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自序
自序
1. 自序
醫之為學,其道博,其義深,其書浩瀚,其要不過陰陽五行而已。蓋天以陰陽五行,化生萬物。其稟於人身者,陰陽之氣,以為血氣表裡上下之體;五行之氣,以為五臟六腑之質。由是人身具足而有生焉。然陰陽錯綜,五行迭運,不能無厚薄多少之殊。故稟陰陽五行之氣厚者,血氣臟腑壯而無病;薄者,血氣臟腑怯而有病。
陽多者,火多,性急而形瘦;陰多者,濕多,性緩而形肥。陽少者,氣虛、表虛、上虛,而易於外感;陰少者,血虛、裡虛、下虛,而易於內傷。況乎人以易感、易傷之軀,徇情縱欲,不適寒溫,由是正損邪客,而陰陽臟腑愈虛愈實,或寒或熱,而百病出焉。故診病者,必先分別血氣表裡上下臟腑之分野,以知受病之所在;次察所病虛實寒熱之邪以治之。務在陰陽不偏傾,臟腑不勝負,補瀉隨宜,適其病所,使之痊安而已。
然其道自軒、岐而下,仲景詳外感於表裡陰陽,丹溪獨內傷於血氣虛實,東垣扶護中氣,河間推陳致新,錢氏分明五臟,戴人熟施三法,凡歷代方書甚眾,皆各有所長耳。故後世用歷代之方治病,或效、或不效者,由病名同、治法異,或中其長,或不中其長故也。
姑舉一病言之,設惡熱病,熱病之名同也,其治之法異,四君治血實之熱也,四物治血虛之熱也,白虎治氣實之熱也,補中治氣虛之熱也,麻黃治表熱也,承氣治裡熱也,四逆治假熱也,柴胡治真熱也,瀉青、導赤、瀉白、滋腎、瀉黃治五臟熱而各異也,各能洞燭脈證,而中其肯綮,則皆效。
其或實用虛法,虛用實法,表用里法,里用表法,真用假法,假用真法,則死生反掌之間,尚何責其效乎。昧者不悟是理,泛用古今之方,妄試疑似之病,每致夭橫者不少矣。若是者,虛竊濟生之名,實所以害人之生,亂醫之真,孔子以鄉愿亂德為德之賊,斯則醫之賊也。
暗損陰騭,神明不佑,可不謹哉!英爰自髫年,潛心斯道,上自《內經》,下至歷代聖賢書傳,及諸家名方,晝讀夜思,廢餐忘寢者三十餘載,始悟千變萬化之病態,皆不出乎陰陽五行。蓋血氣也,表裡也,上下也,虛實也,寒熱也,皆一陰陽也;五臟也,六腑也,十二經也,五運六氣也,皆一五行也。鱗集於魚,輻輳於轂,醫之能事畢矣。
是以不揣蕪陋,掇拾經傳方書,一以陰陽臟腑分病析法而類聚之。分病為門,門各定陰陽臟腑之部於其卷首而大綱著矣。析法為標,標各撮陰陽臟腑之要於其條上,而眾目彰矣。病有同其門者,立枝門以附之;法有同其標者,立細標以次之。凡經有衍文錯簡脫簡者,一以理考而釋正之。
傳失經旨,眾論矛盾者,各以經推而辨明之。庶幾諸家之同異得失,得以曲暢旁通,精粗相因,鉅細畢舉,同病異法,如指諸掌,名之曰《醫學綱目》。藏之巾笥,以便考求,使夫臨病之際,自然法度有歸,不致誤投湯劑,而害生亂醫,獲罪神明者矣。雖於軒岐心法之妙,不敢同年而語,然亦天地生物之心一助云耳。
蕭山仙居岩樓英全善撰
白話文:
[自序]
醫學這門學問,範疇廣闊,理論深奧,相關的文獻浩如煙海,但其核心不過是陰陽五行的理論。天地萬物皆由陰陽五行化育而來,體現在人身上,陰陽之氣形成了血氣、表裡、上下等生理構造;五行之氣則構成了五臟六腑的實質。由此,人的生命得以形成和維持。然而,陰陽五行之氣在人體內的分佈並非均勻,有的濃厚,有的薄弱。陰陽五行之氣濃厚者,血氣臟腑強健,不易生病;反之,則血氣臟腑較弱,容易生病。
