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2)
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2)
1. 診虛實法、診寒熱法
(俱入治法)
白話文:
在這段古代中醫文獻裡,所講的是如何判斷疾病的虛實和寒熱性質,進而制定治療方法。
「診虛實法」指的是醫生需辨別患者體質的強弱,以及疾病是否導致了體內氣血的損耗。如果患者體力衰弱,或疾病長期消耗其體力,則判定為「虛」;反之,若患者體力尚可,或疾病表現出炎癥、亢奮等特徵,則判定為「實」。在治療上,「虛」證需用滋補的方法來調理,而「實」證則需用疏導或清熱的方式來治療。
「診寒熱法」是醫生判斷疾病屬於寒性還是熱性的方法。若患者出現畏寒、肢冷、舌淡、脈沉等症狀,則被判定為「寒」;相反,若患者出現發熱、口渴、舌紅、脈數等症狀,則被判定為「熱」。在治療上,「寒」證需用溫熱的藥物來驅寒,而「熱」證則需用清涼的藥物來降火。
2. 診病傳變(診病將死期入診生死條)
〔《素》〕帝曰:病成而變,何謂?岐伯曰:風成為寒熱,癉成為消中,厥成為癲疾,久風為飧泄,脈風成為癘。病之變化,不可勝數(《脈要精微論》)。曰: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。其傳為風消,其傳為息賁者,死不治。曰:三陽為病發寒熱,下為癰腫,及為痿厥腨㾓,其傳為索澤,其傳為頹疝。
曰:一陽發病少氣,善咳善泄,其傳為心掣,其傳為膈。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背痛,善噫善欠,名曰風厥。二陰一陽發病,善脹,心滿善氣。三陽三陰發病,為偏枯痿易,四肢不舉。(《陰陽別論》)
黃帝問曰: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?岐伯曰:腎移寒於肝,癰腫少氣。脾移寒於肝,癰腫筋攣。肝移寒於心,狂膈中。心移寒於肺,肺消。肺消者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肺移寒於腎,為湧水。湧水者,按腹不堅,水氣客於大腸,疾行則鳴濯濯,如囊裹漿,水之病也。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。
肝移熱於心,則死。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。肺移熱於腎,傳之柔痓。腎移熱於脾,傳為虛,腸澼,死不可治。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溺血。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。小腸移熱於大腸,為慮瘕,為沉。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又謂之食㑊。胃移熱於膽,亦曰食㑊。
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。鼻淵者,濁涕下不止也,傳為衄衊瞑目,故得之氣厥也。(《氣厥論》)
白話文:
【診斷疾病轉變】
黃帝問道:疾病形成後發生轉變,這是什麼意思呢?岐伯回答:風邪可以導致寒熱交錯的症狀,瘧疾可能轉變為消耗性疾病,厥逆可能發展為癲癇,長期的風邪影響會導致飧泄,脈絡受風影響可能引發痲風。疾病的轉變,是無數的。
再說,當二陽經絡生病時,可能影響到心與脾,患者可能有不能隱忍的情緒,女性可能停經。這種情況若轉變成風消病,或進一步轉變為氣喘病,病情就很難治療了。三陽經絡生病時,可能發燒或寒冷,也可能下部長膿腫,以及出現肌肉萎縮、腳踝浮腫等症狀,也可能皮膚乾燥,或轉變為下垂性疝氣。
一陽經絡生病時,可能感到疲倦,容易咳嗽與腹瀉,也可能心悸,或轉變為膈肌疾病。二陽一陰經絡生病時,主要症狀有驚嚇、背痛,常打嗝與打哈欠,稱為風厥。二陰一陽經絡生病時,腹部容易脹氣,心臟周圍有飽脹感,容易嘔氣。三陽三陰經絡生病時,可能會有半身不遂、肌肉萎縮,四肢無法舉起。
黃帝問:五臟六腑間的寒熱相互影響,這是怎麼回事?岐伯回答:腎臟的寒氣傳到肝臟,可能導致膿腫與呼吸短促。脾臟的寒氣傳到肝臟,可能導致膿腫與肌肉抽搐。肝臟的寒氣傳到心臟,可能導致精神失常與胸腔阻塞。心臟的寒氣傳到肺臟,可能導致肺臟萎縮。肺臟萎縮的患者喝水,尿量卻是飲水量的兩倍,這類病情很難治療。肺臟的寒氣傳到腎臟,可能導致湧水病,即腹部按壓不堅實,水氣在大腸中,快速行走時肚子會響聲如洗濯,就像袋子裡裝著液體,這是水病的特徵。脾臟的熱氣傳到肝臟,可能導致驚嚇與鼻出血。
