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凡例

回本書目錄

凡例

1. 凡例

一、凡諸病總論,皆採摭《內經》要旨,以為提綱。繼之以歷代名醫可法之語,間或附以己意,以成篇段,謹僭列各病之首。

一、凡脈法,皆採摭王叔和《脈經》要語。本經缺者,則於歷代名醫諸書,採其可法之語,以附錄之。

一、凡方法,備載於脈法之後。其傷寒一宗張仲景,內傷一宗李東垣,小兒科多本於錢仲陽,其餘諸病悉以丹溪要語及所著諸方冠於其首。次以劉、張、李三家之方,選其精粹者繼之於後。外有諸家名醫有理妙方,又採附於其末,以備參考。

一、凡祖父口傳心授,及自己歷年經驗方法,不敢私匿,悉皆附於諸條之末,與眾共施。本病無者,則缺之。

白話文:

所有疾病的總論,都擷取《內經》的精華,作為綱領。之後再引用歷代名醫可供借鑑的言論,並偶爾加入個人見解,編成篇章。謹以此作為各個疾病的首篇。

脈法部分,都摘錄王叔和《脈經》的精華。本經不足之處,則從歷代名醫著作中,選取可供借鑑的言論,作為附錄。

治療方法則收錄在脈法之後。傷寒方面以張仲景為主,內傷方面以李東垣為主,小兒科則多參考錢仲陽,其他疾病則以丹溪的精華言論及其著作中的藥方為首,之後再以劉、張、李三家的藥方,選取精華部分。此外,其他名醫有理有據的妙方,也會附錄在最後,供參考。

所有祖先口傳心授,以及個人多年經驗的方法,都毫不保留地附錄在各個條目的末尾,與大家共同分享。本病沒有的,則缺失。

一、凡自己積年曆試四方之病,或用心以變法取巧而治愈者,悉附於各條之末,俾後人或有可採擇焉。無者缺之。

一、凡集錄諸賢成方,蓋為後學設繩墨耳,學者不可固執古方以售今病,故又以丹溪活套,備錄於各條之後,欲使後學執中之有權耳。

一、凡丹溪諸方法,見諸盧氏《纂要》者,悉錄之無遺,但有增而無減耳。惟丹溪醫按不錄,非為厭繁,將欲採歷代名醫治驗總成一書,名為《古今諸賢醫按》,有志未暇,姑俟諸歲月云。

一、凡古方分兩,重數太多,難憑修合,今悉改為小劑,且如一料十帖之數,原方用藥一兩,一帖止該一錢,從其輕重,以十取一,惟效東垣都作一服之義,庶使後學依方修合之便云。

白話文:

這本書收錄了許多歷代名醫的醫案和方劑,目的是為後學者提供參考和學習的範本。但不可墨守成規,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。書中也收錄了丹溪先生的醫案和活套方劑,希望後學者能夠兼收並蓄,取長補短。書中還收錄了盧氏《纂要》中丹溪先生的醫學方法,並對一些古方劑的劑量進行了調整,方便後學者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配藥。

一、凡古方云㕮咀者,今悉改為細切,庶使後學之易曉也。

一、凡修製藥石,不別立篇目,就於各條藥下細注,雖若繁瑣,庶免鹵莽者忽略以誤人也。

一、凡云用水一盞,即今之白茶盞也,約計半斤之數,余仿此。

一、凡醫學或問五十一條,皆愚意設辭以申明先哲言不盡意之義,是用書於卷首,與賢者共議耳,非敢自以為是,煩賢者斥正之,勿誚愚之狂妄也,幸甚。

白話文:

古方提到「㕮咀」,現在都改成細切,讓後人更容易理解。所有藥石的製作方法,不再另立篇章,而是直接在每種藥材的說明下詳細註解,雖然顯得繁瑣,但可以避免粗心的人忽略而導致錯誤。古方中寫「用水一盞」,指的是現在的白茶盞,大約半斤的容量,其他容量單位以此類推。醫學問答中的五十一條內容,都是我個人的見解,旨在闡明前賢言論未盡之意,特此記錄在卷首,與有識之士共同商榷。并非自以为是,恳请各位指正,不要嘲笑我的狂妄,感激不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