陽氣多者,火氣旺盛,性格急躁,身形瘦削;陰氣多者,濕氣重,性格平和,身形肥胖。陽氣不足者,氣血虛弱,表裡上下都易受外邪侵襲;陰氣不足者,血液虧虛,內裡下部易受損傷。人體若處於這種易受外邪、內傷的狀態,再加上情慾縱橫、生活作息不調,就會導致正氣受損,邪氣入侵,陰陽臟腑的虛實情況更加嚴重,或寒或熱,各種疾病便會接踵而至。因此,醫生診斷病情時,必須首先辨別出血氣、表裡、上下、臟腑的區別,瞭解疾病的部位;其次,根據疾病的虛實寒熱,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。目標是保持陰陽平衡,臟腑功能正常,適時補瀉,對症下藥,使病人康復。
從黃帝、岐伯以來,醫學理論不斷發展,張仲景詳細地研究了外感病的表裡陰陽,朱丹溪專注於內傷病的血氣虛實,李杲強調中氣的保護,劉完素倡導推陳出新的療法,錢乙明確了五臟的特性,王暐熟悉並應用三法。歷代醫書眾多,各有特色。因此,後世使用這些古方治病時,效果時好時壞,往往是因為病名相同,但治療方法不同,有些適合病情,有些卻不適合。
以熱病為例,雖然病名相同,但治療方法卻各異。四君子湯適用於血實型熱病,四物湯則用於血虛型熱病,白虎湯針對氣實型熱病,補中益氣湯則用於氣虛型熱病,麻黃湯適用於表熱,大承氣湯則用於裡熱,四逆湯用於假熱,小柴胡湯用於真熱,瀉青、導赤、瀉白、滋腎、瀉黃湯分別用於不同臟腑的熱病。只要能夠準確判斷脈象和症狀,對症下藥,都能取得良好的療效。
然而,如果將實證當作虛證治療,虛證當作實證治療,表證當作裡證治療,裡證當作表證治療,真證當作假證治療,假證當作真證治療,那麼生死只在一線之間,何談療效?那些不懂醫理的人,隨意使用古今的方劑,胡亂嘗試治療疑似病症,往往導致患者早逝,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。這種行為表面上是為了救人,實際上卻在害人,混淆了醫學的本質,正如孔子所說,偽君子破壞了道德,這是道德的敵人,同樣的,這些人也是醫學的敵人。
他們的行為違背了天道,神明不會保佑,我們怎能不小心呢?我自幼年起,就潛心研究醫學,從《黃帝內經》到歷代聖賢的著作,以及各家的名方,日以繼夜地研讀思考,三十多年來廢寢忘食,終於領悟到千變萬化的病態,都離不開陰陽五行的原則。血氣、表裡、上下、虛實、寒熱,這些都是陰陽的不同表現形式;五臟、六腑、十二經絡、五運六氣,這些都是五行的不同組成部分。就像魚身上的鱗片聚集在一起,輪轂上的輻條集中一點,醫學的知識與技能就這樣集結在一起。
因此,我不敢自視甚高,將《黃帝內經》、歷代醫學典籍中的方劑,按照陰陽臟腑的分類進行整理。將疾病分門別類,每一門的開頭都明確標注陰陽臟腑的部位,這樣就能清晰地掌握大綱。將治療方法分為標題,每個標題都概括了陰陽臟腑的要點,這樣就能明確地看到細節。對於病名相同但屬於不同門類的疾病,設立分支門類加以附屬;對於治療方法相同但屬於不同標題的,則設立更細的標題來區分。對於古籍中可能存在的錯誤、混亂或遺漏,我都根據道理進行考證和修正。
對於那些失去經典原意、觀點相互矛盾的傳說,我根據經典進行推敲和辨明。這樣,歷代醫家的見解和得失得以全面呈現,精華與粗淺相輔相成,宏觀與細節兼顧,對於相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,如同指掌般清晰。我將此書命名為《醫學綱目》,收藏於書箱中,方便查找,讓醫生在面對疾病時,自然而然地遵循法度,避免盲目投藥,防止誤傷生命,違背天道,獲罪於神明。雖然我對於黃帝和岐伯的心法不敢妄言精通,但至少能為天地孕育生命的過程略盡綿薄之力。
- 蕭山仙居巖樓英全善撰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