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念祖

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6)

1. 頭痛詩

頭痛逍遙(散)芎芷良,血虛(當歸)補血(湯)入茸嘗(血虛頭痛,諸藥不效者,用當歸補血湯加鹿茸治之,以鹿茸生於頭為同氣也。)腎經虧損左歸飲,真痛吳萸(湯)挽絕陽(可救十中之一、二。)

白話文:

頭痛時,使用逍遙散,其中包含的川芎和白芷效果不錯。如果是由於血虛導致的頭痛,且其他藥物都無效時,可以試試當歸補血湯,再加入鹿茸一同服用。因為鹿茸生長在鹿的頭部,與頭部有著相應的氣質,因此對頭痛有特別的效果。

如果是因腎經虧損導致的頭痛,可以使用左歸飲來調理。而對於極度嚴重的頭痛,也就是所謂的「真痛」,可以考慮使用吳茱萸湯,這種方法或許能挽回一部分瀕臨消逝的生命活力,但效果有限,可能只能救活十分之一或十二的人。

2. 續論

(此證百藥不效者,時醫只守方書相沿之說,及時下常用之方,必不能救此大病。今錄高士宗石破天驚之說,壯同志之膽,而為破釜沉舟之計。)

頭痛之證有三:一,太陽頭痛;一,少陽頭痛;一,厥陰頭痛。太陽之脈,上額交巔絡腦,而太陽之上,寒氣主之,太陽頭痛,寒痛也。少陽之脈,上抵頭角,而少陽之上,相火主之,少陽頭痛,火痛也。厥陰之脈,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,而厥陰之上,風氣主之,厥陰頭痛,風痛也。

頭痛雖有寒、火、風三者之異,尤當觀其微劇,察其陰陽。身有他病而兼頭痛,痛之微者也。獨患頭痛,其痛欲死,痛之劇者也。凡陰血虛而陽熱盛,則痛微;若陽氣虛而陰寒盛,則痛劇。風火頭痛,有餘則清散之,不足則滋補之。陰寒頭痛乃陰盛陽虛,所謂陽虛頭痛者是也,非桂附參耆不能治之。

世遇頭痛之證,便謂外受風寒,即與發散。發散不愈,漸加寒涼,非芎、防、荊、羌即芩、連、梔、膏,風火頭痛而遇此不致傷身,若陽虛頭痛而遇,必致此殞命矣。可不慎哉!

世有三陰無頭痛之說,豈知陽虛頭痛,純屬陰寒,陽幾絕滅,病此者十無一生。所以然者,一如日不麗天,下沉於海,萬方崩陷也。蓋人與天地相合,天有日,人亦有日,君火之陽日也,地有四海,人亦有四海,頭為髓海,胸為氣海,胃為谷海,胞中為血海。在天之日,晝行於天,夜行於海,在人之日,既行於天,亦行於海。

自頭項至尾閭,如日之行乎天也,自血海至髓海,如日之行於海也。今陽虛頭痛,乃陰寒蔽日,逆於髓海,不能上巔至項,以行於背,反從陽入陰,以行於腹,是以頭痛不已則心煩,心煩者,陽光逆於氣海也。心煩不已則嘔吐,嘔吐者,陽光逆於谷海也,嘔吐不已則神昏,神昏者,陽光逆於血海也。

頭痛至神昏,則入陰之盡,如日沉海底矣。此症治之得法,百中僅能救其二、三,而淺學之醫,妄投湯藥,至治之不效。有云肝風入腦者,有云客氣犯腦者,有云真頭痛者,其言如是,而散風散寒之藥,終以不免。豈知散之之法。非所以治之,適所以害之旨哉。《靈柩·四海論》云:「得順者生,得逆者敗,知調者利,不知調者害。

」其即日逆於海之頭痛,而醫者倒行逆施,不善治而致死之謂歟。

愚按:高士宗此論,發前人所未發,但恨有論無方,所云「非桂附參耆不能治之」。膚淺之語,不足尚也。余擬白通湯,倍加附子為的劑。蓋陽氣起於下焦,妙在重用附子之辛熱,在下以啟之,乾薑從中以接之,蔥白自上以通之,可以救十中之一。

眩暈者,眩冒而旋轉不定也。《至要大論》曰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」此言實證也,宜以二陳湯加防風、玉竹、川芎、天麻、白朮、鉤藤主之。屬痰飲者,倍半夏,再倍加澤瀉。火盛者加黃芩、元參。《衛氣篇》曰:「上虛則眩。」此言虛證也,宜加參、耆,虛甚者加附子。

