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巖

《本草思辨錄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一

2. 石膏

鄒氏云:石膏體質最重,光明潤澤,乃隨擊即解,紛紛星散,而絲絲縱列,無一縷橫陳,故其性主解橫溢之熱邪,此正石膏解肌之所以然。至其氣味辛甘,亦兼具解肌之長;質重而大寒,則不足於發汗。乃別錄於杏仁曰解肌,於大戟曰發汗,石膏則以解肌發汗連稱。豈以仲聖嘗用於發汗耶。

不知石膏治傷寒陽明病之自汗,不治太陽病之無汗。若太陽表實而兼陽明熱鬱,則以麻黃髮汗,石膏泄熱,無舍麻黃而專用石膏者。白虎湯治無表證之自汗,且戒人以無汗勿與。即後世發表經驗之方,亦從無用石膏者,所謂發表不遠熱也。然則解肌非歟?夫白虎證至表裡俱熱,雖尚未入血成腑實,而陽明氣分之熱,已勢成連衡,非得辛甘寒解肌之石膏,由里達表,以散其連衡之勢,熱焉得除而汗焉得止。是得石膏解肌,所以止汗,非所以出汗。

他如竹葉石膏湯、白虎加桂枝湯,非不用於無汗,而其證則非發表之證,學者勿過泥別錄可耳。

又王海藏謂石膏發汗,朱丹溪謂石膏出汗,皆以空文附和,未能實申其義。竊思方書石膏主治,如時氣肌肉壯熱、煩渴、喘逆、中風、眩暈、陽毒發斑等證,無一可以發汗而愈者。病之倚重石膏,莫如熱疫。余師愚清瘟敗毒散,一劑用至六兩、八兩,而其所著疫證一得,則諄諄以發表致戒。

顧松園以白虎湯治汪纘功陽明熱證,每劑石膏用至三兩,兩服熱頓減,而遍身冷汗,肢冷發呃。群醫譁然,阻勿再進。顧引仲聖熱深厥深及喻氏陽證忽變陰厥萬中無一之說與辯。勿聽。迨投參附回陽之劑,而汗益多,體益冷。復求顧診。顧仍以前法用石膏三兩,而二服後即汗止身溫。

(見陸定圃冷廬醫話)此尤可為石膏解肌不發汗之明證。要

之顧有定識定力,全在審證之的,而仲聖與喻氏有功後世,亦可見矣。

本經中風寒熱四字,劉潛江、鄒潤安皆作兩項看,甚是。惟鄒以下文: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,為即中風與寒熱之候,強為牽合,殊不切當。劉謂:陽不足而陰有餘者,風之虛也;陰不足而陽有餘者,風之淫也。茲味之陰有餘,正對待陽有餘之證,而治其風淫。講石膏治中風極真,講寒熱則以五蒸湯內三焦之乍寒乍熱用石膏釋之,而五蒸湯卻不僅恃石膏除寒熱也。

竊思中風用石膏,如金匱風引湯、古今錄驗續命湯皆是;寒熱用石膏,當以外臺石膏一味,治陽邪入里,傳為骨蒸,令人先寒後熱,漸成羸瘦,有汗而脈長者為切。又白虎加人參湯,治太陽中熱汗出惡寒身熱而渴,亦可為石膏治寒熱之據。然此二證,與陽虛之寒,陰虛之熱,傷寒有表證之惡寒,皆迥乎不同,未可漫施而不細辨也。

石膏甘淡入胃,辛入肺,體重易碎,亦升亦降,則入三焦。以清肅之寒,滌蒸郁之熱,只在三經氣分而不入於血,其為胃藥非脾藥亦由於是。然則腹中堅痛,必苦寒入血如大黃,方克勝任,即枳樸芍藥,亦只堪用為臣使,石膏斷不能攻堅而止痛。本經腹中堅痛四字,必是後世傳寫舛誤,原文寧有是哉。

仲聖方石膏麻黃並用,與大黃協附子變其性為溫藥相似。更設多方以增損而軒輊之,覺變幻紛紜,令人目眩。然只認定麻黃散寒發汗,石膏泄熱止汗,相為制還相為用。推此以求,何方不可解,何方不可通。大青龍湯,咸以為發汗之猛劑矣。竊謂發汗之猛,當推麻黃湯,不當推大青龍。

麻黃湯中桂枝杏仁,皆堪為麻黃髮汗效力,而無石膏以制麻黃。大青龍麻黃受石膏之制,六兩猶之三兩,杏仁又少三十枚。用於脈浮緊身疼痛,則曰中風,用於傷寒,則曰脈浮緩,身不疼,但重。中風自較傷寒為輕。身不疼但重,自非但取解表。柯韻伯謂:大青龍方後之「汗出多者,溫粉撲之,一服汗者,停後服,汗多亡陽,遂虛惡風,煩躁不得眠也」宜移列麻黃湯後。蓋從溫服八合,並汗後煩躁與未汗煩躁悟出,可謂讀書得間。

