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術堂

《醫學指歸》~ 卷上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)

1. 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

腎藏智,屬水,為天一之源,主聽,主骨,主二陰。

本病(臟腑之病)

諸寒厥逆,骨痿,(同經。)腰痛,腰冷如水,(臟病及腑。)足䟰腫寒,(水氣下注。)少腹滿急,疝瘕,(腎主下焦,少腹腎所治也。)大便閉泄,吐利腥穢,水液澄澈,清冷不禁,(腎主二陰。)消渴引飲。火旺傷水。

標病(經絡之病)

發熱不惡熱,(真寒假熱。)頭眩頭痛,(太陽經病,腎絡所通。)咽痛舌燥,脊股後廉痛。(同經。)

命門(右腎為命門)為相火之原,天地之始,藏精(精化於氣)生血(陽能生陰。)降則為漏,升則為鉛,(鉛乃北方正氣,一點初生之真陽。一念之非,降而為漏;一念之誠,守而為鉛。)主三焦元氣。

本病(不言標病者,兩腎經絡皆同也。)

前後癃閉,(腎主二陰,左腎病便閉,右腎病癃閉,有寒熱之分。)氣逆裡急,疝痛奔豚,(病同左腎,滿急疝瘕而有寒熱之別。)消渴,(亦同左腎,而水虛、火虛不同。)膏淋,(淋病屬小便,而膏淋則傷精。)精漏精寒,(命門主藏精。)赤白濁,(亦精道病。)溺血崩中帶漏。(命門主生血。)

白話文:

【本草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】

腎藏智慧,屬五行中的水,是天一生水的源頭,負責聽覺,主管骨骼,與下身的兩個排泄器官有關。

根本病症(臟腑層面的病變)

各種因寒冷導致的四肢冰冷、骨頭無力,腰部疼痛或冰涼如水,腳部腫脹且冰冷,這都是因為水氣向下流注所致。小腹部感到飽脹緊繃,或是疝氣、積塊,因為腎主宰下焦和小腹。大便不通或拉肚子,嘔吐或腹瀉物質腥臭,尿液清澈,身體冷到無法自禁,這是因為腎主管兩個排泄器官。口乾舌燥想喝水,這是火氣旺盛損傷了水氣。

標誌病症(經絡層面的病變)

發燒但不畏熱,這是真寒假熱的現象。頭暈頭痛,這是太陽經的問題,腎的絡脈可以通達這裡。咽喉疼痛舌頭乾燥,脊椎和大腿後側疼痛。

命門(右腎被認為是命門)是相火的源頭,是天地的開始,藏有精氣(精氣轉化為氣),生成血液(陽氣可以產生陰氣)。下降時會造成洩漏,上升時就會成為鉛(鉛在北方象徵正氣,是一點初生的真陽。心念一旦偏差,就會下降成為洩漏;心念一旦純粹,就能守住成為鉛),主管三焦的元氣。

根本病症(未提及標誌病症,因為兩腎的經絡相同)

大小便失禁,因為腎主管兩個排泄器官,左腎病變會導致大便困難,右腎病變會導致小便困難,這兩者有寒熱之分。氣逆,腹內緊急,疝痛,奔豚症(與左腎病變相同,只是疝痛和積塊有寒熱之分)。口乾舌燥想喝水,但原因不同,可能是水虛或是火虛。尿路結石(泌尿系統的疾病,但尿路結石會傷害精氣)。精液洩漏,精氣寒冷,這是命門主管藏精的問題。白帶異常,這也是精道的病變。尿血,月經過多,白帶異常,這是命門主管生血的問題。

2. 治法解

水強瀉之

真水無所謂強也,膀胱之邪氣旺則為水強,瀉膀胱乃以瀉水也,下分二法。

瀉子:木為水之子,水濕壅滯,得風火以助之,結為痰涎,控去痰涎,正所以疏肝而泄水也。

牽牛(逐水消痰,瀉氣分之濕熱。)大戟(去臟腑水濕,瀉肝經風火之毒。)