《海論》曰: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酸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。」此言病在上,而根起於下,宜加肉蓯蓉、附子、巴戟天。如大虛諸藥不效者,宜鹿茸一兩,酒煎,入麝香一釐服之,此即《經脈篇》所謂:「督脈實則脊強,虛則頭重高搖之之義也。」此外,又有火亢眩暈不可當者,大黃酒炒三遍,研末,茶清調下。

此證與頭痛,不專為表病,以頭為諸陽之會,陽主外,故列於表證。

(經解)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「浮而散者為眴僕。」蓋眴與瞬同。項藉傳云:「眴目視之。」謂目動使之也。仰面曰僵,覆面曰僕,即風虛眩暈卒倒是也。《口開篇》曰: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。」《經脈篇》曰:「五陰氣俱絕,則目系轉,轉則目運,目運者,為志先死,志先死,則遠一日半死矣。」

白話文:

[續論]

(很多藥都無效的情況,時下的醫生只會遵從古書的記載和常用的處方,肯定無法救治這種大病。現在我引用高士宗那打破常規的說法,來增強同道的膽量,採取孤注一擲的策略。)

頭痛的症狀有三種:一種是太陽頭痛;一種是少陽頭痛;一種是厥陰頭痛。太陽經脈上至額頭,連接頭部頂端,並與大腦相連,太陽經脈之上,由寒氣主宰,太陽頭痛就是因寒引起的痛。少陽經脈上至頭側,少陽經脈之上,由相火主宰,少陽頭痛是由火引起的痛。厥陰經脈上至額頭,與督脈在頭頂交匯,厥陰經脈之上,由風氣主宰,厥陰頭痛是由風引起的痛。

雖然頭痛有寒、火、風三種不同的原因,但更應觀察疼痛的程度,判斷陰陽狀況。身體有其他疾病同時伴有頭痛,這是輕微的頭痛。如果只有頭痛,痛得彷彿要死,這是嚴重的頭痛。通常,如果陰血虛而陽熱盛,則痛感輕微;如果陽氣虛而陰寒盛,則痛感嚴重。對於風火頭痛,如果體內有餘熱則應清熱散火,如果體內氣血不足則應滋補。陰寒頭痛是因爲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,這就是所謂的陽虛頭痛,必須用肉桂、附子、人參等藥物才能治療。

現今遇到頭痛的病症,就認爲是外感風寒,立刻給予發散的藥物。如果發散的藥物無效,就會逐漸增加寒涼的藥物,不是川芎、防風、荊芥、羌活,就是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石膏,如果是風火頭痛,遇到這些藥物可能不會導致身體傷害,但如果陽虛頭痛遇到,必定會致命。這怎能不小心呢!

有人認爲三陰經沒有頭痛的病症,但他們不知道陽虛頭痛完全屬於陰寒,陽氣幾乎消失,患有這種病的人十個裏面沒有一個能活下來。之所以這樣,就像太陽不再照耀天空,落入海底,萬物崩潰一樣。人與天地相合,天上有太陽,人體內也有太陽,心火的陽氣如同太陽,地有四海,人體也有四海,頭部爲髓海,胸部爲氣海,胃部爲谷海,子宮爲血海。在天上的太陽,白天在天空中移動,夜晚在海里移動,在人體內的太陽,既在天空中移動,也在海里移動。

從頭部到尾椎,如同太陽在天空中移動,從血海到髓海,如同太陽在海里移動。如今陽虛頭痛,是因爲陰寒遮蔽了太陽,使得太陽逆向進入髓海,無法到達頭部頂端和頸部,從而無法在背部移動,反而從陽轉陰,進入腹部,因此頭痛不止就會心煩,心煩是因爲陽光逆向進入氣海。心煩不止就會嘔吐,嘔吐是因爲陽光逆向進入谷海,嘔吐不止就會神志不清,神志不清是因爲陽光逆向進入血海。

頭痛到神志不清,就是徹底進入陰,如同太陽沉入海底。這個症狀即使治療方法正確,也只能救回十分之二、三,而淺薄的醫生亂投藥物,導致治療無效。有人說是肝風入腦,有人說是客氣犯腦,有人說是真頭痛,他們這樣說,但最終還是不免使用散風散寒的藥物。豈不知散風散寒的方法並不是治療方法,反而會傷害患者。《靈樞·四海論》說:“順則生,逆則敗,知調則利,不知調則害。”就是指太陽逆向進入海里的頭痛,醫生卻逆向操作,不善於治療而導致死亡。

