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壘元戎》~ 易簡建中加減法 (1)

回本書目錄

易簡建中加減法 (1)

1. 易簡建中加減法

若婦人血疼,男子心腹㽲痛,並四肢拘急疼痛甚者,加遠志半兩。若或吐或瀉,狀如霍亂,及胃涉濕寒賊風入腹,拘急切痛,加附子七錢半。若疝氣發作,當於附子建中湯煎時,加蜜一匙頭許。若男子婦人諸虛不足,小腹急痛,脅肋䐜脹,下虛滿,胸中煩悸,面色痿黃,唇口乾燥,少力身重,短氣,腰背強痛,骨肉痠疼,行動喘乏,不能飲食,或因勞傷過度,或因病後不復,加黃耆一兩半。若婦人一切血氣虛損,及產後勞傷虛羸不足,腹中㽲痛,吸吺少氣,小腹拘急痛引腰背,時自汗出,不思飲食,加當歸一兩,名當歸建中湯。產後半月,每日三服,令人精壯。


大建中湯,治內虛里急,少氣,手足厥逆,少腹攣急,或腹滿弦急,不能食,起即微汗出,陰縮;或腹中寒痛,不堪勞苦,唇口舌乾,精自出,或手足作寒作熱而煩苦,酸責不能,當立此補中益氣。

桂心(三錢),芍藥、黃耆(各三錢),甘草(炙)、當歸、人參(各一錢),生薑(五錢),附子(五分),半夏(二錢半),大棗(二枚)。上㕮咀,水五盞煮至三盞,去滓分三服。


易簡杏子湯,治咳,不問外感風寒、內傷生冷,及虛勞咯血、痰飲停積,悉皆治療。

人參、半夏、茯苓、細辛(減半)、甘草(炙)、官桂(減半)、乾薑(減半)、芍藥、五味子。

上㕮咀,每服四錢。水一盞半,杏仁去皮尖銼五枚,姜五片,煮至六分,去滓服。

若感冒得之,加麻黃等分。若脾胃素實者,用罌粟殼去筋膜,碎銼,以醋淹炒等分加之。每服加烏梅一枚,煮服,其效尤驗。嘔逆噁心者不可用此。若久年咳嗽,氣虛喘急,去杏仁、人參,倍加麻黃,添芍藥如麻黃之數,乾麻、五味子各增一半,名小青龍湯。


大補十全散

參、耆、朮、茯、草,芍、地、桂、歸、川。三五錢秤用,生薑棗水煎。婦人虛弱用,名美號十全。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,五勞七傷,不進飲食,久病虛損,時發潮熱,氣攻骨瘠,拘急疼痛,夜夢遺精,面色痿黃,腳膝無力,喘咳中滿,脾腎氣弱,五心煩悶,並皆治之。

肉桂、芍藥、甘草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熟地黃(各等分)。上為粗末,每服二大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棗二枚,煎至七分,不拘時候溫服。桂、芍藥、甘草,小建中湯也。黃耆與此三物,即黃耆建中湯也。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,四君子湯也。川芎、芍藥、當歸,四物湯也。以其氣血俱衰,陰陽並弱,天得地之成數,故名曰十全散。


易簡胃風湯,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虛,入客腸胃,水穀不化,泄瀉注下,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,或下瘀血,日夜無度。

人參、茯苓、川芎、官桂、當歸、芍藥、白朮(各等分)。上㕮咀,每服二錢,水一大盞,粟米百餘粒同煎七分,去滓稍熱服,空心。小兒量力減之。若加熟地黃、黃耆、甘草等分,足為十味,名十補湯。若虛勞嗽,加五味子。若有痰,加半夏。若發熱,加柴胡。若有汗,加牡蠣。若虛寒,加附子。若寒甚,加乾薑,皆依本方等分。若骨蒸發熱,飲食自若者,用十補湯加柴胡二兩服之。若氣短,加人參。若小便不利,加茯苓。若脈弦澀,加川芎。若惡寒,加官桂。若脈澀,加當歸。若腹痛,加白芍藥。若胃熱濕盛,加白朮。若血瘀色紫者,陳血也,加熟地黃。若血鮮色紅者,新血也,加生地黃。若寒熱者,加柴胡。若肌熱者,加地骨皮。若脈洪實痛甚者,加酒浸大黃。潔古云:防風為上使,黃連為中使,地榆為下使。

白話文:

[易簡建中加減法]

如果婦女有血痛,或是男士有心腹劇痛,四肢感到緊繃且疼痛劇烈,應該在藥方中加入半兩的遠志。

如果出現嘔吐、腹瀉,症狀類似霍亂,或是胃部遭受溼寒侵襲,風邪入腹導致緊繃且劇烈疼痛,需在藥方中加入七錢半的附子。

如果疝氣發作,在煎附子建中湯時應額外添加一茶匙蜂蜜。

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,身體虛弱、小腹緊繃疼痛、脅肋脹滿,下半身虛滿,胸中煩悶心跳加速,面色萎黃,嘴脣和口乾,體力差,呼吸短促,腰背僵硬疼痛,肌肉痠痛,行動喘息乏力,無法正常飲食,可能是因爲過度勞累或是病後未恢復,應在藥方中加入一兩半的黃芪。