肝臟的熱氣傳到心臟,可能導致死亡。心臟的熱氣傳到肺臟,可能導致膈肌萎縮。肺臟的熱氣傳到腎臟,可能導致柔痓。腎臟的熱氣傳到脾臟,可能導致虛弱與腸炎,這種病情很難治療。胞宮的熱氣傳到膀胱,可能導致排尿困難與血尿。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,可能導致腸道不順,口腔潰瘍。小腸的熱氣傳到大腸,可能導致腹部硬塊,病情加重。大腸的熱氣傳到胃部,可能食慾旺盛卻身體消瘦,這也被稱為食倦。胃部的熱氣傳到膽囊,也叫食倦。
膽囊的熱氣傳到腦部,可能導致鼻竇炎,鼻竇炎的特徵是鼻涕不斷流下,進一步可能導致鼻出血、眼睛閉合困難,這是由於氣血失調所導致的。
3. 診病愈劇
〔《靈》〕黃帝曰:夫百病者,多以旦慧、晝安、夕加、夜甚,何也?岐伯曰:朝則人氣始生,病氣衰,故旦慧。日中人氣長,長則勝邪,故安。夕則人氣始衰,邪氣始生,故加。夜半人氣入臟,邪獨居於身,故甚也。黃帝曰:其時有反者,何也?岐伯曰:是不應四時之氣,臟獨主其病者,是必以臟氣之所不勝時者,甚;以其所勝時者,起也。(《一日分為四時篇》)
〔《素》〕肝主春,足厥陰少陽主治,其日甲乙。病在肝,愈於夏。夏不愈,甚於秋。秋不死,持於冬。起於春,禁當風。肝病者,愈在丙丁。丙丁不愈,加於庚辛。庚辛不死,持於壬癸,起於甲乙。肝病者,平旦慧,下晡甚,夜半靜。心主夏,手少陰太陽主治,其日丙丁。
病在心,愈在長夏。長夏不愈,甚於冬。冬不死,持於春。起於夏,禁溫食熱衣。心病者,愈在戊己。戊己不愈,加於壬癸。壬癸不死,持於甲乙,起於丙丁。心病者,日中慧,夜半甚,平旦靜。脾主長夏,足太陰、陽明主治,其日戊己。病在脾,愈在秋。秋不愈,甚於春。
春不死,持於夏。起於長夏,禁溫食、飽食、濕地、濡衣。脾病者,愈在庚辛。庚辛不愈,加於甲乙。甲乙不死,持於丙丁,起於戊己。脾病者,日昳慧,日出甚,下晡靜。肺主秋,手太陰、陽明主治,其日庚辛。病在肺,愈在冬。冬不愈,甚於夏。夏不死,持於長夏,起於秋,禁寒飲食寒衣。
肺病者,愈在壬癸。壬癸不愈,加於丙丁。丙丁不死,持於戊己,起於庚辛。肺病者,下晡慧,日中甚,夜半靜。腎主冬,足少陰、太陽主治,其日壬癸。病在腎,愈在春。春不愈,甚於長夏。長夏不死,持於秋。起於冬,禁犯焠㶼熱食,溫炙衣。腎病者,愈在甲乙。甲乙不愈,甚於戊己。
戊己不死,持於庚辛,起於壬癸。腎病者,夜半慧,四季甚,不晡靜。夫邪氣之客於身也,以勝相加,至其所生而愈,至其所不勝而甚,至其所生而持,自得其位而起,必先定五臟之脈,乃可言間甚之時,死生之期也。(《臟氣法時論》)
上以五臟時日佔病愈甚極准,錢仲陽深得此理,學者究心而又擴充之。
〔《靈》〕病在臟,沉而大者,其病易已,小為逆。病在腑,浮而大者,其病易已。脈口滑小緊以沉者,病益甚,在中。人迎氣大緊以浮者,其病益甚,在外。脈口滑以沉者,病日進,在內。人迎脈滑盛以浮者,病日進,在外。脈口浮滑者,病日進。人迎沉而滑者,病日損。(《五色篇》)
白話文:
【診病癒劇】
《靈樞》裡記載,黃帝問道:「為什麼大多數疾病會在早晨減輕,白天穩定,傍晚加重,夜晚更嚴重?」岐伯回答:「清晨,人體的正氣開始生發,病氣相對減弱,所以病情會在早晨較輕。中午,人體的正氣旺盛,足以抵抗病邪,因此病情相對穩定。傍晚,人體的正氣開始衰退,病邪開始活躍,病情因而加重。夜晚,人體的正氣進入臟腑休息,病邪獨占身體,病情最為嚴重。」
黃帝又問:「但有些時候病情的變化卻與此相反,這是為什麼?」岐伯解釋:「這是因為病情不受四季氣候影響,而是由臟腑單獨控制的疾病。在該臟腑所克的季節,病情會加重;在該臟腑所生的季節,病情則會好轉。」
《素問》則詳細說明瞭各臟腑主導的季節和時間,以及病情的變化。例如,肝病患者在春季容易發病,但在夏季會好轉,若夏季未好轉,秋季病情會加重,若能度過秋季,冬季病情會穩定,到了來年的春季則可能痊癒。肝病患者的病情通常在早晨較輕,傍晚加重,半夜則較為穩定。
同理,心病、脾病、肺病、腎病等各種疾病的病情變化,也會受到各自主導季節的影響。此外,還有一些禁忌,如肝病患者要避免吹風,心病患者要避免溫熱的食物和衣物,脾病患者要避免吃太多、穿濕衣服等。
總之,當病邪侵入身體時,會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,影響病情的輕重。病情會在該臟腑所生的季節好轉,在所克的季節加重,在所生的季節病情會穩定,到了相應的季節則可能痊癒。因此,醫生必須先確定五臟的脈象,才能判斷病情的輕重和預後。
最後,《靈樞》還提到,如果病在臟腑,但脈象沉而大,病情較易好轉;如果病在腑,但脈象浮而大,病情也較易好轉。如果脈象滑小緊沉,表示病情在臟腑內部加重;如果脈象大緊浮,表示病情在外表加重。如果脈象滑沉,表示病情逐漸加重;如果脈象滑盛浮,表示病情在外表加重。如果脈象浮滑,表示病情逐漸加重;如果脈象沉滑,表示病情逐漸減輕。
4. 診生死
