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~ 一、醫方 (6)
一、醫方 (6)
1. 2.十全育真湯
臨證最喜用熟地,曾以八味地黃丸作湯,加蘇子、白芍,治吸不歸根之喘逆;加陳皮、白芍,治下虛上盛之痰涎;加蘇子、厚朴,治腎不攝氣,以致沖氣上逆之脹滿(時病人服之覺有推蕩之力,後製參赭鎮氣湯治此證更效,又嘗減茯苓、澤瀉三分之二,治女子消渴小便頻數(《金匱》謂治男子消渴以治女子亦效,案詳玉液湯下),又嘗去附子,加知母、白芍,治陰虛不能化陽,致小便不利積成水腫;又嘗用六味地黃丸作湯,加川芎、知母,以治如破之頭疼;加膽草、青黛,以治非常之眩暈;加五味、枸杞、柏子仁,以斂散大之瞳子,且信其煎汁數碗,浩蕩飲之之說;用熟地四兩、茯苓一兩,以止下焦不固之滑瀉;用熟地四兩、白芍一兩,以通陰虛不利之小便;又嘗於一日之中用熟地斤許,治外感大病之後,忽然喘逆,脈散亂欲脫之險證(此證當用後來復湯,彼時其方未擬出,惟知用熟地亦幸成功,是知馮楚瞻謂熟地能大補腎中元氣誠有所試也),且不獨治內傷也;又嘗用熟地、阿膠大滋真陰之類,治溫病脈陽浮而陰不應,不能作汗,一日連服二劑,濟陰以應其陽,使之自汗(詳案在寒解湯下);並一切傷寒,外感,因下元虛憊而邪深陷者,莫不重用熟地,補其下元,即以托邪外出。惟用以治陰虛勞熱之證,輕者可效,若脈數至七八至鮮有效者。
彼時猶不知改圖,且以為地黃丸,即《金匱》之腎氣丸,自古推為良方,此而不效,則他方更無論矣,不知腎氣丸原用乾地黃,即藥坊間之生地也,其桂用桂枝,即《神農本草經》之牡桂也,與今之地黃丸迥不侔矣。
其方《金匱》凡五見,一治「腳氣上入少腹不仁」;一治「虛勞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」;一治「短氣有微飲,當從小便去之」;一治「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飲一斗,小便一斗」;一治「婦人轉胞,胞系了戾,不得溺」。統觀五條,原治少腹膀胱之疾居多,非正治勞瘵之藥,況後世之修制,又失其本然乎。
後治一婦人,年近五旬。身熱勞嗽,脈數幾至八至。先用六味地黃丸加減作湯服不效,繼用左歸飲加減亦不效。愚忽有會悟,改用生黃耆六錢、知母八錢為方,數劑見輕,又加丹參、當歸各三錢,連服十劑全愈。以後凡遇陰虛有熱之證,其稍有根柢可挽回者,於方中重用黃耆、知母,莫不隨手奏效。
始知叔和脈法謂數至七八至為不治之脈者,非確論也。蓋人稟天地之氣以生,人身之氣化即天地之氣化,天地將雨之時,必陽氣溫暖上升,而後陰雲會合大雨隨之。黃耆溫升補氣,乃將雨時上升之陽氣也;知母寒潤滋陰,乃將雨時四合之陰雲也。二藥並用,大具陽升陰應雲行雨施之妙。
白話文:
我臨床上最喜歡使用熟地,曾經將八味地黃丸當成湯劑來使用,加蘇子、白芍,治療呼吸時氣喘無法歸根的症狀;加陳皮、白芍,治療下虛上盛的痰涎;加蘇子、厚朴,治療腎氣無法攝納,導致氣向上衝逆引起的腹脹(當時病人服用後感覺有推動的力量,後來改用參赭鎮氣湯治療這種症狀效果更好)。
我也曾將八味地黃丸減少茯苓、澤瀉三分之二,治療女子消渴症小便頻繁(《金匱要略》說治療男子消渴的藥方,治療女子也有效,詳細的案例在玉液湯的說明中)。
又曾經去掉附子,加入知母、白芍,治療陰虛無法化生陽氣,導致小便不通暢而積成水腫;也曾經使用六味地黃丸當成湯劑,加入川芎、知母,治療像要破裂一樣的頭痛;加入龍膽草、青黛,治療非常嚴重的眩暈;加入五味子、枸杞、柏子仁,來收斂放大的瞳孔,而且相信將藥煎煮成多碗,大量喝下去的說法。
我曾用熟地四兩、茯苓一兩,來制止下焦不固導致的滑瀉;用熟地四兩、白芍一兩,來疏通陰虛導致的小便不暢。
也曾經在一天之內使用一斤左右的熟地,治療外感大病之後,突然出現氣喘逆,脈搏散亂將要脫落的危險症狀(這個症狀應該使用後來的來復湯,當時這個方子還沒有擬定出來,只知道使用熟地也幸運地成功了,由此可知馮楚瞻說熟地能大補腎中元氣,確實是有根據的)。
而且熟地不只治療內傷的疾病;我也曾使用熟地、阿膠等大補真陰的藥材,治療溫病脈象陽浮而陰氣不足,無法發汗的情況,一天連續服用兩劑,滋養陰氣來配合陽氣,使之自然發汗(詳細的案例在寒解湯的說明中)。
並且所有傷寒、外感,因為下元虛弱導致邪氣深入的狀況,都會大量使用熟地,補其下元,就以此托邪外出。
唯獨用熟地來治療陰虛勞熱的症狀,輕微的或許有效,如果脈象跳動到每分鐘七八次就幾乎沒有效果了。
當時我還不知道要改變治療方向,而且認為地黃丸就是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腎氣丸,自古以來都被推崇為良方,如果這個藥方都沒效,那其他的藥方更不用說了,不知道腎氣丸原本是用乾地黃,也就是現在藥房裡的生地,它用的桂是桂枝,也就是《神農本草經》裡的牡桂,和現在的地黃丸完全不同。
這個方子在《金匱要略》中出現過五次,一次治療「腳氣上入少腹導致麻木」;一次治療「虛勞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暢」;一次治療「短氣有輕微飲邪,應該從小便來排除」;一次治療「男子消渴,小便反而很多,喝一斗水,小便也一斗」;一次治療「婦女轉胞,胞系扭轉,無法小便」。
綜合來看這五條,原本治療的都是少腹膀胱的疾病居多,並不是真正治療勞瘵的藥,何況後世的製作方法,又失去了它原來的樣子。
後來我治療一位婦人,年近五十歲。身體發熱、咳嗽勞損,脈象跳動將近每分鐘八次。先使用六味地黃丸加減當成湯劑服用沒效,接著使用左歸飲加減也沒效。我忽然有所領悟,改用生黃耆六錢、知母八錢為方,服用幾劑後病情減輕,又加入丹參、當歸各三錢,連續服用十劑就完全痊癒。
從此以後,凡是遇到陰虛有熱的症狀,如果還有一些根基可以挽救的,在藥方中大量使用黃耆、知母,幾乎都能隨手見效。
這才明白,叔和的脈法說脈象跳動到每分鐘七八次是不可治癒的脈象,並不是確定的論斷。
人禀受天地之氣而生,人身的氣化就是天地之氣化,天地將要下雨的時候,必定是陽氣溫暖上升,然後陰雲聚集,大雨隨之而來。黃耆溫補上升的氣,就像將要下雨時上升的陽氣;知母寒涼滋潤陰液,就像將要下雨時四面八方聚集的陰雲。兩藥並用,具有陽氣上升陰液呼應,雲行雨施的奧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