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術堂

《醫學指歸》~ 卷上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)

1. 分寸歌

足掌心中是湧泉,然骨踝下一寸前,太谿踝後跟骨上,大鐘跟後踵中邊,水泉溪下一寸覓,照海踝下四寸安,復溜跟上前二寸,交信踝上二寸聯,二穴止隔筋前後,太陽之後少陰前,築賓內踝上踹分,陰谷膝下曲膝間,橫骨大赫並氣穴,四滿中注亦相連,各開中行止半寸,上下相去一寸便,上膈肓俞亦一寸,肓俞臍旁半寸邊,肓俞商曲石關來,陰都通谷幽門肅,各開中行五分俠,六穴上下一寸裁,步廊神封靈墟存,神藏彧中俞府尊,各開中行計二寸,上下寸六六穴分,俞府璇璣旁二寸,取之得法自然真。

白話文:

腳掌心的部位就是湧泉穴,然後在踝骨下方一寸前方是太谿穴,位於腳跟骨上方。大鐘穴則在腳跟後方,靠近腳踵中間的位置。水泉穴在太谿穴下方一寸的地方。照海穴位於踝骨下方四寸處。復溜穴在腳跟骨前方兩寸的位置。交信穴在踝骨上方兩寸,此穴與復溜穴只隔了一條筋脈,分別位於太陽穴後方和少陰穴前方。

築賓穴位於內踝上方,與踹分穴相對。陰谷穴則在膝蓋下方,當你彎曲膝蓋時可以找到它。橫骨、大赫和氣穴這三個穴位彼此相連,而四滿、中注也同樣相連,這些穴位各自離中線只有半寸,且上下相距一寸。

上膈和肓俞穴相距一寸,而肓俞穴位於肚臍旁邊半寸的地方。從肓俞穴到商曲、再到石關、接著是陰都、通谷和幽門,這些穴位各自離中線五分,且上下相距一寸。

步廊、神封、靈墟和神藏、彧中以及俞府等穴,各自離中線有兩寸,上下相距一寸六分,總共有六個穴位。俞府、璇璣兩個穴位離中線兩寸,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,就能輕易找到這些穴位。

2. 病證解

飢不欲食,蓋虛火盛則飢,而不欲食者,脾氣弱也。乃木火侮土之故,以腎虛不能養肝,且脈貫肝上膈也。面如漆柴,水枯而腎之色黑者見於外,腎之主骨者瘦於形也。咳唾有血,喝喝而喘,以脈入肺中,皆火盛水虧之疾也。坐而欲起,皆陰虛不能安靜也。目無所見,水虧肝弱也。

心如懸,脈絡心包也。善恐如人將捕,恐,傷腎也。骨厥,腎主骨也。口熱舌乾,咽腫上氣,嗌乾痛,脈循喉嚨、挾舌本也。煩心心痛,脈絡心也。黃疸,身體面目皆變黃也,有急黃、勞黃、腦黃、陰黃、癖黃、噤黃、五色黃、黃汗、酒疸、谷疸、黑疸、女勞疸,名目不可不辨。腸澼即滯下,滯下即痢疾,痢疾本於腎,腎司二陰也。

脊股內後廉痛,脈所經也。痿,骨痿,腎主骨也。厥,腎虛氣上逆也。嗜臥,即《傷寒論》中所謂但欲寐,蓋熱邪入腎,則神昏而嗜臥也。足下熱痛,脈起湧泉也。以上或臟病、或經病,而合他臟病居多,以腎脈入肝、入肺、絡心,一臟而連諸臟,與他臟異也。

白話文:

【病症解析】

  1. 食慾不振:這是因為虛火旺盛導致人會感到飢餓,但卻沒有食慾,這是脾氣虛弱的表現。這是由於肝火過旺,影響了脾胃功能,根源在於腎虛無法滋養肝臟,且脈絡貫穿肝臟和橫膈膜。

  2. 面容憔悴:這是由於水分不足,腎臟功能下降,導致面色暗沉,呈現腎臟的黑色調。腎臟主管骨骼,因此身體形態也會變得消瘦。

  3. 咳嗽吐血,呼吸困難:這是因為脈絡進入肺部,是火氣旺盛,水份不足的疾病。

  4. 坐立不安:這是由於陰虛,無法保持平靜。

  5. 視力模糊:這是水份不足,肝臟功能下降的結果。

  6. 心悸:這是因為脈絡繞心包所致。

  7. 無緣無故的恐懼:恐懼會傷害腎臟。

  8. 骨頭疼痛:腎臟主管骨骼。

  9. 口乾舌燥,咽喉腫脹,上氣不接下氣,咽喉乾燥疼痛:這是因為脈絡繞過喉嚨,夾著舌根。

  10. 心煩心痛:這是因為脈絡繞心所致。

  11. 黃疸:身體、臉部和眼睛都變黃。包括急性黃疸、勞動性黃疸、腦黃疸、陰黃、癖黃、噤黃、五色黃、黃汗、酒精性黃疸、穀物性黃疸、黑疸、女性勞作性黃疸,這些都需要區分清楚。

  12. 腸胃問題:即為慢性腹瀉,慢性腹瀉即是痢疾,而痢疾的根源在腎臟,腎臟控制排泄系統。

  13. 脊椎、大腿內側和後方疼痛:這是脈絡所經的地方。

  14. 骨骼萎縮:腎臟主管骨骼。

  15. 氣逆:腎虛導致氣上逆。

  16. 嗜睡:這就像《傷寒論》中的描述,只想要睡覺,這是因為熱邪進入腎臟,使人昏沉並嗜睡。

  17. 腳底熱痛:這是因為脈絡起始於湧泉穴。

以上病症,可能是臟腑疾病,也可能是經絡疾病,而且通常會和其他臟腑疾病一起出現。因為腎臟的脈絡進入肝臟、肺臟,繞心包,一個臟腑卻能聯繫到其他臟腑,這和其他臟腑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