〔《素》〕凡治病,察其形氣色澤,脈之盛衰,病之新故,乃治之,無後其時。形氣相得,謂之可治。色澤以浮,謂之易已。脈從四時,謂之可治。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,命曰易治,取之以時。形氣相失,謂之難治。色夭不澤,謂之難已。脈實以堅,謂之益甚。脈逆四時,為不可治,必察四難而明告之。
所謂逆四時者,春得肺脈,夏得腎脈,秋得心脈,冬得脾脈。其至皆懸絕沉澀者,命曰逆四時(《玉機真臟論》)。氣實形實,氣虛形虛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谷盛氣盛,谷虛氣虛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脈實血實,脈虛血虛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(《刺志論》)。氣虛身熱,此謂反也。
谷入多而氣少,此謂反也。谷不入而氣多,此謂反也。脈盛血少,此謂反也。脈少血多,此謂反也。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。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谷入多而氣少者,得之有所脫血,濕居下也。谷入少而氣多者,邪在胃及與肺也。脈少血多者,飲中熱也。脈大血少者,脈有風氣,水漿不入,此之謂也(同上)。
形盛脈細,少氣不足以息者,危。形疲脈大,胸中多氣者,死。形氣相得者,生;參互不調者,病;三部九候皆相失者,死。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,病甚;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,死。中部之候雖獨調,與眾臟相失者,死。中部之候相減者,死。目內陷者,死(全文見前上下條,下同)。
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,猶死。
〔《靈》〕熱病脈靜,汗已出,脈盛躁,是一逆也。病泄,脈洪大,是二逆也。著痹不移,䐃肉破,身熱,脈偏絕,是三逆也。淫而奪形,身熱,色夭然白,及後下血衃,血衃篤重,是謂四逆也。寒熱奪形,脈堅搏,是謂五逆也。(《五禁篇》。䐃,渠損切。肘膝後肉如塊者)
腹脹身熱脈大,是一逆也。腹鳴而滿,四肢清泄,其脈大,是二逆也。衄而不止,脈大,是三逆也。咳且溲血脫形,其脈小勁,是四逆也。咳脫形,身熱,脈小以疾,是謂五逆也。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。其腹大脹,四末清,脫形,泄甚,是一逆也。腹脹便血,其脈大,時絕,是二逆也。
咳溲血,形肉脫,脈搏,是三逆也。嘔血胸滿引背,脈小而疾,是四逆也。咳嘔,腹脹且飧泄,其脈絕,是五逆也。如是者,不及一時而死矣。工不察此者而刺之,是謂逆治。(《玉版篇》。搏,蒲谷切)
〔《素》〕熱而脈靜,泄而脫血,脈實,病在中;脈虛,病在外;脈堅澀者,皆難治。(《平人氣象論》)
〔仲〕脈曰:脈病人不病,名曰行屍,以無旺氣。卒眩僕不識人者,短命則死。人病脈不病,名曰內虛,以有正氣,雖困無苦。左有病而右痛,右有病而左痛,下有病而上痛,上有病而下痛,此為逆,逆者,死,不可治。肥人脈細小如絲,欲絕者,死。羸人脈躁者,死。人身澀而脈往來滑者,死。
人身小而脈往來大者,死。人身大而脈往來小者,死。人身短而脈往來長者,死。人身長而脈往來短者,死。人身滑而脈往來澀者,死。
〔《素》〕五臟者,中之守也。中盛臟滿,氣勝傷恐者,聲如從室中言,是中氣之濕也。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奪氣也。衣被不歛,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,此神明之亂也。倉廩不藏者,是門戶不要也。水泉不止者,是膀胱不藏也。得守者,生;失守者,死(《脈要精微論》)。
五臟者,身之強也。頭者精神之府,頭傾視深,精神將奪矣。背者,胸中之府,背曲肩垂,府將壞矣。腰者,腎之府,轉搖不能,腎將憊矣。膝者,筋之府,屈伸不能,行則僂俯,筋將憊矣。骨者,髓之府,不能久立,行則振掉,骨將憊矣。得強者,生;失強者,死(同上)。
五臟之氣,故色見青如草茲者,死;黃如枳實者,死;黑如炲者,死;赤如衃血者,死;白如枯骨者,死,此五色之見死也(《五臟生成篇》。衃,芳杯切,凝血也)。青如翠羽者,生;赤如雞冠者,生;黃如蟹腹者,生;白如豕膏者,生;黑如烏羽者,生;此五色之見生也(同上)。
生於心如以縞裹朱,生於肺如以縞裹紅,生於肝如以縞裹紺,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,生於腎如以縞裹紫,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(同上)。夫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。赤欲如白裹朱,不欲如赭。白欲如鵝羽,不欲如鹽。青欲如蒼璧之澤,不欲如藍。黃欲如羅裹雄黃,不欲如黃土。