我按:高士宗的這個理論,是前人未曾提出的,但是遺憾的是,他只提出了理論,卻沒有提供方法,“非肉桂、附子、人參、黃芪不能治之”的說法太過膚淺,不值得推崇。我建議使用白通湯,大量加入附子作爲特效藥。因爲陽氣起源於下焦,關鍵在於大量使用附子的辛辣熱性,在下方啓動,生薑從中接續,蔥白從上方疏通,可以挽救十分之一的患者。

眩暈,指的是眩暈且旋轉不定。《至要大論》說:“各種風掉眩,都屬於肝。”這是實證,應該使用二陳湯加上防風、玉竹、川芎、天麻、白朮、鉤藤。如果是痰飲引起的,加倍使用半夏,再加倍使用澤瀉。火旺的,加上黃芩、元參。《衛氣篇》說:“上虛則眩。”這是虛證,應該加上人參、黃芪,虛證嚴重的,加上附子。

《海論》說:“髓海不足,就會出現腦轉耳鳴、脛酸眩暈、眼睛看不見東西、懶惰想睡覺。”這是說病症出現在上部,但根源來自下部,應該加上肉蓯蓉、附子、巴戟天。如果極度虛弱,各種藥物都無效,應該使用一兩鹿茸,用酒煎煮,加入一釐麝香服用,這就是《經脈篇》所說的:“督脈實則脊強,虛則頭重高搖”的意思。除此之外,還有火亢眩暈無法忍受的情況,可以用大黃炒三次,研磨成粉末,用茶水沖服。

這種病症和頭痛,不僅僅是因爲表面疾病,因爲頭部是所有陽經的匯合處,陽主外,所以將其歸類爲表面病症。

(經解)《脈要精微論》說:“浮而散者爲眩僕。”“眩”和“瞬”同義。項籍傳雲:“眩目視之。”意思是眼睛在快速移動。仰面叫僵,覆面叫僕,就是風虛眩暈突然倒地的意思。《口開篇》說:“上氣不足,腦爲之不滿,耳爲之苦鳴,頭爲之苦傾,目爲之眩。”《經脈篇》說:“五陰氣俱絕,則目系轉,轉則目運,目運者,爲志先死,志先死,則遠一日半死矣。”

3. 眩暈詩

諸風眩掉屬於肝,麻術(加入)二陳(湯)治不難,一味鹿茸虛必仗,大黃瀉火卻相安。

咳嗽病,五臟六腑皆有之,然必傳之於肺而始作。《內經》云:「皮毛者,肺之合也。」經云:「形寒飲冷則傷肺。」凡內外合邪之咳嗽,不外小青龍湯加減。然「合」之一字,喻嘉言推開立論,最有意義:「肺如鍾焉,外受六淫之邪湯氣,自外叩之則鳴,內傷七情色欲積損之病氣,自內叩之亦鳴,鳴即咳嗽之確象也。」故凡諸病之氣,合於肺則為咳嗽,不合則不咳嗽。

本證無一定之方,然水飲二字,為咳嗽之根。《傷寒論》云:「咳嗽者,去人參。」以人參多液,助水飲也。故《金匱》以小青龍一方加減為五方,皆以行水為主也。麻黃桂芍可以去取,乾薑、細辛、五味子三味必不可離,寒者可加附子,熱者可加石膏、大黃,濕者可加白朮、茯苓,燥者可加天門冬、麥門冬、阿膠、玉竹、枇杷葉,下虛者可加巴戟天、鹿角膠,上虛者可加黃耆、白朮,痰多者可加桑白皮、茯苓。孫真人頗得其秘。

此證不專在表,而肺主皮毛,故亦列於表證。

(經解)《素問咳論》岐伯曰:「五臟六腑皆令咳,不獨肺也。」又曰:「皮毛者,肺之合也,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以從其合也。」《示從容論》曰:「咳嗽煩冤者,是皆腎氣之逆也。喘咳者,是水氣並陽明也。」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「秋傷於濕,冬生咳嗽。」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亦云。

《生氣通天論》曰:「秋傷於濕,上逆而嗽。」駱龍吉注云:「濕本長夏之令,侵過於秋,肺受濕傷,至冬坎水用事,而咳嗽生焉。」何柏齋曰:「《病機機要》謂咳無痰而有聲,肺氣傷而不清,嗽無聲而有痰,脾動濕而有痰,咳嗽有聲有痰,因肺氣動於脾濕,咳而又嗽也。」竊謂此論咳嗽二證,蓋倒說也。

