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1)
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1)
1. 診法通論
〔《難》〕經言望而知之,謂之神;聞而知之,謂之聖;問而知之者,謂之工;切脈而知之者,謂之巧,何謂也?望而知之者,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。聞而知之者,聞其五音以別其病。問而知之者,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。切脈而知之者,診其寸口,視其虛實,以知其病在何臟腑也。經言以外知之曰聖,以內知之曰神,此之謂也。
〔《素》〕診法當以平旦,陰氣未動,陽氣未散,飲食未進,經脈未盛,絡脈調勻,氣脈未亂,故乃可診有過之脈。切脈動靜而視精明,察五色,觀五臟有餘不足,六腑強弱,形之衰盛,以此參伍,決死生之分。(《脈要精微論》)
白話文:
《難經》說,望診能憑藉觀察就知道病情,稱為神;聽診能憑藉聽聞就知道病情,稱為聖;問診能憑藉詢問就知道病情,稱為工;切脈能憑藉把脈就知道病情,稱為巧。這是什麼意思呢?望診是觀察病人五色變化來了解病情;聽診是聽病人發出的五種聲音來辨別病情;問診是詢問病人所喜愛的五味來了解病情發生的原因和部位;切脈是診斷寸口脈象,觀察其虛實,來判斷病症所在的臟腑。經書說,憑藉外在表現就能判斷病情稱為聖,憑藉內在變化就能判斷病情稱為神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《素問》說,診脈應該在清晨,陰氣尚未活動,陽氣尚未散開,飲食尚未進食,經脈尚未充盈,絡脈平穩,氣脈未亂,所以才能診斷出過於明顯的脈象。切脈時要觀察脈搏的動靜和精明程度,察看五色,觀察五臟的盈虧,六腑的強弱,形體的衰盛,以此參照推斷,決定生死之分。
〔丹〕:經曰:診脈之道,觀人勇怯,肌肉皮膚,能知其情,以為法也。凡人形長不及短,大不及小,肥不及瘦。人之色白不及黑,嫩不及蒼,薄不及厚。而況肥人濕多,瘦人火多,白者,肺氣虛;黑者,腎氣足,形色既殊,臟腑亦異,外證雖同,治法迥別。所以肥人責脈浮,瘦人責脈沉,躁人責脈緩,緩人責脈躁,不可一概觀之。
仲景云:肥人當沉今反浮,瘦人當浮今反沉,故責之。
〔《素》〕善診者,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;審清濁,而知部分;視喘息,聽音聲,而知所苦;觀權衡規矩,而知病所主;按尺寸,觀浮沉滑澀,而知病所生,以治無過,以診則不失。(《陰陽應象論》)
白話文:
診斷脈象的方法,要觀察人的勇氣和膽怯、肌肉和皮膚,才能了解病人的狀況,作為治療的依據。一般來說,身材高的人不如身材矮的人,身材大的人不如身材小的人,胖的人不如瘦的人。人體的膚色,白皙的不如黝黑的,嫩滑的不如粗糙的,薄弱的不如厚實的。除此之外,肥胖的人體內濕氣多,瘦弱的人體內火氣多;皮膚白的人,肺氣虛弱;皮膚黑的人,腎氣充足。由於外形和體質的不同,臟腑功能也各不相同,即使外在的症狀相同,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。因此,對於肥胖的人要觀察脈象是否浮,對於瘦弱的人要觀察脈象是否沉,對於躁動的人要觀察脈象是否緩慢,對於緩慢的人要觀察脈象是否躁動,不能一概而論。
張仲景說:肥胖的人應該脈象沉而反浮,瘦弱的人應該脈象浮而反沉,所以要特別注意。
善於診斷的人,會觀察面色、按壓脈象,首先區分陰陽;仔細分辨氣血的清濁,就知道病變的部位;觀察呼吸的急緩、聽聲音的變化,就能知道病人所受的痛苦;觀察體重、尺寸,就能知道疾病的所在;按壓身體的各個部位,觀察脈象的浮沉、滑澀,就能知道疾病的根源,從而制定出有效的治療方案,在診斷上也不至於失誤。
閉戶塞牖,系之病者,數問其情,以從其意。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(《移精變氣論》)。必審問其所始病,與今之所方病,而後各切循其脈,視其經絡浮沉,以上下逆從循之(《三部九候論》)。凡未診病者,必問嘗貴後賤,雖不中邪,病從內生,名曰脫榮。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。
五氣留連,病有所並。醫工診之,不在臟腑,不變軀形,診之而疑,不知病名,身體日減,氣虛無精,病深無氣,洒洒然時驚,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,內奪於榮,良工所失,不知病情。(《疏五過論》)
〔東垣〕百病晝則增劇,夜則安靜,是陽病有餘,乃氣病而血不病也。夜則增劇,晝則安靜,是陰病有餘,乃血病而氣不病也。晝則發熱,夜則安靜,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。晝則安靜,夜則發熱煩躁,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,名曰熱入血室。晝則發熱煩躁,夜亦發熱煩躁,是重陽無陰,當亟瀉其陽,峻補其陰。
白話文:
關起門窗,治療病人時,要多次詢問病人的情況,順應他的意願。抓住病人的精神狀態,就能治癒,失去病人的精神狀態,就會死亡。一定要詳細詢問病人最初發病的症狀和現在的病症,然後仔細把脈,觀察經絡的浮沉,從上到下,從下到上,順著經絡的走向進行診斷。凡是沒有診斷過的病人,一定要詢問他過去是否富貴,現在是否貧賤,即使沒有中邪,也會因為內在原因而生病,稱為「脫榮」。過去富有,現在貧困,稱為「失精」。
五種氣息互相影響,疾病會互相交織。醫生診斷時,不只看臟腑,也不只看外貌,如果診斷結果讓人懷疑,不知道病名,身體一天比一天消瘦,氣虛無精,病入膏肓,虛弱無力,經常驚恐不安,這是因為外在損耗了衛氣,內在損耗了營氣,良醫也可能會失誤,不知道病情的真相。
東垣說,各種疾病,白天病情加重,晚上病情減輕,屬於陽氣有餘的陽病,是氣病,而不是血病。晚上病情加重,白天病情減輕,屬於陰氣有餘的陰病,是血病,而不是氣病。白天發熱,晚上病情減輕,是陽氣旺盛,陽分有餘。白天病情減輕,晚上發熱煩躁,是陽氣下降進入陰中,稱為「熱入血室」。白天發熱煩躁,晚上也發熱煩躁,是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,應該迅速瀉去陽氣,大力補益陰氣。
夜則惡寒,晝則安靜,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。夜則安靜,晝則惡寒,是陰氣上溢於陽中也。夜則惡寒,晝亦惡寒,是重陰無陽,當急瀉其陰,峻補其陽。晝則惡寒,夜則煩躁,飲食不入,名曰陰陽交錯者死矣。
〔丹〕肺主氣,其脈居右寸,脾胃命門三焦,各以氣為變化運用,故皆附焉。心主血,其脈居左寸,肝、膽、腎、膀胱,皆精血之隧道管庫,故皆附焉。男以氣成胎,則氣為之主。女挾血成胎,則血為之主。男子病,右脈充於左者,有胃氣也,病雖重可治。女子病,左脈充於右者,有胃氣也,病雖重可治。反此者,虛之甚也。
〔《素》〕脈有陰陽,知陽者,知陰;知陰者,知陽。凡陽有五,五五二十五陽。所謂陰者,真藏也,見則為敗,敗必死也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別於陽者,知病處也。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三陽在頭,三陰在手,所謂一也。別於陽者,知病忌時,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(《陰陽別論》。
白話文:
晚上發冷,白天安靜,說明陰血過於旺盛,聚集在陰分。晚上安靜,白天發冷,說明陰氣上溢,侵入陽分。晚上發冷,白天也發冷,說明陰氣過重,陽氣不足,需要趕快瀉去陰氣,並大力補益陽氣。白天發冷,晚上煩躁,食慾不振,叫做陰陽交錯,這種情況是會致命的。
肺主氣,其脈位於右手寸關尺三寸部位,脾胃命門三焦,都依靠氣的運化,因此脈象都與之相關。心主血,其脈位於左手寸關尺三寸部位,肝、膽、腎、膀胱,都是精血的通道和儲藏庫,因此脈象也與之相關。男性以氣成胎,所以氣為男性之主。女性以血成胎,所以血為女性之主。男性生病,右手脈象充盈於左手者,說明有胃氣,即使病情嚴重,也能治癒。女性生病,左手脈象充盈於右手者,說明有胃氣,即使病情嚴重,也能治癒。反之,則說明身體虛弱到了極點。
脈象有陰陽之分,了解陽脈,就能了解陰脈;了解陰脈,就能了解陽脈。陽脈共有五種,五五二十五,稱為二十五陽。所謂陰脈,指的是真陰,隱藏於體內,一旦顯露,就意味著衰敗,衰敗必死。所謂陽脈,指的是胃脘之陽。通過陽脈的變化,可以判斷病變的位置。通過陰脈的變化,可以預知病人的生死期限。三陽經脈在頭部,三陰經脈在手部,這是一體兩面的關係。通過陽脈的變化,可以判斷忌諱的時機,通過陰脈的變化,可以預知病人的生死期限。
王注曰:頭謂人迎脈,在結喉兩傍一寸五分,手謂氣口脈,在手魚際之後一寸,兩者相應,俱往俱來,若引繩小大齊等者曰平人,故言「所謂一也」)。別於陽者,知病從來。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(《玉機真藏論》)
〔《靈》〕氣口候陰,人迎候陽。(《四時氣論》)
〔《素》〕謹熟陰陽,無與眾謀。所謂陰陽者,去者為陰,至者為陽,靜者為陰,動者為陽,遲者為陰,數者為陽。(《陰陽別論》)
諸浮不躁者皆在陽,則為熱,其有躁者在手。但浮不躁則病在足陽脈之中,其有躁者病在手陽脈之中。)諸細而沉者皆在陰,則為骨痛,其有靜者在足。(《脈要精微論》。沉細而躁者病生於手陰脈之中,靜者病生於足陰脈之中也。
白話文:
王注說,頭部的脈搏叫做人迎脈,位於喉結兩邊各一寸五分處;手部的脈搏叫做氣口脈,位於手魚際之後一寸處。這兩個脈搏相互呼應,一起出現,一起消失,如果脈搏像拉緊的繩子一樣,大小一致,就表示身體健康,這就是「所謂一也」。根據脈搏的變化,可以分辨出病氣來源於陽氣還是陰氣。從陰氣的變化,可以推測病人的生死期限。
《靈樞》中提到,氣口脈反映陰氣的狀態,人迎脈反映陽氣的狀態。
《素問》中指出,要仔細觀察陰陽的變化,不要與別人商量。所謂陰陽,就是離開的為陰,到達的為陽;靜止的為陰,運動的為陽;緩慢的為陰,快速的為陽。
浮脈但不躁動的,都屬於陽氣,代表身體發熱,如果躁動的,則病氣在手陽脈。浮脈但不躁動的,病氣在足陽脈,如果躁動的,則病氣在手陽脈。細脈而沉的,都屬於陰氣,代表骨頭疼痛,如果靜止的,則病氣在足。沉細而躁動的,病氣在手陰脈,靜止的則病氣在足陰脈。