黑欲如重漆色,不欲如地蒼。(《脈要精微論》
華佗:病人面目俱等者,不死。
〔《素》〕面黃目青,面黃目赤,面黃目白,面黃目黑者,皆不死也。面青目赤,面赤目白,面青目黑,面黑目白,面赤目青,皆死也。(王注云:凡色見黃者,為有胃氣,故不死。五臟以胃為本,故無黃色皆自死焉。《五臟生成篇》)
華佗:病人面青目白者,死。病人面青目黃者,五日死。病人著床,心痛短氣,脾竭內傷,百日後愈。能起徬徨,因坐於地,其立倚床,能治此者,可謂神良。病人面赤目白者,十日死,憂恚思慮,心氣內索,面色反好,急求棺槨。病人面赤目青者,六日死。病人面黑目白者,八日死,腎氣內傷,病因留積。
病人面黑,目直視,惡風者死。病人面白目黑者,死,此謂榮華已去,血脈空虛。赤色出兩顴,大如母指者,病雖小愈,必卒死。(全文見暴死。顴,額骨也。東垣曰:《脈訣》言面赤如妝不久居。面顯赤色於兩頰。若塗胭脂之狀,而又且圓也。病至於此,不可久居於世。譬猶根本已竭,枝葉未即衰落,赤如紅霞滿天者是也)
〔扁鵲、華佗〕病人耳目及顴頰赤者,死在五日中。黑色出於庭,大如母指,必不病而卒死(全文見暴死。額中也)。病人黑出於額上髮際,下直鼻脊兩顴上者,亦死在五日中。病人黑氣出天中,下至年上顴上者,死。病人及健人,或黑色及白色起入目及鼻口者,死在三日中。
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於口者,必死。病人面黑,兩脅下滿,不能自轉反者,死。病人面黑唇青者,死。病人面青唇黑者,死。病人及健人面忽如馬肝色,望之如青,近之如焦黑者,死。病人面無精光若土色,不受飲食者,四日死。病人目無精光,及牙齒黑色者,不治。
〔《素》〕五邪所見,春得秋脈,夏得冬脈,長夏得春脈,秋得夏脈,冬得長夏脈,是謂五邪,皆同命,死不治(《宣明五氣篇》。仲景云:二月得毛脈,何以言至秋當死?答曰:二月之時脈當濡弱,反得毛浮者,故知至秋死。二月肝用事,肝脈屬木,應濡弱反得毛脈者,是肺脈也。
肺屬金,金來剋木,故知死是也)。春胃微弦曰平,弦多胃少曰肝病,但弦無胃曰死。胃而有毛曰秋病,毛甚曰今病,藏真散於肝,肝藏筋脈之氣也。平肝脈來,耎弱招招,如揭長竿末梢,曰肝平,春以胃氣為本。病肝脈來,盈實而滑,如循長竿,曰肝病,死。肝脈來,急益勁,如新張弓弦,曰肝死。
夏胃微鉤曰平,鉤多胃少曰心病,但鉤無胃曰死。胃而有石曰冬病,石甚曰今病。藏真通於心,心藏血脈之氣也。平心脈來,累累如連珠,如循琅玕,曰心平,夏以胃氣為本。病心脈來,喘喘連屬,其中微曲曰心病。死心脈來,前曲後居,如操帶鉤,曰心死。
秋胃微毛曰平,毛多胃少曰肺病,但毛無胃曰死。毛而有弦曰春病,弦甚曰今病。藏真高於肺,以行榮衛陰陽也。平肺脈來,厭厭聶聶,如落榆莢,曰肺平,秋以胃氣為本。病肺脈來,不上不下,如循雞羽,曰肺病。死肺脈來,如物之浮,如風吹毛,曰肺死。
冬胃微石曰平,石多胃少曰腎病,但石無胃曰死。石而有鉤曰夏病,鉤甚曰今病。藏真下於腎,腎藏骨髓之氣也。平腎脈來,喘喘累累如鉤,按之而堅,曰腎平,冬以胃氣為本。病腎脈來,如引葛,按之益堅,曰腎病。死腎脈來,發如奪索,辟辟如彈石,曰腎死。
長夏胃微耎弱曰平,弱多胃少曰脾病,但代無胃曰死。耎弱有石曰冬病,弱甚曰今病。藏真濡於脾,脾藏肌肉之氣也。平脾脈來,和柔相離,如雞踐地,曰脾平,長夏以胃氣為本。病脾脈來,實而盈數,如雞舉足,曰脾病。死脾脈來,銳堅如烏之啄,如鳥之距,如屋之漏,如水之流,曰脾死。(以上並見《平人氣象論》)
真肝脈至,中外急。如循刀刃,責責然,如按琴瑟弦,色青白不澤,毛折乃死(仲景云:肝死藏,浮之弱,按之如索不來,或曲如蛇形者死)。真心脈至,堅而搏,如循薏苡子累累然,色赤黑不澤,毛折乃死(仲景云:心死藏,浮之脈實如豆麻擊手,按之益躁疾者死)。真肺脈至,大而虛,如以毛羽中人膚,色白赤不澤,毛折乃死(仲景云:肺死藏,浮之虛,按之弱,如蔥葉下無根者死)。
真腎脈至,搏而絕,如指彈石辟辟然,色黑黃不澤,毛折乃死(仲景云:腎死藏,浮之堅,按之亂如轉丸,益下入尺中者死)。真脾脈至,弱而乍疏乍數,色黃青不澤,毛折乃死(仲景云:脾死藏,浮之大堅,按之中如覆杯,潔潔然如搖者死)。諸真藏脈見,皆為死不治也。
黃帝曰:見真藏曰死,何也?岐伯曰:五臟者皆稟氣於胃,胃者五臟之本也。臟氣者,不能自致於手太陰,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,故五臟各以其時,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。故邪氣勝者,精氣衰也。故病甚者,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,故真臟之氣獨見。獨見者病勝藏也,故曰死(以上並《玉機真藏篇》)。