肺為氣主,而聲出焉,肺傷寒飲,鬱而為痰,聲欲上出,為痰所郁,故相攻而作聲,痰出聲乃通利,斯謂之咳。外感風寒,肺管為寒氣所束,聲出不利,故亦相攻作聲,然無物也,斯謂之嗽,咳字從亥,亥者有形之物也。故果核草核,皆從亥復有隔閡之義。嗽字從束從吹,此古人制字之妙,此二證之所以分也。

白話文:

[眩暈詩]的部分翻譯如下:

各種風引起的眩暈,大多與肝臟有關,使用麻術配合二陳湯來治療,並不困難。如果身體虛弱,可以用鹿茸來增強體質。大黃能瀉火,對治療此類眩暈也有幫助。

咳嗽病症的部分翻譯如下:

咳嗽這種疾病,可能源於身體的任何一個器官或系統,但最終會由肺部表現出來。《內經》中提到:“皮膚和毛髮是肺部功能的外部體現。”書中還說:“寒冷和冷飲都會傷害肺部。”所有內外因素導致的咳嗽,都可以通過小青龍湯來治療,只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物。然而,“合”這個字,喻嘉言認爲它揭示了咳嗽的深層原因,極富意義:“肺就像鍾一樣,受到外部的六淫邪氣的侵襲,就會產生反應;內部受到七情的困擾或長期的損害,也會產生反應,這種反應就是咳嗽的確切表現。”因此,任何疾病的症狀,一旦影響到肺部,就會引起咳嗽,如果沒有影響,則不會出現咳嗽。

沒有固定的藥方可以應對所有的咳嗽情況,但是“水飲”兩個字,是咳嗽的根本原因。《傷寒論》中說:“咳嗽的病人,應該避免使用人參。”因爲人參含有很多水分,會增加體內的水飲。因此,《金匱》一書中,以小青龍湯爲基礎,衍生出了五個不同的方劑,都以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爲主。麻黃、桂芍可以根據病情選擇使用,但乾薑、細辛、五味子這三種藥材則是必不可少的。如果是寒性咳嗽,可以添加附子;熱性咳嗽則可以添加石膏或大黃;溼性咳嗽可以添加白朮和茯苓;燥性咳嗽則可以添加天門冬、麥門冬、阿膠、玉竹和枇杷葉;下虛型咳嗽可以添加巴戟天和鹿角膠;上虛型咳嗽則可以添加黃芪和白朮;痰多的咳嗽可以添加桑白皮和茯苓。孫真人對此有獨到的見解。

咳嗽並非只是一種表面現象,但由於肺部主管皮膚和毛髮,所以也被列爲表面症狀的一種。

(經解部分)《素問咳論》中,岐伯說:“五臟六腑的疾病都可能導致咳嗽,不僅僅限於肺部。”他又說:“皮膚和毛髮是肺部的外部表現,它們首先受到邪氣的影響,然後這種邪氣會進一步影響肺部。”《示從容論》中說:“咳嗽並伴有煩躁,這是腎氣逆流的表現。喘息和咳嗽,這是水氣和陽明經脈的問題。”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中說:“秋天如果受到溼氣的傷害,冬天就可能出現咳嗽。”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也有類似的說法。

《生氣通天論》中說:“秋天如果受到溼氣的傷害,可能會導致咳嗽。”駱龍吉解釋說:“溼氣本來是在長夏季節盛行的,但如果秋天溼氣過重,肺部受到溼氣的傷害,到了冬天,坎水的作用開始增強,就可能引發咳嗽。”何柏齋說:“《病機機要》中認爲,咳嗽無痰但有聲音,是因爲肺部受到傷害,氣道不清所致;咳嗽無聲音但有痰,是因爲脾臟活動過度,產生了痰。咳嗽有聲音又有痰,是因爲肺部的氣動影響到了脾臟的溼氣,從而引發了咳嗽。”我認爲,這種對咳嗽兩種類型的描述,其實有些顛倒。

肺部是控制呼吸的主要器官,聲音也是由此產生的。如果肺部受到寒冷和溼氣的影響,會生成痰,阻礙聲音的正常發出,從而產生咳嗽的聲音。當痰排出後,聲音才能恢復正常,這就是所謂的咳嗽。如果受到風寒的影響,肺部的管道被寒氣束縛,聲音的發出受到影響,也會產生咳嗽的聲音,但這並不是因爲有物質的存在,這就是所謂的乾咳。咳嗽這個字由“口”和“亥”組成,“亥”代表有形的物體。因此,果核和草核都與“亥”有關,也含有隔閡的意思。乾咳這個字由“束”和“吹”組成,體現了古人在造字上的智慧,這也是區分兩種咳嗽類型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