樓英

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一·陰陽臟腑部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·陰陽臟腑部 (1)

1. 卷之一·陰陽臟腑部

2. 陰陽

〔《素》〕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,萬物之綱紀,變化之父母,生殺之本始,神明之府也。治病必求於本。積陽為天,積陰為地,陰靜陽躁,陽生陰長,陽殺陰藏,陽化氣,陰成形。(《陰陽應象論》)

清陽為天,濁陰為地。地氣上為云,天氣下為雨;雨出地氣,云出天氣。故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;清陽發腠理,濁陰走五臟;清陽實四肢,濁陰歸六腑。水為陰,火為陽。陽為氣,陰為味。味歸形,形歸氣,氣歸精,精歸化。精食氣,形食味,化生精,氣生形。味傷形,氣傷精,精化為氣,氣傷於味。陰味出下竅,陽氣出上竅。(同上)

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,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上使五色修明,音聲能彰。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,味有所藏,以養五氣,氣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(《六節臟象論》)

〔《靈》〕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,以傳與肺,五臟六腑,皆以受氣,其清者為榮,濁者為衛。榮在脈中,衛在脈外。榮周不休,五十而復大會,陰陽相貫,如環無端(《榮衛生會篇》)。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,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。(《衛氣篇》)

〔《素》〕榮者,水穀之精氣也,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,故循脈上下,貫五臟,絡六腑也。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,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也,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肓膜,散於胸腹。(《痹論》)

〔《靈》〕五穀入於胃也,其糟粕、津液、宗氣,分為三隧,故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。榮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化以為血,以榮四末,內注五臟六腑,以應刻數焉。衛氣者,出其悍氣之慓疾,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。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常從足少陰之分間,行於五臟六腑。(《邪客篇》)

帝曰:榮衛之行奈何?岐伯曰:谷始入於胃,其精微者,先出於胃之兩焦,以溉五臟,別出兩行榮衛之道。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,積於胸中,名曰氣海。出於肺,循喉咽,故呼則出,吸則入。天地之精氣,其大數常出三入一,故谷不入,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。(《五味篇》)

〔丹溪〕《天地屬金說》:邵子曰:天依地,地附天,天地自相依附。《內經》曰:大氣舉地。夫自清濁肇分,天以氣運於外而攝水,地以形居於中而浮於水者也。是氣也,即天之謂也,自其無極者觀之,故曰大氣至清、至剛、至健,屬乎金者也。非至剛不能攝其水,非至健不能運行不息以舉地之重,非至清其剛健不能長久上古而不老。

或曰:子以天氣為屬金,固《周易》乾卦取象之義,何至遂以屬金言之乎?善言天者,必有證於人;善言大者,必取譬於小,願明以告我。曰:天生萬物,人為貴。人形象天,可以取譬。肺主氣,外應皮毛,《內經》謂陽為外衛,非外皮毛乎?此天之象也。其包裹骨肉臟腑於其中,此地之象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,是天地運行的規律,是萬物的綱領,是變化的根本,是生長與死亡的起源,也是精神的居所。治療疾病必須從根本著手。陽氣積聚成為天,陰氣積聚成為地,陰氣是靜止的,陽氣是躁動的,陽氣產生陰氣生長,陽氣殺滅陰氣收藏,陽氣化為氣,陰氣形成形體。

清陽之氣上升為天,濁陰之氣下降為地。地氣上升形成雲,天氣下降形成雨;雨水來自地氣,雲彩來自天氣。所以清陽之氣從上方的孔竅而出,濁陰之氣從下方的孔竅而出;清陽之氣發散於皮膚紋理,濁陰之氣運行於五臟;清陽之氣充實四肢,濁陰之氣歸於六腑。水屬於陰,火屬於陽。陽氣是氣,陰氣是味。味歸於形體,形體歸於氣,氣歸於精,精歸於變化。精吸收氣,形體吸收味,變化產生精,氣產生形體。味損害形體,氣損害精,精化為氣,氣被味所傷害。陰味從下方的孔竅而出,陽氣從上方的孔竅而出。

天給予人五種氣,地給予人五種味,五氣從鼻子進入,藏於心肺,向上使五官色彩明亮,聲音清晰。五味從口進入,藏於腸胃,味道有所儲藏,用以滋養五氣,氣和順才能產生,津液才能生成,精神自然產生。

人從食物中獲取精氣,食物進入胃,再傳遞到肺,五臟六腑都從中獲取精氣,其中清澈的部分為榮氣,渾濁的部分為衛氣。榮氣在脈管中運行,衛氣在脈管外運行。榮氣運行不止,五十週次後又會重新匯合,陰陽互相貫通,像圓環一樣沒有終點。不循經脈運行的浮動之氣為衛氣,在經脈中運行的精氣為榮氣。

榮氣是水穀的精華之氣,調和於五臟,散布於六腑,才能進入脈管,所以循著脈管上下運行,貫通五臟,聯繫六腑。衛氣是水穀的悍疾之氣,其氣快速而滑利,不能進入脈管,所以沿著皮膚內部,肌肉之間運行,熏蒸於肓膜,散布於胸腹。

食物進入胃後,其糟粕、津液、宗氣分為三條路徑,所以宗氣積聚於胸中,從喉嚨而出,貫穿心脈而進行呼吸。榮氣則從津液中分泌出來,注入脈管,化為血液,用以滋養四肢末端,對內注入五臟六腑,以此來應對時間的刻度。衛氣則散發出其快速流動的悍疾之氣,先行於四肢末端、肌肉和皮膚之間,不停地運行。白天運行於陽氣中,夜晚運行於陰氣中,常常從足少陰的部位,運行於五臟六腑。

皇帝問:榮衛之氣的運行是怎樣的?岐伯回答說:食物剛進入胃,其精微的部分,先從胃的兩個焦出去,用來灌溉五臟,分別走出兩條榮衛的道路。那些大氣團結而不運行的,積聚在胸中,叫做氣海。氣從肺部出來,沿著喉嚨咽部,所以呼氣的時候出來,吸氣的時候進去。天地精氣的運行規律,大概是呼出三次,吸入一次,所以不進食,半天就會氣衰,一天就會氣少了。

丹溪的《天地屬金說》中提到:邵子說:天依賴地,地依附天,天地互相依附。《內經》說:大氣舉起大地。自從清濁分開,天以氣在外面運行並攝取水分,地以形體居於中間並浮於水上。這氣,就是所謂的天,從其無極的角度來看,所以說大氣至清、至剛、至健,屬於金。不是至剛就不能攝取水分,不是至健就不能運行不息以舉起大地的重量,不是至清其剛健就不能長久不衰老。

有人問:你認為天氣屬於金,固然是《周易》乾卦取象的含義,為何要說它屬於金呢?善於談論天的人,必定要在人身上找到證據;善於談論大的,必定要從小的地方取譬,希望你明白地告訴我。回答說:天生養萬物,人最為尊貴。人的形象像天,可以作為比喻。肺主管氣,外應於皮毛,《內經》說陽氣為外衛,不正是外在的皮毛嗎?這就是天的象徵。而包裹骨肉臟腑於其中,這就是地的象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