瀉腑:膀胱為腎之腑,瀉腑則臟自不實。

澤瀉(利濕行水。)豬苓(利濕利水。)車前子(滲膀胱濕熱,利小便而不走氣。)防己(瀉下焦血分濕熱,為療風水之要藥。)茯苓(除濕瀉熱,下通膀胱。)

水弱補之

腎為水臟,而真陽居於其中,水虧則真陽失其窟宅,無所依附,故固陽必先補水。

補母:肺為腎之母,補肺金所以生腎水也。

人參(大補肺中元氣。)山藥(色白入肺,益腎強陰。)

氣:火強則氣熱,火弱則氣寒,寒熱皆能傷氣。補氣之法亦不外瀉火、補火二端。《內經》腎臟不分左右,本草雖分,究竟命門治法已該左腎中。

知母(瀉火補水潤燥,為腎經氣分藥。)元參(色黑入腎,能壯水以制火。)破故紙(補相火以通君火,暖丹田,壯元陽。)砂仁(辛溫益腎,通行結滯。)苦參(瀉火燥濕,補陰益精。)

血:血屬陰,陰與陽相配,陽強則陰虧,無陽亦無以生陰,故滋陰溫腎,皆所以益精而補血也,亦兼命門治法在內。

黃柏(瀉火補水,腎經血分藥。)枸杞(生精助陽,清肝滋腎。)熟地黃(滋腎水,補真陰,填骨髓,生精血。)鎖陽(益精興陽,補陰潤燥。)肉蓯蓉(入腎經血分,補命門相火。)萸肉(補腎溫肝,強陰助陽。)阿膠(養肝滋腎,和血補陰。)五味子(斂肺滋腎,強陰澀精。)

本熱攻之

邪熱入里,直攻腎臟,非如前補氣條中用清熱之法可以緩圖者也,惟有急攻一法。

下:熱入腎臟,真水已虧,豈可攻下。而傷寒少陰條中,有用大承氣湯下之者,以有口燥咽乾之證,故屬之少陰,其實乃少陰陽明也。熱結於足陽明,則土燥耗水;熱結於手陽明,則金燥不能生水。攻陽明之熱,正所以救腎水也。況腎主二陰,瀉腑所以通小便,攻下所以通大便,此亦瀉實之法,補前條所未備。

本寒溫之

北方水臟,加以寒邪,恐真陽易至消亡,故有急溫一法。

溫里:溫里亦不外下條益陽之法,但本非真陽不足,以寒邪犯本,急用溫法,故所用皆猛烈之藥,與下補火法大同小異。

附子(大熱純陽,逐風寒濕。)乾薑(生逐寒邪而發表,炮除胃冷而守中。)官桂(益陽補氣,治沉寒痼冷之病)。白朮(苦燥濕,溫和中。)蜀椒(發汗散寒,入命門補火。)

標寒解之

寒邪直入陰分,然尚在經絡,未入臟腑,故曰標寒。

解表:寒邪入於少陰經絡,雖在表未入於裡,已與太陽之表不同,第可引之從太陽而出,不可過汗以泄腎經,故不言發表而言解表也。

白話文:

治法解

水強則瀉之

真正的水並沒有所謂的「強」,而是膀胱的邪氣旺盛,導致水看起來好像很強。所以,瀉水實際上是瀉膀胱的邪氣。瀉法可以分為兩種。

第一種是瀉子,在中醫理論中,木是水的兒子。當體內水濕壅塞停滯時,如果再受到風和火的影響,就會形成痰涎。清除痰涎,其實就是在疏肝理氣,讓水液可以正常代謝排出。

可以使用牽牛子來排除體內的水,消除痰,並能瀉除氣分中的濕熱。也可以使用大戟來去除臟腑中的水濕,並能瀉肝經的風火之毒。

第二種是瀉腑,膀胱是腎的腑,瀉膀胱的邪氣,則腎臟自然不會虛弱。

可以使用澤瀉來利濕行水。也可以使用豬苓來利濕利水。車前子則可以滲膀胱的濕熱,有利小便卻不傷氣。防己可以瀉下焦血分的濕熱,是治療風濕水腫的重要藥材。茯苓則可以除濕瀉熱,並能疏通膀胱。