人以水穀為本,故人絕水穀則死。脈無胃氣亦死,所謂無胃氣者,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(《平人氣象論》)。所謂陰者,真藏也,見則為敗,敗必死也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(《陰陽別論》)。凡持真脈之藏脈者,肝至懸絕急,十八日死。心至懸絕,九日死。肺至懸絕,十二日死。
腎至懸絕,七日死。脾至懸絕,四日死。(同上)
〔仲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,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,此皆不治,決死也。若計其餘命死生之期,以月節克之也(王注云:陽絕死於春夏,陰絕死於秋冬,此言甚應)。
〔《靈》〕:所謂五十榮者,五臟皆受氣,持其脈口,數其至也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五臟皆受氣。四十動一代者,一臟無氣(《脈經》云:卻後四歲,春草生而死)。三十動一代者,二臟無氣(《脈經》云:卻後三歲,麥熟而死)。二十動一代者,三臟無氣(《脈經》云:卻後二歲,桑椹赤而死)。
十動一代者,四臟無氣(《脈經》云:歲中死,得節不動出清明日死,遠不出穀雨死矣)。不滿十動一代者,五臟無氣(《脈經》云:卻後五日死)。予之短期,要在終始。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以為常也。以知五臟之期,予之短期者,乍數乍疏也。(《根結篇》)
〔《難經》〕云: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,一臟無氣者,何臟也?然,人吸者,隨陰入;呼者,因陽出。今吸不能至腎,至肝而還,故知一臟無氣者,腎氣先盡也。
〔仲〕:按脈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結,陰也。又脈來動而中止,更來小數,中有還者及動,名曰促,陽也。脈來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者,動而中止,復來如前,名曰代,陰也。得此脈者,必難治。
自還者,動而中止復來,數於前動也。不能自還者,動而中止,復來如前,動同而不數也。
〔《活》〕有結脈,有促脈,有代脈。結者,陰也,陰盛則結,脈來緩,時一止復來曰結,主胸滿煩躁。促者,陽也,陽盛則促脈來數,時一止復來曰促,主積聚氣痞,憂思所成。大抵結促之脈,雖時一止,為病脈,非死脈也。唯代脈者,真死矣。往來緩動,中止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名曰代也,代者,死也。仲景傷寒脈結代,心動悸,炙甘草湯主之。
〔《脈》〕熱病脈四至,三日死。脈四至者,平人一至,病人脈四至也。熱病脈五至,一日死。時一大至,半日死。忽忽悶亂者,死。熱病脈六至,半日死。忽忽疾大至,有頃死。熱病脈四損,三日死。所謂四損者,平人四至,病人脈一至,名曰四損。熱病脈五損,一日死。
所謂五損者,平人脈五至,病人脈一至,名曰五損。熱病脈六損,一時死。所謂六損者,平人脈六至,病人脈一至,名曰六損。若絕不至,良久乃至,立死。
〔《脈》〕平人不病,脈來如屋漏雀啄者,死(此脾真藏脈也。王注云:屋漏者,其來既絕而止,時時復起而不相連屬也。雀啄者,如啄米甚數頻來是也)。脈來如彈石,去如解索者,死(此腎真藏脈也。王注云:彈石者,辟辟急也。解索者,動數而隨散亂無復次第也)。
病人脈如蝦之遊,如魚之翔者,死(王注云:蝦游者,冉冉而起,尋復退沒不知所至,久乃復起,起輒遲而沒去速者是也。魚翔者,似魚不行,而但掉尾動頭身搖而久住者是也)。脈如轉豆者,死。脈如偃刀者,死。脈湧湧不去者,死。脈忽去忽來暫止復來者,死。脈分絕者,死(轉豆者,心真臟脈。
偃刀者,肝真臟脈。忽去忽來者,脾真臟脈也)。三部脈如釜中湯沸,朝得暮死,半夜得日中死,日中得半夜死。
〔《難》〕寸口脈平而死者,何謂也?然,諸十二經脈者,皆繫於生氣之原。所謂生氣之原者,謂十二經之根本也,謂腎間動氣也,此五臟六腑之本,十二經脈之根,呼吸之門,三焦之原,一名守邪之神。故氣者,人之根本也,根絕則莖葉枯矣。寸口脈平死者,生氣獨絕於內也。(《八難》謂兩手寸關尺脈皆平而難也)
〔《素》〕五臟相通,移皆有次,五臟有病,則各傳其所勝。不治,法三月若六月,若三日若六日,傳五臟而當死。風者,百病之長也。今風寒客於人,使人毫毛畢直,皮膚閉而為熱,當是之時,可汗而發也。或痹不仁腫痛,當是之時,可湯熨及火灸,刺而去之。弗治,病入舍於肺,名曰肺痹,發咳上氣。
