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弘景

《本草經集注》~ 序錄上 (3)

回本書目錄

序錄上 (3)

1. 序錄上

邪者不正之因,謂非人身之常理,風、寒、暑、濕,飢、飽、勞、佚,皆各是邪,非獨鬼氣疾厲者矣。人生氣中,如魚之在水,水濁則魚瘦,氣昏則人疾。邪氣之傷人,最為深重。經絡既受此氣,傳以入臟腑,臟腑隨其虛實冷熱,結以成病,病又相生,故流變遂廣。精神者,本宅身為用。

身既受邪,精神亦亂。神既亂矣,則鬼靈斯入,鬼力漸強,神守稍弱,豈得不至於死乎?古人譬之植楊,斯理當矣。但病亦別有先從鬼神來者,則宜以祈禱祛之,雖曰可祛,猶因藥療致益,李子豫赤丸之例是也。其藥療無益者,是則不可祛,晉景公膏肓之例是也。大都神鬼之害人多端,疾病之源惟一種,蓋有輕重者爾。

《真誥》言:「常不能慎事上者,自致百疴,而怨咎於神靈;當風臥濕,反責他於失福,皆是癡人也。」云慎事上者,謂舉動之事,必皆慎思;飲食、男女,最為百疴之本。致使虛損內起,風濕外侵,以共成其害,如此豈得關於神明乎?唯當勤藥治為理耳。

若毒藥治病,先起如黍粟,病去即止,不去倍之,不去什之,取去為度。

本說如此。案蓋謂單行一兩種毒物,如巴豆、甘遂輩,不可便令至劑耳,依如經言。一物一毒,服一丸如細麻;二物一毒,服二丸如大麻;三物一毒,服三丸如小豆;四物一毒,服四丸如大豆;五物一毒,服五丸如菟矢;六物一毒,服六丸如梧子;從此至十,皆如梧子,以數為丸。而毒中又有輕重,如狼毒、鉤吻,豈同附子、芫花輩耶?凡此之類,皆須量宜。

治寒以熱藥,治熱以寒藥,飲食不消以吐下藥,鬼注蠱毒以毒藥,癰、腫、瘡、瘤以瘡藥,風濕以風濕藥,各隨其所宜。

本說如此。案今藥性,一物兼主十餘病者,取其偏長為本,復應觀人之虛實補瀉,男女老少,苦樂榮悴,鄉壤風俗,並各不同。褚澄治寡婦、尼僧,異乎妻妾,此是達其性懷之所致也。

病在胸膈以上者,先食後服藥。病在心腹以下者,先服藥後食。病在四肢血脈者,宜空腹而在旦;病在骨髓者,宜飽滿而在夜。

本說如此。案其非但藥性之多方,節適早晚,復須修理。今方家所云:先食、後食,蓋此義也。先後二字,當作蘇殿、胡豆之音,不得云蘇田、胡苟音也。此正大反,多致疑或。又有須酒服、飲服、溫服、冷服、暖服。湯有疏、有數,煮湯有生、有熟,皆各有法,用者並應詳宜之。

夫大病之主,有中風,傷寒,寒熱,溫瘧,中惡,霍亂,大腹水腫,腹澼,下利,大小便不通,賁豚上氣,咳逆,嘔吐,黃疸,消渴,留飲,癖食,堅積,癥瘕,驚邪,癲癇,鬼注,喉痹,齒痛,耳聾,目盲,金創,踒折,癰腫,惡瘡,痔瘻,癭瘤;男子五勞七傷,虛乏羸瘦;女子帶下,崩中,血閉,陰蝕;蟲蛇蠱毒所傷。此皆大略宗兆,其間變動枝葉,各依端緒以取之。

白話文:

序錄上

邪氣是指違反人體正常生理規律的因素,例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飢、飽、勞逸等,都屬於邪氣,並不只是鬼神疾病造成的。人體的氣如同魚在水中,水濁則魚瘦,氣昏則人病。邪氣侵害人體,影響最為深重,經絡受邪氣侵犯後,會傳入臟腑,臟腑因虛實冷熱的不同而產生疾病,疾病還會互相影響,所以病症變化多端。精神是人體根本,依附身體而存在。

