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自序

回本書目錄

自序

1. 自序

醫之為學,其道博,其義深,其書浩瀚,其要不過陰陽五行而已。蓋天以陰陽五行,化生萬物。其稟於人身者,陰陽之氣,以為血氣表裡上下之體;五行之氣,以為五臟六腑之質。由是人身具足而有生焉。然陰陽錯綜,五行迭運,不能無厚薄多少之殊。故稟陰陽五行之氣厚者,血氣臟腑壯而無病;薄者,血氣臟腑怯而有病。

陽多者,火多,性急而形瘦;陰多者,濕多,性緩而形肥。陽少者,氣虛、表虛、上虛,而易於外感;陰少者,血虛、裡虛、下虛,而易於內傷。況乎人以易感、易傷之軀,徇情縱欲,不適寒溫,由是正損邪客,而陰陽臟腑愈虛愈實,或寒或熱,而百病出焉。故診病者,必先分別血氣表裡上下臟腑之分野,以知受病之所在;次察所病虛實寒熱之邪以治之。務在陰陽不偏傾,臟腑不勝負,補瀉隨宜,適其病所,使之痊安而已。

白話文:

醫學的學問,它的範疇廣泛,理論深奧,文獻浩瀚,但其核心要旨不過是陰陽五行。這就像天以陰陽五行化育萬物,人類身體內所承載的陰陽之氣構成了血脈與組織的基礎,五行之氣則形成了五臟六腑的結構。因此,人類的生命得以完整並得以存活。

然而,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五行的循環運轉,難免會產生不同的強度和比例差異。因此,接受陰陽五行之氣較強的人,其血液、臟腑都強壯,不易生病;反之,若陰陽之氣較弱,血液、臟腑就容易衰弱,常有疾病。

陽氣過多的人,往往火旺,性子急躁且體態細瘦;陰氣過多的人,濕氣重,性子緩慢且體態肥胖。陽氣不足的人,容易出現氣虛、表虛、上虛,易受外來病毒侵襲;陰氣不足的人,則易血虛、裡虛、下虛,易受內部傷害。

再者,人類以容易感染、受傷的身體,因放任情感與慾望,不適應寒熱環境,導致正氣損失,邪氣入侵,使陰陽、臟腑更加虛弱,或寒或熱,百病叢生。所以診斷疾病時,必須先區分血脈、表裡、上下、臟腑的界限,瞭解病因所在;其次,觀察病情的虛實、寒熱,進行對症治療。重點在於保持陰陽平衡,不偏不倚,臟腑不負荷,補益或排泄依病情調整,符合治療目標,使患者康復。

然其道自軒、岐而下,仲景詳外感於表裡陰陽,丹溪獨內傷於血氣虛實,東垣扶護中氣,河間推陳致新,錢氏分明五臟,戴人熟施三法,凡歷代方書甚眾,皆各有所長耳。故後世用歷代之方治病,或效、或不效者,由病名同、治法異,或中其長,或不中其長故也。

姑舉一病言之,設惡熱病,熱病之名同也,其治之法異,四君治血實之熱也,四物治血虛之熱也,白虎治氣實之熱也,補中治氣虛之熱也,麻黃治表熱也,承氣治裡熱也,四逆治假熱也,柴胡治真熱也,瀉青、導赤、瀉白、滋腎、瀉黃治五臟熱而各異也,各能洞燭脈證,而中其肯綮,則皆效。

白話文:

從軒轅黃帝、岐伯開始,歷代醫家各有專長,仲景著重於外感表裡陰陽,丹溪專攻內傷血氣虛實,東垣強調扶護中氣,河間倡導推陳致新,錢氏細分五臟,戴人精通三法。歷代方書繁多,各有所長。後世用這些方子治病,有的有效,有的無效,原因在於病名相同,但治法不同,可能是用到了方子的優勢,也可能沒有用對。

舉個例子來說,比如惡熱病,雖然都是熱病,但治法不同。四君湯治血實之熱,四物湯治血虛之熱,白虎湯治氣實之熱,補中益氣湯治氣虛之熱,麻黃湯治表熱,承氣湯治裡熱,四逆湯治假熱,柴胡湯治真熱,瀉青、導赤、瀉白、滋腎、瀉黃等方則針對五臟熱而各不相同。只要能夠精準辨證,對症下藥,就能藥到病除。