弗治,肺即傳而行之肝,病名曰肝痹,一名曰厥,脅痛出食,當是之時,可按若刺耳。弗治,肝傳之脾,病名曰脾風,發癉,腹中熱,煩心,出黃,當此之時,可按可藥可浴(王注云:出黃謂黃色出於便瀉之所是也)。弗治,脾傳之腎,病名曰疝瘕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,一名曰蠱,當此之時,可按可藥。
弗治,腎傳之心,病筋脈相引而急,病名曰瘈,當此之時,可灸可藥。弗治,滿十日者法當死。腎因傳之心,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,發寒熱,法當三歲死,此病之次也。然其卒發者,不必治於傳,或其傳化有不以次,不以次入者,憂恐悲喜怒,令不得以其次,故令人有大病矣。
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,怒則肝氣乘矣,悲則肺氣乘矣,恐則脾氣乘矣,憂則心氣乘矣,此其道也。故病有五,五五二十五變,及其傳化。傳,乘之名也。(《玉機真藏論》)
上邪初入表,蓋傳之緩者也。
夫病傳者,心病先心痛,一日而咳(心火傳肺金也)。三日脅支痛(肺金傳肝木也),五日閉塞不通,身痛體重(肝木傳肺金也),三日不已死,冬夜半,夏日中。肺病喘咳,三日而脅支滿痛(肺金傳肝木也),一日身重體痛,五日而脹(肝木一日傳脾土,脾五日傳胃也)。十日不已死,冬日入,夏日出。
肝病頭目眩,脅支滿,三日體重身痛,五日而脹(肝木三日傳脾土,脾五日傳胃也),三日腰脊少腹痛,脛酸(脾胃土傳腎水也),三日不已死,冬日入,夏早食。脾病身痛體重,一日而脹,(脾自傳胃),二日少腹腰脊痛,脛酸。三日背𦛗筋痛,小便閉(脾土三日傳腎水,腎三日傳膀胱也),十日不已死,冬人定,夏晏食。腎病少腹腰脊痛,胻酸,三日背𦛗筋痛,小便閉(腎傳膀胱也)。
三日腹脹(膀胱水傳小腸火也),三日兩脅支痛(小腸傳心也,兩脅恐錯),二日不已死,冬大晨,夏晏晡。胃病脹滿,五日少腹腰脊痛,胻酸(胃土傳腎水也)。三日背𦛗筋痛,小便閉(腎傳膀胱也)。五日身體重(膀胱水傳心火,身體重亦錯簡),六日不已死,冬夜半後,夏日昳。
膀胱病小便閉,五日少腹脹腰脊痛,胻酸(膀胱傳腎也)。一日腹脹(腎水傳小腸火也),二日身體痛(小腸傳心也,身體痛亦錯簡)。二日不已死,冬雞鳴,夏下晡。諸病以次是(《靈樞》無「是」字)。相傳如是者,皆有死期。不可刺,間一臟止(《靈樞》無止字)。及至三四臟者,乃可刺也。
(《標本病傳論》)
上《靈樞》謂之大氣入臟,蓋傳之急者也。王注云:有緩傳者,有急傳者,緩者或一歲、二歲、三歲而死,其次或三月若六月而死。急者一日、二日、三日、四日或五、六日而死,則此類也。王氏此言,甚能推廣經意,然不能驗日數者,但驗病之次傳。如心先病心痛,次傳於肺,或咳或喘。
次傳於肝,或脅痛,或頭眩。次傳於脾胃,或閉塞不通,或身痛體重,或脹或泄。次傳於腎膀胱,或少腹腰脊痛,脛酸,或背𦛗筋痛,小便閉。如此曰必死無疑,累驗有準。鄰人趙氏,始肝病脅痛半載,次傳之脾,腹脹而死。又卜叔英嫂氏,始肺病咳喘,次傳之肝,頭眩不寐。
次傳之脾,腹脹而死。又楊白鹿師,始脾病腹痛,次傳之膀胱,小便淋閉。次傳之心,胸痹痛,通身青脈而死矣,蓋心主血脈故也。
〔《難》〕經言七傳者,死;間臟者,生,何謂也?然,七傳者,傳其所勝也。間臟者,傳其子也。何以言之。假令心病傳於肺,肺傳於肝,肝傳於脾,脾傳於腎,腎傳於心,一臟不再傷,故言七傳者,死也。間臟者,傳其所生也,假令心病傳脾,脾傳肺,肺傳腎,腎傳肝,肝傳心,是母子自相傳,周而復始,如環之無端,故言生也。(《五十三難》)
經言者,《素問》《靈樞》二經之病傳論所言也。七傳當作次傳,次傳者,死,即《素》《靈》二經病傳論言諸病以次相傳,皆有死期,不可刺者是也。心火傳所勝之肺金,肺金傳所勝之肝木,故曰傳其所勝也。間臟者,生,即《素》《靈》二經病傳論言間一臟及至三四臟乃可刺者是也。
蓋心病本傳肺,肺本傳肝,肝本傳脾。今心病間肺一臟傳肝,或間肺肝二臟傳脾,肝木生心火,心火生脾土,故曰傳其所生也。《難經》諸證,惟呂廣釋七傳為次傳,為得經旨,虞庶父非是注而穿鑿釋之,實秦越人呂廣之罪人也。
〔《活》〕傷寒入里,見標脈則生,假令胃病下之,脈浮而汗出是也。雜病出表,見標脈則死,假令脾病補之,脈弦而面青者是也。
〔《素》〕九候之脈,皆沉細懸絕者為陰,主冬,故以夜半死。盛躁喘數者為陽,主夏,故以日中死。寒熱病者,以平旦死。熱中及熱病者,以日中死。病風者,以日夕死。病水者,以夜半死。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,日乘四季死(《三部九候論》)。肝見庚辛死,心見壬癸死,脾見甲乙死,肺見丙丁死,腎見戊己死,是謂真藏見皆死(《平人氣象論》)。五臟受氣於其所生,傳之於其所勝,氣舍於其所生,死於其所不勝。