身體受邪侵犯,精神就會紊亂;精神紊亂,鬼神便乘虛而入,鬼力漸強,神氣衰弱,最終可能導致死亡。古人用種植楊樹來比喻這種過程,道理十分貼切。但也有一些疾病是直接由鬼神引起,這就需要祈禱來祛除,即使可以通過祈禱祛除,也應配合藥物治療效果更好,李子豫的赤丸就是例子。如果藥物治療無效,那麼疾病就無法祛除,晉景公膏肓之症便是如此。總之,鬼神傷人的方式多種多樣,但疾病的根源只有一種,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。

《真誥》說:「平時不謹慎的人,往往自招百病,卻怨恨鬼神;在風中睡覺,淋濕了又怪罪於失了福分,這些都是愚蠢的人。」所謂「謹慎」,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都要謹慎思考;飲食和男女之事,是百病的根本原因。這些都會導致內虛外感,風濕入侵,共同造成疾病,怎麼能歸咎於鬼神呢?唯有勤加藥物治療才是正道。

使用毒藥治療疾病,一開始用量要少如黍米,如果病症去除就停止,如果病症沒去除就加倍,再沒去除就加十倍,直到病症去除為止。

以上是基本原則。這裡指的是單獨使用一種或兩種毒性藥物,例如巴豆、甘遂等,不能一下子就用足劑量,要按照經書所說的:一種毒藥,一丸藥如細麻子大小;兩種毒藥,兩丸藥如大麻子大小;三種毒藥,三丸藥如小豆大小;四種毒藥,四丸藥如大豆大小;五種毒藥,五丸藥如菟絲子大小;六種毒藥,六丸藥如梧桐子大小;以此類推到十種毒藥,都如梧桐子大小,以藥物的數量決定丸藥的大小。而毒性藥物本身也有輕重之分,例如狼毒、鉤吻,怎能與附子、芫花相比?凡此種種,都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用量。

治療寒症用溫熱藥物,治療熱症用寒涼藥物,飲食不消則用吐瀉藥物,鬼注蠱毒則用解毒藥物,癰腫瘡瘤則用外科藥物,風濕則用祛風濕藥物,都要根據病情選擇適宜的藥物。

以上是基本原則。如今藥物的藥性,一種藥物可以治療十幾種疾病,關鍵在於抓住其主要功效,還要考慮患者的虛實、寒熱、補瀉、男女老少、苦樂、榮悴、以及地域風俗等因素,這些都是不同的。褚澄治療寡婦和尼姑的方法,就與治療妻子和妾室的方法不同,這是因為他了解她們各自的心理狀態。

病在胸膈以上的,應該先吃飯再服藥;病在心腹以下的,應該先服藥再吃飯;病在四肢血脈的,應該空腹清晨服用;病在骨髓的,應該在飽滿狀態下夜晚服用。

以上是基本原則。這不僅僅是藥物種類繁多,服藥時間也需注意,還需要根據其他因素調整。現在醫生所說的先食、後食,就是這個意思。「先後」兩個字,讀音應是像「蘇殿」、「胡豆」一樣,不能讀成「蘇田」、「胡苟」的音,這樣讀法正好相反,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。此外,還有酒服、水服、溫服、冷服、熱服等不同的服藥方法,湯劑有稀有稠,煎藥也有生熟之分,這些都有各自的方法,用藥者都應該仔細研究。

常見的重症包括:中風、傷寒、寒熱、溫瘧、中惡、霍亂、大腹水腫、腹瀉、下痢、大小便不通、呃逆、咳嗽、嘔吐、黃疸、消渴、留飲、癖食、堅積、癥瘕、驚邪、癲癇、鬼注、喉痹、齒痛、耳聾、目盲、外傷、骨折、癰腫、惡瘡、痔瘻、癭瘤;男子五勞七傷,虛弱消瘦;女子帶下、崩漏、閉經、陰蝕;蟲蛇蠱毒等所致的疾病。這些只是一些大致的病症,實際病情變化多端,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