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八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29)

1. 痘疹

黃連阿膠丸

黃連(三兩),阿膠(炒成珠子,一兩),茯苓(去皮,二兩)

上以黃連、茯苓同為細末,水調阿膠末搜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溫米飲送下。

駐車丸

阿膠(炒成珠,醋煮膏),當歸(去蘆,各十五兩),黃連(三十兩),乾薑(炮,十兩)

上為末,以阿膠膏和成餅,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食前清米飲下,日三服。小兒,丸如麻子大,量兒大小加減。

一、痘瘡入眼,宜決明散、密蒙花散、撥雲散、蛤粉散。

決明散

草決明,赤芍藥,天花粉,甘草

上各等分,為細末,每服半錢匕,食後茶清調下。

密蒙花散

密蒙花,青葙子,決明子,車前子

上各等分,為細末,用羊肝一片,破而為三,摻藥入肝內令均,卻仍搗合併為一,以酒水濕紙七重包裹,於煻灰中煨熟,勿令焦,焙乾研末,入麝香少許,每服二錢重,食後米飲調下。

撥雲散

羌活,防風,甘草(炙),柴胡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七分,食後、臨臥服,薄荷汁、茶清或菊花苗煎湯調皆可,忌藏鹽、鮓醬、濕面、炙煿、炊氣及一切發風動火之物。

蛤粉散

穀精草,海蛤粉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匕,用獖豬肝二兩許,以竹刀批開,摻藥在內捲了,外以青箭箬包裹,麻線扎縛定,用水一碗煮令熟,入小口瓶內熏眼,候溫取食之,日一服,不過十服遂退。

一、熱毒流於三陽之後經,則腮項結核腫痛,宜荊防敗毒散、托裡十補散減桂服,消毒飲倍加忍冬藤煎服。

荊防敗毒散(方見前傷寒時氣發斑附條。),托裡十補散(即十奇散也。方見前辨形氣病條。),消毒飲(方見前。)

(祖傳方)

凡痘後,不問癰毒發於何經,初起紅腫時,卻用黑、綠、赤三豆,以酸醋浸研漿,時時以鵝翎刷之,隨手退去,其效如神。

(醫案)

一小兒痘後二十日不大便,其糞燥作痛垂死,曾用大黃、芒硝、枳殼、巴豆等藥,及用蜜導法,又服香油一碗許,俱不通。愚令一人以真麻油含口內,用小竹筒一個,納穀道中、吹油入腸內,須臾即通,真良方也。

古人拯治痘瘡要法(二十一)

王氏《指迷》云:痘瘡亦時氣之一端,一人受症,傳染其餘。又云:瘡疹有熱則易出,一出遍及於肌膚。

張氏煥曰:痘子氣均則出快,蓋血隨氣行,氣逆則血滯。

王氏曰:疹者脾所生,脾虛肝旺乘之,木能勝土,熱動心神而生驚。

錢氏曰:肝風心火,二臟交爭而致搐。又曰:痘症未形而先搐,大忌涼心。蓋瘡屬心,心主血,心寒則血不能行,痘欲出而不可得也,切須慎之。大抵治驚惟平肝、利小便、均氣最妙。

仁齋楊氏曰:大熱當利小便,宜五苓散、導赤散。小熱當解毒,宜消毒飲、四聖散。

白話文:

黃連阿膠丸

將黃連三兩、炒成珠狀的阿膠一兩、去皮的茯苓二兩,黃連和茯苓一起研磨成細粉,用水調和阿膠粉末,揉成丸子,像梧桐子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溫熱的米湯送服。

駐車丸

將炒成珠狀,並用醋煮成膏狀的阿膠十五兩、去除根部的當歸十五兩、黃連三十兩、炮製過的乾薑十兩,全部研磨成細粉,再用阿膠膏調和成餅狀,搓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飯前服用二十丸,用清淡的米湯送服,每日三次。小孩子則將丸子做成麻子大小,並根據孩子年紀大小調整用量。

痘瘡入眼

痘瘡如果侵入眼睛,可以使用決明散、密蒙花散、撥雲散、蛤粉散等藥散來治療。

決明散

將草決明、赤芍藥、天花粉、甘草等份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半錢匕,飯後用茶水調服。

密蒙花散

將密蒙花、青葙子、決明子、車前子等份研磨成細粉。取一片羊肝,切成三片,將藥粉放入肝片中使其均勻分布,再將三片肝片合併成一片,用酒水浸濕的紙包裹七層,放入燒熱的灰燼中煨熟,不要烤焦,取出後烘乾研磨成粉末,加入少許麝香。每次服用二錢重,飯後用米湯調服。

撥雲散

將羌活、防風、炙甘草、柴胡等份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碗煎煮至七分,飯後或睡前服用,可以用薄荷汁、茶水或菊花苗煎湯調服。禁食醃製食品、醬料、濕麵、燒烤油炸食物、蒸氣以及一切會引發風邪或動火的食物。

蛤粉散

將穀精草、海蛤粉等份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二錢匕,取二兩左右的公豬肝,用竹刀切開,將藥粉放入其中,捲起來,外用青箭箬葉包裹,再用麻繩紮緊,用水煮熟,放入小瓶中用來熏眼睛,待溫熱時取出食用,每日一次,通常不超過十次就可以痊癒。

熱毒流於三陽經

熱毒如果流向三陽經,會導致腮部和頸部結核腫痛,可以使用荊防敗毒散、托裡十補散(減少桂枝用量)來治療,並配合消毒飲(加倍忍冬藤用量)煎服。

荊防敗毒散、托裡十補散、消毒飲 的配方在之前的篇章中。)

祖傳秘方

凡是痘瘡之後,無論癰瘡毒發在那個經絡,剛開始出現紅腫時,可以用黑豆、綠豆、赤豆三種豆子用酸醋浸泡研磨成漿,隨時用鵝毛刷塗抹,紅腫就會立刻消退,效果非常顯著。

醫案

有一個小孩,出痘後二十天沒有排便,糞便乾燥疼痛,病情危急,曾經使用大黃、芒硝、枳殼、巴豆等藥物,以及用蜂蜜灌腸等方法,也服用了一碗香油,都沒有效。我讓人將純麻油含在口中,用小竹筒插入肛門,將油吹入腸道,片刻之後就通便了,這真是個良方。

古人治療痘瘡的要法

王氏《指迷》說:痘瘡也是一種時氣病,一人得病,會傳染給其他人。又說:瘡疹有熱容易發出來,一旦發出來就會遍布全身。

張氏煥說:痘子發出的氣機均勻,出痘就會快,因為血隨氣而行,氣機不順暢,血就凝滯。

王氏說:疹子是脾所產生的,當脾虛時,肝氣旺盛會乘虛而入,因為木能克土,熱會擾動心神,導致驚厥。

錢氏說:肝風和心火,是兩種臟器互相爭鬥而導致抽搐。又說:痘瘡還沒形成就先出現抽搐,最忌諱用寒涼的藥物來清心火。因為瘡屬心,心主血,心寒冷則血不能運行,痘瘡想發出來也出不來,必須謹慎。治療驚厥最重要的是平肝、利小便、調暢氣機。

仁齋楊氏說:發高熱時應當利小便,可以使用五苓散、導赤散。低熱時應當解毒,可以使用消毒飲、四聖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