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綱目》~ 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3)
卷之二·陰陽臟腑部 (3)
1. 諸脈診病雜法
諸脈診病雜法者,竅恐迷亂診病大綱,故以雜法名之也。凡前篇脈之浮、沉、遲、數、虛、實、洪、細、滑、澀,所指陰、陽、表、里、寒、熱、血、虛、氣實之病者,皆診病之大綱,學者常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故《內經》論脈主病,必以陰陽相對言之,或以五臟分配言之,未嘗雜他法者,欲人識其綱也。
故診病先定大綱,然後雜究諸病,如診得浮脈大綱主表也,沉脈大綱主裡也,然後雜究其或屬寒屬風屬氣等病之類是也。余見如左方。
〔無擇〕浮為在表,為風,為氣,為熱,為痛,為嘔,為脹,為痞,為喘,為厥,為內結,為滿不食。浮大為鼻塞,浮緩為不仁,浮大長為風眩癲疾,浮滑疾為宿食,浮大而澀為宿食滯氣,浮短為肺傷諸氣,浮滑為飲為走刺,浮細而滑為傷飲,浮滑疾緊為百合病,浮數為大便堅,小便數,浮緊為淋,為癃閉。
白話文:
診斷脈象的方法很多,但如果混淆不清,很容易搞錯診斷的大方向,所以稱之為「雜法」。前文提到的脈象浮、沉、遲、數、虛、實、洪、細、滑、澀等,指的是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血虛、氣實等病症,這些都是診斷病症的基本原則,學習者務必牢記,不可混淆。因此,《內經》論述脈象與疾病的關係時,總是以陰陽相對或五臟分配來說明,從未混雜其他方法,就是希望人們能掌握基本原則。
所以診斷疾病時,要先確定基本原則,然後再深入研究各類病症。比如診斷出浮脈,就代表表證,沉脈就代表裡證,再進一步分析是否屬於寒、風、氣等病症。我觀察到以下情況:
浮脈屬於表證,也代表風、氣、熱、痛、嘔、脹、痞、喘、厥、內結、滿不食等症狀。浮大代表鼻塞,浮緩代表麻木,浮大而長代表風眩癲疾,浮滑而疾代表宿食,浮大而澀代表宿食滯氣,浮短代表肺傷諸氣,浮滑代表飲邪或走竄之痛,浮細而滑代表傷飲,浮滑而疾緊代表百合病,浮數代表大便乾燥、小便頻繁,浮緊代表淋症、癃閉。
〔東垣〕辨脈浮所主病不同,浮者沉之反也,瞥瞥然見於皮毛上,與皮毛相得,微按之則絕無,有如空中之浮雲。所主病一則為風,一則為虛。古人云:浮而有熱者,虛也;浮而無熱者,風也。予謂此未盡善,蓋風有八風,寒熱溫涼,各各不同,其中有風熱。止言脈浮,雖不能分別八面之風,兼見脈候,止說浮而已。
須兼見的證,單在一臟或兩臟相合,亦足以分何臟之病,言風無熱則非也。況八風之脈皆見於左手寸脈外側,若右手行陰道脈中受虛邪賊邪之風,亦於氣口外側顯見,推而內之,外而不內者是也。其虛勞脈雖有傳變,必顯於內側。六脈互傳,皆為不足之病,則是五臟傳變,必從四時傳變於外,六腑乃受之,如是則勝復之作,不能相過,此之謂也。若浮而弦者風也,見於左關。
白話文:
