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經集注》~ 序錄上 (5)
序錄上 (5)
1. 序錄上
所以醫不三世,不服其藥。又云「九折臂,乃成良醫」。蓋謂學功須深故也。復患今承藉者,多恃炫名價,亦不能精心研解,虛傳聲美,聞風競往,自有新學該明,而名稱未播,貴勝以為始習,多不信用,委命虛名,諒可惜也。京邑諸人,皆尚聲譽,不取實錄。余祖世以來,務敦方藥,本有《範汪方》一部,斟酌詳用,多獲其效。
內護家門,旁及親族。其有虛心告請者,不限貴賤,皆摩踵救之。凡所救活,數百千人。自余投纓宅嶺,猶不忘此。日夜玩味,恆覺欣欣。今撰此三卷,並《效驗方》五卷,又《補闕葛氏肘後》三卷。蓋欲永嗣善業,令諸子侄,弗敢失墜,可以輔身濟物者,孰復是先。
今諸藥採治之法,既並用見成,非能自掘,不復具論其事,唯合藥須解節度,列之如下。案諸藥所生,皆的有境界。秦、漢以前,當言列國。今郡縣之名,後人所改耳。自江東以來,小小雜藥,多出近道,氣勢理,不及本邦。假令荊、益不通,則令用歷陽當歸,錢唐三建,豈得相似。
所以治病不及往人者,亦當緣此故也。蜀藥及北藥,雖有去來,亦復非精者,又市人不解藥性,唯尚形飾。上黨人參,殆不復售;華陰細辛,棄之如芥。且各隨世相競,順方切須,不能多備諸族,故往往遺漏。今之所存,二百許種耳。眾醫睹不識藥,唯聽市人,市人又不辨究,皆委採送之家。
採送之家,傳習治拙,真偽好惡莫測,所以有鍾乳酢煮令白,細辛水漬使直,黃耆蜜蒸為甜,當歸酒灑取潤,螵蛸膠著桑枝,蜈蚣朱足令赤。諸有此等,皆非事實,世用既久,轉以成法,非復可改,末如之何,又依方分藥,不量剝治。如遠志、牡丹,裁不收半;地黃、門冬,三分耗一。
凡去皮除心之屬,分兩皆不復相應,病家唯依此用,不知更稱。又王公貴勝,合藥之日,悉付群下。其中好藥貴石,無不竊遣。乃言紫石、丹砂吞出洗取,一片經數十過賣。諸有此等例,巧偽百端,皆非事實。雖復鑑檢,初不能覺。以此治病,理難即效,斯並藥家之盈虛,不得咎醫人之淺拙也。
本草採藥時月,皆在建寅歲首,則從漢太初後所記也。其根物多以二月、八月採者,謂春初津潤始萌,未沖枝葉,勢力淳濃故也。至秋則枝葉就枯,又歸流於下。今即事驗之,春寧宜早,秋寧宜晚,其花、實、莖、葉,乃各隨其成熟耳。歲月亦有早晏,不必都依本文矣。《經》說陰乾者,謂就六甲陰中干之。
依遁甲法,甲子旬陰中在癸酉,以藥著酉地也。余謂不必然,正是不露日曝,於陰影處干之耳。所以亦有云曝乾故也。若幸可兩用,益當為善。古秤唯有銖兩,而無分名。今則以十黍為一銖,六銖為一分,四分成一兩,十六兩為一斤。雖有子谷秬黍之制,從來均之已久,正爾依此用之。
白話文:
序錄上
因此,醫術非三代相傳,便不能充分掌握藥性。古語云:「九次折斷手臂才能成為良醫」,說明學習醫術需要極其深厚的功底。然而,現在許多醫生恃仗名聲,不認真鑽研醫理,只虛浮地傳揚名聲,人們聞名而至,而真正有新學問、醫術精湛卻名聲不顯的醫生,往往不被重視,許多人寧願相信名氣大的醫生,而忽略了真正有能力的醫生,實在可惜。京城的人們都看重名聲,而不重視實際醫術。我家祖輩以來,一直致力於研習藥方,家裡原本就有一部《範汪方》,我們細心研究,並加以運用,療效顯著,
不僅守護著自家門庭,也惠及親族,凡是虛心求醫的人,不論貧富貴賤,我們都盡力施救。所救治的人,數以千計。自從我來到嶺南定居,也從未忘記這件事,日夜研習醫術,感到無比欣慰。如今,我撰寫了這三卷本的醫書,並附上《效驗方》五卷、《補闕葛氏肘後》三卷,目的是希望子孫後代永繼善業,不敢有所懈怠,以期能更好地幫助他人。
現今藥物的採集和炮製方法,已在書中詳盡記述,不再贅述。唯獨藥物配伍的劑量和比例,需要特別說明,列於下文。各種藥材的產地各有不同,秦漢以前,藥材產地以列國名稱標示,現今郡縣名稱,是後人更改的。江東地區的一些藥材,多產自附近,其藥性不及產自本地的藥材。比如,如果荊州、益州的藥材供應不上,用歷陽的當歸,錢塘的三七,效果必然不同。
所以,現代醫生的治病效果不如古人,也是由於這個原因。蜀地和北方產的藥材,雖然也有流通,但品質並不精良,而且商人不懂藥性,只注重外觀。上黨的人參幾乎無人問津,華陰的細辛被丟棄如同野草。各家藥鋪為了迎合市場需求,只選用一些常見藥材,不能多備各種藥材,因此常常遺漏重要的藥物。我現存的藥材種類,也只有二百多種。許多醫生不識藥材,只聽信藥商的話,而藥商也不精通藥理,都依靠採藥人。
採藥人經驗不足,真偽優劣難以辨別,因此出現了用鍾乳醋煮使白,細辛水浸使直,黃耆蜜蒸使甜,當歸酒灑使潤,螵蛸膠著桑枝,蜈蚣朱砂使紅等等情況。這些方法並非事實,但由於長期沿用,已經成為習慣,難以改變。此外,藥材的炮製也存在問題,例如遠志、牡丹,往往只收穫一半;地黃、麥冬,則有三分之一的損耗。
凡是需要去皮除心的藥材,計量都與實際重量不符,病人只能依此用藥,而不知如何更正。另外,王公貴族配藥時,都將藥材交給下人處理,其中珍貴藥材,常常被偷竊。甚至連紫石英、丹砂,也有人在吞服後洗淨再賣出,一片藥材要經過幾十人之手。這些欺詐手段不勝枚舉,雖然經過檢查,也難以察覺。用這些藥材治病,自然難以見效,這也說明藥材的質量好壞影響療效,不應完全歸咎於醫生的水平。
本草中記載的藥材採集時間,多是在建寅歲首,也就是從漢代太初之後的記載。大多數藥材的根莖,多在二月或八月採集,因為春天開始發芽,尚未長出枝葉,藥力最強。秋天枝葉枯萎,藥力下沉。實際情況是,春天宜早採,秋天宜晚採,花、果、莖、葉,則需根據其成熟情況採集。年份也有早晚之別,不必完全按照書中記載的時間。書中說的陰乾,指的是在六甲陰日陰乾。
根據遁甲法,甲子旬的陰日是癸酉,指的是將藥材放在酉位陰乾。我認為這並非絕對,只要不是在陽光下暴曬,在陰涼處陰乾即可。所以也有人說要曬乾。如果兩種方法都可以,那自然是更好的。古代的秤只有銖兩,沒有分克的單位。現在則以十黍為一銖,六銖為一分,四分為一兩,十六兩為一斤。雖然有子、谷、秬、黍的區分,但長期以來都以這種標準衡量,因此,我們就根據這個標準來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