病之且死,必先傳行,至其所不勝,病乃死。此言氣之逆行也,故死。(同下)
肝受氣於心,傳之於脾,氣舍於腎,至肺而死。
緩者,秋死;急者,庚辛日及日晡死是也。
心受氣於脾,傳之於肺,氣舍於肝,至腎而死。
緩者,冬死;急者,壬癸日及夜半死也。
脾受氣於肺,傳之於腎,氣舍於心,至肝而死。
緩者,春死;急者,甲乙日及朝死也。
肺受氣於腎,傳之於肝,氣舍於脾,至心而死。
緩者,夏死;急者,丙丁日及日中死也。
腎受氣於肝,傳之於心,氣舍於肺,至脾而死。
緩者,長夏死;急者,戊己日及戌辰丑未死也。
此皆逆死也,一日一夜五分之,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。(《玉機真藏論》《甲乙經》「死生」作「死者」。一日一夜五分之,謂朝主肝,晝主心,辰戌丑未主脾,晡主肺,夜主腎也)
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其氣動形,期六月死。真臟脈見,乃予之期日。(王注云:皮膚幹著,骨間肉陷,謂人骨枯槁,大肉陷下也。真臟脈形見前按脈條)
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內痛引肩項,期一月死。真臟見,乃予之期日。
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內痛引肩項,身熱,脫肉破䐃,真臟見,十月之內死。(王注云:䐃謂肘膝後肉也如塊者。䐃,渠損切)
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肩髓內消,動作益衰,真臟未見,期一歲死。見其真臟,乃予之期日(王注云:肩髓內消,謂缺盆深也。動作衰,謂交接微也)。
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,胸中氣滿,腹內痛,心中不便,肩項身熱,破䐃脫肉,目眶陷,真臟見,目不見人,立死。其見人者,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。急虛身中卒至,五臟絕閉,脈道不通,氣不往來,譬於墮溺,不可為期。其脈絕不來,若人一息五六至,其形肉不脫,真臟雖不見,猶死也。(林注云:一息當作一呼。以上並《玉機真臟論》)
〔《靈》〕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,流淫而不止。因悲哀動中者,竭絕而失生。喜樂者,神憚散而不藏。愁憂者,氣閉塞而不行。盛怒者,迷惑而不治。恐懼者,神蕩憚而不收。(《本神篇》。下同)
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,破䐃脫肉,毛悴色夭,死於冬。
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,意傷則悗亂,四肢不舉,毛悴色夭,死於春。
肝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忘不精,不精則不正,當人陰縮而攣筋,兩脅骨不舉,毛悴色夭,死於秋。
肺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,皮革焦,毛悴色夭,死於夏。
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,志傷則喜忘其前言,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,毛悴色夭,死於季夏。
恐懼而不解則傷精,精傷則骨酸痿厥,精時自下,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,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
〔《素》〕瞳子高者,太陽不足。戴眼者,太陽已絕。此決死生之要,不可不察。(《三部九候論》。下同)
足太陽氣絕者,其足不可屈仲,死必戴眼。太陽之脈,其終也,戴眼反折瘛瘲,其色白,絕汗乃出,出則死矣。(《診要經終篇》。下同。凡癇痓亦戴眼,灸崑崙穴,即隨下不戴也。若灸崑崙仍眼戴不下者,是為太陽終也。王注:絕汗謂出汗如珠不流復旋干也)
少陽終者,耳聾,百節皆縱,目睘絕系,絕系一日半死。其死也色先青白,乃死矣。(睘音瓊。王注云:目睘,謂直視如驚貌)
陽明終者,口目作動,善驚妄言,色黃,其上下經盛不仁,則終矣。(王注云:經盛謂面目頸額足跗腕脛皆躁盛而動也。不仁謂不知善惡也)
少陰終者,面黑齒長而垢,腹脹閉,上下不通而終矣。(面黑者手少陰絕,齒長者足少陰絕)
太陰終者,腹脹閉不得息,善噫善嘔,嘔則逆,逆則面赤,不逆則上下不通,不通則面黑,皮毛焦而終矣。
