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一、醫方 (5)
一、醫方 (5)
1. 2.十全育真湯
治虛勞,脈弦、數、細、微,肌膚甲錯,形體羸瘦,飲食不壯筋力,或自汗,或咳逆,或喘促,或寒熱不時,或多夢紛紜,精氣不固。
野臺參(四錢),生黃耆(四錢),生山藥(四錢),知母(四錢),玄參(四錢),生龍骨(四錢,搗細),生牡蠣(四錢,搗細),丹參(二錢),三稜(錢半),莪朮(錢半)
氣分虛甚者,去三稜、莪朮,加生雞內金三錢;喘者,倍山藥,加牛蒡子三錢;汗多者,以白朮易黃耆,倍龍骨、牡蠣,加山萸肉、生白芍各六錢。若其汗過多,服藥仍不止者,可但用龍骨、牡蠣、萸肉各一兩煎服,不過兩劑其汗即止。汗止後再服原方。若先冷後熱而汗出者,其脈或更兼微弱不起,多系胸中大氣下陷,細閱拙擬升陷湯後跋語,自知治法。仲景治勞瘵,有大黃䗪蟲丸,有百勞丸,皆多用破血之藥。
誠以人身經絡,皆有血融貫其間,內通臟腑,外溉周身,血一停滯,氣化即不能健運,勞瘵恆因之而成。是故勞瘵者肌膚甲錯,血不華色,即日食珍饈服參苓,而分毫不能長肌肉、壯筋力。或轉消瘦支離,日甚一日,誠以血瘀經絡阻塞其氣化也。玉田王清任著《醫林改錯》一書,立活血逐瘀諸湯,按上中下部位,分消瘀血,統治百病,謂瘀血去而諸病自愈。其立言不無偏處,然其大旨則確有主見,是以用其方者,亦多效驗。
今愚因治勞瘵,故擬十全育真湯,於補藥劑中,加三稜,莪朮以通活氣血,竊師仲景之大黃䗪蟲丸、百勞丸之意也。且仲景於《金匱》列虛勞一門,特以血痹虛勞四字標為提綱。益知虛勞者必血痹,而血痹之甚,又未有不虛勞者。並知治虛勞必先治血痹,治血痹亦即所以治虛勞也。
或問:治勞瘵兼用破血之藥,誠為確當之論,但破血用三稜、莪朮,將毋其力過猛乎?答曰:仲景之大黃䗪蟲丸,與百勞丸所用破血之藥,若大黃、乾漆、水蛭,皆猛於三稜、莪朮,而方中不用三稜、莪朮者、誠以三稜、莪朮《神農本草經》不載。至梁陶弘景著《名醫別錄》於《神農本草經》外增藥品三百六十五味,皆南北朝以前,名醫所用之藥,亦未載三稜、莪朮。是當仲景時猶無三稜、莪朮,即有之,亦未經試驗可知。
而愚於破血藥中,獨喜用三稜、莪朮者,誠以其既善破血,尤善調氣。補藥劑中以為佐使,將有瘀者瘀可徐消,即無瘀者亦可借其流通之力,以行補藥之滯,而補藥之力愈大也。況後天資生納穀為寶。無論何病,凡服藥後飲食漸增者易治,飲食漸減者難治。三稜、莪朮與參、朮、耆諸藥並用,大能開胃進食,又愚所屢試屢效者也。
或問:勞瘵之證,陰虛發熱者居其強半。故錢仲陽之減味地黃丸;張景岳之左歸飲,皆為對證良方,以其皆以熟地黃為君,大能滋真陰退虛熱也。子方中何以獨不用也?答曰:若論用熟地,我固過來人也。憶初讀方書時,曾閱趙氏《醫貫》、《張氏八陣》、《馮氏錦囊》諸書,遂確信其說。
白話文:
這個「十全育真湯」是用來治療虛勞的,病人的脈象會呈現弦、數、細、微等情況,皮膚乾燥粗糙,身體非常瘦弱,吃東西也不能強壯筋骨,可能會有自汗、咳嗽、氣喘、時而發冷時而發熱、多夢、精神不佳等問題。
這個藥方包含:
- 野臺參(四錢)
- 生黃耆(四錢)
- 生山藥(四錢)
- 知母(四錢)
- 玄參(四錢)
- 生龍骨(四錢,搗碎)
