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 里證

傷寒病陽明經大渴,大熱,法用白虎湯,為表中之裡證。及其傳裡,譫語,胸腹滿,不大便,為里中之裡證,宜三承氣湯擇用。詳於《傷寒》門,不贅。劉河間先生用三一承氣湯代上三方。

白話文:

傷寒病患者若出現陽明經證,也就是大渴、大熱的症狀,應該使用白虎湯來治療。這種情況屬於表中之裡證,也就是說,雖然表面上看是表證,但實際上已經影響到裡證了。

如果病情進一步發展,出現譫語、胸腹滿、不大便等症狀,則屬於里中之裡證,也就是說,病邪已經完全進入到裡證,此時應該選擇三承氣湯來治療。詳細的辨證論治請參閱《傷寒論》,在此不再贅述。

劉河間先生認為,三一承氣湯可以代替以上的三個方劑,所以可以用它來治療上述各種情況。

2. 傷寒里證詩

表中之裡是陽明,熱渴汗多白虎(湯)行,胃實晡潮膨譫語,里中之裡枳(實大)黃平(二承氣湯隨其見症而用之。)

心痛(心為君主之官,受邪而痛,手足寒至節,名真心痛,不治。此云心痛,乃心包絡痛也,)胸膺痛(肺氣不調,)胃脘痛(胃氣不和,)兩脅痛(肝膽之病,)大腹痛(屬脾,)小腹痛(肝腎之病,)昔人每證當分別九種:曰飲、曰食、曰熱、曰冷、曰風、曰蟲、曰悸、曰注、曰去來。悸者,心虛而動痛也。

注者,邪氣著而痛也。去來者,作止不常,亦邪氣也。但注陰而去來為陽耳,其實是小家伎倆,不必泥也。宜以上中下兩旁部位分之,自心胸至胃脘為上部,宜宣其陽氣。陽氣虛宜黃耆,氣實宜枳實,氣結宜貝母、栝蔞皮,氣逆宜半夏、薤白,氣滯宜檀香、砂仁之類,自胃脘至脾為中部,宜調其陰陽。仲景理中丸,以人參(甘寒多液為陰分藥、)甘草(味勝於氣,亦陰分藥。

白話文:

表層陽明經出現問題,患者會出現口渴、出汗多等症狀,可以用白虎湯治療。如果胃部積實,下午時分出現腹脹、神志不清,可以用枳實、大黃、承氣湯等藥物治療,具體用藥需根據症狀而定。

心痛分為真心痛和心包絡痛,真心痛是指心臟本身受到邪氣侵犯而疼痛,手腳冰冷至關節處,屬於難治之症。這裡所說的心痛,指的是心包絡痛。胸痛可能是肺氣失調導致。胃脘痛可能是胃氣不和引起。兩側肋骨疼痛可能是肝膽疾病。腹部疼痛屬於脾臟問題。小腹疼痛則可能是肝腎疾病。古人將疼痛分為九種:飲、食、熱、冷、風、蟲、悸、注、去來。悸痛是指心虛而引起的疼痛。注痛是指邪氣停留在某個部位而引起的疼痛。去來痛是指疼痛時作時止,也屬於邪氣引起的,但注痛偏陰,去來痛偏陽,實際上這些分類過於細緻,不必拘泥。

應該根據部位的不同來分,從心胸到胃脘屬於上部,需要宣發陽氣。陽氣虛弱可以用黃芪,陽氣實證可以用枳實,陽氣結滯可以用貝母、栝蔞皮,陽氣逆氣可以用半夏、薤白,陽氣阻滯可以用檀香、砂仁等藥物。從胃脘到脾臟屬於中部,需要調節陰陽。仲景的理中丸,用人參(性甘寒,能滋陰生津)和甘草(甘味勝於氣味,也是滋陰藥物)等藥物,屬於調節陰陽的藥物。

)補陰。以白朮、乾薑補陽,為萬古準繩。即如通脈四逆湯,急於回陽,若有腹苦,必加苦寒如芍藥以養陰。黃連湯重於清火,因有腹痛,不離辛熱之薑桂以開陽。此理甚微,非熟於《內經》者,不可與語也。自臍下至陰器為下部,宜破其陰氣,《金匱》名為寒疝(金人以睪丸腫大為疝,《金匱》則以腹中痛劇為寒疝。)所主皆附子、烏頭、蜀椒大熱之性,扶陽以破陰。

白話文:

補陰,應該以白朮、乾薑補陽,這是千古不變的原則。就如同通脈四逆湯,急於回陽,如果患者有腹痛,就必須加入苦寒性的芍藥來養陰。黃連湯主要作用是清火,如果患者有腹痛,也不能缺少辛熱性的薑桂來開陽。這個道理非常微妙,不是熟讀《內經》的人,是無法理解的。

從肚臍以下到生殖器,屬於下部,應該要破除陰氣,《金匱》稱之為寒疝(金元四大家認為睪丸腫大是疝氣,而《金匱》則認為腹痛劇烈是寒疝)。治療寒疝,主要使用附子、烏頭、蜀椒等大熱的藥性,扶陽來破除陰氣。