厥陰終者,中熱嗌乾,善溺心煩,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。此十二經之所敗也。
〔《靈》〕手太陰氣絕,則皮毛焦。太陰者,行氣溫於皮毛者也。故氣不榮則皮毛焦,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,津液去皮節者,則爪枯毛折,毛折者則毛先死。丙篤丁死,火勝金也。(《經脈篇》。下同)
手少陰氣絕,則脈不通,脈不通則血不流,血不流則髦色不澤,故其面黑如漆柴者,血先死。壬篤癸死,水勝火也。
足太陰氣絕者,則脈不榮肌肉,唇舌者,肌肉之本也。脈不榮則肌肉軟,肌肉軟則舌痿,人中滿,人中滿則唇反,唇反者肉先死。甲篤乙死,木勝土也。
足少陰氣絕則骨枯,少陰者,冬脈也,伏行而濡骨髓者也,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。骨肉不相親,則肉軟卻,肉軟卻故齒長而垢,發無澤,發無澤者骨先死。戊篤己死,土勝水也。
足厥陽氣絕,則筋絕。厥陰者,肝脈也。肝者筋之合也,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,故脈弗榮則筋急,筋急則引舌與卵,故唇青舌卷卵宿,則筋先死。庚篤辛死,金勝木也。
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,轉則目運。目運者為志先死,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。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,離則腠理發泄,絕汗乃出,故旦占夕死,夕占旦死。
仲:脈浮而洪,身汗如油,喘不休,水漿不下,體形不仁,乍靜乍亂者,此為命門絕也,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。若汗出發潤,喘不休者,此為肺先絕也。陽反獨留,形體如煙煤,直視搖頭者,此為心絕也。唇吻反青,四肢漐漐汗出者,此為肝絕也。環口黧黑,柔汗發黃者,此為脾絕也。
溲便遺屎,狂言,目反直視者,此為腎絕也。又未知何臟陰陽相絕,若陽氣前絕,陰氣後竭者,其人死身色必青;陰氣前絕,陽氣後竭者,其人死身色必黃,腋下溫,心下熱也。六腑氣絕於外者,手足寒,上氣腳縮。五臟氣絕於內者,利不禁,下甚,手足不仁。
〔《脈》〕病人肝絕,八日死。何以知之?面青但欲伏眠,目視而不見人,汗出如水不止(一云:二日死也)。病人膽絕,七日死,何以知之?眉為之傾。病人筋絕,九日死,何以知之?手足爪甲青,呼罵不休(一云:八日死)。病人心絕,一日死,何以知之?肩息回視立死(一云:目停停二日死)。
病人腸絕,六日死,何以知之?髮直如干麻,不得屈伸,自汗不止(一云:小腸絕)。病人脾絕,十二日死,何以知之?口冷足腫,腹熱臚脹,泄利不覺,出無時度(一云:五日死)。病人胃絕,五日死,何以知之?脊痛腰中重,不可反覆(一曰:腓腸平,九日死)。病人肉絕,六日死,何以知之?耳干舌背腫,溺血,大便赤泄(一曰:足腫九日死)。
病人肺絕,三日死,何以知之?口張,但氣出而不還(一曰:鼻口虛張短氣)。病人大腸絕不治,何以知之?泄痢無度,痢絕則死。病人腎絕,四日死,何以知之?齒為暴枯,面為正黑,目中黃色,腰中欲折,自汗出如流水(一云:人中平七日死)。病人骨絕,齒黃落,十日死。
諸浮脈無根者,皆死。以上五臟六腑為根也。
〔扁鵲、華佗〕病人五臟已奪,神明不守,聲嘶者,死。病人循衣縫,譫語者,不可治(陽明絕)。病人陰陽俱絕,掣衣掇空,妄言者,死。病人妄語錯亂及不能語者,不治,熱病者可治(以上三條皆陽明絕)。病人陰陽俱絕,失音不能言者,三日半死。病人臥遺尿不覺者死(陽明絕)。
病人屍臭者,不可治。病人面晃白直視肩息者,一日死(膽肺絕)。病人陰結陽絕,目精䀮䀮者死。病人陰陽絕竭,目眶陷者,死。病人目系傾者,七日死。病人口如魚口,不能復閉,而氣出多不反者死。病人口張者,三日死。病人唇青,人中反者,死(脾肝絕,下同)。病人唇反,人中滿者,死。
病人唇口忽乾者,不治(未詳)。病人唇腫齒焦者,死(肝腎絕)。病人陰陽俱竭,其齒如熟小豆,其脈駃者,死。病人齒忽變黑者,十三日死(少陰絕)。病人舌卷卵縮者,必死(厥陰絕)。病人汗出不流,舌卷黑者,死(太陰厥陰絕)。病人髮直者,十五日死(少陰絕)。
病人發如干麻,善怒者,死(少陰絕)。病人發與眉衝起者,死(同上)。病人爪甲青者,死。病人爪甲白者,不治。病人手足爪甲下肉黑者,八日死。病人榮衛竭絕,面浮腫者,死。病人卒腫,其面蒼黑者死。病人手掌腫無文者,死。病人臍腫反出者,死(臍反出者此為脾先絕)。
病人陰囊莖俱腫者,死,病人脈絕,口張足腫,五日死。病人足跗上腫,兩膝大如斗者,十日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