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一、醫方 (4)
一、醫方 (4)
1. 1.資生湯
仿用資生湯方,用生山藥一兩,於朮二錢,牛蒡子三錢,玄參五錢,生地黃四錢,生雞內金一錢。連服五劑,熱退咳減,食欲增加。遂於原方中去生地,倍於朮。又服三劑,汎潮忽至。共服二十劑全愈。奉天法庫縣萬××來函:族弟婦產後虛羸少食,遷延月餘,漸至發灼、自汗、消瘦、乏氣、乾嘔、頭暈等證,此方書所謂蓐勞也。經醫四人治不效,並添顴紅作瀉。
適生自安東歸,為之診視,六脈虛數。檢閱所服之方,有遵《醫宗金鑑》三合飲者,有守用養榮湯者,要皆平淡無奇。然病勢至此,誠難入手,幸脈雖虛數,未至無神,顴雖紅,猶不摶聚(若摶聚則陰陽離矣,不摶聚是其陰陽猶未離),似尚可治。
此蓋素即陰虛,又經產後亡血,氣亦隨之,陰不中守,陽不外固,故汗出氣乏;其陰陽不相維繫,陰愈虧而陽愈浮,故發燒咳嗽頭暈;其顴紅者,因其部位應腎,腎中真陽上浮,故發現於此,而紅且熱也;其消瘦作瀉者,以二陽不納,無以充肌肉,更不特腎陰虛,而脾陰胃液均虛,中權失司,下陷不固,所必然者。
此是病之原委歟?再四思維,遂處方,用生懷山藥二兩,於朮三錢,玄參四錢,雞內金、牛蒡子各二錢(此係資生湯原方稍加重),外加淨萸肉、龍骨、牡蠣各五錢,止汗並以止瀉。五劑後,汗與瀉均止,飲食稍進,惟乾咳與發熱僅去十之二三。又照原方加粉甘草、天冬、生地等味,連服七劑。
再照方減萸肉,加黨參二錢,服四劑後,飲食大進,並能起坐矣,惟經尚未行。更按資生湯原方,加當歸四錢。服數劑後,又復少有加減,一月經脈亦通。
白話文:
有個人仿用資生湯的藥方,用了生山藥一兩、白朮二錢、牛蒡子三錢、玄參五錢、生地黃四錢、生雞內金一錢。連續服用了五劑後,發燒退了、咳嗽減緩,食慾也增加了。於是將原方中的生地黃去掉,並將白朮加倍。再服用了三劑,卻突然出現發熱潮紅的現象。總共服用了二十劑藥才完全康復。
奉天法庫縣的萬先生來信說:他弟弟的妻子產後身體虛弱,食慾不振,拖了一個月多,漸漸出現發熱、自汗、消瘦、乏力、乾嘔、頭暈等症狀,這就是醫書上說的產後勞損。經過四個醫生治療都沒有效果,反而出現顴骨發紅和腹瀉的症狀。
剛好他從安東回來,替她診斷,發現六脈虛弱且脈搏跳動快速。查看她之前服用的藥方,有按照《醫宗金鑑》三合飲的,也有用養榮湯的,但都效果平平。病情到了這種地步,確實很難處理。幸好脈搏雖然虛弱且快,但還沒到無力的地步,顴骨雖然發紅,但紅暈沒有聚集(如果聚集就表示陰陽分離了,沒聚集表示陰陽還沒完全分離),看起來還可以治療。
這是因為她本來就陰虛,又經歷生產失血,氣也隨著消耗,陰氣無法守住,陽氣無法固守,所以才會流汗、乏力;陰陽失去協調,陰氣越虛,陽氣越浮,所以才發燒、咳嗽、頭暈;顴骨發紅,是因為這個部位對應腎臟,腎中的真陽上浮,所以顯現在這裡,而且又紅又熱;消瘦和腹瀉,是因為二陽之氣無法納入,無法充養肌肉,不僅是腎陰虛,連脾陰和胃液也虛弱,中焦失去協調,向下陷落而不固,這是必然的結果。
這就是病情的來龍去脈嗎?經過再三思考,於是開藥方,用生懷山藥二兩、白朮三錢、玄參四錢、雞內金和牛蒡子各二錢(這是資生湯原方稍加重劑量),另外加入淨萸肉、龍骨、牡蠣各五錢,用來止汗並止瀉。服用了五劑後,汗和腹瀉都停止了,食慾稍微好轉,但乾咳和發燒只減輕了兩三成。於是照著原方再加粉甘草、天冬、生地等藥材,連續服用了七劑。
接著,又在原方的基礎上減少了萸肉,增加了黨參二錢,服用了四劑後,食慾大增,也能起身坐著了,只是月經還沒來。再根據資生湯原方,加入了當歸四錢。服用了幾劑後,又做了一些加減,一個月後,月經也恢復正常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