東垣先生認為,浮脈的病因不同,浮就是沉的相反,脈象輕輕地浮在皮膚表面,與皮膚表層相合,稍微按壓就消失無蹤,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。浮脈主治兩種病,一種是風,一種是虛。古人說,浮脈帶有熱氣的是虛症,浮脈沒有熱氣的是風症。我覺得這個說法並不完善,因為風有八種,寒熱溫涼各有不同,其中也包含風熱。只說脈浮,無法區分八種風,需要結合其他脈象,才能確定是哪種風。
應該還要考慮其他症狀,例如單獨出現於某個臟腑,或者兩個臟腑同時出現,也能判斷是哪個臟腑的病症。說風症沒有熱氣也是不對的。況且八種風的脈象都出現在左手寸脈外側,如果右手行陰道脈受到虛邪賊邪之風,也會在氣口外側顯現,推而內之,外而不內。而虛勞的脈象雖然有傳變,但一定會顯現在內側。六脈互相傳變,都是不足之病,也就是五臟的病症會隨著四季傳變到外,六腑再受到影響。如此一來,就會出現勝復的現象,不能互相超越,這就是所謂的「勝復之作,不能相過」。如果脈象浮而弦,那就是風症,出現在左關脈。
浮而澀者虛也,見於右寸。
〔無擇〕寸芤為吐血,微芤為衄血,關芤為更血,為腸癰;尺芤為下焦虛,小便血出。滑為吐,為滿,為熱,為伏痰,為宿食,為蓄血,為經閉,為咳,為血氣俱實。滑而浮散為癱瘓,滑數為結熱,滑實為胃熱,滑利為妊娠,滑而大小不勻必吐,為病進,為泄利,滑而浮大,小腹痛,溺則陰中痛,大便亦然。又滑為鬼疰。
〔《素》〕脈滑曰風。
無擇:實為熱為嘔,為痛,為氣塞,為喘咳,為大便不禁。實緊為陰不勝陽,為胃寒,為腰痛。弦為寒,為痛,為飲,為瘧,為水氣,為中虛,為厥逆,為拘急,為寒癖。弦緊為惡寒,為疝瘕,為癖。弦而鉤為脅下刺痛。弦長為積,隨左右上下為瘀血。
白話文:
脈象浮而澀,代表身體虛弱,在右寸脈上可以觀察到。
寸關尺三部脈象中,寸脈芤(空虛)代表吐血,微芤代表鼻出血,關脈芤代表月經不調或腸癰,尺脈芤代表下焦虛弱,小便帶血。脈象滑,代表身體有吐逆、腹脹、發熱、伏痰、積食、蓄血、經閉、咳嗽、氣血充實等情況。脈象滑而浮散,代表癱瘓;滑而數,代表內熱;滑而實,代表胃熱;滑而利,代表懷孕;滑而大小不勻,代表嘔吐、病情加重、泄瀉;滑而浮大,代表小腹疼痛、排尿時陰部疼痛、大便疼痛。此外,滑脈也代表鬼病。
《素問》中記載,脈象滑,代表風邪。
無擇(醫家)認為,脈象實,代表發熱、嘔吐、疼痛、氣塞、咳嗽、大便失禁等情況。脈象實緊,代表陰虛陽盛、胃寒、腰痛。脈象弦,代表寒冷、疼痛、水飲、瘧疾、水腫、脾虛、厥逆、拘急、寒癖。脈象弦緊,代表惡寒、疝氣、癖積。脈象弦而鉤,代表脅下刺痛。脈象弦長,代表積聚;脈象隨著左右上下變化,代表瘀血。
〔仲〕弦則衛氣不行。
〔無擇〕緊為寒,為痛,為咳,為喘,為滿。浮緊為肺有水。緊滑為蛔動。急為遁屍。緊數為寒熱,又為宿食,為吐逆。
〔《素》〕盛而緊曰脹。
〔《本事》〕記有人患傷寒六七日,心煩昏睡,咽燥,小便白色,自汗。予診之,寸口尺中俱緊。予曰:寒中少陰之經,是以脈緊。仲景云:脈緊而汗出者,亡陽也,屬少陰,法當咽痛而復下痢,蓋謂此也。有難之曰:《脈訣》緊脈屬七表,仲景以緊脈屬少陰,然則緊脈屬陽耶?屬陰耶?予言:仲景云,寸口脈俱緊者,清邪中於上焦,濁邪中於下焦。又云:陰陽俱緊者,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,蜷臥足冷,鼻中涕出,舌上滑苔,勿妄治也。