- 生牡蠣(四錢,搗碎)
- 丹參(二錢)
- 三稜(一錢半)
- 莪朮(一錢半)
如果病人氣虛很嚴重,可以去掉三稜、莪朮,加入生雞內金三錢;如果病人氣喘,可以將山藥的劑量加倍,加入牛蒡子三錢;如果病人汗多,可以用白朮代替黃耆,龍骨、牡蠣的劑量加倍,再加入山萸肉、生白芍各六錢。如果汗流不止,即使服藥也沒改善,可以單獨用龍骨、牡蠣、山萸肉各一兩煎服,通常服用兩劑就能止汗。止汗後再繼續服用原來的藥方。如果病人先發冷後發熱,並且出汗,脈象可能更加微弱無力,這多半是胸中之氣下陷,可以參考作者寫的升陷湯的後記,就知道治療方法。
張仲景治療虛勞,有大黃䗪蟲丸和百勞丸,都使用了許多破血的藥物。因為人體的經絡,都有血液在其中流動,內通臟腑,外到全身,一旦血液停滯,氣的運行就會受到阻礙,虛勞往往因此而產生。所以虛勞的人皮膚才會乾燥粗糙,臉色不好,即使每天吃珍貴的食物和補藥,也無法增長肌肉和強壯筋骨。甚至會越來越消瘦,這是因為血液瘀滯、阻塞經絡,導致氣的運行不暢。王清任在《醫林改錯》這本書中,提出了活血化瘀的各種藥方,依照上中下部位,分別消除瘀血,可以治療各種疾病,認為瘀血去除,各種疾病就會自然痊癒。他的說法雖然有些偏頗,但基本觀點是有道理的,所以用他的藥方,也常常會有療效。
我現在治療虛勞,因此擬定了「十全育真湯」,在補藥的基礎上,加入三稜、莪朮來活血化瘀,這是借鑒了張仲景大黃䗪蟲丸和百勞丸的用意。而且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,把虛勞列為一門,並以「血痹虛勞」四個字作為提綱。這就說明虛勞必定有血痹的問題,而血痹嚴重的話,一定會導致虛勞。因此,治療虛勞必須先治療血痹,治療血痹也就是治療虛勞的方法。
有人可能會問:治療虛勞兼用破血藥是正確的,但是用三稜、莪朮會不會藥性太強?我的回答是:張仲景的大黃䗪蟲丸和百勞丸所使用的破血藥,例如大黃、乾漆、水蛭等,都比三稜、莪朮藥性更強,而他方中沒有使用三稜、莪朮,是因為《神農本草經》沒有記載這兩種藥。到了梁朝陶弘景著《名醫別錄》,在《神農本草經》外增加了三百六十五種藥品,都是南北朝以前名醫常用的藥,但也沒有記載三稜、莪朮。可見在張仲景的時代,可能還沒有三稜、莪朮,即使有,也還沒有經過驗證。
而我喜歡在破血藥中使用三稜、莪朮,是因為它們既能活血化瘀,又能夠調理氣機。在補藥中作為輔助藥使用,可以慢慢地消除瘀血,即使沒有瘀血,也能借助它們的流通能力,來幫助補藥的運行,使補藥的效果更好。而且人體後天要靠飲食來滋養。無論是什麼疾病,凡是服藥後食慾逐漸增加的容易治好,食慾逐漸減少的就難治。三稜、莪朮和人參、白朮、黃耆等藥一起使用,可以大大地開胃進食,這也是我多次試驗有效的方法。
有人可能會問:虛勞的症狀,陰虛發熱的情況佔大多數。所以錢乙的減味地黃丸和張景岳的左歸飲,都是對症的良方,因為它們都以熟地黃為主要藥材,能夠滋養真陰、退虛熱。你這個方子為什麼不用呢?我的回答是:關於使用熟地,我過去也用過。記得當初讀醫書的時候,曾經讀過趙氏的《醫貫》、《張氏八陣》、《馮氏錦囊》等書,就確信他們的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