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凡例
凡例
1. 凡例
一、凡諸病總論,皆採摭《內經》要旨,以為提綱。繼之以歷代名醫可法之語,間或附以己意,以成篇段,謹僭列各病之首。
一、凡脈法,皆採摭王叔和《脈經》要語。本經缺者,則於歷代名醫諸書,採其可法之語,以附錄之。
一、凡方法,備載於脈法之後。其傷寒一宗張仲景,內傷一宗李東垣,小兒科多本於錢仲陽,其餘諸病悉以丹溪要語及所著諸方冠於其首。次以劉、張、李三家之方,選其精粹者繼之於後。外有諸家名醫有理妙方,又採附於其末,以備參考。
一、凡祖父口傳心授,及自己歷年經驗方法,不敢私匿,悉皆附於諸條之末,與眾共施。本病無者,則缺之。
一、凡自己積年曆試四方之病,或用心以變法取巧而治愈者,悉附於各條之末,俾後人或有可採擇焉。無者缺之。
一、凡集錄諸賢成方,蓋為後學設繩墨耳,學者不可固執古方以售今病,故又以丹溪活套,備錄於各條之後,欲使後學執中之有權耳。
一、凡丹溪諸方法,見諸盧氏《纂要》者,悉錄之無遺,但有增而無減耳。惟丹溪醫按不錄,非為厭繁,將欲採歷代名醫治驗總成一書,名為《古今諸賢醫按》,有志未暇,姑俟諸歲月云。
一、凡古方分兩,重數太多,難憑修合,今悉改為小劑,且如一料十帖之數,原方用藥一兩,一帖止該一錢,從其輕重,以十取一,惟效東垣都作一服之義,庶使後學依方修合之便云。
一、凡古方云㕮咀者,今悉改為細切,庶使後學之易曉也。
一、凡修製藥石,不別立篇目,就於各條藥下細注,雖若繁瑣,庶免鹵莽者忽略以誤人也。
一、凡云用水一盞,即今之白茶盞也,約計半斤之數,余仿此。
一、凡醫學或問五十一條,皆愚意設辭以申明先哲言不盡意之義,是用書於卷首,與賢者共議耳,非敢自以為是,煩賢者斥正之,勿誚愚之狂妄也,幸甚。
白話文:
[例子]
-
對於各種疾病的總論,我都選擇摘錄了《內經》中的關鍵點,作為整個篇章的主題。接著會引用歷代名醫值得學習的話語,偶爾也會加入自己的觀點,形成完整的段落,謹慎地將這些放在每種疾病的開頭。
-
對於脈診的法則,我都選用了王叔和在《脈經》中的重點語句。對於《脈經》中未提及的部分,我就在歷代名醫的著作中選取值得學習的語句,作為補充。
-
對於治療的方法,我都詳細記載在脈診法則之後。對於感冒疾病,主要遵循張仲景的理論;對於內科疾病,主要遵循李東垣的理論;對於兒童疾病,大多參考錢仲陽的理論。對於其他疾病,則以丹溪的理論和他所創立的方劑為主,接著再選取劉、張、李三位名醫的精華方劑。此外,如果還有其他名醫的出色方劑,也會在最後收集起來,供人參考。
-
祖父親口傳授的知識以及我多年來的經驗,我不敢私藏,都會在相關條目的最後分享出來,與大家共同學習。如果某個疾病沒有相關經驗,那就不會強加。
-
我多年來治療過的各種疾病,有些是我用心思考並改變治療方式成功治癒的,我會在相關條目的最後分享,以便後人可以參考。如果沒有相關經驗,就不會強加。
-
收集各位前輩的成熟方劑,是為了讓後學有所遵循。但是,學者不能死守古方來治療現在的疾病,因此我又錄入了丹溪的靈活療法,希望後學能根據情況調整。
-
丹溪的各種療法,只要出現在盧氏的《纂要》中,我都會完整錄入,只會增加不會刪減。只是丹溪的醫案不錄入,並不是因為嫌繁瑣,而是打算收集歷代名醫的治療經驗,寫一本名為《古今諸賢醫按》的書,只是有這個想法,還來不及實現。
-
古方中藥物的分量和重量過於複雜,很難掌握,所以現在我們都改為較小的劑量,例如原本一個療程的藥量,原本需要一兩的藥物,現在一帖只需要一錢,根據藥物的輕重,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來計算,這樣做是沿襲了東垣的原則,讓後學更方便的使用。
-
古方中提到的"㕮咀",現在我們都改為"細切",讓後學更容易理解。
-
藥材的炮製過程,我不會另外開章節,而是在每個藥物下詳細註明,雖然看起來有些繁瑣,但可以避免粗心的人忽視,誤導他人。
-
方中提到的一盞水,就是現在的白茶杯,大約是半斤的水量,其他部分以此類推。
-
醫學的五十一個問題,都是我自己設置的,以闡述先賢未能完全表達的觀點,我把這些寫在書的開頭,與各位賢士一起討論,並不敢自認為正確,希望賢士們能指出我的錯誤,不要嘲笑我的狂妄,這將是我的幸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