若前痛徹後,後痛徹前,陰陽無分界限,宜加赤石脂一、二兩以堵截之,而生薑當歸羊肉湯,籍羊肉之濁氣引入陰分以破陰,尤為神妙也。脅肋一帶為側部,宜利其樞轉,肝膽之氣,其行在側,小柴胡湯為少陽之正藥,當歸四逆湯為厥陰之正藥,或再加鮮橘葉四十九片則得矣。以上諸證,脈細而遲,寒也,以薑桂附子吳茱萸之類為主。

白話文:

如果疼痛從前面貫穿到後面,或從後面貫穿到前面,陰陽界限不明顯,應該加入赤石脂一到二兩,以阻斷疼痛的傳導。同時,可以用生薑、當歸、羊肉湯,藉由羊肉的濁氣引入陰分,以破除陰寒,這方法特別神奇。

脅肋部位是身體側面,應該要利於其轉動,肝膽之氣的運行就在側面,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經的正藥,當歸四逆湯是治療厥陰經的正藥,也可以再加入鮮橘葉四十九片,效果更佳。

以上這些症狀,如果脈象細而遲,代表寒氣重,應該以薑、桂、附子、吳茱萸等藥物為主。

脈大而數,熱也,以金鈴子、黃連、沙參、芍藥之類為主。痛而利者,虛也,以附子理中湯之類為主。痛而閉者,實也,以小承氣湯之類為主。亦有寒實而痛者,宜大黃附子湯以溫通之。若吐蟲,則用附子理中湯,去甘草,加當歸、川椒、黃連、烏梅。若食積,則先以平胃散加麥芽、山楂以消導之,否則以承氣湯下之。

白話文:

脈搏又大又快,這是熱證,可以用金鈴子、黃連、沙參、芍藥等藥物治療。疼痛且排泄順暢,這是虛證,可以用附子理中湯等藥物治療。疼痛且排泄不暢,這是實證,可以用小承氣湯等藥物治療。也有寒實疼痛的,可以用大黃附子湯溫通治療。如果吐出蟲子,可以用附子理中湯去掉甘草,加入當歸、川椒、黃連、烏梅。如果食積,先用平胃散加麥芽、山楂消導,不行就用承氣湯瀉下去。

若因怒氣而痛,則以七氣湯加貝母、撫芎、香附以解之,人人共喻,不必贅也。又《仁齋直指》治脾痛攻刺,百藥罔效,用和劑抽刀散如神。此方醫家秘不輕傳,嘉慶十八年,長州徐炳南,梓尤氏《金匱翼》載之。心腹為陰,故列於裡證。

(經義)《舉痛論》曰:「經脈流行不止,環周不休,寒氣入經而稽遲,滯而不行,客於脈外則血少,客於脈中則氣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」《厥病篇》曰:「真心痛,手足青至節,心痛甚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。」按:經文極繁,此不過摘其要語。

白話文:

如果因為生氣而疼痛,就用七氣湯加上貝母、撫芎、香附來緩解,這個方法眾所周知,不用多說。此外,《仁齋直指》中記載,治療脾臟疼痛、針刺般劇痛、百藥無效的方子是和劑抽刀散,效果奇佳。這個方子是醫家的秘方,不輕易傳授,直到嘉慶十八年,長州徐炳南將它收錄在《金匱翼》中。心腹屬於陰,因此歸類於裡證。

3. 心腹諸痛詩

痛分四面定醫方,下主於陰上屬陽,介在陰陽中部位,樞行在側轉斯康。

痰飲證乃水氣上泛,得陽煎熬,則稠而為痰,得陰凝聚,則稀而為飲。此證以脾腎為主,以水歸於腎而受制於脾也。痰宜二陳湯,隨寒熱虛實加減,怪病老痰,宜滾痰丸。飲宜桂苓甘術湯,真武湯。二證愈後,以桂附八味丸收功。

經義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曰:「少陰司天,四之氣,民病飲發。」又曰:「太陰所至,為積飲,痞膈。」又曰:「土鬱之發為飲,發注下。」《至真要大論》曰:「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。」按:《內經》言飲而不言痰,有之自仲景始。

白話文:

疼痛的部位可分為四面,根據疼痛位置來判斷病症。下半身屬陰,上半身屬陽,而中間部位則兼具陰陽特性。疼痛位於身體側面,通常是因轉動或受傷所致。

痰飲證是水氣上泛形成的病症,受到陽氣的蒸騰,就會變得稠密而形成痰;受到陰氣的凝聚,則會變得稀薄而形成飲。此症主要與脾腎有關,因為水歸於腎,但卻受脾的控制。痰宜用二陳湯治療,根據寒熱虛實情況加減藥物,怪病或久病引起的痰,則宜用滾痰丸。飲宜用桂苓甘術湯或真武湯治療。兩種病症痊癒後,可用桂附八味丸來鞏固療效。

經書《六元正紀大論》記載:「少陰司天,四之氣,民病飲發。」又說:「太陰所至,為積飲,痞膈。」還有:「土鬱之發為飲,發注下。」《至真要大論》則指出:「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。」根據《內經》,書中只提及飲,沒有提到痰,痰這個病症是在仲景之後才被記載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