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4)

1. 泄瀉詩

泄瀉病因濕勝來,胃苓(湯)舊法出新裁,四神(丸)固腎時傳外,苦領酸甘效首推(此一句,非讀十年書,治千百症者,不解其妙。)

秘結證。《金匱真言》曰:「北方黑色,入通於腎,開竅於二陰。」《氣厥論》曰:「膀胱移熱於小腸,隔腸不便。」《臟氣法時論》曰:「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,開腠理,致津液,通氣也。」《雜病篇》曰:「厥氣走喉而不能言,手足清,大便不利,取足少陰。」讀此則知秘結之證,除陽明結熱,輕者用脾約丸,重者擇用三承氣湯外,無不由之於腎。

白話文:

腹瀉是因為濕氣過盛導致的,胃苓湯是治療腹瀉的舊方,經過改良後更加有效;四神丸可以固腎,同時也能治療腹瀉。苦味、酸味、甘味是治療腹瀉的首選藥物。

便秘的病因與腎臟有關。根據古代醫書記載,腎臟與黑色、北方、二陰相關,而膀胱的熱氣會傳到小腸,導致腸道不通。腎臟喜乾燥,吃辛辣食物可以滋潤腎臟,打開毛孔,使津液流通,促進排氣。便秘患者常常伴隨喉嚨痛、手腳冰冷、排便困難的症狀,這與腎臟有關。因此,治療便秘除了要考慮陽明經的熱結外,還要考慮腎臟因素,輕症可以用脾約丸,重症則需要使用大承氣湯。

蓋腎主二陰,而司開闔,彼大小便不禁者,責其開而不闔,而大小便不通者,又當責其闔而不開。故腎熱者,涼而滋之,腎寒者,溫而滋之,腎虛者,補而滋之,腎乾燥者,潤而滋之。且滋腎而膀胱亦治,移熱隔腸之病自已矣。秘結多由於腎,故列於裡證。

白話文:

腎臟主宰著身體的陰氣,負責開合大小便的管道。大小便失禁是因為腎臟開而不闔,大小便不通則是因為腎臟闔而不開。因此,腎臟熱就要用涼性的藥物滋養,腎臟寒就要用溫性的藥物滋養,腎臟虛就要用補益的藥物滋養,腎臟乾燥就要用潤燥的藥物滋養。而且滋養腎臟也能治好膀胱的疾病,由此可見,熱氣積聚腸道引起的便秘也能得到改善。便秘大多是因為腎臟虛弱導致,所以被歸類為裡證。

2. 秘結詩

秘結三承(氣湯)慎用之,麻仁(丸,又名脾約丸)澤潤不支離,須知腎臟為陰主,補瀉寒溫總是滋。

隔食證。水飲可下,食物難入。高鼓峰專主陽明,用左歸飲去茯苓,加生地、當歸以養胃陰。此法從薛氏醫按胸滿不食以六味湯加此二味得來也。去茯苓者,恐其旁流入坎,不如專顧陽明之速效也。用此方俾胃陰上濟,則賁門寬展而飲食進,胃陰下達,則幽門闌門滋潤而二便通,十餘劑可效。

白話文:

便秘要謹慎用氣湯,麻仁能潤腸通便,但不可過度使用,需注意腎臟為陰主,補瀉寒溫皆以滋養為本。

隔食證患者,可服用水飲來瀉下,但食物難以進食。高鼓峰專治陽明經,可用左歸飲去除茯苓,加入生地、當歸來滋養胃陰。此法源於薛氏醫案,他認為胸滿不食可用六味湯加生地、當歸治療。去除茯苓,是擔心其藥性旁流入腎經,不如專注於滋養陽明經效果更快。使用此方,可使胃陰上升,賁門舒展,飲食能進;胃陰下降,則幽門及闌門滋潤,二便通暢,十餘劑即可見效。

如若不愈,《人鏡經》專主《內經》「三陽結謂之隔」一語,以三一承氣湯節次下之,令陳卒去,則新物納,此峻劑也。然此證多死,即勉治之,亦不過盡人事而已。又有朝食暮吐,名反胃,為中焦虛寒,下焦無火,宜吳茱萸湯,附子理中湯,加茯苓、半夏、川椒之類,或以真武湯、八味丸間服,然《金匱》有大半夏湯,主降衝脈之逆,為隔證反胃初起之神方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症沒有好轉,可以參考《人鏡經》中引述《內經》的「三陽結謂之隔」這句話,使用三一承氣湯按照一定的次序服用,讓舊的病氣排出,使新的氣血得以進入,這是急救的藥方。然而,這種病症多半致命,即使勉強治療,也只能盡人事而已。