〔《脈經》〕〔無擇〕:浮脈按之不足,舉之有餘。沉脈舉之不足,按之有餘。遲脈呼吸三至,去來極遲。數脈去來促急。(一息六七至。)虛脈遲大而軟,按之不足,指下豁豁然空。實脈大而長,微強,按之隱指愊愊然(一曰舉按有力)。緩脈去來亦遲,小駃於遲(一曰浮大而軟)。
緊脈數如切繩狀(一曰如轉索之無常)。洪脈極大在指下。細脈小甚,似無而有。滑脈往來前卻,流利展轉,替替然與數相似(一曰漉漉如欲脫。仲景云:翕奄沉為滑,沉為純陰,翕為正陽,陰陽和合故名曰滑。許學士云:仲景此三字論滑脈是也。翕,合也,言張而復合也。
白話文:
浮脈按下去感覺不到,向上提起來卻有餘力。沉脈向上提起來感覺不到,按下去卻有餘力。遲脈一呼吸時間只有三下脈搏,來回速度極慢。數脈來回速度快而急促,一呼吸時間有六七下脈搏。虛脈脈搏慢而大,而且柔軟,按下去感覺不到,手指下空空蕩蕩。實脈脈搏大而長,稍微有力,按下去感覺手指被撐住。緩脈來回速度也慢,比遲脈稍微快一點,脈搏浮大而軟。
緊脈像切繩子一樣,脈搏頻率不穩定。洪脈脈搏很大,感覺在手指下。細脈脈搏很小,幾乎感覺不到。滑脈來回速度快,流利轉動,脈搏頻率快,與數脈相似。
奄沉,言忽降而下也。方翕而合,俄降而下,奄謂奄忽之間,仲景論滑脈可謂諦矣)。澀脈細而遲,往來難且散,或一止復來(一曰短而止,《脈訣》云:如刀刮竹痕。陳無擇云:如雨沾沙)。弦脈舉之無有,按之如弓弦狀(弦而不大為弦,弦而大為革)。革脈有似沉伏,實大而長,微弦(陳無擇云:如按鼓皮。
仲景云:弦而大)。軟脈極軟而浮細(軟,一作濡)。弱脈極軟而沉細,按之欲絕指下。結脈往來緩,時一止復來(仲景云:脈來動而中止,更來小數,中有還者反動,名曰結,陰也。脈來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名曰代,陰也,得此脈難治)。促脈來去數,時一止復來。
白話文:
奄沉是指脈象突然下降,如同迅速往下沉。脈象忽而收縮,忽而下降,形容速度之快,張仲景對滑脈的描述可謂精準。澀脈細小而遲緩,脈象來回難以順暢,有時還會停頓一下再出現,就像刀刮竹痕,或是雨水沾濕沙土。弦脈摸起來沒有彈性,按下去就像弓弦一樣。革脈則像沉在下面,脈象堅實粗大,略微帶點弦。軟脈非常柔軟細小,摸起來幾乎感覺不到。弱脈則柔軟細小,而且沉在下面,按下去手指幾乎要被壓下去。結脈跳動緩慢,有時停頓一下再出現。促脈則跳動頻繁,有時也會停頓一下再出現。
芤脈浮大而軟,按之中央空,兩邊實。微脈極細而軟,或時欲絕,若有若無。動脈見於關上,無頭尾,大如豆,厥厥然動搖。伏脈,極重指按之,著骨乃得。散脈大而散,散者氣實血虛,有表無里。代脈來數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(脈結者生,代者死)。
上陰陽相反脈狀者,以王氏經文之脈形狀移置。如陳氏《三因》云:脈偶也。蓋浮沉相反,浮主表病屬陽,沉主裡病屬陰也。遲數相反,遲主寒並病及陽氣虛,數主熱並病及血虛也。虛實相反,虛主血氣虛,實主血氣實也。洪細相反,洪主血氣多,細主血氣少也。滑澀相反,滑主血實氣虛,澀主氣實血虛也。
白話文:
脈搏浮大而軟,按壓中間空虛,兩側卻實。微脈極細而軟,時常欲斷,若有若無。動脈出現在關上,沒有頭尾,大小如豆,微微顫動。伏脈極深,必須用力按壓,直到觸及骨頭才感覺得到。散脈大而散亂,散者氣實血虛,有表症而無裡症。代脈來去匆匆,不能持續,然後又再次跳動(脈結者生,代者死)。
上述這些脈象,都是陰陽相反的表現。根據王氏經文,將脈象對應到相應的病症。例如陳氏《三因》中記載:脈象偶也,指的是浮沉相反,浮主表症屬於陽,沉主裡症屬於陰。遲數相反,遲主寒症並病及陽氣虛,數主熱症並病及血虛。虛實相反,虛主血氣虛,實主血氣實。洪細相反,洪主血氣多,細主血氣少。滑澀相反,滑主血實氣虛,澀主氣實血虛。
緩緊相反,熱主緩縱,寒主緊縮也。強革與濡弱相反,強革主虛寒,濡弱主虛熱,與緩緊同法推也。結促相反,結主陰盛,促主陽盛也。浮、數、實、緊、洪、滑、強、革、芤、散屬陽,沉、遲、虛、緩、細、澀、軟、弱、結、微、動、伏、代屬陰,後賢因別陽脈為七表,陰脈為八里也。
浮與芤相類,弦與緊相類,滑與數相類,革與實相類,沉與伏相類,微與澀相類,軟與弱相類,緩與遲相類。
〔海藏〕氣證則飲水,血證不飲水。氣病則麻,血病則痛。無陽則厥,無陰則嘔。陰證身靜重語無聲,氣難布息,目睛不了了,鼻中呼不出,吸不入,往來口與鼻中氣冷,水漿不入,大小便不禁而止,惡寒有如刀刮。陽證身動輕語有聲,目睛了了,鼻中呼吸出入,能往能來,口與鼻中氣皆熱。
白話文:
緩和與緊縮相反,熱性導致鬆弛,寒性導致收縮。強健與軟弱相反,強健代表虛寒,軟弱代表虛熱,與緩和緊縮的推論方式相同。結實與促迫相反,結實代表陰氣盛,促迫代表陽氣盛。浮、數、實、緊、洪、滑、強、革、芤、散屬陽,沉、遲、虛、緩、細、澀、軟、弱、結、微、動、伏、代屬陰,後世的醫家因此將陽脈分為七表,將陰脈分為八里。
浮脈與芤脈相似,弦脈與緊脈相似,滑脈與數脈相似,革脈與實脈相似,沉脈與伏脈相似,微脈與澀脈相似,軟脈與弱脈相似,緩脈與遲脈相似。
氣證需要喝水,血證不需要喝水。氣病會麻痺,血病會疼痛。沒有陽氣就會厥逆,沒有陰氣就會嘔吐。陰證表現為身體靜止、說話聲音低沉、呼吸困難、眼睛無神、鼻塞不通、呼吸冷氣、口鼻溫度低、無法喝水、大小便失禁、怕冷如刀割。陽證表現為身體活動、說話聲音洪亮、眼睛有神、鼻孔呼吸順暢、口鼻溫度高。
〔《診》〕兩手脈浮之俱有陽,沉之俱有陰,陰陽皆實盛者,此為沖、督之脈也。沖、督之脈者,十二經之道路也,沖督用事,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,其人皆苦恍惚狂癡,不者必當猶豫有兩心也。兩手陽脈浮而細微綿綿,不可知俱有,陰脈亦復細微綿綿,此為陰蹺、陽蹺之脈也,此家曾有病鬼魅風,死苦恍惚,亡人為禍也。尺寸脈俱浮,直上直下,此為督脈,腰背強痛,不得俯仰,大人癲病,小兒風癇疾。
尺寸脈俱牢(一作「芤」)。直上直下,此為衝脈,胸中有寒疝也。
〔《難》〕奇經之為病,何如?然,陽維維於陽,陰維維於陰,陰陽不能自相維,則悵然失志,溶溶不能自收持。陰蹺為病,陽緩而陰急。陽蹺為病,陰緩而陽急。沖之為病,逆氣而裡急。督之為病,脊強而厥(《素問》作「脊強反折」)。任之為病,其內苦結,男子為七疝,女子為瘕聚。
白話文:
兩手脈搏浮起皆屬陽氣旺盛,沉下去皆屬陰氣旺盛,陰陽都充實飽滿,這是沖脈和督脈。沖脈和督脈是十二經脈的通道,當它們主導時,十二經脈就不再匯聚到寸口脈,這時的人會感到恍惚癲狂,不然也會猶豫不決,心神不定。兩手陽脈浮起細小而綿軟,幾乎無法感知,陰脈也同樣細小綿軟,這是陰蹺脈和陽蹺脈,這種人曾經遭受鬼魅風寒之疾,死後會變成厲鬼,作祟害人。寸口脈和尺脈都浮起,直上直下,這是督脈,會導致腰背疼痛,無法彎腰或仰頭,成人會患癲病,小孩會患風癇。
寸口脈和尺脈都緊實或浮起,直上直下,這是沖脈,會導致胸部寒疝。
奇經脈發生病變,會有什麼情況?當陽維脈失調時,陽氣不足,當陰維脈失調時,陰氣不足,陰陽不能互相調和,就會感到失落無助,精神萎靡,難以控制自己。陰蹺脈病變,陽氣緩弱,陰氣急迫。陽蹺脈病變,陰氣緩弱,陽氣急迫。沖脈病變,逆氣上衝,腸胃急痛。督脈病變,脊背僵硬,甚至反折。任脈病變,腹部內部會感到緊結,男性會患七疝,女性會患瘕聚。
帶之為病,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。陽維為病,苦寒熱。陰維為病,苦心痛。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。(《二十九難》)
〔丹〕陽滯於陰,陰滯於陽論《精要》云:陽滯於陰,脈浮、洪、弦、數。陰滯於陽,脈沉、細、弱、澀。陽滯以寒治之,陰滯以熱治之。竊詳其意,陽滯陰滯,當作熱滯寒滯,求之寒熱,固可作陰陽論,能於陰於陽分明,是於氣血,他無可言也。熱滯於氣固矣,獨無寒滯耶。
寒滯於血固矣,獨無熱滯耶。何寒不能傷氣,何熱不能傷血耶。以愚觀之,氣為陽,行脈外;血為陰,行脈內。相併分派,周流循環,一身無停止,謂之脈。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呼吸定息,脈共得六寸,一身通七尺五寸,行得八百一十丈。得熱則行速,為太過;得寒則行遲,為不及。
白話文:
帶脈生病,肚子脹滿、腰部酸軟無力,像是坐在水裡一樣。陽維脈生病,會感到又冷又熱。陰維脈生病,會感到心痛。這些都是奇經八脈生病的表現。
陽氣停滯在陰分,陰氣停滯在陽分。《精要》裡說:陽氣停滯在陰分,脈象浮、洪、弦、數;陰氣停滯在陽分,脈象沉、細、弱、澀。陽氣停滯要用寒涼的方法治療,陰氣停滯要用溫熱的方法治療。我仔細研究這個意思,陽氣停滯和陰氣停滯,應該理解為熱氣停滯和寒氣停滯。從寒熱的角度來看,就可以理解為陰陽。能夠區分陰陽,就能明白氣血的運行,其他就沒有什麼可說的了。熱氣停滯在氣分,難道沒有寒氣停滯嗎?寒氣停滯在血分,難道沒有熱氣停滯嗎?為什麼寒氣不能傷氣,熱氣不能傷血呢?我認為,氣是陽,在脈絡外運行;血是陰,在脈絡內運行。氣血相互結合,分佈到全身,周流循環,無時無刻不在運行,這就是脈絡。每次呼吸,脈絡運行三寸,每次吸氣,脈絡運行三寸,一次呼吸結束,脈絡運行六寸,全身七尺五寸,共運行八百一十丈。遇到熱氣就運行速度快,屬於太過;遇到寒氣就運行速度慢,屬於不及。
五味之偏,七情之過,氣為疑滯,津液稠厚,積而久之,為飲為痰,滲入脈內,血為所亂,因而凝濁,運行泣沍,或為沸騰,此陰滯於陽也,正是血滯於氣也。氣病矣,或以藥助邪,病上生病,血病日增,溢出脈外,隧道隘塞,升降有妨,運化失令,此陽滯於陰也,正是氣滯於血也。病分寒熱者,當是稟受之索偏,虛邪之雜合,豈可專以陽為熱陰為寒耶。
浮洪弦數,氣病之脈也,豈可遽作熱論。沉細弱澀,血病之脈也,豈可遽作寒論。此萬病之根本,豈止疥癬瘡瘍癰疽而已,幸相評其是否(沍,胡故切,閉塞也)。
〔《素》〕寸口脈沉而堅者,曰病在中;寸口脈浮而盛者,曰病在外(《平人氣象論》。下同。海藏云:脈浮為表。浮之實大,沉之損小,是為表也。浮之實大,沉之亦然,即非表也,邪已入深矣)。脈盛滑堅者,病在外;脈小實而堅者,病在內。
白話文:
飲食偏頗,情緒失控,導致氣機阻塞,津液黏稠,久而久之形成痰飲,滲入血管,擾亂血液,使血液凝滯,流通不暢,甚至沸騰,這是陰氣阻滯陽氣,也就是血液阻滯氣機。氣機病了,如果再用藥物助長邪氣,病上加病,血症日益嚴重,溢出血管,血管通道阻塞,氣血升降失調,運化失常,這是陽氣阻滯陰氣,也就是氣機阻滯血液。疾病分為寒熱,應是先天禀赋的不同,再加上外邪入侵的混合影響,怎麼能單純地把陽氣當作熱,陰氣當作寒呢?