如果婦女氣血虛弱,產後勞損,身體虛弱不足,腹部緊繃疼痛,呼吸微弱,小腹緊繃疼痛並牽扯到腰部和背部,時常出汗,食慾不佳,可加入一兩當歸,此方名爲當歸建中湯。產後半個月內,每天服用三次,有助於增強體質。

大建中湯,主治體內虛弱、手足冰冷、少腹抽搐疼痛,或腹部緊繃、無法進食,起身時輕微冒汗,陰部收縮,或腹部寒冷疼痛,無法承受勞累,口舌乾燥,精液自行流出,或手腳冷熱交替且感到煩躁,全身痠痛無力。此方爲補中益氣。

配方:桂心三錢、芍藥、黃芪各三錢、炙甘草、當歸、人參各一錢、生薑五錢、附子五分、半夏二錢半、大棗二枚。將藥材切碎,用水五碗煮至剩三碗,去渣後分成三份服用。

易簡杏子湯,主治咳嗽,無論外感風寒、內傷生冷,或是虛勞咯血、痰飲停滯,都能治療。

配方:人參、半夏、茯苓、細辛減半、炙甘草、官桂減半、乾薑減半、芍藥、五味子。

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加水一盞半,放入五顆去皮尖的杏仁和五片生薑,煮至剩下六分之一,去渣後服用。

如果因感冒引發,可以加入等量的麻黃;如果脾胃功能較強,可以加入等量的罌粟殼,去筋膜後搗碎,用醋浸泡炒制,每次服用時再加入一顆烏梅,煮後服用效果更佳。但如果噁心嘔吐,則不宜使用此方。對於長期咳嗽、氣虛喘急的情況,去掉杏仁,加倍使用人參,並添加與麻黃等量的芍藥,幹五味子各增加一半,此方名爲小青龍湯。

大補十全散

配方: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芍藥、地黃、肉桂、當歸、川芎,各取三五錢,用生薑和大棗加水煎煮,適合婦女虛弱使用,被稱爲十全散。主治男女各種虛弱不足、五勞七傷、飲食不進、長期疾病虛弱、潮熱、氣攻骨瘦、拘急疼痛、夜夢遺精、面色萎黃、腳膝無力、喘咳中滿、脾腎氣弱、五心煩悶等病症。

配方:肉桂、芍藥、甘草、黃芪、當歸、川芎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熟地黃(各等分)。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兩大錢,加水一盞,生薑三片,大棗兩枚,煮至七分,不限時間溫服。此方是桂芍藥甘草小建中湯。黃芪與上述三種藥物即黃芪建中湯。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四君子湯。川芎、芍藥、當歸四物湯。因爲氣血皆衰,陰陽並弱,天地得以平衡,所以命名爲十全散。

易簡胃風湯,主治成人和兒童風冷乘虛侵襲腸胃,導致水谷不化、腹瀉頻繁,以及腸胃溼毒,排泄如豆汁。

或排出血塊,日夜無度

配方:人參、茯苓、川芎、官桂、當歸、芍藥、白朮(各等分)。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二錢,加一大碗水和一百餘粒粟米同煮至七分,稍微加熱後空腹服用,兒童根據年齡適量減少劑量。如果添加熟地黃、黃芪、甘草等分,共十種藥材,稱爲十補湯。如果虛勞咳嗽,可添加五味子;如果有痰,可添加半夏;如果發熱,可添加柴胡;如果有汗,可添加牡蠣;如果虛寒,可添加附子;如果寒冷嚴重,可添加乾薑;骨蒸發熱、飲食正常的,可使用十補湯加二兩柴胡;氣短的,可添加人參;小便不利的,可添加茯苓;脈弦澀的,可添加川芎;惡寒的,可添加官桂;脈澀的,可添加當歸;腹痛的,可添加白芍藥;胃熱溼盛的,可添加白朮;血瘀色紫的,表示陳舊血液,可添加熟地黃;血鮮色紅的,表示新鮮血液,可添加生地黃;寒熱交替的,可添加柴胡;肌肉發熱的,可添加地骨皮;脈洪實痛甚的,可添加酒浸大黃;潔古云防風爲上使,黃連爲中使,地榆爲下使。

千里漿,又名水葫蘆

配方:木瓜、紫蘇葉、官桂(各半兩)、烏梅肉、赤茯苓(各一兩)。研磨成細末,用煉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,含化一丸,吞下津液。

另一方,百藥煎、烏梅肉、紫蘇葉、人參、甘草、麥冬(各等分),研磨成細末,用煉蜜製成丸藥含化。

荔枝湯,烏梅肉、甘草(各三錢)、百藥煎(一兩)、白芷(半兩)、白檀(三錢),研磨成細末,用熱水沖泡。

蜜酒

配方:好蜜(二斤)、水一碗、細曲(一斤半)、好乾酵(三兩)。先將蜜和水熬煮,去除泡沫,待完全冷卻後加入曲酵,每天攪拌三次,三天後即可成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