諸家震於青龍之名,念有汗多亡陽之戒,遂以麻黃得石膏,譬龍之興雲致雨。其於白虎非驅風之方,小青龍無石膏亦名青龍,越婢麻膏之多如大青龍而不言取汗,皆有所難通,則不顧也。然則名大小青龍何哉?蓋龍者屈伸飛潛不可方物,能召陽而化陰者也。麻黃能由至陰以達至陽,而性味輕揚,得石膏芍藥則屈而入里,得桂枝杏仁則伸而出表,石膏寒重之質,復辛甘津潤而解肌,並堪為麻黃策應,故名之曰大青龍。

小青龍心下有水氣,以石膏寒重而去之,麻黃可任其發矣,而麻黃三兩,芍藥亦三兩,麻黃雖發亦絀,其辛夏諸味,又皆消水下行,蓋龍之潛者,故名之曰小青龍。越婢湯之麻黃,亦制於石膏者,而故制之而故多之,則越婢之證使然也。風水惡風,一身悉腫,脈浮不渴,種種皆麻黃證。

惟裡熱之續自汗出,則不能無石膏。有石膏故用麻黃至六兩,石膏因有麻黃,故雖無大熱而用至半斤。其不以石膏倍麻黃者,化陰尤要於退陽也。或問越婢以汗出用石膏,大青龍以煩躁用石膏(別有說詳麻黃),無陽明熱邪者,宜不得而用矣。乃傷寒脈浮緩、身不疼但重、乍有輕時,大青龍湯發之。

徐洄溪謂:此條必有誤。其信然乎?曰:此正合青龍屈伸飛潛之義也。尤在涇云:經謂脈緩者多熱,傷寒邪在表則身疼,邪入里則身重。寒已變熱而脈緩,經脈不為拘急,故身不疼而但重。而其脈猶浮,則邪氣在或進或退之時,故身體有乍重乍輕之候也。不曰主之而曰發之者,謂邪欲入里,而以藥發之使從表出也。

詮解之精,諸家不及。夫邪欲入里而以藥發之,非麻黃得石膏寒重之質,如青龍出而復入,入而復出,何能如是。若視石膏為汗藥,麻黃不因石膏而加多(諸家多作此誤),則此條真大可疑矣。越婢石膏多於麻黃止二兩,即不以龍名,不以汗多示禁。大青龍石膏斷不至如雞子大一塊。

(別有說詳麻黃)且石膏多則不能發汗,又有可證者,麻杏甘膏湯之石膏倍麻黃是也。麻黃四兩,雖不及大青龍之六兩,而較麻黃湯之三兩,尚多一兩。即杏仁少於麻黃湯二十枚,而麻黃一兩,則非杏仁二十枚可比。此湯何不用於無汗之證,而反用於汗出應止之證,則以石膏制麻黃,更甚於越婢耳。

(方解別詳麻黃)石膏止陽明熱熾之汗,亦止肺經熱壅之喘。既有麻黃,原可不加杏仁,因麻黃受制力微,故輔以杏仁解表間餘邪。無大熱而用石膏至半斤,其義與越婢正同。乃柯氏不察,改汗出而喘無大熱,為無汗而喘、大熱,反謂前輩因循不改。不知用石膏正為汗出,若無汗而喘,乃麻黃湯證,與此懸絕矣。

更證之桂枝二越婢一湯,大青龍謂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,此云脈微弱此無陽也,不可更汗,豈猶以麻黃髮之,石膏寒之。夫不可更汗,必先已發汗,或本有自汗。觀其用桂枝湯全方而不去芍藥可見。至又加以麻膏,則非與桂枝麻黃各半湯互參不明。按桂枝麻黃各半湯,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與此同。

而彼如瘧狀,脈微緩,有邪退欲愈之象;若脈微非緩而惡寒,面反有熱色,則以桂枝麻黃各半湯微汗之。此脈微弱而惡寒,陽微之體,亦無自愈之理。桂枝湯所以和陽,協麻黃則散余寒而解表邪,法已備矣。加石膏何為者,為熱多耶?乃熱多不過較多於寒。若脈非微弱,亦將如桂枝麻黃各半湯之欲愈,而何熱之足慮。

然則加石膏者,專為陽虛不任麻黃之發,而以石膏制之,化峻厲為和平也。藥止七味,皆傷寒重證之選,而各大減其分數,遂為治餘邪之妙法。用石膏而不以泄熱,如大黃之用以瀉心,用以利小便,同一巧也。生薑多於他味者,以能輔桂甘生陽,又為石膏防弊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