浮洪弦數的脈象,是氣機病變的表現,不能一概而論為熱症;沉細弱澀的脈象,是血症病變的表現,也不能一概而論為寒症。這是萬病的根源,絕不僅僅是疥癬瘡瘍癰疽而已,務必仔細評估其病因。
寸口脈沉而堅者,說明病在內;寸口脈浮而盛者,說明病在外。脈盛滑堅者,病在外;脈小實而堅者,病在內。
〔《靈》〕氣口主中,人迎主外(《禁服篇》)。人迎盛堅者,傷於寒;氣口盛堅者,傷於食。(《五色篇》)
上氣口脈謂兩手掌後手太陰之脈也,人迎脈謂挾喉兩傍足陽明之脈也。
〔海〕:辨內外傷,傷風鼻中氣出粗,合口不開,肺氣通乎天地;傷食口無味,津液不納,鼻息氣勻,脾氣通乎地也。外傷一身盡熱,先太陽也,從外而之內者,先無形也。內傷手足不和,兩脅俱熱,先少陽也,從內之外者,先有形也。內外俱傷,人迎氣口俱盛,或舉按皆實大,表發熱而惡寒,腹不和而口渴,此內外兩傷也。
凡診則先捫手心手背,手心熱則內傷,手背熱則外傷,次以脈別之。
白話文:
《靈樞》中提到,氣口主內,人迎主外。人迎脈強硬者,是受寒所傷;氣口脈強硬者,是傷於飲食。《黃帝內經》中也提到,上氣口脈位於兩手掌後手太陰經脈,人迎脈位於喉嚨兩側足陽明經脈。
海氏解釋了內外傷的辨別方法:外傷風寒,鼻腔會排出粗重的氣息,嘴巴閉合不開,這是肺氣與天地相通;傷食則口中無味,津液難以吞嚥,呼吸平穩,這是脾氣與地相通。外傷會使全身發熱,先從太陽經開始,由外向內,先影響無形之氣。內傷則手足不協調,兩脅發熱,先從少陽經開始,由內向外,先影響有形之體。內外皆傷,人迎脈和氣口脈都強盛,按壓時都堅實而有力,表證表現為發熱惡寒,腹痛口渴,這就是內外兩傷的表現。
診脈時,首先要觸摸手心和手背,手心發熱是內傷,手背發熱是外傷,再根據脈象來進一步判斷。
〔《難》〕脈有三部九候,各有所主之。然,三部者,寸、關、尺也。九候者,浮、中、沉也。上部法天,主胸以上至頭有疾;中部法人,主膈下至臍上有疾;下部法地,主臍以下至足有疾。宜審刺之。(《十八難》)
〔《活人》〕凡初下指,先以中指端按得關位,掌後高骨為關,乃齊下前後二指,為三部脈,前指寸口也,後指尺部也。若人臂長乃疏下指,臂短則密下指。若先診寸口,浮按消息之,次中按消息之,次重按消息之,次上竟消息之,次下竟消息之,次推指外消息之,次推指內消息之。
凡診脈以氣息平定方下指,以一呼一吸為一息,其一息之間,脈息四至或五至,不大不小,與所屬部分四時相應者為平和脈矣。過則為至,不及則為損,損至之脈,《難經》詳言之矣。
白話文:
《難經》記載,脈象有三部九候,每種都对应着不同的部位。三部指的是寸、關、尺;九候指的是浮、中、沉。上部对应着天,主要掌管胸部以上至头部疾病;中部对应着人,主要掌管膈肌以下至肚脐以上疾病;下部对应着地,主要掌管肚脐以下至足部疾病。诊脉时,应仔细判断病症所在部位,然后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针灸。
《活人》中提到,诊脉时,首先用中指指尖按住关脉的位置,手腕后侧凸起的高骨即为关脉,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并排放在关脉两侧,三根手指分别对应寸、关、尺三部脉。食指对应寸口脉,无名指对应尺部脉。如果患者手臂较长,就将手指放置得稍微宽松一些,手臂较短则将手指放置得稍微紧密一些。诊脉时,首先轻浮按脉,观察脉象变化,然后依次中按、重按、上按、下按、外推、内推,仔细观察脉象变化。
诊脉时,要等患者呼吸平稳后才开始下指,以一呼一吸为一息,在一次呼吸的时间内,脉搏跳动四至五次,不快不慢,与所属的脏腑和季节相对应,则为平和脉。脉搏跳动过快则称为至脉,跳动过慢则称为损脉,关于损至脉,《难经》中已有详细的解释。
仲景曰:吸而微數,其病在中焦實也,當下之即愈,虛者不治。在上焦者,其吸促;在下焦者,其吸遠,此皆難治,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。
〔《素》〕五臟不平,六腑閉塞之所生也。(《通評虛實論》)
〔《難》〕何以別知臟腑之病也?然,數者腑也,遲者臟也,數則為熱,遲則為寒。諸陽為熱,諸陰為寒。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(《九難》)。病有欲得溫者,有欲得寒者,有欲得見人者,有不欲得見人者,而各不同,其病在何臟腑?然,病欲得寒而欲得見人者,病在腑也。病欲得溫而不欲得見人者,病在臟也。
何以言之?腑者陽,陽病欲得寒,又欲見人。臟者陰,陰病欲得溫,又欲閉戶獨處,惡聞人聲。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(《五十一難》)。臟腑發病,根本等不?然,不等也。奈何?然,臟病者,止而不移,其病不離其處。腑病者,彷彿賁響,上下行流,居處無常。(《五十二難》)
白話文:
張仲景說:呼吸時吸氣微弱而次數少,病症在中焦積實,應該馬上瀉下,就能痊癒,虛寒體質則無法治癒。若病症在上焦,則吸氣急促;若病症在下焦,則吸氣緩慢,這兩種情況都難以治癒。呼吸時起伏不定,搖搖晃晃,則無法治癒。
《素問》中提到:五臟失調、六腑阻塞,就會導致疾病。
《難經》中說:如何區分臟腑的疾病呢?呼吸急促者為腑,呼吸緩慢者為臟;呼吸急促屬於熱證,呼吸緩慢屬於寒證。所有陽經屬熱,所有陰經屬寒。因此,可以藉此區分臟腑的疾病。
有些疾病患者想要溫暖,有些則想要寒冷,有些喜歡見人,有些則不喜歡見人,各不相同,疾病究竟在何處呢?若患者想冷又想見人,病症在腑;若患者想溫卻不願見人,病症在臟。
為何如此呢?腑屬陽,陽病喜歡寒冷,也喜歡見人。臟屬陰,陰病喜歡溫暖,也喜歡獨自關起門窗,厭惡聽到人聲。因此可以藉此區分臟腑的疾病。
臟腑發病,根源是否相同呢?不相同。為何呢?臟病靜止不動,疾病不會離開原位。腑病則像鼓聲一樣,上下奔走流動,無固定位置。
〔《素》〕帝曰:夫百病之生也,皆生於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以之化之變也。經言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,余錫以方士,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,余欲令要道必行,桴鼓相應,猶拔刺雪汙,功巧神聖,可得聞乎?岐伯曰:審察病機,無失氣宜,此之謂也。帝曰:願聞病機何如?岐伯曰: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
諸寒收引,皆屬於腎,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。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諸熱瞀瘈,皆屬於火。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。諸厥固泄,皆屬於下。諸痿喘嘔,皆屬於上。諸禁鼓慄,如喪神守,皆屬於火。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。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。諸躁狂越,皆屬於火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各種疾病的產生,都是因為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這些因素變化造成的。經書上說,身體虛弱就應該補充,身體過盛就應該瀉掉。我給你們派了醫術高超的醫生,但他們治病還不能完全治癒,我想讓醫術精華真正流傳下去,讓醫治效果立竿見影,就像拔掉刺、去除污垢一樣,醫術精妙,神聖莫測,您能教我嗎?岐伯說:仔細觀察疾病的機理,不要違背氣候的變化,這就是關鍵。黃帝說:我很想了解疾病的機理,究竟是什麼?岐伯說:所有風引起的頭昏眼花,都屬於肝。
所有寒氣引起的收縮疼痛,都屬於腎。所有氣機鬱結不通的,都屬於肺。所有濕氣引起的腫脹滿溢,都屬於脾。所有熱氣引起的昏迷抽搐,都屬於火。所有疼痛、瘙癢、瘡傷,都屬於心。所有厥逆、腹瀉,都屬於下焦。所有痿弱、喘息、嘔吐,都屬於上焦。所有禁不住顫抖,像失魂落魄的,都屬於火。所有痙攣、脖子僵硬的,都屬於濕。所有逆氣上衝的,都屬於火。所有腹部脹大,都屬於熱。所有躁狂失常的,都屬於火。
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諸病有聲,鼓之如鼓,皆屬於熱。諸病胕腫,疼酸驚駭,皆屬於火。諸轉反戾,水液混濁,皆屬於熱。諸病水液,澄徹清冷,皆屬於寒。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故《大要》曰: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,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,必先五勝,疏其血氣,令其調達,而致和平,此之謂也。(《至真要大論》)
上病機一十九條,實察病之要旨。而「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」一十六字,乃答篇首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之旨,而總結病機一十九條之義,又其要旨中之要旨也。河間《原病式》但用病機一十九條立言,而遺此一十六字,猶有舟,無操舟之工;有兵,無將兵之帥,不免臨病之際,湯劑誤投,致人夭折。今負僣逾,引經傳之旨,證其得失,其補大矣。
