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思辨錄》~ 緒說 (4)
緒說 (4)
1. 緒說
唐氏容川所著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一書,持中西之平,闡造物之秘,洵為有功醫學,余復何贅。茲讀中西書若有所得,有可以翼唐氏書者,敢抒其一得焉。陰者藏精而起亟,故腎之精華,必聚於上,上為末而下為本,西人謂腦主知覺,心不主知覺,是但見其上之精華而不見其下之蘊蓄也。是不知陰為陽守,陽為陰使也。
陰陽動靜之理,吾中醫亦豈能測識,所幸者有神聖之遺經耳。醫至今日,可謂逸矣。西醫自中國周烈王時即有解剖之學,至今析極毫釐,何如其旁,而不知猶是跡象也。內科理法云:凡人愈留心,則知覺之事愈明。又云:凡能留心者,視物較清,後亦易記。不曰留腦而曰留心,可見主權自屬於心。
又全體通考云:腦筋由心叢而來,其叢乃脊髓百結兩根之所為。腦筋既根於心叢,自屬心主知覺,腦髓聽命於心。此可譬之電線,心發電,脊過電,而腦其至所也。蓋腎生精化髓而輸於腦,心以陽而為腎之使,理固如是。必泥跡象以求,則所謂銅山西崩洛鐘東應者,西醫必更斥其誕矣。
飲食入胃,分清濁兩路而出,非經中間泌別不可。唐氏引西說飲水入胃,即散走膜膈,以明水之不入小腸。然小腸豈是專受穀食者。全體通考論胃與小腸篇,皆中有糜粥字,是胃與小腸,明系水穀雜居,外受相火之蒸化,說較勝矣。而於水穀之納入輸出與泌別若何,則一字不題,殆未能了了也。
此當以我中國聖經為斷,曰:五穀入胃,其糟粕精液宗氣,分為三隧;又曰:中焦亦並胃口出上焦之後,此所謂受氣者,泌糟粕,蒸精液,化其精微,上注於肺。按泌別在中焦,當即西醫之謂連網,王清任之謂津門者是。水不盡散膜膈者,為其分三隧也。夫水穀經胃與小腸蒸化而後,所餘皆棄物,其揚帆直下可乎?而清濁有異也,又烏得不泌別。
此又聖經明告之矣,曰: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,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,濟泌別汁,循下焦而滲入焉。楊上善注云:下焦在臍下,當膀胱上口,主分別清濁而不納。自來醫家,從不言有兩泌別者,聖經實嘗言之,理亦誠然。然則泌別在下焦何處乎?西醫謂腎主生溺,其圖將腎豎割之,內有萬錐漏斗腎盞等名,下有溺管,腎之外廓,亦無進溺之口,溺固為腎生矣。然余不能無疑焉。
凡人飲水多者溺多,少者溺少,明系溺由飲來,一也;所飲之水,若全不化溺,必將有腫脹泄瀉等病,二也;溺待腎生,勢必不給,三也;腎生之而旋瀉之,竟無所用,四也。西醫因何致誤,殊不可曉。唐氏謂左右兩腎繫有竅最深,貫脊骨,通三焦,復有兩管下接膀胱。若然,則水從中焦下焦而下者,皆歷腎系抵膀胱,腎系實為泌別之處。
經言少陽屬腎,腎上連肺,故將兩臟,是合三焦與肺之力以施其伎巧。故知此處泌別,最有關係。內科理法云:肺與皮膚出氣多則溺少,出氣少則溺多。此即內經氣化斯出之理,膀胱惟無上口,所以溺出必待氣化。乃西醫言有上口,而王清任曾諦視者,又言無上口,其殆有上口亦在包膜中,非氣化不出者歟。
白話文:
唐容川先生所著的《中西匯通醫經精義》一書,調和了中西醫學的觀點,闡明了造化的奧秘,確實對醫學有很大的貢獻,我實在沒有什麼好補充的。現在我讀了一些中西醫學的書籍,有些心得,或許可以對唐先生的書有所補充,所以大膽地提出我的一些淺見。
陰的本質是收藏精華而且具有活動的特性,所以腎的精華,必然積聚在上方,上方是枝末而下方才是根本。西醫認為大腦主宰知覺,心臟不主宰知覺,這只是看到了上方的精華,而沒有看到下方所蘊藏的能量。這是不了解陰的作用是守護陽,而陽的作用是受陰所驅使。