白話文:
脈象弦緊,代表衛氣運行不順暢。緊脈伴隨寒證,表現為疼痛、咳嗽、喘息、腹脹等症狀。浮緊脈象則表示肺部積水。緊滑脈象則可能是蛔蟲活動引起的。脈象急促,則可能出現屍厥。緊數脈象則可能是寒熱、宿食、嘔吐等原因造成的。脈象盛而緊,稱為脹。有人患傷寒六七日,出現心煩、昏睡、咽喉乾燥、小便白色、自汗等症狀,診脈發現寸口尺中皆緊,這說明寒邪侵犯了少陰經,所以脈象緊。仲景說,脈緊而汗出,是陽氣耗損,屬於少陰證,會出現咽痛、下痢等症狀。有些人質疑,《脈訣》中提到緊脈屬七表,仲景卻認為緊脈屬少陰,那麼緊脈究竟屬陽還是屬陰?仲景說,寸口脈皆緊,說明清邪侵入上焦,濁邪侵入下焦。又說,陰陽皆緊,則表現為口中氣息微弱,嘴唇乾燥,蜷臥足寒,鼻涕流出,舌苔滑膩,不可妄加治療。
又云:緊則為寒。又云:諸緊為寒。又曰:曾為人所難,緊脈從何而來?師云:假令亡汗若吐,以肺裡寒,故令脈緊。假令咳者坐飲冷水,故令脈緊。假令下痢,以胃虛故令脈緊。又云:寸口脈微,尺脈緊,其人虛損多汗。由是觀之,則是寒邪之氣,久客經脈所致,皆虛寒之脈也。
其在陽經則浮而緊,在陰經則沉而緊。故仲景云:浮緊名為傷寒。又曰:陽明脈浮而緊者,必潮熱。此在陽則浮而緊也,在陰則沉而緊。故仲景云:寸口脈微,尺脈緊,其人虛損多汗,則陰當先絕而不見陽。又云:少陰緊至七八日,自下痢,脈暴微,手足反溫,脈緊反去者,此欲解也。
白話文:
古人說,脈象緊就代表寒氣。還有說,各種緊的脈象都是寒氣。也有人問,緊脈是怎麼來的呢?老師說,如果一個人沒有汗而且嘔吐,那是因為肺里有寒氣,所以脈象緊。如果一個人咳嗽後喝了冷水,也會讓脈象緊。如果一個人拉肚子,那是因為胃虛,也會讓脈象緊。還有人說,寸口脈微弱,尺脈緊,這人虛損並且出汗多。由此可知,是寒邪之氣長時間停留在經脈中導致的,都是虛寒的脈象。
寒邪在陽經就表現為浮而緊,在陰經就表現為沉而緊。所以仲景說,浮緊的脈象叫做傷寒。還有說,陽明脈浮而緊,必然會發熱。這是在陽經就浮而緊,在陰經就沉而緊。所以仲景說,寸口脈微弱,尺脈緊,這人虛損並且出汗多,說明陰氣先衰竭,陽氣就看不見了。還有人說,少陰脈緊持續七到八天,接著就拉肚子,脈象突然變得微弱,手腳反而變暖,脈象緊也消失了,這就代表要解除了。
此在陰則沉而緊也。仲景云: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,數為在腑,遲為在臟。欲知表裡臟腑,先以浮沉遲數為定,然後兼於證而別陰陽也。
〔無擇〕洪為脹,為滿,為痛,為熱,為煩。洪實為癲。洪緊為癰疽,為喘急,亦為脹。洪浮為陽邪,大為祟。
〔《素》〕粗大者,陰不足,陽有餘,為熱中也(《脈要精微論》)。大則病進。(丹溪云:大,洪之別名。其病得之於內傷者,陰虛為陽所乘,故脈大當作虛治之。其病得之於外傷者,邪客於經脈亦大,當作邪勝治之。合二者觀之,皆病方長之勢也。謂之病進,不亦宜乎。海藏云:君侵臣是也)
〔仲〕平人脈大為勞。大則為虛。
白話文:
脈象沉緊,代表病邪在裡。仲景說,浮脈在表,沉脈在裡,數脈在腑,遲脈在臟。要判斷病邪在表裡臟腑,先要根據浮沉遲數來確定,然後結合症狀來辨別陰陽。