白話文:
各種強直暴烈的病症,都屬於風邪。所有發出聲音的病症,敲擊身體就像敲鼓一樣,都屬於熱邪。所有肢體腫脹、疼痛酸麻、驚恐不安的病症,都屬於火邪。各種轉移反復、水液混濁的病症,都屬於熱邪。所有水液澄澈清涼的病症,都屬於寒邪。各種嘔吐酸腐、暴瀉下迫的病症,都屬於熱邪。《大要》中說:要謹慎觀察病症的機理,各司其職,有則去之,無則求之,盛則責之,虛則責之,必須先掌握五勝,疏通血氣,使其調和暢達,才能達到平和狀態,這就是醫治疾病的道理。
上述十九條病機,是觀察疾病的要旨。其中「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」十六字,是對文章開頭「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」的解釋,總結了十九條病機的意義,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。河間的《原病式》只用十九條病機立論,卻遺漏了這十六字,就好比有了船卻沒有划船的人,有了兵卻沒有統兵的將領,在治療疾病時很容易用錯藥物,導致患者死亡。如今我大膽地引用經傳的道理,來證明其得失,這補救之功很大。
夫諸風病,皆屬於肝也。風木盛,則肝太過,而病化風,如木太過,發生之紀,病掉眩之類,俗謂之陽痓、急驚等病,治以涼劑是也。燥金勝,則肝為邪攻而病亦化風,如陽明司天,燥氣下臨,病掉振之類,俗謂之陰痓、慢驚等病,治以溫劑是也。諸火熱病,皆屬於心也,熱甚,則心太過,而病化火熱,如歲火太過,病譫妄狂越之類,俗謂之陽躁譫語等病,治以攻劑是也。
寒水勝,則心為邪攻,而病亦化火熱,如歲水太過,病躁悸煩心譫妄之類,俗謂之陰躁鄭聲等病,治以補劑是也。諸濕病皆屬於脾也,濕土甚,則脾太過,而病化濕,如濕勝則濡泄之類,仲景用五苓等劑去濕是也。風木勝,則脾為邪攻,而病亦化濕,如歲木太過,病飧泄之類,錢氏用宣風等劑去風是也。
白話文:
所有風病都是屬於肝的。風木過盛,就會導致肝氣過旺,而出現風病,就像樹木過於茂盛,就會產生掉眩等病症,民間俗稱陽痓、急驚等病,治療要用涼性的藥物。燥金過盛,就會導致肝氣受到邪氣侵犯,而出現風病,就像陽明司天時,燥氣下降,就會出現掉振等病症,民間俗稱陰痓、慢驚等病,治療要用溫性的藥物。
所有火熱病都是屬於心的。熱氣過盛,就會導致心氣過旺,而出現火熱病,就像季節的火氣過盛,就會產生譫妄狂越等病症,民間俗稱陽躁譫語等病,治療要用攻邪的藥物。寒水過盛,就會導致心氣受到邪氣侵犯,而出現火熱病,就像季節的水氣過盛,就會產生躁悸煩心譫妄等病症,民間俗稱陰躁鄭聲等病,治療要用補益的藥物。
所有濕病都是屬於脾的。濕氣過盛,就會導致脾氣過旺,而出現濕病,就像濕氣過盛就會導致濡泄等病症,仲景用五苓等藥物去濕。風木過盛,就會導致脾氣受到邪氣侵犯,而出現濕病,就像季節的木氣過盛,就會產生飧泄等病症,錢氏用宣風等藥物去風。
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也,燥金甚,則肺太過,而病化膹郁,如歲金太過,甚則喘咳之類,東垣謂之寒喘,治以熱劑是也。火熱勝,則肺為邪攻,而病亦化膹郁,如歲火太過,病咳喘之類,東垣謂之熱喘,治以寒劑是也。諸寒病皆屬於腎也,寒水甚,則腎太過,而病化寒,如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之類,仲景用烏頭湯等劑是也。
濕土氣勝,腎為邪攻,而病亦化寒,如濕氣變物,病筋脈不利之類,東垣用復煎散、健步丸等劑是也。其在太過而化之病為盛,盛者真氣也,其在受攻而化之病為虛,虛者假氣也。故有其病化者,恐其氣之假,故有者亦必求之無,其病化者恐其邪隱於中,如寒勝化火之類,故無者亦必求之。
白話文:
所有氣機鬱結,都屬於肺的範疇。燥金過盛,則肺氣過於旺盛,容易導致病症演變成氣鬱,就像一年中金氣過盛,就會出現喘咳等症狀,東垣稱為寒喘,治療要用溫熱的藥物。火熱過盛,則肺被邪氣侵襲,也會導致氣鬱,就像一年中火氣過盛,就會出現咳嗽喘息等症狀,東垣稱為熱喘,治療要用寒涼的藥物。所有寒症都屬於腎的範疇。寒水過盛,則腎氣過於旺盛,容易導致病症演變成寒症,就像太陽到達最南端時,就會出現肢體不靈活等症狀,仲景用烏頭湯等藥物治療。
濕土氣過盛,腎被邪氣侵襲,也會導致寒症,就像濕氣變化的物質,就會出現筋脈不靈活等症狀,東垣用復煎散、健步丸等藥物治療。病症因氣盛而轉化的,屬於真氣旺盛,病症因邪氣侵襲而轉化的,屬於虛氣不足。所以,遇到氣鬱的病症,要擔心氣虛,有氣鬱的病症,也要探查是否有氣虛。遇到寒症,要擔心邪氣隱藏在體內,就像寒氣過盛會轉化成火熱一樣,所以沒有寒症也要探查是否有寒邪。
其病之化似盛者,恐其盛之未的,故盛者亦必責之,其病之化似虛者,恐其虛之未真,故虛者亦必責之。凡一十九條病機,皆用此一十六字為法求之,庶幾補瀉不瘥也。今河間損此一十六字,但以病化有者為盛,無者為虛,而不復究其假者虛者為未備,此實智者之一失也。
〔《素》〕五氣所病,心為噫,肺為咳,肝為語,脾為吞,腎為欠為嚏,胃為氣逆為噦為恐,大腸小腸為泄,下焦溢為水,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,膽為怒,是為五病。(《宣明五氣論》)
色味當五臟,白當肺辛,赤當心苦,青當肝酸,黃當脾甘,黑當腎咸。故白當皮,赤當脈,青當筋,黃當肉,黑當骨。(《五臟生成篇》)
白話文:
疾病的變化看似很嚴重,但要擔心它是否真的嚴重,所以即使看起來很嚴重也要治療;疾病的變化看似虛弱,但要擔心它是否真的虛弱,所以即使看起來很虛弱也要治療。所有十九條病機,都可以用這十六字法則來探究,才能避免補瀉失誤。如今河間學派省略了這十六字,只以病變有為盛,無為虛,卻不再探究虛弱的假象是否只是未完全顯現,這确实是智者的一大失誤。
五氣所致的疾病,心臟表現為打嗝,肺表現為咳嗽,肝表現為說話困難,脾表現為吞咽困難,腎表現為打哈欠、打噴嚏,胃表現為氣逆、嘔吐、恐懼,大腸和小腸表現為腹泻,下焦溢出表現為水腫,膀胱功能障礙表現為小便不利,無法控制大小便表現為遺尿,膽囊表現為憤怒,這就是五氣所致的五種病症。
顏色和味道对应五脏,白色对应肺,辛味;红色对应心,苦味;青色对应肝,酸味;黄色对应脾,甜味;黑色对应肾,咸味。所以,白色对应皮肤,红色对应血管,青色对应筋,黄色对应肌肉,黑色对应骨骼。
〔《靈》〕目赤色者病在心,白在肺,青在肝,黃在脾,黑在腎,黃色不可名者,病在胸中。(《論疾診尺篇》)
〔《素》〕五脈應象,肝為弦,心脈鉤(《難經》改鉤作大),脾脈代(《難經》改代作緩),肺脈毛(《難經》改毛作澀),腎脈石(《難經》改石作沉)。
〔《靈》〕色青者,其脈弦也。赤者,其脈鉤也。黃者,其脈代也。白者,其脈毛。黑者,其脈石。見其色而不得其脈,反得相勝之脈,則死矣。得其相生之脈,則病已矣。(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)
〔《難》〕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,反得相勝之脈者,即死,得相生之脈者,病即自已,色之與脈,當參相應,為之奈何?然,五臟有五色,皆見於面,亦當於寸口尺內相應。假令色青,其脈當弦而急;色赤,其脈浮大而散;色黃,其脈中緩而大;色白,其脈浮澀而短;色黑,其脈沉濡而滑,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。
白話文:
眼睛發紅,病在心臟;發白,病在肺;發青,病在肝;發黃,病在脾;發黑,病在腎。如果黃色不明顯,病在胸腔。
五種脈象對應五臟,肝脈弦,心脈鉤,脾脈代,肺脈毛,腎脈石。
眼睛發青,脈象就弦;發紅,脈象就鉤;發黃,脈象就代;發白,脈象就毛;發黑,脈象就石。如果看到顏色卻沒有對應的脈象,反而是相克的脈象,就會死亡。如果得到相生的脈象,病情就會痊癒。
古籍中說,看到顏色卻沒有對應的脈象,反而是相克的脈象就會死亡,得到相生的脈象就會痊癒。顏色和脈象必須互相參照,才能準確診斷。五臟各有顏色,這些顏色都會反映在臉上,也會在寸口尺脈中呈現。例如,如果臉色發青,脈象應該弦而急;臉色發紅,脈象應該浮大而散;臉色發黃,脈象應該中緩而大;臉色發白,脈象應該浮澀而短;臉色發黑,脈象應該沉濡而滑。這就是顏色和脈象應該互相參照的原因。
脈數,尺之皮膚亦數;脈急,尺之皮膚亦急;脈緩,尺之皮膚亦緩;脈澀,尺之皮膚亦澀;脈滑,尺之皮膚亦滑。五臟各有聲色臭味,當於寸口尺內相應,其不相應者病也。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,若大而緩為相勝;浮大而散,若小而滑為相生也(《十三難》)。假令得肝脈,其外證善潔,面青善怒,其內證臍左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,其病四肢滿閉,淋溲便難轉筋,有是者,肝也,無是者,非也。
假令得心脈,其外證面赤,口乾,善笑,其內證臍上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,其病煩心心痛,掌中熱而啘,有是者心也,無是者,非也(啘,之曰切)。假令得脾脈,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,其內證當臍上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,其病腹脹滿,食不消,體重節痛,怠墮嗜臥,四肢不收,有是者,脾也,無是者,非也。
白話文:
