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二 (7)
卷二 (7)
1. 咳嗽詩
叩鳴如咳肺如鍾,俞氏合邪得正宗,表裡熱寒皆?附,盛衰久暫隱相從。六經生克崇中土(虛勞諸咳嗽,必以脾胃藥收功,)五法神明主小(青)龍(湯,《金匱》變為五方。)更有不傳言外旨,胸中支飲勿姑容(此句從《醫門法律》得其秘。)
白話文:
【咳嗽詩】現代譯文如下:
咳嗽聲音如敲鐘,俞氏的治療方法確實精確,無論是表證還是裡證,熱證或是寒證,都能妥善對應,病情的輕重與持續時間,相互影響,隱藏其中。
遵循六經理論,強調中土(脾胃)的重要地位,對於各種虛弱勞損引起的咳嗽,最終必須用調理脾胃的藥物來達到療效。
五行生剋理論作為指導原則,主要使用小青龍湯進行治療,《金匱要略》中變換應用為五種不同方劑。
更有一層未直接說明的深意,對於胸中有水飲的患者,絕不能放任不管,這一點是從《醫門法律》中獲取的祕訣。
2. 咳嗽續論
咳嗽初由風寒,久久不愈,則聲啞羸瘦,痰中帶血,氣喘偏睡,變成虛癆。時醫或謂外邪失表所致,或謂內傷及酒色過度所致。既已成癆,即戒用辛熱之品,取甘潤之劑,靜而養陰,令真陰復而陽不亢,金水相滋,則咳嗽諸病除矣。
然此說一行,誤人無算,南醫六味地黃丸、黑歸脾湯等料,加麥門冬、五味子、淡菜膠、海參、阿膠膠、人乳粉、秋石霜、紫河車、叭杏仁、川貝母、豬脊髓之類,百服百死,誠堪痛恨。余讀《金匱》書中,隱寓有大手眼。喻嘉言亦悟其妙,俱引而不發者,難與俗人言也。余臨證以來,每見咳嗽百藥不效者,迸去雜書之條緒紛繁。
而覓出一條生路,止於《傷寒論》得之治法。《傷寒論》云:「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」三句,是金針之度。蓋風寒之邪,挾津液而上,聚於膈中,以致咳嗽不愈。若風寒不解,其津液何以得下耶。若誤行發散,不惟津液不下,而且轉增其上逆之勢矣。此所以通其上,即和其中,和其中,愈通其上也。
至於風寒纏綿不已,積而成癆,及一切痰火,哮喘,咳嗽瘰癧等症,皆緣火勢熏蒸日久,頑痰膠結經隧,所以火不內息,則津液不能下灌靈根,而菁華盡化為敗濁耳。且人全賴水穀之氣生此津液,津液結則病,津液枯則死矣。《傷寒論》小柴胡湯謂:「咳者去人參,生薑加乾薑,五味子。
」此為傷寒言,而不盡為傷寒言也。余取「上焦得通」三句,借治勞傷咳嗽,往往獲效。
白話文:
[對於咳嗽的進一步討論]
咳嗽起初是由風寒引起的,但如果長時間未能痊癒,可能會導致聲音嘶啞、身體消瘦,甚至在痰中帶有血絲,出現氣喘和側睡的情況,最終可能發展成為虛弱的肺結核。當代醫生有的認為這是因為外來病毒未能及時排出體外所導致,有的則認為是內傷或過度飲酒和性行為所致。一旦發展成為肺結核,就應避免使用辛辣和熱性的食物,而應選擇甘甜滋潤的食物,靜養以滋補陰氣,讓體內的陰氣恢復,陽氣不再過盛,肺和腎的功能得以互相滋養,這樣咳嗽和其他相關病症就能得到治療。
然而,這種說法一旦流傳開來,不知誤導了多少人。南方醫生常用的六味地黃丸、黑歸脾湯等藥方,再加入麥門冬、五味子、淡菜膠、海參、阿膠、人乳粉、秋石霜、紫河車、杏仁、川貝母、豬脊髓等成分,結果往往造成服用者病情加重,令人痛心疾首。我閱讀《金匱要略》一書,發現其中隱含著高深的醫療智慧。喻嘉言也曾體會到其精妙之處,但都未公開說明,這對普通人來說實在難以理解。自從我開始臨牀診療以來,經常遇到各種藥物都無法有效治療的咳嗽患者,我摒棄了那些複雜的書籍知識,尋找出了一條生路,那就是遵循《傷寒論》中的治療方法。
《傷寒論》中提到:「上焦得以通暢,津液得以下降,胃氣因此和順」這三句話,是治療咳嗽的關鍵。風寒病毒夾帶著津液上升,聚集在膈膜中間,導致咳嗽持續不斷。如果風寒未能解除,津液如何能順利下降呢?如果誤用發汗的方法,不僅津液無法下降,反而會增加津液逆流的趨勢。因此,通暢上焦,同時調理中焦,調理中焦,更需確保上焦的通暢。
至於風寒持續纏繞,最終形成肺結核,以及各種痰火、哮喘、咳嗽、淋巴結核等疾病,都是由於長時間火氣燻蒸,使頑固的痰液黏附在經絡中,因此火氣無法在體內平息,津液也就無法順利下灌到靈根,導致精華全部轉變為污濁的物質。人的生命全依賴水谷之氣生成津液,津液凝結就會生病,津液枯竭就會死亡。《傷寒論》中小柴胡湯的記載:「咳嗽者,去掉人參,生薑換成乾薑,並加入五味子。」這是針對傷寒的描述,但其適用範圍並不僅限於傷寒。我採用了「上焦得以通暢」這三句話,用來治療勞損和咳嗽,常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。
3. 又詩一首
胸中支飲咳源頭,方外奇方勿慢求(熟讀《金匱》者自得之,)又有小柴加減法,通調津液治優優。
白話文:
這首詩談的是胸中有痰飲導致咳嗽的根本原因,它暗示了在經典醫書《金匱要略》中有奇特而有效的治療方法,只要深入研讀就能找到。此外,詩中還提到小柴胡湯的加減用法,能有效地調節體內的水分平衡,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