水弱則補之

腎是儲藏水的臟器,真陽之氣寄居其中。如果腎水虧虛,真陽之氣就會失去依附,無所歸屬。因此,想要固護真陽,必須先補養腎水。

補腎水的其中一個方法是補母,在中醫理論中,肺是腎的母親。補養肺金,可以幫助腎水生成。

可以使用人參來大補肺中的元氣。也可以使用山藥,因為顏色白色能入肺,可以益腎強陰。

火氣強盛則氣就會熱,火氣虛弱則氣就會寒。無論是寒氣還是熱氣,都會損傷氣。補氣的方法不外乎瀉火和補火兩種。雖然中醫經典《內經》認為腎臟不分左右,但有些本草書籍則區分左右。但其實,治療命門的藥方已經涵蓋了對左腎的治療。

可以使用知母來瀉火、補水、滋潤乾燥,是腎經氣分常用的藥材。也可以使用元參,因為顏色黑色能入腎,可以壯大腎水來抑制火氣。破故紙可以補命門之火,來暢通君火,溫暖丹田,壯大元陽。砂仁則可以辛溫益腎,通行氣機,消除阻塞。苦參可以瀉火燥濕,並能補陰益精。

血屬陰,陰陽相配。如果陽氣過盛,陰血就會虧虛。如果沒有陽氣,陰血也無法生成。所以,滋養陰血、溫養腎陽,都是為了補益精血。這裡也包含了治療命門的方法。

可以使用黃柏來瀉火補水,是腎經血分常用的藥材。也可以使用枸杞,可以生精助陽,並能清肝滋腎。熟地黃可以滋養腎水,補益真陰,填補骨髓,生成精血。鎖陽可以益精興陽,補陰潤燥。肉蓯蓉可以入腎經血分,補命門的相火。萸肉可以補腎溫肝,強陰助陽。阿膠可以養肝滋腎,調和血氣,補益陰血。五味子可以收斂肺氣,滋養腎氣,強陰澀精。

本熱則攻之

邪熱侵入體內,直接攻擊腎臟,不像之前補氣所說的用清熱的方法可以慢慢調理,此時只能用急攻的方法。

往下攻:如果熱邪深入腎臟,真水已經虧虛,這時候不可以隨便用攻下的方法。但傷寒論中的少陰篇,有使用大承氣湯來攻下的案例,這是因為患者出現了口燥咽乾的症狀,所以歸屬於少陰病。但實際上,這是屬於少陰陽明病。熱邪結聚在足陽明經,就會導致土燥而耗損腎水。熱邪結聚在手陽明經,就會導致金燥而無法生成腎水。因此,攻下陽明經的熱邪,正是為了拯救腎水。而且腎臟主管二陰(大小便),瀉腑的目的是為了暢通小便,而攻下是為了暢通大便,這也是一種瀉實邪的方法,補足了之前沒有講到的部分。

本寒則溫之

北方屬於水臟,如果又受到寒邪的侵襲,恐怕真陽之氣容易消亡。所以,有急用溫法的方法。

溫裡:溫裡的方法其實與下面講的益陽法類似,但由於本身不是真陽不足,而是因為寒邪侵犯,所以必須急用溫法。因此,所使用的藥物都比較猛烈,與下面補火的方法大同小異。

可以使用附子,性味大熱純陽,可以驅逐風寒濕邪。也可以使用乾薑,可以驅散寒邪並發散到體表,炮製後則可以去除胃的寒冷並能守護中焦。官桂可以益陽補氣,治療沉寒痼冷的疾病。白朮可以苦燥濕,溫和中焦。蜀椒則可以發汗散寒,入命門以補火。

標寒則解之

寒邪直接進入陰分,但還在經絡中,沒有深入臟腑,所以稱作標寒。

解表:寒邪侵入少陰經絡,雖然還在體表,但已經與太陽經的表證不同。只能引導寒邪從太陽經排出,不可以過度發汗來洩耗腎經的能量。所以,這裡不是說發汗,而是說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