脈搏的跳動狀態,在手腕尺側的皮膚上也能感受到;脈搏跳得快,尺側皮膚也緊繃;脈搏跳得慢,尺側皮膚也鬆弛;脈搏跳得澀滯,尺側皮膚也粗糙;脈搏跳得滑利,尺側皮膚也光滑。五臟各有其顏色、聲音、氣味,這些特徵都會在手腕寸口和尺側脈搏上有所反映,如果脈象和五臟特徵不相符,就說明有病了。比如說,如果面色青綠,脈象浮沉澀滯而短促,若脈象又大而緩慢,就說明氣血相克;如果脈象浮大而散亂,若脈象又小而滑利,就說明氣血相生。
如果診斷出是肝脈,患者就會表現出外在症狀如喜潔、面色青綠、易怒,內在症狀如臍左側有動氣,按壓時堅硬且疼痛,身體出現四肢沉重、小便排泄困難、身體僵硬等症狀。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就是肝病,如果沒有這些症狀,就不是肝病。
如果診斷出是心脈,患者就會表現出外在症狀如面色紅潤、口乾、愛笑,內在症狀如臍上方有動氣,按壓時堅硬且疼痛,身體出現心煩心痛、手掌發熱、容易出汗等症狀。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就是心病,如果沒有這些症狀,就不是心病。
如果診斷出是脾脈,患者就會表現出外在症狀如面色黃、容易打嗝、愛思考、愛吃東西,內在症狀如臍上方有動氣,按壓時堅硬且疼痛,身體出現腹脹、消化不良、身體沉重、關節疼痛、懶惰嗜睡、四肢無力等症狀。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就是脾病,如果沒有這些症狀,就不是脾病。
假令得肺脈,其外證面白善嚏,悲愁不樂欲哭,其內證臍右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,其病喘咳,灑淅寒熱,有是者,肺也,無是者,非也。假令得腎脈,其外證面黑,善恐數欠,其內證臍下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,其病逆氣,小腹急痛,泄如下重,足脛寒而逆,有是者,腎也,無是者,非也。(《十六難》)
(有正經自病,有五邪相干,以上經文,皆診正經自病,其五邪相干診法,附在治法門。〔海藏〕:相合脈變(脈之相合,各有虛實,不可作一體觀之)。假令洪、弦相合,洪客弦主也。子能令母實也。弦、洪相合,弦客洪主也,母能令子虛也(洪、弦相合見於春,為子能令母實也,弦、洪相合見於夏,為母能令子虛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診斷出肺脈有病,患者會出現面色蒼白、容易打噴嚏、悲傷憂愁想哭等外在症狀,內在則會在臍右側感受到氣體流動,按壓時感覺緊繃疼痛。這種情況下,患者會出現喘咳、發冷發熱等症狀,符合這些特徵的,就是肺病,不符合的,就不是肺病。如果診斷出腎脈有病,患者會出現面色發黑、容易恐懼、頻繁打哈欠等外在症狀,內在則會在臍下感受到氣體流動,按壓時感覺緊繃疼痛。這種情況下,患者會出現逆氣、小腹劇烈疼痛、排泄不暢、小腿發冷等症狀,符合這些特徵的,就是腎病,不符合的,就不是腎病。
又如沉、澀相合見於秋,亦子能令母實也,澀、沉相合見於冬,亦母能令子虛也,余皆仿此)。至於手足之經亦相合。假令傷寒膀胱脈浮堅而洪者,即手足經合也(余仿此)。
〔海〕脈不勝者,挾其子之勢也。脈弦而入金之分,非火之勢則不敢侵金之分。弦而帶數,甲經於申也。緊而帶洪,壬經於丙也。
〔《素》〕五病所發,陰病發於骨,陽病發於血,陰病發於肉,陽病發於冬,陰病發於夏,是五發也。五邪所亂,凡邪入於陽則狂,邪入於陰則痹,搏陽則為癲疾,搏陰則為喑,陽入之陰則靜,陰出之陽則怒,是為五亂。(《宣明五氣篇》)
〔《難》〕脈有陰陽之法,何謂也?然,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,呼吸之間,脾受穀味也,其脈在中。浮者,陽也,沉者,陰也,故曰陰陽也。心肺俱浮,何以別之?然,浮而大散者,心也。浮而短澀者,肺也。腎肝俱沉,何以別之?然,牢而長者,肝也。按之濡,舉指來實者,腎也。
白話文:
秋季沉澀相合,代表兒子能使母親充實;冬季澀沉相合,代表母親能使兒子虛弱,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。手足經脈也互相影響,比如傷寒患者膀胱脈浮堅洪大,就代表手足經脈相合,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。
脈搏虛弱,是因為受到子脈的影響。脈搏弦而入金之分,如果不是火勢强盛,就不敢侵犯金之分。弦脈帶數,代表甲經在申位;緊脈帶洪,代表壬經在丙位。
五種病症的發病根源:陰病發於骨,陽病發於血,陰病發於肉,陽病發於冬,陰病發於夏,這就是五種病症的發病根源。五種邪氣的擾亂:邪氣入侵陽氣則發狂,邪氣入侵陰氣則發痺,搏擊陽氣則發癲疾,搏擊陰氣則發喑啞,陽氣侵入陰氣則表現為靜默,陰氣外出陽氣則表現為暴怒,這就是五種邪氣擾亂的表現。
脈搏有陰陽之分,怎麼區分呢?呼氣時,心與肺相連,吸氣時,腎與肝相連,呼吸之間,脾臟接收穀物的味道,它的脈象位於中間。浮脈屬陽,沉脈屬陰,所以稱為陰陽。心與肺的脈象都浮,怎麼區分呢?浮脈而散大者為心脈,浮脈而短澀者為肺脈。腎與肝的脈象都沉,怎麼區分呢?牢固而長的脈象為肝脈,按之濡滑,舉起手指後有實感的脈象為腎脈。
脾者中州,故其脈在中,是陰陽之法也(《四難》)。脈有輕重,何謂也?然,初持脈,如三菽之重,與皮毛相得者,肺部也。如六菽之重,與血脈相得者,心部也。如九菽之重,與肌肉相得者,脾部也。如十二菽之重,與筋平者,肝部也。按之至骨,舉指來疾者,腎部也。
故曰輕重也。(《五難》)
上以脈之輕重候五臟。
〔《素》〕尺內兩傍,則季脅也。尺外以候腎,尺裡以候腹(兩尺脈也。《脈經》左尺脈以候腎膀胱,右尺脈以候命門三焦。凡言外者皆指臂之外側,凡言內者皆指近臂筋也)。中附上,左外以候肝,內以候膈(左關脈也。《脈經》左關脈以候肝膽)。右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(右關脈也。
白話文:
脾臟位於人體的中部,因此其脈象也位於手腕的中間,這是陰陽平衡的道理。脈象有輕重之分,什麼意思呢?剛開始把脈時,如果感覺像三粒豆子那麼重,而且與皮膚毛髮相連,這是肺部的脈象;如果感覺像六粒豆子那麼重,而且與血液脈絡相連,這是心臟的脈象;如果感覺像九粒豆子那麼重,而且與肌肉相連,這是脾臟的脈象;如果感覺像十二粒豆子那麼重,而且與筋膜相平,這是肝臟的脈象;如果按壓到骨頭,抬起手指時感覺很快,這是腎臟的脈象。
因此,這就是脈象的輕重之分。
以上是根據脈象的輕重來推測五臟的狀態。
手腕尺寸內側兩旁,是靠近身體一側的肋骨部位。手腕尺寸外側是腎臟的部位,尺寸內側是腹部的位置。手腕尺寸外側,左邊是肝臟,內側是隔膜;右邊是胃,內側是脾臟。
《脈經》右關脈候脾胃,與經文同)。上附上,右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(右寸脈也。《脈經》右寸脈以候肺大腸)。左外以候心,內以候膻中(左寸脈也。《脈經》左寸脈以候心小腸)。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。上竟上者,胸喉中事也。下竟下者,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。(《脈要精微論》)
《內經》以寸關尺脈候臟腑者,止於如此,至《難經》始定寸、關、尺為三部,浮、中、沉為九候,至後世但診寸、關、尺之三部,湮晦其足手面之三部,為大失也。
無擇:心部在左手寸口,屬手少陰經,與小腸手太陽經合。肝部在左手關上,屬足厥陰經,與膽足少陽經合。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,屬足少陰經,與膀胱足太陽經合。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,屬手太陰經,與大腸手陽明經合。脾部在右手關上,屬足太陰經,與胃足陽明經合。右腎部在右手尺中,屬手厥陰心包絡,與三焦手少陽經合。
白話文:
右邊手腕上的關脈可以反映脾胃的狀況,與經文描述一致。上面部分,右邊外側可以反映肺部,內側可以反映胸腔(即右寸脈,《脈經》說右寸脈反映肺和大腸)。左邊外側可以反映心臟,內側可以反映膻中穴(即左寸脈,《脈經》說左寸脈反映心和小腸)。脈象往前反映身體前部,往後反映身體後部。脈象往上走,反映的是胸腔和喉嚨的狀況;往下走,反映的是小腹、腰部、大腿、膝蓋、小腿和腳的狀況。
《內經》用寸關尺三部脈象來反映臟腑狀況,僅止於此。直到《難經》才正式將寸關尺分為三部,再結合浮、中、沉三種深淺,構成九候,以便更精準地診脈。然而後世醫家只診寸關尺三部脈象,忽略了足、手、面三部,這是很大的失誤。
心臟在左手寸口,屬於手少陰心經,與小腸手太陽經相合。肝臟在左手關上,屬於足厥陰肝經,與膽足少陽經相合。腎臟在左手關後尺中,屬於足少陰腎經,與膀胱足太陽經相合。肺臟在右手關前寸口,屬於手太陰肺經,與大腸手陽明經相合。脾臟在右手關上,屬於足太陰脾經,與胃足陽明經相合。右腎臟在右手尺中,屬於手厥陰心包絡經,與三焦手少陽經相合。
〔《難》〕脈有三部,部有四經,手有太陰、陽明,足有太陽、少陰,為上下部,何謂也?然,手太陰、陽明金也,足太陽、少陰水也,金生水,水流下行而不能上,故在下部也。足厥陰、少陽木也,生手太陽少陰火,火炎上行而不能下,故為上部。手心主少陽火,生足太陰、陽明土,土主中宮,故在中部也。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。(《十八難》)
