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指歸》~ 卷上 (2)
卷上 (2)
1. 治法解
實熱瀉之
膀胱主津液,實熱則津液耗散,瀉之所以救液也,下一法。
泄火:水不利則火無由泄,行水所以泄火。
滑石(淡滲濕。寒瀉熱。下走膀胱而行水。)豬苓(除濕瀉熱,下通膀胱。)
下虛補之
膀胱氣化乃出,或熱或寒皆能傷氣,氣虛則下焦不固,故用補,下分二法。
熱:熱在下焦,乃真水不足,無陰則陽無以化,宜滋腎與膀胱之陰。
知母(潤腎燥而滋陰,為氣分藥。)黃柏(瀉膀胱火,補腎水不足,為血分藥。)
寒:虛寒則氣結於下,或升或散,皆所以通其氣;虛寒則元氣不固,或溫或澀,皆所以固其氣。
桔梗(開提氣血,載藥上浮。)升麻(能升陽氣於至陰之下。)益智仁(澀精固氣縮小便。)烏藥(辛溫順氣,治膀胱冷氣。)萸肉(固精秘氣,縮小便。)
本熱利之
不言本寒者,已見補虛條中,省文也。
降火:水在高源,上焦有火則化源絕。清金瀉火,亦補母之義。前虛熱條中所載,乃正治法。此乃隔一治法,互文也。至行水泄火,惟實者宜之,已見前瀉實條中,與此條有別。
地黃(苦寒瀉火,入手足少陰。)梔子(瀉心肺邪熱,從小便出。)茵陳(寒勝熱,苦燥濕,入足太陰經。)黃柏(瀉相火,補腎水。)丹皮(入手足少陰,瀉血中伏火。)地骨皮(降肺中伏火。)
標寒發之
不言標熱者,寒邪中下,初入太陽,猶未變為熱也。
發表:太陽主表,寒邪入表,急宜驅之使出,故發汗之法,較解表尤重。
麻黃(辛溫發汗,去營中寒邪。)桂枝(發汗解肌,調和營衛。)羌活(搜風勝濕,入足太陽經。)防己(通腠理,療風水,太陽經藥。)黃耆(無汗能發,有汗能止。)木賊草(發汗解肌,升散火鬱風濕。)蒼朮(發汗除濕。)
白話文:
【治療方法解析】
對於實證熱證,我們會採用瀉法處理。
膀胱是負責調節體內水分的器官,當它受到實熱影響時,身體的水分就會大量流失,因此,我們使用瀉法來保護和保存體內的水分。接下來,我們再介紹另一種方法。
消除火氣:如果水分運行不暢,火氣就無法排出,促進水分運行是消除火氣的方法。
滑石和豬苓是常用的草藥,滑石能淡滲濕氣,寒涼性質可以幫助消熱,並引導熱氣向下進入膀胱,促進水分運行;豬苓能去除濕氣和熱氣,並通達膀胱。
對於虛弱的情況,我們則會採取補法。
當膀胱的氣機運作受損,無論是由於過熱還是過冷,都會影響氣的正常運作。氣虛時,下部的機能就會變得不穩固,所以我們會使用補法。以下兩種情況:
熱:當下焦部位有熱,這表示體內的真水不足,沒有陰性物質,陽性物質就無法轉換。所以我們應該滋養腎臟和膀胱的陰性物質。
知母和黃柏是常見的藥材,知母能滋潤腎臟的乾燥,滋養陰性物質;黃柏能清除膀胱的火氣,補充腎臟的水分。
寒:當體內虛寒,氣會在下部凝結。提升或分散氣,都是為了讓氣流通。虛寒也會導致元氣不固,我們會使用溫暖或收澀的草藥來鞏固氣。
桔梗、升麻、益智仁、烏藥和萸肉是常用的草藥,桔梗能提升氣血,帶動藥效上升;升麻能將陽氣提升到極低的地方;益智仁能收澀精氣,縮小尿量;烏藥能順暢氣流,治療膀胱冷氣;萸肉能固精祕氣,縮小尿量。
針對根本的熱證進行治療。
這裡並未提及根本的寒證,因為已經在補虛的條目中解釋過,這裡省略了詳細說明。
降火:如果水源在高處,上焦有火氣,就會阻斷水源。清金瀉火,也是補充母氣的原則。在前面的虛熱條目中,提到的是直接治療方法。這裡是間接治療方法,這是相互補充的寫作方式。至於行水泄火,只適合實證患者,已在前面的實證條目中說明,與這個條目有所區別。
地黃、梔子、茵陳、黃柏、丹皮和地骨皮是常用草藥,地黃能苦寒降火,作用於手足少陰經;梔子能清除心肺的邪熱,通過小便排出;茵陳能寒勝熱,苦燥濕,作用於足太陰經;黃柏能清除相火,補充腎水;丹皮能作用於手足少陰經,清除血液中的潛伏火氣;地骨皮能降低肺中的潛伏火氣。
對於表面的寒證,我們會採用發散法。
這裡並未提及表面的熱證,因為寒邪在下部,初入太陽經時,尚未轉變為熱。
發散:太陽經負責外在表層,當寒邪入侵表層,應迅速驅除,因此,發汗法比解表法更為重要。
麻黃、桂枝、羌活、防己、黃耆、木賊草和蒼朮是常用的草藥,麻黃能辛溫發汗,去除營中寒邪;桂枝能發汗解肌,調和營衛;羌活能搜風勝濕,作用於足太陽經;防己能通腠理,治療風水,是太陽經的藥物;黃耆能無汗時發汗,有汗時止汗;木賊草能發汗解肌,提升火鬱風濕;蒼朮能發汗除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