另外,還有早上吃東西,晚上就吐的症狀,叫做反胃,這是中焦虛寒,下焦無火引起的,適合服用吳茱萸湯、附子理中湯,並加入茯苓、半夏、川椒等藥材,或者服用真武湯、八味丸間隔服用。不過,《金匱》中記載有大半夏湯,專治衝脈逆流的症狀,是治療隔證導致的反胃初發時的特效藥方。

(經義)《陰陽別論》曰:「一陽發病,其傳為隔。」按:一陽,少陽也。手少陽三焦,足少陽膽,為初氣從中見之相火治之,大小柴胡湯,諸瀉心湯,按證用之如神。又曰:「三陽結,謂之隔。」按:三陽,太陽也,手太陽小腸,足太陽膀胱,從本為寒,從標為熱。結者,寒熱之氣,皆能為結,此深一層論也。

張景岳謂:「小腸屬火,膀胱屬水,火不化則陽氣不行而傳導失職,水不化則陰氣不行而清濁不分,皆致結之由。」此淺一層論也。《傷寒論》中盡有神妙之方。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曰:「脾脈微急為膈中,食飲入而還出,後沃沫。」按:脈微為脾虛而中氣欲餒,沃沫為脾虛而津液不攝,理中丸為上策,如若未效,宜於脈之急處,尋出所以急之源頭而治之。《大奇論》曰:「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,心脈小堅急,皆隔偏枯。

白話文:

《陰陽別論》指出,當陽氣初發病時,會傳遞到隔部位。少陽經,包括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,代表著初始的陽氣,可以用小柴胡湯或瀉心湯等藥物來治療,效果奇佳。三陽經,包含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,當三陽經出現結滯現象時,就稱為“隔”。三陽經的本質屬寒,但表現出來的卻是熱,結滯是由寒熱之氣共同作用而形成的,這是更深層次的論述。

張景岳認為,小腸屬火,膀胱屬水,火不化則陽氣無法運行,傳導功能失調;水不化則陰氣無法運行,清濁不分,這都是導致結滯的原因,這是較淺層的論述。《傷寒論》中包含著許多針對此病症的神奇藥方。

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記載,如果脾經脈象微弱而急促,則為隔病,表現為食飲入口後又吐出,並伴有唾液增多的現象。這是因為脾虛導致中氣不足,津液無法收攝。理中丸是治療此病症的首選藥方。若理中丸無效,則需根據脈象的急促處,尋找導致其急促的根源並進行治療。《大奇論》指出,胃脈沉而鼓澀、胃部外鼓且膨大,心脈細小而堅急,都是隔病偏枯的表現。

」按:此即前論高鼓峰之意也。《通評虛實論》曰:「隔則閉絕,上下不通,則暴憂之病也。」《本神篇》曰:「憂愁者,氣閉塞而不行。」按:此二節,即張雞峰所謂:「噎膈是神思間病」之意。《金匱》茯苓厚朴湯,丹溪越鞠丸可治,但當更求其本則得矣。《血氣形志篇》曰:「形苦志苦,病生於咽噎,治以苦藥。

」愚謂亦不外瀉心湯之類。反胃證《內經》無專論,當以《金匱》為主。

白話文:

這段話的意思是,高鼓峰之前所說,憂愁會導致噎膈,與《通評虛實論》和《本神篇》的觀點一致。它們都認為,憂愁會導致氣機阻塞,進而引發噎膈。張雞峰也認為噎膈是思慮過度導致的。金匱要略中的茯苓厚朴湯和丹溪先生的越鞠丸可以治療噎膈,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病根。血氣形志篇認為,思慮過度會導致咽喉阻塞,可以用苦味藥物治療。我認為治療噎膈,除了用瀉心湯之類的藥物外,還應該參考金匱要略中關於反胃證的記載。

3. 隔證詩

左歸(飲)去茯古傳心(加入)生地當歸養胃陰,病重必須求峻劑,三(一承)氣(湯)通結得良箴。

白話文:

左歸飲去茯苓加生地,當歸養胃陰。病情嚴重時,必須使用強力藥物。服用三氣湯能有效通便,這是很好的建議。

4. 反胃詩

食入反出胃家寒,信服吳萸(茱萸湯)治不難,更有下焦之火化,理中(湯加入)椒附令加餐。

白話文:

飲食失調,導致胃部寒涼,相信並服用吳茱萸湯,治療並非難事。此外,還需注意下焦之火的調節,合理搭配理中湯與花椒、附子,以促進食慾。

5. 隔證反胃總治詩

胃反(《金匱》以吐逆名「胃反」。)首推半夏湯,厥名曰大邁尋常,陽明能納沖能降,不在寒溫論短長。

白話文:

在中醫古籍《金匱要略》中,胃反常常被稱為「胃反」,這種情況通常表現為嘔吐與逆氣。在治療胃反的方劑中,首推「半夏湯」,又因其效果顯著而有大邁尋常之名。這方劑主要針對陽明經的病徵,既能調和胃氣,又能降逆止嘔,其療效不受寒熱之分的限制。

6. 隔證餘論

隔證,余宗《經》文「三陽結」一句為主,以大便如羊矢為死證。今考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曰:「腎脈微緩為洞,洞者食不化,下咽還出」此三句,堪為隔證對面診法。駱龍吉遵《內經》專立病名曰「洞」。注云:「腎主二便。」今腎脈少緩,則腎氣虛矣。腎氣既虛,則大便不能禁固,所以食飲不化,一下咽噎,旋即吐出。

「旋」與「還」同,名為洞,風是也。洞當作「迵」,風氣洞徹五臟也。《史記·太倉公》曰:「迵風者,食飲下嗌而輒出不留,病得之溷。」又曰:「迵風之狀,飲食下嗌輒後之,病得之飽食而疾走。」注謂:後,如廁也。馬元臺注為洞泄,少誤,況下文又有小甚焉。《仁齋直指》以不換金正氣散送下安腎丸,又用二神丸收功。

白話文:

古代醫書中將「三陽結」導致大便如羊矢視為死亡徵兆。然而,《靈樞》中提到腎脈微緩稱為「洞」,「洞」症狀表現為食不消化,吞下後又吐出。這三句話可作為「隔證」的對面診法。駱龍吉依據《內經》將此病症命名為「洞」,並解釋「腎主二便」,腎脈微緩說明腎氣虛弱,導致大便無法控制,因此食飲不消化,吞下後馬上吐出。

「旋」與「還」意思相同,皆指風氣,所以「洞」應作「迵」,意指風氣貫穿五臟。史記記載,「迵風」症狀是食飲吞下後馬上吐出,常因飽食後快速奔跑而發病。馬元臺將「洞泄」與「迵風」混淆,但後文有更詳細的描述。仁齋直指則建議使用不換金正氣散送服安腎丸,再以二神丸收功。

腰痛證。《內經·刺腰痛篇》曰:「足太陽脈浮,令人腰痛。」言外感也,以五積散主之。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「腰者,腎之府,轉搖不動,腎將憊矣。」言內虛也,以六味地黃丸、桂附八味丸加牛膝、杜仲、淫羊藿、鹿茸、補骨脂主之。痛如刺者為死血,以鹿角為末,又以肉桂、牛膝、乳香、沒藥、元胡、桃仁、紅花酒煎送下四錢。

白話文:

腰痛的病症,《內經·刺腰痛篇》說:「足太陽經脈浮在表面,會讓人腰痛。」這是說外感引起的,用五積散來治療。《脈要精微論》說:「腰是腎臟的府庫,轉動起來不靈活,腎臟就要虛弱了。」這是說內虛引起的,用六味地黃丸、桂附八味丸加上牛膝、杜仲、淫羊藿、鹿茸、補骨脂來治療。疼痛像針刺一樣,是死血引起的,用鹿角研成粉末,再用肉桂、牛膝、乳香、沒藥、元胡、桃仁、紅花酒煎煮,服用四錢。

痛而重著,如帶五千錢者為濕氣,宜腎著湯,痛而遊走,或作止不定者為痰積,宜二陳湯加南星及快氣之品,使痰隨氣運。又白朮能利腰劑?之死血,凡腰痛諸藥罔效者,用白朮兩許,少佐他藥,一服如神。《太平聖惠方》治風冷,寒痹,腰痛,用川草烏三個,生搗為末,少加鹽水,攤於紙上,貼痛處即愈。以腰為腎府,故列於裡證。

白話文:

腰痛若沉重,像是背负五千钱币般,则是湿气所致,宜服用肾着汤。若疼痛游走不定,则是痰积,宜服用二陈汤,并加入南星等化痰散结之品,使痰随气机运行。此外,白术能利腰部死血,凡是腰痛用其他药无效者,可服用白术两份,少许佐以其他药物,效果显著。太平圣惠方中治疗风寒、寒痹、腰痛,可以用川乌三个,生捣成粉末,少加盐水,摊于纸上,贴在疼痛处即可治愈。由于腰部是肾脏所在的部位,故此列入里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