洪脈是指脈象粗大有力,表現為脹滿、疼痛、發熱、煩躁等症狀。洪脈實則為癲癇,洪脈緊則為癰疽、喘急,也可能伴隨脹滿。洪脈浮則為陽邪入侵,特別粗大則為病情嚴重。
粗大的脈象代表陰虛陽盛,屬於熱症。《脈要精微論》中提到,脈象粗大,則病情進展。丹溪認為,大脈是洪脈的別名,因內傷導致的陰虛被陽邪乘虛而入,因此要採取虛證治療。如果是外傷導致的邪氣侵犯經脈,則脈象也可能粗大,要採取邪勝之法治療。無論內外傷,脈象粗大都代表病情加重。海藏認為這是君主之氣侵犯臣民之氣的表現。
平時脈象粗大,是因為勞累所致。如果脈象過於粗大,則代表身體虛弱。
〔無擇〕數為熱,為虛,為吐,為痛,為煩渴,為煩滿。
促(經無文)
釋曰:其促有五:一曰氣,二曰血,三曰飲,四曰食,五曰痰。但臟熱則脈促,以氣血痰飲留滯,不行則止,促非惡脈也。
散(經無文)
釋曰:六腑氣絕於內,則手足寒,上氣;五臟氣絕於內,則下痢不禁,甚者不仁,其脈皆散,散則不聚,病亦危矣。
革為滿,為急,為虛寒相搏。婦人為半產漏下。
釋曰:革者,革也,固結不移之狀。三部應之,皆危脈也。
微為虛,為弱,為衄,為嘔,為泄,為亡汗,為拘急。微弱為少氣,為中寒。
沉為在裡,為實,為水,為寒,為喘,為瘕癥。沉弱為寒熱。沉細為少氣,臂不能舉。沉滑為風水,為下重。沉緊為上熱下冷。沉重而直前絕者為瘀血,沉重而中散者為寒食成癥。沉重不至寸,細絕者為遁屍。沉緊為懸飲。沉遲為痼冷。沉重為傷暑發熱。
白話文:
「無擇」脈象代表著身體處於熱證、虛證,容易出現嘔吐、疼痛、口渴、腹脹等症狀。
「促」脈象有五種:一是氣滯,二是血瘀,三是水飲停滯,四是食積,五是痰飲。當臟腑有熱時,脈象就會促,因為氣血、痰飲等停留不流動所致,促脈並非惡劣的脈象。
「散」脈象表示六腑氣機內虛,則手腳冰冷,呼吸急促;五臟氣機內虛,則腹瀉不止,嚴重者甚至出現肢體麻木,脈象散亂,聚而不凝,病情十分危急。
「革」脈象代表著氣機閉塞,固結不移,身體滿脹,急迫,並且伴有虛寒交搏的現象。婦女則可能出現半產漏下等症狀,這都是危險的脈象。
「微」脈象代表著身體虛弱,容易出現鼻衄、嘔吐、腹瀉、出汗、拘急等症狀。脈象微弱則容易出現氣短、受寒等症狀。
「沉」脈象代表著病邪深入內部,病情較為嚴重,容易出現水腫、寒證、呼吸困難、瘕癥等症狀。沉弱脈象代表著寒熱交替;沉細脈象代表著氣短,手臂无力;沉滑脈象代表著風水泛滥,下肢沉重;沉緊脈象代表著上熱下冷;沉重且直前消失的脈象代表著瘀血阻滯;沉重且散乱的脈象代表著寒食积聚成癥;沉重而不到寸關,細微而消失的脈象代表著生命垂危;沉緊脈象代表著懸飲;沉遲脈象代表著久病寒涼;沉重脈象代表著中暑發熱。
緩為在下,為風,為寒,為弱,為痹,為疼,為不仁,為氣不足,為眩暈。緩而滑為熱中。緩而遲虛寒相搏,食冷則咽痛。
澀為少血,為亡汗,熱氣不足,為逆冷,為下痢,為心痛。澀而緊為痹,為寒濕。
〔《素》〕脈澀曰痹。
丹:脈之狀不一,大率多兼見之。人之病有四:曰實,曰熱,曰寒,曰虛。故學者診亦必浮、沉、遲、數為之綱,以察病情。初學者又以浮數為熱為有餘,沉遲為寒為不足。其間最難體認者,澀脈也。最難調治者,弦脈也。澀脈細而遲,往來難且散,又曰短而止。得此脈者,固為寒,為濕,為血虛,為汙血,為氣多,然亦有病熱與實者。
