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實在易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暑證詩
暑證心煩脈已虛,溺紅熱渴自欷歔,輕宜天水(散,又名六一散)從便去,重則香薷飲取汗除。白虎沃焚徵巨效(大汗,大渴不止者,白虎加人參湯,理中救逆鑑前車(夏中伏陰在內,多霍亂多瀉證,渴者五苓散,不渴理中湯,聖法也。余目擊時醫鄭培齋自患吐瀉證,上午服藿香正氣散,傍晚大汗淋漓而斃,可為前車之鑑。
若急用理中湯,尚可救之,)有云膝冷為挾濕,方見東垣李氏書(《東垣十書》有蒼朮白虎湯。)
白話文:
暑熱症狀引起心煩,脈象虛弱,口渴難忍,自己也感到十分難受。症狀輕微者,可以服用天水散來去除暑氣,症狀嚴重者,則需要服用香薷飲來發汗解暑。如果患者大量出汗、口渴不止,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夏季容易出現伏陰內伏,導致霍亂、腹瀉等症狀,如果患者口渴,可以使用五苓散,不渴則可以使用理中湯,這是古人的治療方法。我曾經親眼見過一位名叫鄭培齋的醫生,他患有嘔吐腹瀉,早上服用藿香正氣散,晚上就大汗淋漓而死,這真是前車之鑑。如果當時他急用理中湯,也許還能救活。有人說膝蓋冰冷是夾雜濕氣,這一點可以參考東垣李氏的著作。
2. 濕證詩
四肢重痛大便溏,頭亦重兮濕氣傷,藥用二陳(湯加入)蒼白朮,須求《金匱》再參詳。
腫證者,一身腫大,按之重者窅而不起,輕者即起。水與氣同源,不必分之,以五皮飲為主。上半身腫者,宜發汗,加防風、紫蘇、杏仁各二錢,下半身腫者,宜利小便,加防己、白朮、地膚子各二錢,虛者合四君子湯,兼服濟生腎氣丸,實者加葶藶子一錢,萊菔子炒研三錢。
白話文:
四肢沉重疼痛,大便稀溏,頭部也沉重,都是濕氣所傷。可以用二陳湯加入蒼朮來治療,但最好還是要參考《金匱要略》再詳細研究。
腫脹的症狀,指的是全身腫大,按壓下去,沉重的部位凹陷下去不能馬上復原,輕微的部位則可以馬上彈回來。水氣本是同源,不必刻意区分,以五皮飲为主。上半身腫脹的,宜用發汗法治療,可以加入防風、紫蘇、杏仁各二錢;下半身腫脹的,宜用利小便法治療,可以加入防己、白朮、地膚子各二錢。虛弱者可以配合四君子湯服用,同時服用濟生腎氣丸;實證者可以加入葶藶子一錢,萊菔子炒研三錢。
如若不效,以小青龍湯行太陽之水,真武湯安少陰之水,麻黃、甘草二味發皮膚之水,麻黃附子甘草湯導小腹之水。又以東引桑枝炒紫蘇,湯淋取汁,入小黑豆,煮湯服之,數日其效。又有似腫非腫,而皮膚脹大,名曰氣脹,駱氏用神仙九氣湯治之。此證不全屬於表,然腫症現於皮膚,故列於表證。
(經義)《平人氣象論》曰:「面腫曰風,足脛腫曰水。」《陰陽別論》曰:「陰陽結邪,多陰少陽曰石水,少腹滿。」《大奇論》曰:「腎肝並沉為石水,《靈樞》邪氣病形篇曰:「腎脈微大,為石水。起臍以下至少腹,睡然睡上至胃脘,死不治。」《大奇論》曰:「肝腎並浮為風水。
白話文:
如果上述方法无效,可以用小青龙汤来疏通太阳经的寒水,用真武汤来安抚少阴经的寒水,用麻黄和甘草这两味药来发散皮肤表面的寒水,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来引導小腹的寒水。也可以用炒紫苏的东引桑枝煎汤,加入黑豆煮汤服用,数日即可见效。另外,还有一种症状,看起来像肿胀,但皮肤只是膨胀,称之为气胀,骆氏用神仙九气汤治疗。此症不完全属于表证,但肿胀表现于皮肤,所以将其列于表证。
」《水熱穴論》曰:「腎者,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上下溢於皮膚,故為胕腫,胕腫者,聚水而生病也。」「諸水皆生於腎」。「腎者,牝臟也,地氣上者屬於腎,而生水液也,故曰至陰。湧而勞甚,則腎汗出,腎汗出逢於風,內不得入於臟腑,外不得越於皮膚,客於元府,行於皮膚,傳為胕腫,本之於腎,名曰腎水。
」《靈樞·水脹》曰:「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起之時,其頸脈動,時咳,陰股間寒,足脛腫,腹乃大,其水已成矣。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,如里水之形狀,此其候也。」又曰:「膚脹,寒氣客於皮膚之間,𪔣𪔣然不墜,腹大,身盡腫,皮厚,按其腹,窅而不起,腹色不變,此其候也。」《靈樞·五癃津液別論》曰:「水溢則為水脹。
白話文:
《水熱穴論》說:「腎臟是胃的關口,關口不利,就會積聚水分,並隨其性質而流動。上下溢於皮膚,就會形成胕腫,胕腫就是積聚水分而生病。」「所有水液都源於腎臟」。「腎臟是陰性的臟器,地氣上升屬於腎臟,而產生水液,所以稱為至陰。過度勞累,腎臟就會出汗,腎汗遇風,不能進入臟腑,也不能排出皮膚,停留在元府,流動於皮膚,就會導致胕腫,根源在於腎臟,稱為腎水。」
《靈樞·水脹》記載:「水病初期,眼窩輕微腫脹,像剛睡醒起床的樣子,頸脈跳動,偶爾咳嗽,陰股間發冷,腳脛腫脹,腹部膨大,水已經形成。用手按腹部,隨著手離開而隆起,像水池一樣,這就是水病的徵兆。」又說:「皮膚腫脹,寒氣停留在皮膚之間,腫脹明顯不消退,腹部膨大,全身腫脹,皮膚厚,按壓腹部,凹陷下去但不會彈回來,腹部顏色不變,這就是水病的徵兆。」《靈樞·五癃津液別論》指出:「水液溢出就會導致水腫。」
」《靈樞·九針論》曰:「下焦溢為水」。《靈樞·脹論》曰:「夫氣之令人脹也,在於血脈之中耶,臟腑之內乎。」「夫脹者,皆在於臟腑之外,排臟腑而廓胸脅,脹皮膚,故名曰脹。」夫膚脹與鼓脹,何以別之,然膚脹是皮膚脹也,鼓脹則腹中脹耳,且色蒼黃,腹筋起,膚脹無之,是以異也。
白話文:
《靈樞·九針論》中說:「下焦過於充盈就會導致水腫。」《靈樞·脹論》中說:「氣導致人體脹滿的原因,是存在於血脈之中,還是存在於臟腑之內呢?」「脹滿的症狀,都出現在臟腑之外,向外推移臟腑,擴張胸脅,使皮膚脹滿,因此稱為脹滿。」
那麼皮膚脹滿和鼓脹有什麼區別呢?皮膚脹滿是指皮膚脹起,而鼓脹則是腹部脹滿,且患者臉色蒼黃,腹部肌肉隆起,皮膚脹滿則沒有這些症狀,因此兩者有所不同。
3. 腫證詩