〔東垣〕兩手攙抄於前,俱仰其手掌,左手居外,右手居里,則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相序,而經綸四時之令無差忒矣。《六微旨大論》曰:顯明之右,君火之位也。君火之右,退行一步,相火治之;復行一步,土氣治之;復行一步,金氣治之;復行一步,水氣治之;復行一步,木氣治之;復行一步,君火治之,是次列五行相生之理也。
白話文:
脈象分為三部,每部有四經,手部有太陰、陽明兩經,足部有太陽、少陰兩經,構成上下部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手太陰、陽明屬金,足太陽、少陰屬水,金生水,水向下流動,無法向上,所以位於下部。足厥陰、少陽屬木,生手太陽少陰屬火,火向上燃燒,無法向下,所以位於上部。手掌心屬少陽火,生足太陰、陽明屬土,土居中宮,所以位於中部。這些都是五行相生,彼此滋養的關係。
兩手交叉於胸前,掌心向上,左手在外,右手在內,就能依序排列五行: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順應四季運行的規律,毫無差錯。六微旨大論中說:明顯的右手,是君火的位置。君火右邊退一步,是相火主宰;再退一步,是土氣主宰;再退一步,是金氣主宰;再退一步,是水氣主宰;再退一步,是木氣主宰;再退一步,是君火主宰,這就是五行相生的次序。
〔《素》〕帝曰:何謂三部?岐伯曰:有下部,有中部,有上部,部各有三候。三候者,有天,有地,有人也。必指而導之,乃以為真。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(王注云:在額兩傍動脈應手是也)。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(王注云:在鼻孔下兩傍近於巨髎之分動脈應手)。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(王注云:在耳前陷者中動應於手是也)。
中部天,手太陰也(王注云:在掌後寸口中,是謂經渠動脈應手)。中部地,手陽明也(王注云: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,合谷之分動應於手)。中部人,手少陰也(謂掌後銳骨之端,神門之分)。下部天,足厥陰也(王注云: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,太衝之分)。下部地,足少陰也(王注云: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,太谿之分,動應於手)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「什麼是三部?」岐伯回答:「有下部、中部、上部,每部都有三候。三候分別是天、地、人。必須用手指點按著引導它,才能知道它是真的。上部的天,是兩額的動脈;上部的地,是兩頰的動脈;上部的人,是耳前的動脈。中部的天,是手太陰;中部的地,是手陽明;中部的人,是手少陰。下部的天,是足厥陰;下部的地,是足少陰。」
下部人,足太陰也(王注云:在魚腹上越筋間直五里下,箕門之分,沉取動應於手。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之上,衝陽之分,動應於手是也)。故下部之天以候肝,地以候腎,人以候脾胃之氣。中部天以候肺,地以候胸中之氣,人以候心。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,地以候口齒之氣,人以候耳目之氣。
九候之相應也,上下若一,不得相失,一候後則病,二候後則病甚,三候後則病危,所謂後者,應不俱也(王注曰:「俱」猶「同」也)。
手心主少陽火,生足太陰陽明土。足太陰陽明土,生手太陰陽明金。手太陰陽明金,生足太陽少陰水。足太陽少陰水,水流下而不能上,生足厥陰少陽木。足厥陰少陽木,生手太陽少陰火。手太陽少陰火,炎上行而不能下,生手心主少陽火。
白話文:
下半身屬於足太陰經,因此下半身的天氣狀況反映肝臟的狀態,地氣狀況反映腎臟的狀態,而人體的狀況則反映脾胃之氣的狀態。中半身的天氣狀況反映肺臟的狀態,地氣狀況反映胸腔之氣的狀態,而人體的狀況則反映心臟的狀態。上半身的天氣狀況反映頭部和角部的狀態,地氣狀況反映口腔和牙齒的狀態,而人體的狀況則反映耳朵和眼睛的狀態。
九候的診斷法,上下部應當互相呼應,不能互相脫節。如果有一項指標出現偏差,就可能生病;如果有兩項指標出現偏差,就可能病情加重;如果有三項指標出現偏差,就可能病情危急。所謂「後」,是指各項指標之間的互相呼應不協調。
手心屬於少陽火,滋生足太陰陽明土;足太陰陽明土,滋生手太陰陽明金;手太陰陽明金,滋生足太陽少陰水;足太陽少陰水,水流向下而不能向上,滋生足厥陰少陽木;足厥陰少陽木,滋生手太陽少陰火;手太陽少陰火,向上燃燒而不能向下,滋生手心主少陽火。
三部九候皆相失者,死,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,病甚,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,死。中部之候雖獨調,與眾臟相失者,死。察九候獨小者,病;獨大者,病;獨疾者,病;獨遲者,病;獨熱者,病;獨寒者,病;獨陷下者,病。(以上並《三部九候論》)
上以三部九候候五臟。
〔《靈》〕庭者,首面也。關上者,咽喉也。闕中者,肺也。下極者,心也。直下者,肝也。肝左者,膽也。下者,脾也。方上者,胃也。中央者,大腸也。挾大腸者,腎也。當腎者,臍也。面王以上者,小腸也。面王以下者,膀胱子處也。顴者,肩也。顴後者,臂也。臂下者,手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三部九候都失去正常狀態,就會死亡。上下左右脈搏相應,如同舂米般,病況嚴重;上下左右脈搏失去正常狀態,無法計算次數,也會死亡。中部九候雖然獨自正常,但與其他臟腑失去正常狀態,也會死亡。觀察九候,如果只有一處脈象異常,例如單獨脈搏微弱、強勁、快速、緩慢、熱、冷、低陷,都代表著生病。
以上是根據《三部九候論》所述。
《靈樞》中提到,"庭"指的是頭面,"關上"指的是咽喉,"闕中"指的是肺,"下極"指的是心,"直下"指的是肝,"肝左"指的是膽,"下"指的是脾,"方上"指的是胃,"中央"指的是大腸,"挾大腸者"指的是腎,"當腎"指的是臍,"面王以上"指的是小腸,"面王以下"指的是膀胱所在位置,"顴"指的是肩,"顴後"指的是臂,"臂下"指的是手。
目內眥上者,膺乳也。挾繩而上者,背也。循牙車以下者,股也。中央者,膝也。膝以下者,脛也。當脛以下者,足也。巨分者,股里也。巨屈者,膝臏也。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(庭者,額中也。關中者,兩眉之間也。下極者,兩目之間也。直下者,兩鼻而下也。方者,鼻隧也。
面王者,鼻柱之端也。蓋自額而下闕上屬首咽喉之部分也,自闕中循鼻而下鼻端屬肺、心、肝、脾、腎五臟之部分也,自目內眥挾鼻而下至承漿屬膽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六腑之部分也,自顴而下頰則屬肩臂手之部分也,自牙車而斜下頤屬股膝脛足之部分也。經云:五臟次於中央,六腑挾其兩側,首面上於陽庭,王宮在於下極者,正謂此也)。
白話文:
眼睛內側上方对应着胸部和乳房,往上沿着眉骨延伸对应着背部,从牙床往下对应着大腿,中间位置对应着膝盖,膝盖往下对应着小腿,小腿下方对应着脚。大拇指根部对应着大腿内侧,大拇指弯曲处对应着膝盖骨。这对应着五脏六腑和四肢关节的部位。额头正中央对应着额头的中点,两眉之间对应着眉间,两眼之间对应着印堂,鼻子下方对应着鼻梁,鼻孔对应着鼻腔。
鼻梁尖端对应着鼻柱,从额头往下到下巴上方,对应着头部、咽喉和脖子的部位,从下巴中间沿着鼻子往下到鼻尖,对应着肺、心、肝、脾、肾五脏的部位,从眼角内侧沿着鼻子往下到承浆穴,对应着胆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六腑的部位,从颧骨往下到脸颊,对应着肩膀、手臂和手的部位,从牙床斜着往下到下巴,对应着大腿、膝盖、小腿和脚的部位。经书上说:五脏位于身体中央,六腑位于两侧,头部阳庭位于上,王宫位于下极,说的正是这些部位。
各有部分。有部分,用陰和陽,用陽和陰,當明部分,萬舉萬當,能別左右,是謂大道,男女異位,故曰陰陽。審察澤夭,謂之良工。沉濁為內,浮澤為外,黃赤為風,青黑為痛,白為寒,黃而膏潤為膿,赤甚者為血,痛甚為攣,寒甚為皮不仁,五色各見其部,察其浮沉以知淺深,察其澤夭以觀成敗,察其散搏以知遠近,視色上下以知病處,積神於心以知往今。
故相氣不微,不知是非,屬意勿去,乃知新故,色明不粗,沉夭為甚,不明不澤,其病不甚。其色散,駒駒然未有聚,其病散而氣痛,聚未成也。腎乘心,心先病,腎為應,色皆如是。男子色在於面王,為小腹痛,下為卵痛,其圜直為莖痛,高為本,下為首,狐疝㿉陰之屬也。女子在於面王。
白話文:
人體各部位都有陰陽之分,以陰陽來調和運用,就能辨別清楚每個部位的特性。這就是大道,就像男女有不同的生理構造,所以稱為陰陽。觀察病患的皮膚狀況,能判斷病情,這才是真正的良醫。沉濁、浮澤分別代表病邪在內或在外,黃赤色代表風邪,青黑色代表痛症,白色代表寒邪,黃色且油潤代表膿,紅色嚴重代表血症,疼痛厲害代表攣縮,寒邪嚴重代表皮膚麻木。五種顏色都代表著不同的病症部位,觀察顏色深淺程度就能知道病症深淺,觀察皮膚潤澤程度就能預測病情發展,觀察病邪散布程度就能判斷病症遠近,觀察顏色的上下位置就能知道病症所在。專心觀察,就能從過去推測現在。