陰陽動靜的道理,我們中醫又怎麼能完全測透呢,幸好有古代聖賢遺留下來的經典。醫學發展到今天,可以說是相當完備了。西醫早在中國周烈王時期就已經有了解剖學,至今分析到了極其微小的程度,研究的很細微,但是卻不知道這仍然只是表象。中醫內科的理論說:人如果愈加用心,知覺就會越發清晰。又說:凡是能夠用心的,看東西比較清楚,事後也容易記住。這裡說的是用心而不是用腦,可見知覺的主導權屬於心臟。
另外,《全體通考》說:腦筋是由心叢發出的,而心叢是由脊髓的兩條主要的交會點匯合而成。既然腦筋的根源在於心叢,自然是心臟主宰知覺,腦髓只是聽從心的命令。這可以比喻成電線,心臟發電,脊髓傳電,而大腦是到達的終點。腎產生精華並化為髓液而輸送到大腦,心以陽氣驅使腎的運作,道理本來就是這樣。如果只執著於外在的表象去探求真理,那麼西醫一定會斥責「銅山西崩洛鐘東應」這種說法是荒誕不經的。
食物進入胃裡,會分成清濁兩條路徑排出,必須經過中間的過濾分化才行。唐先生引用西醫的觀點,說飲用的水進入胃裡,就直接散佈到橫膈膜,以此說明水不進入小腸。然而,小腸難道只是專門接受穀物的嗎?《全體通考》中討論胃和小腸的文章裡,都提到「糜粥」這個詞,說明胃和小腸裡面,明顯是水穀混合在一起,在體內的陽火的蒸化下進行消化,這種說法比較合理。但是對於水穀的進入、排出以及如何分化的,卻沒有隻字提及,恐怕是沒有完全了解清楚。
關於這一點,應當以我們中國古代的經典為依據。經典說:「五穀進入胃後,其糟粕、精液和宗氣,會分成三條途徑排出」;又說:「中焦是緊鄰胃口之後的上焦出口」,這裡所說的「受氣」者,是過濾糟粕,蒸發精液,將其精微物質化生出來,向上輸送給肺。按照這個說法,分化過濾是在中焦進行的,也就是西醫所謂的「連網」,或是王清任所說的「津門」的地方。水不會完全散佈到橫膈膜,是因為有這三條途徑來分流。食物和水經過胃和小腸的蒸化之後,剩下的都是廢物,能直接就順著往下排泄嗎?而且清濁性質不同,又怎能不經過分化過濾呢?
經典又明確地說了:「水穀常常是同時存在胃裡的,形成糟粕後一同下行至大腸,而過濾分化出來的汁液,則沿著下焦滲透進入。」楊上善的注釋說:「下焦在肚臍下方,當膀胱上口的位置,主要功能是分清濁,而不負責納入。」自古以來,醫家從來沒有人說有兩次分化過濾的,但是經典實際上早就說過了,而且道理也是如此。那麼分化過濾到底是在下焦的什麼地方呢?西醫認為腎臟主管產生尿液,他們將腎臟縱向切開,發現裡面有許多像漏斗狀的腎盞,下方連接著輸尿管。腎臟的外廓,也沒有液體進入的開口,所以認為尿液是腎臟產生的。但是我對於這個說法,仍然有疑問。
一般來說,喝水多的人尿也多,喝水少的人尿就少,這明顯說明尿液是從喝水來的,這是第一點;如果喝進去的水完全不化成尿,一定會有水腫或腹瀉等疾病,這是第二點;如果尿液等待腎臟產生,勢必會供不應求,這是第三點;腎臟產生尿液之後,馬上又排出去,完全沒有其他作用,這是第四點。西醫為什麼會有這種錯誤的認識,實在令人費解。唐先生說左右兩邊的腎臟有最深的竅孔,貫穿脊骨,通達三焦,還有兩根管子向下連接到膀胱。如果真是這樣,那麼水從中焦、下焦往下流的,都要經過腎臟系統到達膀胱,腎臟系統其實就是分化過濾的地方。
中醫經典說少陽屬於腎,腎臟向上連接到肺,所以這兩個臟器,是共同運用三焦和肺的力量來發揮作用。因此可以知道,這個地方的分化過濾作用,關係最為重大。《內科理法》說,肺與皮膚排出的氣多,則尿少,排出的氣少,則尿多。這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氣化作用的道理,膀胱沒有向上的開口,所以尿液排出,必須藉助氣化作用。而西醫說有向上的開口,王清任曾經仔細觀察過,又說沒有向上的開口,或許向上的開口也是在包膜裡面,不是氣化作用就出不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