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巖

《本草思辨錄》~ 緒說 (1)

回本書目錄

緒說 (1)

1. 緒說

(本草思辨錄甫授梓,適有客以彼都近事醫會相告,竊不自揆,為發其蔀,而余夙嘗欲辨不果者,至是亦縱言及之,名之曰緒說,列為卷首,欲學者知審擇端趨向也。)

醫雖藝術,而深詣甚難。西醫挾形質之說,蔑視我中醫;而中醫之厭苦其難者,得彼說則大喜,相與揚西而抑中。不思古聖垂示氣化,實由洞明形質;而西醫解剖形質,何從窺見氣化。故西醫之在中國,能療內證大證為遐邇傳頌者,不少概見。乃求醫者並不競慕乎西,而業醫者反欲自棄其學。

今且狂瀾特起,有訾黃帝內經,神農本草,南陽先師傷寒論、金匱要略,為謬、為荒誕、為羌無故實者矣。此等妄談,豈足撼數千載而上懸諸日月不刊之聖經,而獨惜夫相將入火坑者之甘為眾盲也。

素問九卷,有王太僕補足者一卷。靈樞一經,或疑即王氏竊取素問為之。近人何西池,嘗靜坐數息,每刻約得二百四十息,以靈樞日夜計一萬三千五百息為不經。此類固間有偽託,靈不如素,難經又不如靈素,要在人分別觀之;而其中淵理不可思議,體之人而實萬無不驗者,已數千載奉之為圭臬,豈癖嗜耶,抑別有所希耶。非人愚而我獨智,蓋彰彰明矣。

今不商量加邃,而徒以風會所趨,創為喪心病狂之舉,誠世道之隱憂,可為太息者矣。

傷寒論、金匱要略,直可上擬聖經,不當與諸醫書同論。醫書汗牛充棟,大抵下駟十之七,中駟十之二,上駟十之一。上中駟之書,無不由研求內經與仲聖書而出。今賤中醫貴西醫,而治病則仍以中醫,上中駟之書,已為彼所唾棄,其將於下駟書求進步乎,必不能矣。

醫家故習,每好議前人之失,而己亦不能無失。然皆其人勇於衛道,矯枉過正,或隱奧之義,所見不同者有之;未有毫無學問,醫亦走方者流,因得見臟腑,遂謂道即在是,敢以無理之詬爭,上侮古帝昔聖,如著醫林改錯之王清任者,可謂謬妄之至矣。試歷舉而論之:第一篇臟腑記敘,開口即以宋元人臟腑圖論,與內經混駁一番。

臟腑圖論原不足取,乃其與內經並舉,概稱古人,其胸中無黑白可知。謂古人錯誤者不一而足,而不言其所以錯誤。忽指稱靈樞曰,手少陰三焦主乎上,足太陽三焦主乎下,而靈樞實無其文。尤可笑者,謂黃帝慮生民疾苦,平素以靈樞之言,下問岐伯鬼臾區,故名素問。尤可忿者,謂二公如知之的確,可對君言,知之不確,須待參考,何得妄對,遺禍後世。

莊子有言:哀莫大於心死。其殆言未出而心先死者歟!第二篇會厭左氣門右氣門衛總管榮總管氣腑血腑記,按此篇記其所見,不為不詳。謂出氣入氣吐痰飲津涎,與肺毫無干涉,古人誤以咳嗽等證為肺病。肺管兩旁,有左右氣門兩管,下至肺管前半截處,歸併一根入心。從心左後下行至肺左,過肺入脊,復下行至衛總管。

白話文:

緒說

中醫理論和實踐極其深奧,不易精通。西醫以解剖生理為基礎,輕視中醫;而一些中醫因難以精進而欣然接受西醫理論,導致揚西抑中的現象。他們沒有意識到,古代聖賢的氣化學說,其實是建立在對形質的深刻理解之上的;而西醫僅僅解剖形質,如何能洞察氣化之理?因此,雖然西醫在中國治療一些重症確有成就,但求医者並不盲目追隨,而從事中醫者反而想放棄自己的學術。

如今,更甚者,竟有人詆毀《黃帝內經》、《神農本草經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,認為它們是謬誤、荒誕、缺乏根據的。這些荒唐言論,豈能撼動流傳數千載,如同日月般不朽的經典?令人惋惜的是,竟然有人甘心墮入迷途。

《素問》九卷,王太僕增補了一卷。《靈樞》一經,有人懷疑是王氏竊取《素問》內容編撰的。近代人何西池通過靜坐數息,認為《靈樞》中所述每日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的說法不符合實際。這些確實存在一些偽託和不足,例如《靈樞》不如《素問》,《難經》不如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,需要人們仔細辨別。但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不可思議,經過千百年驗證,其有效性毋庸置疑,怎能說它是偏好或別有所圖呢?顯然不是我獨具慧眼,而是事實明證。

如今不深入研究,而盲目跟隨潮流,做出荒謬的行為,實在是社會的隱憂,令人痛心疾首。

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,堪稱醫學經典,不應與其他醫書相提並論。醫書汗牛充棟,大多數屬於下乘,中等和上乘的醫書很少。上乘和中等的醫書,都源於對《內經》和仲景醫學的深入研究。如今輕視中醫而推崇西醫,但在實際治療中又依賴中醫,那些上乘和中等的醫書已經被他們拋棄,他們還能從下乘醫書中尋求進步嗎?這是不可能的。

醫家常好批評前人的不足,而自己也難免有錯。但這些都是因為他們勇於捍衛學說,過於偏激,或者對深奧的道理理解不同所致;從未見過毫無學問,只是走方郎中的醫者,因為見過臟腑,就自以為掌握了醫道真理,用無理的言論去攻擊古代聖賢,例如王清任在《醫林改錯》中的謬論,可謂到了極致。試舉其例:在其《臟腑記敘》一文中,一開始就用宋元時期的臟腑圖說與《內經》互相混淆。

臟腑圖說本身就不足取,更何況還與《內經》並列,一概稱為古人的觀點,其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可見一斑。書中列舉古人錯誤的地方很多,卻不說明錯誤的原因。例如,他指出《靈樞》說“手少陰三焦主上,足太陽三焦主下”,而《靈樞》實際上並無此記載。更可笑的是,他說黃帝考慮到百姓的疾苦,經常根據《靈樞》的記載向岐伯和鬼臾區請教,所以才有了《素問》。更令人憤怒的是,他說如果岐伯和鬼臾區真的知道這些,就可以直接回答皇帝,如果不知道,就應該說需要參考,怎麼能隨便回答,遺禍後世呢?

莊子說:“哀莫大於心死。”這大概是說,話還沒說出口,心就先死了!《會厭左氣門右氣門衛總管榮總管氣腑血腑記》一文中,詳細描述了他所見到的情況。他認為呼吸、吐痰飲涎等與肺臟無關,古人誤將咳嗽等症狀當作肺病。他說肺管兩旁有左右氣門,向下通到肺管前半截,然後合為一根通向心臟。從心臟左後下方通向肺臟左側,穿過肺臟入脊椎,再向下通向衛總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