下焦)的火氣問題,只要在理中湯中加入花椒和附子,就能改善症狀,讓你增加食慾,正常用餐。」
5. 隔證反胃總治詩
胃反(《金匱》以吐逆名「胃反」。)首推半夏湯,厥名曰大邁尋常,陽明能納沖能降,不在寒溫論短長。
白話文:
對於胃反這症狀,也就是《金匱》裡所說的吐逆,最優先推薦使用半夏湯來治療。此方效果非凡,遠超過一般常見的療法。半夏湯能調理陽明經脈,幫助消化吸收,也能使氣順下降,其療效並非單純以是否屬寒或屬熱,或是病情輕重來評斷。
6. 隔證餘論
隔證,余宗《經》文「三陽結」一句為主,以大便如羊矢為死證。今考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曰:「腎脈微緩為洞,洞者食不化,下咽還出」此三句,堪為隔證對面診法。駱龍吉遵《內經》專立病名曰「洞」。注云:「腎主二便。」今腎脈少緩,則腎氣虛矣。腎氣既虛,則大便不能禁固,所以食飲不化,一下咽噎,旋即吐出。
「旋」與「還」同,名為洞,風是也。洞當作「迵」,風氣洞徹五臟也。《史記·太倉公》曰:「迵風者,食飲下嗌而輒出不留,病得之溷。」又曰:「迵風之狀,飲食下嗌輒後之,病得之飽食而疾走。」注謂:後,如廁也。馬元臺注為洞泄,少誤,況下文又有小甚焉。《仁齋直指》以不換金正氣散送下安腎丸,又用二神丸收功。
腰痛證。《內經·刺腰痛篇》曰:「足太陽脈浮,令人腰痛。」言外感也,以五積散主之。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「腰者,腎之府,轉搖不動,腎將憊矣。」言內虛也,以六味地黃丸、桂附八味丸加牛膝、杜仲、淫羊藿、鹿茸、補骨脂主之。痛如刺者為死血,以鹿角為末,又以肉桂、牛膝、乳香、沒藥、元胡、桃仁、紅花酒煎送下四錢。
痛而重著,如帶五千錢者為濕氣,宜腎著湯,痛而遊走,或作止不定者為痰積,宜二陳湯加南星及快氣之品,使痰隨氣運。又白朮能利腰劑?之死血,凡腰痛諸藥罔效者,用白朮兩許,少佐他藥,一服如神。《太平聖惠方》治風冷,寒痹,腰痛,用川草烏三個,生搗為末,少加鹽水,攤於紙上,貼痛處即愈。以腰為腎府,故列於裡證。
白話文:
對於「隔證」這疾病,我根據中醫古籍「三陽結」的描述作為主要參考,其中提到若患者的大便形狀如同羊糞一般,可視為病情危急的徵兆。現在重新檢視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篇》,書中有這樣的記載:「腎脈微緩,則會出現洞症,也就是食物無法消化,吞下後很快就會吐出來。」這三句話,可以作為判斷隔證的關鍵診斷依據。古代醫學家駱龍吉遵從《內經》的理論,特別將這種病症命名為「洞」。他解釋說:「腎臟掌控排尿和排便功能。」如果腎脈稍微緩慢,表示腎氣已經虛弱。腎氣虛弱後,身體就無法控制大便,所以飲食無法被消化,食物一下嚥就卡住,隨即就會吐出。
「旋」和「還」的意思相同,這就是所謂的「洞」,是由風邪引發的。實際上,「洞」應該寫作「迵」,指的是風氣穿透五臟的情況。根據《史記·太倉公》的描述:「迵風的特徵是食物下嚥後馬上就排出,這種病通常是由於飲食不潔所引起。」再進一步解釋:「迻風的表現,是食物下嚥後立即有排便反應,這種病通常是因為過飽後快速奔跑導致。」在這裡,「後」指的是去廁所排便。馬元臺將其解釋為「洞泄」,有些誤解,更何況在後文中還有更詳細的說明。《仁齋直指》建議使用不換金正氣散配合安腎丸,並使用二神丸來達到治療效果。
接下來談腰痛的問題。《內經·刺腰痛篇》中提到:「足太陽脈浮動,會導致腰痛。」這是在描述外部感染所引起的腰痛,可以使用五積散進行治療。《脈要精微論》則指出:「腰部是腎臟所在的位置,如果腰部不能輕鬆轉動,可能表示腎臟功能正在衰退。」這是描述內部虛弱導致的腰痛,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、桂附八味丸加上牛膝、杜仲、淫羊藿、鹿茸、補骨脂等藥材進行治療。如果腰痛像針刺一樣,這可能是血液凝滯,可以使用鹿角粉,再加上肉桂、牛膝、乳香、沒藥、元胡、桃仁、紅花酒煎服,每次服用四錢。
如果腰痛沉重,就像背負了五千錢一樣,這可能是濕氣造成的,可以使用腎著湯進行治療。如果腰痛遊走不定,或是時痛時止,這可能是痰積導致的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南星和能促進氣血運行的藥物,讓痰隨著氣血流動而消散。另外,白朮能幫助排出腰部的血液凝滯,對於各種藥物都無效的腰痛,使用約兩兩的白朮,稍微添加其他藥物,一次服用就能見效。《太平聖惠方》中提到,治療風冷、寒痹、腰痛,可以使用三個生的川草烏,搗碎後加入少量鹽水,攤在紙上貼在疼痛的地方,就能康復。由於腰部是腎臟所在的位置,所以這些疾病都被歸類為內科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