腫成手按論紛紛(按之窅而不起為氣腫,即起為水腫,張景岳又反其說,)水氣同源不必分(氣滯水亦滯,氣行水亦行。)六部浮沉兼表裡,五皮(飲)授受語殷勤(出華元化《中藏經》。)小(青)龍(湯)真武(湯)功崇本,附子(麻黃附子甘草湯)麻甘(麻黃甘草湯)勇冠軍。膚腫另從九氣治,茯苓導水(湯)得傳聞(茯苓導水湯諸家極贊其妙,余熟聞而未試。
)
頭痛詳於《傷寒》。太陽痛在後,陽明痛在前,少陽痛在側。其餘頭痛,逍遙散加防風、半夏、玉竹、白芷、川芎,可以統治之。此方多用風藥,以巔頂之上,惟風藥可到也。若血虛頭痛,諸藥不效者,宜當歸補血湯,加鹿茸一兩。腎虛頭痛者,宜左歸飲加肉蓯蓉三、四錢,川芎二錢,細辛一錢五分主之。
白話文:
腫脹用手按壓,論述眾說紛紜。按壓下去凹陷不回彈是氣腫,按壓下去立即回彈是水腫,張景岳則對此有相反的論述。水氣本源相同,無需區分,氣機阻塞,水氣也會停滯,氣機流通,水氣也會運行。六部經脈浮沉皆表裡相通,五臟六腑的飲液傳輸關係十分密切,這點出自華元化《中藏經》。小青龍湯、真武湯功效崇高,麻黃附子甘草湯、麻黃甘草湯勇猛冠絕。皮膚腫脹另從九氣入手治療,茯苓導水湯流傳甚廣,許多醫家都稱讚其妙處,我雖然耳聞其名,但尚未親自試用。
頭痛詳見《傷寒論》。太陽經頭痛,痛在後腦;陽明經頭痛,痛在額頭;少陽經頭痛,痛在兩側。其他頭痛,可用逍遙散加防風、半夏、玉竹、白芷、川芎,可以統治之。此方多用祛風藥,因為頭頂部位唯有風藥可以到達。若是血虛頭痛,諸藥無效者,宜用當歸補血湯,加鹿茸一兩。腎虛頭痛者,宜用左歸飲加肉蓯蓉三、四錢,川芎二錢,細辛一錢五分主治。
惟真頭痛,痛甚,腦盡痛,手足寒至節不治。駱龍吉用三五七散救之,其方附子三兩,山茱萸五兩,乾山藥七兩,為末,食後薑棗湯調下三錢是也。或以吳茱萸大劑,鎮厥陰之逆,以厥陰之脈會於巔故也,可救十中之?。
(經義)《平人氣象論》曰:「寸口之脈,中手短者,目頭痛。」《著至教論》曰:「三陽獨至者,是三陽並至。並至如風雨,上為巔疾,下為漏病。」《經脈篇》曰:「膀胱,足太陽也,是動則病沖,頭痛目似脫,項如拔。」《脈要精微論》曰:「來疾去徐,上實下虛,為厥巔疾。
白話文:
患者头痛剧烈,痛感遍及整个头部,手脚冰冷,关节僵硬无法动弹。骆龙吉用三五七散救治,药方为附子三两,山茱萸五两,干山药七两,研磨成粉,饭后用姜枣汤调服三钱。或者用吴茱萸大剂量,镇压厥阴逆气,因为厥阴经脉会合于头顶,可以救治十人中的?。
」《風論》曰:「風氣循風府而上,則為腦風。」又曰:「新沐中風,則為首風。」又曰:「風入系頭,則為目風眼寒。」《奇病論》曰:「人有病頭痛,以數步不已,當有所犯,內至腦髓,髓者,以腦為主,腦逆故令頭痛,齒亦痛,病名曰厥逆。」《厥病論》曰:「真頭痛,頭痛甚,腦盡痛,手足寒至節,不治。
」
白話文:
《風論》說:「風氣沿著風府穴往上走,就會引起腦風。」又說:「剛洗完頭就吹風,就會導致頭風。」還說:「風進入頭部的經絡,就會引起目風眼寒。」《奇病論》說:「有人患頭痛,走了幾步就停不下來,一定是犯了什麼,病邪深入腦髓,髓以腦為中心,腦逆亂所以導致頭痛,牙齒也痛,這種病叫做厥逆。」《厥病論》說:「真正的頭痛,頭痛很嚴重,整個腦袋都痛,手腳冰冷到關節處,不治就會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