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八 (31)
卷之八 (31)
1. 痘疹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燈草七莖,糯米一搨,煎一盞,食前溫服。
滄州翁先生跋云:凡乳嬰之與童草,當歧為兩途以治之。乳嬰當兼治乳母,俾其氣血清和,飲食有節,投以調氣通茶之劑以釀其乳,使兒飲之,則其瘡心肥滿光澤,無陷伏之憂。童草之子,必當備切其脈,審其表裡虛實以汗下之。苟不實不虛,則但保其沖和,使脾氣流暢,則肺金籍母之助,易於灌膿,速於成痂,無倒塌之患。或至壯盛而膚腠厚密,尤須預為汗解。
或大便結與溲澀者,尤宜下之利之,庶無患也。餘證則當於藥內倍其分兩,百無一失,學者宜致思焉。
白話文:
將藥材切細,做成一份,加入一盞半的水、七根燈心草和一小撮糯米,煎煮成一盞的量,在吃飯前溫熱服用。
滄州的翁先生說:嬰兒和孩童的痘疹,應該區分為兩種不同的方法來治療。對於嬰兒,應該同時治療其母親,使其氣血調和,飲食有節制,給予調理氣機、疏通的藥物來調理其乳汁,讓嬰兒喝下,這樣嬰兒的痘瘡就會飽滿光澤,不會有凹陷的憂慮。對於孩童的痘疹,必須仔細診察其脈象,判斷其表裡虛實,然後採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不是實證也不是虛證,那麼只要保持其平和,使脾氣順暢,那麼肺金就能夠得到母親脾土的幫助,容易化膿,快速結痂,不會有潰爛的憂患。如果孩童身體強壯,皮膚腠理厚密,更需要提前用發汗的方法來疏解。
如果出現大便乾結或小便不利的情形,更應該採用瀉下或利尿的方法來治療,這樣就可以避免產生病患。其他的症狀則應該在藥方中增加藥物的劑量,這樣就萬無一失,學習醫術的人應該仔細思考這些道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