所以觀察氣色不能馬虎,否則無法分辨真假。專心觀察,才能了解病情新舊。顏色明亮、不粗糙、濕潤光澤,病症就比較嚴重。顏色暗淡、不光澤,病症就比較輕微。如果顏色散開,沒有聚集,說明病邪散開,導致氣痛,尚未形成病灶。腎臟影響心臟,心臟先生病,腎臟就會應病而變,所以顏色變化都一樣。男性面部顏色變化代表小腹疼痛,下方顏色變化代表卵痛,圓形部位顏色變化代表陰莖疼痛,上方代表根部,下方代表末端,以及狐疝、陰囊腫瘤等病症。女性則以面部顏色變化代表病症。
為膀胱子處之病,散為痛,搏為聚,方圓左右,各如其色形。其隨而下至胝為淫,有潤如膏狀,為暴食不潔。左為左,右為右,其色有邪,聚散而不端,面色所指者也。色者青、黑、赤、白、黃,皆端滿有別鄉。別鄉赤者,其色亦大如榆莢,在面王為不日。其色上銳,首空上向,下銳下向,在左右如法。
以五色命藏,青為肝,赤為心,白為肺,黃為脾,黑為腎。肝合筋,心合脈,肺合皮,脾合肉,腎合骨也。(《五色篇》)
鼻者,肺之官也。目者,肝之官也。口唇者,脾之官也。舌者,心之官也。耳者,腎之官也。故肺病者喘息鼻張;肝病者,眥青;脾病者,唇黃;心病者,舌卷短顴赤;腎病者,顴與顏黑(《五閱五使篇》)。色起兩眉薄澤者,病在皮。唇青黃赤白黑者,病在肌肉。榮衛濡然者,病在血氣。
白話文:
膀胱疾病,疼痛散漫就代表著病氣散開,疼痛集中就代表著病氣聚集,病灶位置在左右方圓,形狀和顏色各有不同。病氣往下蔓延至膝蓋,分泌物潤滑如膏狀,可能是因為暴飲暴食或飲食不潔造成的。病灶在左側就反映在左側,病灶在右側就反映在右側,顏色異常,病氣聚集或散開,這些變化都反映在臉色上。臉色呈現青、黑、赤、白、黃等五色,每種顏色都有不同的病變表現。紅色病灶,大小像榆莢,長在臉上,預示著很快就會發病。病灶呈現上尖下圓形狀,左右位置對稱。
五色與五臟相應,青色代表肝,赤色代表心,白色代表肺,黃色代表脾,黑色代表腎。肝與筋絡相連,心與血管相連,肺與皮膚相連,脾與肌肉相連,腎與骨骼相連。
鼻子是肺的器官,眼睛是肝的器官,嘴唇是脾的器官,舌頭是心的器官,耳朵是腎的器官。因此,肺病會出現喘息鼻張;肝病會出現眼白發青;脾病會出現嘴唇發黃;心病會出現舌頭捲縮短小,臉頰發紅;腎病會出現顴骨和臉頰發黑。如果眉間顏色薄弱,則病在皮膚;嘴唇呈現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等顏色,則病在肌肉;面色紅潤光澤,則病在血氣。
目色青黃赤白黑者,病在筋。耳焦枯受塵垢,病在骨。(《衛氣失常篇》)
黃帝曰:五臟之氣,閱於面者,余已知之矣。以肢節知而閱之,奈何?岐伯曰:五臟六腑者,肺為之蓋,巨肩陷,咽喉見其外。五臟六腑者,心為之主,缺盆為之道,䯏骨有餘,以候𩩲𩨗。肝者,主為將,使之候外,欲知堅固,視目大小。脾者,主為衛,使之迎糧,視唇舌好惡,以知吉凶。
腎者,主為外,使之遠聽,視耳好惡,以知其性。黃帝曰:善。願聞六腑之候。岐伯曰:六腑胃為之海,廣骸大頸張胸,五穀乃容,鼻隧以長,以候大腸。唇厚人中長,以候小腸。目下裹大,其膽乃橫。鼻孔在外,膀胱漏泄。鼻柱中央起,三焦乃約。此所以候六腑者也。(《師傳論》)
白話文:
眼睛顏色青黃赤白黑,代表疾病在筋。耳朵乾枯沾滿灰塵,代表疾病在骨頭。
黃帝說:五臟的氣息,從臉上就可以觀察出來,我已經知道了。從四肢關節來觀察五臟六腑,怎麼觀察呢?岐伯說:肺是五臟六腑的保護者,肩膀凹陷,咽喉能反映出肺的狀況。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鎖骨是通往心臟的路徑,骨骼強健,就能觀察到心臟的健康狀況。肝臟是將軍,負責指揮身體,觀察眼睛的大小,就能知道肝臟是否強健。脾臟是衛士,負責吸收營養,觀察嘴唇和舌頭的狀態,就能知道身體的吉凶。腎臟是外臣,負責遠聽,觀察耳朵的狀態,就能知道腎臟的本性。
黃帝說:很好,我想要聽聽六腑的觀察方法。岐伯說:胃是六腑的大海,胸部寬闊,脖子粗壯,張開的胸腔容納五穀,鼻子長,就能觀察到胃和大腸的健康狀況。嘴唇厚,人中長,就能觀察到小腸的健康狀況。眼窩深陷,表示膽囊位置偏低。鼻孔外露,表示膀胱有漏泄的現象。鼻梁中間隆起,表示三焦氣機不順。這就是觀察六腑的方法。
赤色小理者,心小,粗理者,心大,無𩩲𩨗者,心高,𩩲𩨗小短舉者,心下,𩩲𩨗長者,心下堅,𩩲𩨗弱小以薄者,心脆,𩩲𩨗直下不舉者,心端正,𩩲𩨗倚一方者,心偏傾也。心小則安,邪弗能傷,易傷以憂。心大則憂不能傷,易傷於邪。心高則滿於肺中,悗而善忘,難開以言。
心下則藏外,易傷於寒,易恐以言。心堅則藏安守固,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,心端正則和利難傷,心偏傾則操持不一,無守司也。
白色小理者,肺小,粗理者,肺大,巨肩反膺陷喉者,肺高,合腋張脅者,肺下,好肩背厚者,肺堅,肩背薄者,肺脆,背膺厚者,肺端正,脅偏疏者,肺偏傾也。肺小則少飲,不病喘喝。肺大則多飲,善病胸痹喉痹逆氣。肺高則上氣肩息咳。肺下則居賁迫肺,善脅下痛。肺堅則不病咳上氣,肺脆則苦病消癉易傷,肺端正則和利難傷,肺偏傾則胸偏痛也。
白話文:
紅色脈絡細小的人,心臟較小,脈絡粗大的人,心臟較大。脈絡沒有浮沉的人,心臟位置較高;脈絡浮沉小而短的人,心臟位置較低;脈絡浮沉長的人,心臟位置較低且堅實;脈絡浮沉細弱且薄的人,心臟較脆;脈絡浮沉直下不浮的人,心臟端正;脈絡浮沉偏向一方的人,心臟偏傾。心臟小的人心安神定,不易受邪氣侵襲,容易因憂慮而生病。心臟大的人,憂慮不容易傷害到他,容易受邪氣侵襲。心臟位置高的人,容易滿溢到肺部,容易心神恍惚且健忘,難以言語表達。
心臟位置低的人,容易受寒氣侵襲,容易害怕且說話吞吞吐吐。心臟堅實的人,心神安定,不易受外邪侵襲。心臟脆的人,容易得消瘦、虛弱、熱病等疾病。心臟端正的人,氣血流通順暢,不易受傷害。心臟偏傾的人,心神不守,難以專注。
白色脈絡細小的人,肺臟較小,脈絡粗大的人,肺臟較大。肩膀寬闊而胸部凹陷,喉嚨深陷的人,肺臟位置較高;腋窩合攏而肋骨外張的人,肺臟位置較低;肩膀和後背厚實的人,肺臟堅實;肩膀和後背薄的人,肺臟較脆;後背厚實的人,肺臟端正;肋骨偏向一側疏鬆的人,肺臟偏傾。肺臟小的人喝水少,不易得喘不過氣、咳血等疾病。肺臟大的人喝水多,容易得胸痺、喉痺、氣逆等疾病。肺臟位置高的人,容易上氣,呼吸急促,咳嗽。肺臟位置低的人,容易呼吸困難,胸悶,容易患肋下疼痛。肺臟堅實的人不易得咳嗽、上氣等疾病,肺臟脆的人容易得消瘦、虛弱等疾病,容易受外邪侵襲。肺臟端正的人,氣血流通順暢,不易受傷害。肺臟偏傾的人,容易胸部疼痛。
青色小理者,肝小,粗理者,肝大,廣胸反骹者,肝高,合脅兔骹者,肝下,胸脅好者,肝堅,脅骨弱者,肝脆,膺腹好相得者,肝端正,脅骨偏舉者,肝偏傾也。肝小則臟安,無脅下之病。肝大則逼胃迫咽,迫咽則苦膈中,且脅下痛。肝高則上支賁切,脅悗為息賁。肝下則逼胃脅下空,脅下空則易受邪。
肝堅則藏安難傷,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,肝端正則和利難傷,肝偏傾則脅下痛也。
黃色小理者,脾小,粗理者,脾大,揭唇者,脾高,唇下縱者,脾下,唇堅者,脾堅,唇大而不堅者,脾脆,唇上下好者,脾端正,唇偏舉者,脾偏傾也。脾小則臟安,難傷於邪也。脾大則苦湊䏚而痛,不能疾行。脾高則䏚引季脅而痛。脾下則下加於大腸,下加於大腸則臟苦受邪。
白話文:
青色小條紋的,肝臟較小;粗條紋的,肝臟較大。胸部寬闊,而腳踝反折的,肝臟位置較高;肋骨兩側相合,而腳踝下陷的,肝臟位置較低。胸脅部位舒服的,肝臟堅硬;肋骨脆弱的,肝臟脆弱。胸部和腹部相得益彰的,肝臟端正;肋骨偏向一側的,肝臟偏傾。肝臟小則臟腑安穩,不易患脅下病症。肝臟大則會壓迫胃部和咽喉,壓迫咽喉則會導致苦膈,還會伴隨脅下疼痛。肝臟高則會上衝賁門,肋骨兩側會感覺氣息阻塞。肝臟低則會壓迫胃部,使脅下空虛,容易受到邪氣侵襲。
肝臟堅硬則內臟安穩不易受傷,肝臟脆弱則容易患消癉病症,也容易受傷。肝臟端正則氣血調和,不易受傷,肝臟偏傾則會導致脅下疼痛。
黃色小條紋的,脾臟較小;粗條紋的,脾臟較大。嘴唇上翻的,脾臟位置較高;嘴唇下垂的,脾臟位置較低。嘴唇堅硬的,脾臟堅硬;嘴唇肥大而不堅硬的,脾臟脆弱。嘴唇上下對稱的,脾臟端正;嘴唇偏向一側的,脾臟偏傾。脾臟小則臟腑安穩,不易受邪氣侵襲。脾臟大則會導致腹部脹滿疼痛,行動不便。脾臟高則會牽引肋骨下方疼痛。脾臟低則會向下壓迫大腸,壓迫大腸則會導致臟腑易受邪氣侵襲。
脾堅則臟安難傷,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,脾端正則和利難傷,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。
黑色小理者,腎小,粗理者,腎大,高耳者,腎高,耳後陷者,腎下,耳堅者,腎堅,耳薄不堅者,腎脆,耳好前居牙車者,腎端正,耳偏高者,腎偏傾也。腎小則臟安難傷。腎大則善病腰痛,不可以俯仰,易傷以邪。腎高則苦背膂痛,不可以俯仰。腎下則腰尻痛,不可以俯仰,為狐疝。
腎堅則不病腰背痛,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,腎端正則和利難傷,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。
五臟皆小者,少病,苦焦心,大愁憂。五臟皆大者,緩於事,難使以憂。五臟皆高者,好高舉措。五臟皆下者,好出人下。五臟皆堅者,無病。五臟皆脆者,不離於病。五臟皆端正者,和利得人心。五臟皆偏傾者,邪心而善盜,不可以為人平,反覆言語也。
白話文:
脾臟堅固,則內臟安穩不易受傷;脾臟脆弱,則容易生病,虛弱容易受傷;脾臟端正,則氣血調和,不易受傷;脾臟偏傾,則容易感到飽脹。