其或實用虛法,虛用實法,表用里法,里用表法,真用假法,假用真法,則死生反掌之間,尚何責其效乎。昧者不悟是理,泛用古今之方,妄試疑似之病,每致夭橫者不少矣。若是者,虛竊濟生之名,實所以害人之生,亂醫之真,孔子以鄉愿亂德為德之賊,斯則醫之賊也。

暗損陰騭,神明不佑,可不謹哉!英爰自髫年,潛心斯道,上自《內經》,下至歷代聖賢書傳,及諸家名方,晝讀夜思,廢餐忘寢者三十餘載,始悟千變萬化之病態,皆不出乎陰陽五行。蓋血氣也,表裡也,上下也,虛實也,寒熱也,皆一陰陽也;五臟也,六腑也,十二經也,五運六氣也,皆一五行也。鱗集於魚,輻輳於轂,醫之能事畢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用實證來治療虛症,用虛證來治療實證,用表證來治療裡證,用裡證來治療表證,用真法來治療假證,用假法來治療真證,那麼生死就在一念之間,又怎麼能怪罪醫術的效用呢?愚昧之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就胡亂套用古今的方劑,妄圖用同樣的藥方去治療相似的病症,導致許多人因此而喪命。這樣的人,表面上盜取了濟世的醫名,實際上卻是在危害人們的生命,混淆醫術的真諦。孔子說鄉願之人假裝有德行,是德行的賊,而這些人就是醫術的賊。

暗中損害陰德,神明都不會保佑,怎麼能不謹慎呢?我從小就專心鑽研醫道,從《內經》到歷代聖賢的醫書典籍,以及各家名醫的方劑,日夜苦讀思考,甚至廢寢忘食,已經三十多年了,才終於領悟到千變萬化的病症,都脫離不了陰陽五行。因為血氣、表裡、上下、虛實、寒熱,都是陰陽的變化;五臟、六腑、十二經脈、五運六氣,都是五行的運化。就像魚鱗一樣聚集在魚身上,車輪上的輻條一樣匯聚在車軸上,醫術的精髓就在於此。

是以不揣蕪陋,掇拾經傳方書,一以陰陽臟腑分病析法而類聚之。分病為門,門各定陰陽臟腑之部於其卷首而大綱著矣。析法為標,標各撮陰陽臟腑之要於其條上,而眾目彰矣。病有同其門者,立枝門以附之;法有同其標者,立細標以次之。凡經有衍文錯簡脫簡者,一以理考而釋正之。

傳失經旨,眾論矛盾者,各以經推而辨明之。庶幾諸家之同異得失,得以曲暢旁通,精粗相因,鉅細畢舉,同病異法,如指諸掌,名之曰《醫學綱目》。藏之巾笥,以便考求,使夫臨病之際,自然法度有歸,不致誤投湯劑,而害生亂醫,獲罪神明者矣。雖於軒岐心法之妙,不敢同年而語,然亦天地生物之心一助云耳。

蕭山仙居岩樓英全善撰

白話文:

因此,我雖然學識淺薄,但還是盡力收集整理經書和方書,以陰陽、臟腑分病析法為分類依據。把疾病分成不同的門類,每一門類都在卷首標明其所屬的陰陽、臟腑部位,作為綱領。把治療方法作為標題,每個標題都概括了陰陽、臟腑治療的要點,一目了然。如果疾病在門類上有相同之處,就建立分支門類以歸類;如果治療方法在標題上有相同之處,就建立細分標題以排列。凡是經書中有文字衍生、錯亂、簡略或脫漏的地方,都以道理推敲來改正。

傳承中失卻經書原本意思,或眾說紛紜、互相矛盾的地方,都以經書推論來辯明。希望能夠使各家學說的異同、得失都能夠詳盡闡述,互相貫通,精粗相依,巨細無遺,同病異法,如同指掌。我把這本書命名為《醫學綱目》,收藏在衣袋裡,方便查閱,讓醫生在臨病時,自然有法度可循,不會誤投藥方,危害病人,混淆醫術,招致神明懲罰。雖然不能與軒轅、岐伯的精妙心法相提並論,但也是天地生物之理的一份助力。

蕭山仙居岩樓英全善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