腎臟小,則內臟安穩不易受傷;腎臟大,則容易腰痛,難以彎腰,容易受到外邪侵襲;腎臟高,則容易背部疼痛,難以彎腰;腎臟低,則容易腰臀疼痛,難以彎腰,容易患上狐疝。
腎臟堅固,則不易患腰背疼痛;腎臟脆弱,則容易生病,虛弱容易受傷;腎臟端正,則氣血調和,不易受傷;腎臟偏傾,則容易感到腰臀疼痛。
五臟都小,則不容易生病,容易焦慮,容易憂愁;五臟都大,則做事遲緩,難以用憂愁來驅使;五臟都高,則喜歡高舉高打;五臟都低,則喜歡低聲下氣;五臟都堅固,則無病無災;五臟都脆弱,則容易生病;五臟都端正,則氣血調和,容易獲得人心;五臟都偏傾,則心術不正,容易偷竊,難以與人和平相處,言行反覆。
肺應皮,皮厚者大腸厚,皮薄者大腸薄,皮緩腹裡大者大腸大而長,皮急者大腸急而短,皮滑者大腸直,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。心應脈,皮厚者脈厚,脈厚者小腸厚,皮薄者脈薄,脈薄者小腸薄,皮緩者脈緩,脈緩者小腸大而長,皮薄而脈衝小者小腸小而短,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。
脾應肉,肉䐃堅大者胃厚,肉䐃麼者胃薄,肉䐃小而麼者胃不堅,肉䐃不稱身者胃下,胃下者管約不利,肉䐃不堅者胃緩,肉䐃無小里累者胃急,肉䐃多少里累者胃結,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。肝應爪,爪厚色黃者膽厚,爪薄色紅者膽薄,爪堅色青者膽急,爪濡色赤者膽緩,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,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。
白話文:
肺和皮膚相應,皮膚厚的人大腸也厚,皮膚薄的人大腸也薄,皮膚鬆弛腹部大的人大腸粗長,皮膚緊繃的人大腸短而急,皮膚光滑的人大腸直,皮膚與肉不分離的人大腸有結塊。心和脈絡相應,皮膚厚的人脈絡也厚,脈絡厚的人小腸也厚,皮膚薄的人脈絡也薄,脈絡薄的人小腸也薄,皮膚鬆弛的人脈絡也鬆弛,脈絡鬆弛的人小腸粗長,皮膚薄而脈搏跳動微弱的人小腸短而細,所有陽經脈絡都彎曲多折的人小腸有結塊。
脾和肌肉相應,肌肉結實肥厚的人胃厚,肌肉瘦弱的人胃薄,肌肉瘦小而軟弱的人胃不堅固,肌肉不成比例的人胃下垂,胃下垂的人消化功能不好,肌肉不結實的人胃鬆弛,肌肉沒有小塊隆起的人胃緊繃,肌肉有很多小塊隆起的人胃有結塊,胃有結塊的人上部消化功能不好。肝和指甲相應,指甲厚而顏色黃的人膽厚,指甲薄而顏色紅的人膽薄,指甲堅硬而顏色青的人膽急躁,指甲柔軟而顏色赤的人膽緩慢,指甲直而顏色白沒有彎曲的人膽直,指甲顏色黑而有許多紋路的人膽有結塊。
腎應骨,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,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,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,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,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,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。(出《本藏篇》)
黃帝問:余欲無視色持脈,獨調其尺,以言其病,從外知內,為之奈何?岐伯曰: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,肉之堅脆,而病形定矣。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,其頸脈動,時咳,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,風水膚脹也。尺膚滑其淖澤者,風也。尺肉弱者,解㑊安臥。脫肉者,寒熱不治,尺膚滑而澤脂者,風也。
尺膚澀者,風痹也。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,水泆飲也。尺膚熱甚脈盛躁者,病溫也。其脈盛而滑者,病且出也。尺膚寒其脈小者,泄少氣。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,寒熱也。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,亦寒熱也。肘所獨熱者,腰以上熱。手所獨熱者,腰以下熱。肘前獨熱者,膺前熱。
白話文:
腎臟與骨骼相應,皮膚緊密且厚實的人,三焦和膀胱也厚實;皮膚粗糙且薄的人,三焦和膀胱也薄弱;皮膚毛孔疏鬆的人,三焦和膀胱功能較弱;皮膚緊繃且沒有汗毛的人,三焦和膀胱功能亢奮;汗毛茂盛且粗壯的人,三焦和膀胱功能正常;汗毛稀疏的人,三焦和膀胱功能阻塞。
黃帝問道:我想不用看面色把脈,只憑著診脈來判斷病情,從外觀推斷內在,要怎麼做呢?岐伯回答:仔細觀察手腕脈搏的緩急、大小、滑澀,以及肌肉的堅硬程度,就能判斷出病症。如果看到一個人眼窩上方出現微小的瘡,像剛睡醒的樣子,脖子上的動脈搏動,時常咳嗽,按壓手腳時凹陷下去卻不回彈,這是風水引起的浮腫。手腕皮膚滑潤光澤的,是風症;手腕肌肉虛弱的,是解表後安穩臥床;肌肉消瘦的,是寒熱交替,無法痊癒;手腕皮膚滑潤且有油脂的,是風症。
手腕皮膚粗糙的,是風痺;手腕皮膚粗糙像乾魚的鱗片一樣的,是水飲停滯;手腕皮膚發熱,脈象旺盛而躁動的,是溫病;脈象旺盛而滑潤的,病情將要發作;手腕皮膚冰冷,脈象微弱的,是氣虛泄少;手腕皮膚先熱後冷的,是寒熱交替;手腕皮膚先冷後熱的,也是寒熱交替。肘部單獨發熱的,是腰部以上發熱;手部單獨發熱的,是腰部以下發熱;肘前單獨發熱的,是胸前發熱。
肘後獨熱者,肩背熱。臂中獨熱者,腰腹熱。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,腸中有蟲。掌中熱者,腹中熱。掌中寒者,腹中寒。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,胃中有寒。尺炬然熱,人迎大者,當奪血。尺堅大脈小甚,少氣,悗有加,立死。(《論疾診尺篇》)
〔仲〕鼻頭色青,腹中痛,舌冷者,死。鼻頭色微黑者,有水氣。色黃者,胸上有寒。色白者,亡血也。設微赤非時者,死。其目正圓者,痓,不治。又色青為痛,色黑為勞,色赤為風,色黃者便難也,鮮明者有留飲。言遲者,風也;搖頭言者,其里痛也;行遲者,其表彊也;坐而伏者,短氣也;坐而下一膝者,必腰痛也;裡實護腹而懷卵者,必心痛也。師持脈,病人欠者,無病也。
白話文:
手臂肘關節後方單獨發熱,表示肩背部也發熱。手臂中間單獨發熱,表示腰腹部也發熱。肘關節後方向下三四寸的地方發熱,表示腸道里有蟲。手掌發熱,表示腹部發熱。手掌發冷,表示腹部發冷。魚肉上出現白色的肉和青色的血管,表示胃里有寒氣。寸脈跳動得快而強勁,人迎脈也跳動得大,應該放血。寸脈堅硬而大,尺脈卻很小,氣息微弱,病情逐漸加重,很快就會死亡。
鼻子尖端呈青色,腹部疼痛,舌頭冰冷,會死亡。鼻子尖端呈黑色,表示有水腫。呈黃色,表示胸部有寒氣。呈白色,表示失血。如果鼻子尖端在不適當的時候微微泛紅,也會死亡。眼睛呈正圓形,表示痓症,無法治癒。青色代表疼痛,黑色代表勞累,紅色代表風邪,黃色代表大便困難,鮮明代表有留飲。說話遲緩是風邪,搖頭說話是內臟疼痛,走路緩慢是表證堅固,坐著彎腰是氣短,坐著時放下一個膝蓋一定是腰痛,用手捂著肚子像懷著雞蛋一樣是心痛。醫生把脈時,病人打哈欠,說明沒有病。
脈之因伸者,無病也。假令向壁臥,聞師到不驚,起而目盼視,若三言三止,脈之嚥唾,此為詐病。假令脈自和,更言此病大重,當須服吐下藥,針灸數十百處乃愈。病者素不應食,而反暴思之,必發熱也。師曰:息搖肩者,心中堅。息引胸中上氣者,咳。息張口短氣者,肺痿吐沫。
師曰:病人語聲寂然,善驚呼者,骨節間病。語聲喑喑然不徹者,心膈間病。語聲啾啾細而長者,頭中病。
〔《脈經》〕脈一來而久住者,病在心主中治。脈二來而久住者,病在肝支中治。脈三來而久住者,病在脾下中治。脈四來而久住者,病在腎間中治。脈五來而久住者,病在肺支中治。五脈病,虛羸人得此者,死。所以然者,藥不得而治,針不得而及。盛人可治,氣全故也。
白話文:
脈搏跳動有力,表示身體健康。如果病人躺靠著牆壁,聽到老師來了卻不驚慌,起身後眼睛四處張望,說話時斷斷續續,脈搏跳動緩慢,像是嚥口水一樣,這就是假裝生病。如果脈搏平穩,卻說病情嚴重,需要服用吐瀉藥,還要針灸很多地方才能痊癒,這種情況也可能是裝病。病人原本不想吃東西,反而突然很想吃,就可能發燒。老師說,呼吸時肩膀晃動,表示心中有堅定想法。呼吸時胸部上提,表示咳嗽。呼吸時張開嘴巴,氣喘吁吁,表示肺部虛弱,會咳出泡沫。
老師又說,病人說話聲音低微,容易驚呼,是骨骼關節疾病。說話聲音沙啞,聲音傳不出去,是心臟和膈膜疾病。說話聲音低沉細長,是頭部疾病。
脈搏跳動一次就停留很久,表示心臟有病,要治療心臟。脈搏跳動兩次就停留很久,表示肝臟有病,要治療肝臟。脈搏跳動三次就停留很久,表示脾臟有病,要治療脾臟。脈搏跳動四次就停留很久,表示腎臟有病,要治療腎臟。脈搏跳動五次就停留很久,表示肺臟有病,要治療肺臟。這五種脈搏都出現病症,如果病人虛弱瘦弱,就會死亡。原因是藥物無法治療,針灸也無法觸及。如果病人身體強壯,就可以治療,因為氣血充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