白話文:
脈搏緩慢,代表著風寒、虛弱、痺痛、麻木、氣虛、頭暈等症状。如果脈搏緩慢且滑利,則可能是熱證。如果脈搏緩慢且遲滯,則是寒邪與虛寒交搏,吃冷的食物會導致咽喉疼痛。
脈搏澀滯,代表著血虛、盜汗、氣虛、寒熱交替、腹瀉、心痛等症状。如果脈搏澀滯且緊縮,則可能是痺痛、寒濕等症状。
澀脉被稱為痺脉。
脈象變化多端,常常兼有不同的特征。人體疾病主要分為四類:實證、熱證、寒證、虛證。因此,學習者在診脈時,必須以浮、沉、遲、數四項作為綱要,以觀察病情。初學者可以初步理解浮數脈為熱證,沉遲脈為寒證或虛證。其中,最難理解的是澀脉,最難治療的是弦脉。澀脉細小而遲緩,脉象難以散開,也稱為短促脈。出現澀脉,通常代表著寒證、濕證、血虛、瘀血、氣盛等症状,但也可能伴隨熱證和實證。
或者得脈之帶澀,徒見其有細有遲又散,皆是不足之象,便以為虛而寒,猛浪用藥,寧不誤人。若夫或因多怒,或因憂鬱,或因厚味,或因補劑,燥劑,或因表裡無汗,氣騰血沸,清化為濁,老痰凝血,膠固雜揉,脈道澀滯,亦見澀狀。參之形證,病情斯得。先賢曰:澀而堅,按之不減有力,為中焦實,有伏結,脾肺氣寒,實熱在胃中,可不慎歟。
弦為春令之脈,非春時而見者,木為病也。五臟更相制伏,以防其太過,木為病則肝邪盛矣,肝之盛金之衰也,金之衰火之炎也,火之炎水之弱也,金不足以制木,則土病矣。考之諸家,則曰弦者虛也,為反胃,為痛痹。沉弦為疝瘕,弦長為積病,雙弦為寒飲,雙弦而遲為心下堅。
白話文:
有時候,診脈時感覺到脈搏澀滯,以為是虛寒,就猛烈地用藥,很容易誤診。其實,澀滯的脈象,可能是因為生氣、憂鬱、吃太多油膩的食物、服用補品或燥熱藥物,或因表裡無汗、氣血沸騰,導致清氣化濁,痰濁凝結,阻塞脈道造成的。要根據患者的症狀和脈象綜合判斷。古人說,如果脈搏澀滯且堅硬,按下去力度不減,表示中焦積實,脾肺氣虛寒,胃中有實熱,不可不慎。
弦脈是春天特有的脈象,如果非春天出現弦脈,就說明肝臟有病。五臟相生相剋,互相制約,肝臟過盛,就會損傷金氣,金氣衰弱,就會導致火氣旺盛,火氣旺盛就會使水氣虛弱。金氣不足,無法制約木氣,就會導致土氣生病。根據古人的說法,弦脈代表虛弱,容易反胃、痛痹。沉弦代表疝氣和瘕症,弦脈長代表積病,雙弦代表寒飲,雙弦又遲代表心下堅硬。
偏弦,飲也。弦急為腹痛,弦而鉤主蜚屍,弦緊而微細主寒積,微弦而伏主癥不治,弦而大主半產漏下亡血失精,弦而小主寒痹,弦在左寸頭痛,弦在右寸水走腸胃,弦在左關怒而血聚,弦在右關寒痛,四肢拘急,弦在趺陽腸痔下血,弦在尺中,小腹痛白腸挺核,木邪風氣上極,土敗為病,先哲蓋常言之矣。
惟金因火伏,木寡於畏之論,猶未發明,倘非滋水以降火,厚土以養金,而又以行濕散風導郁,為之輔佐,邪何由去,病何由安。況弦脈為病甚多,而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異,故不容於自默也。若曰不然,何弦屬陽,而仲景列沉澀弱微弦為五陰之數。至於敗散殘賊之脈,又以弦為之首,澀為之中,其意可見。
白話文:
脈象偏弦,代表身體有水飲積聚。弦脈緊繃則代表腹痛,弦脈緊而呈鉤狀則表示有寄生蟲,弦脈緊而細小則代表寒積,弦脈微弱而潛伏則代表癥狀難治,弦脈粗大則代表半產、漏下、失血、失精,弦脈細小則代表寒痹,弦脈在左寸則代表頭痛,弦脈在右寸則代表水停滯腸胃,弦脈在左關則代表怒氣鬱結,弦脈在右關則代表寒痛,四肢僵硬,弦脈在趺陽則代表腸痔下血,弦脈在尺中則代表小腹痛、白腸有硬塊。木氣過盛、土氣衰敗,容易生病,這些都是先賢們常說的。
只是金氣因火氣潛伏而受損,木氣缺乏對火的畏懼,這些道理還沒有完全闡明。如果不能滋陰降火,培土養金,還要疏導濕氣、散寒解表,輔助治療,邪氣如何消散,病症如何痊癒呢?況且弦脈引起的疾病很多,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,所以不能輕易自以為是。如果有人說不是這樣,那麼弦脈屬陽,而仲景卻把沉澀、弱微、弦脈列為五陰,至於敗散、殘賊等脈象,更以弦脈為首,澀脈為中,由此可見弦脈與陰陽的關係。
(蜚,扶滑切)
〔無擇〕遲為寒,為痛,遲而澀為癥瘕咽酸。
伏為霍亂,為疝瘕,為水氣,為溏泄,為停痰,為宿食,為諸氣上衝,為惡膿死肌。
濡為虛,為痹,為自汗,為氣弱,為下重。濡而弱為內熱外冷自汗,為小便難。
弱為虛,為風熱,為自汗。
細為血氣俱虛,為病在內,為積,為傷濕,為後泄,為寒,為神勞,為憂傷過度,為腹滿。細而緊為癥瘕積聚,為刺痛。細而滑為僵仆,為發熱,為嘔吐。
動為痛,為驚,為痹,為泄,為恐。
虛為寒,為腳弱,為虛,為食不消化,為傷暑。
結為痰,為飲,為血,為積,為氣。
白話文:
遲緩則寒涼,引發疼痛,遲緩又澀滯則導致癥瘕、咽喉酸痛。
伏氣則引發霍亂、疝氣、水腫、腹瀉、痰飲積聚、宿食停滯、諸氣上衝、惡性膿瘡、肌肉壞死。
濡濕則虛弱,導致痹症、自汗、氣虛、下肢沉重。濡濕又虛弱則引發內熱外寒、自汗、小便困難。
虛弱則虛損,引發風熱、自汗。
細微則血氣雙虛,疾病隱藏於內,形成積聚、濕氣侵襲、久瀉、寒涼、神勞、憂傷過度、腹脹。細微又緊縮則導致癥瘕積聚、刺痛。細微又滑利則引發僵仆、發熱、嘔吐。
脈象跳動則引發疼痛、驚恐、痹症、腹瀉、恐懼。
虛弱則寒涼,導致腳弱、虛損、消化不良、中暑。
脈象凝滯則引發痰飲、水腫、血瘀、積聚、氣滯。
釋曰:氣寒脈緩則為結,氣熱脈數則為促,雖緩數不同,亦當如促脈分別可也。
代者,一臟絕,他臟代至。
釋曰:代真死脈,不分三部,隨應皆是。
〔《脈經》〕寸浮則中風,寸芤則胸中積血,寸滑則嘔逆,寸實則胸中熱,寸弦則胸中急痛,寸緊則頭項急,寸洪則熱甚於胸中,寸微則陽虛,寸沉則陰中伏陽、胸中痰,寸緩則太陽中濕,寸澀則中氣虛,寸遲則陰溢於上,寸伏則胸中積氣,寸濡則多自汗,寸弱則陽氣虛微。
關浮則腹脹滿,關芤則腸中積血,關滑則胃寒不能食,關實則胃中切痛,關弦則胃寒不能食,關緊則腹中鬱結,關洪則番胃吐食,關微則氣結於心下,關沉則心下痛,關緩則腰痛難伸,關澀則血少而留停,關遲則粥漿不入,關伏則腸癖瞑目,關濡則少氣精神散,關弱則胃氣虛。
白話文:
脈象寒冷緩慢叫做結脈,脈象熱燥快速叫做促脈,即使脈象的快慢程度不同,也應該像促脈一樣進行分別診斷。
代脈指的是一臟氣絕,其他臟腑代行其功能。
代脈又稱真死脈,不分三部,無論哪個部位出現,都屬於代脈。
寸關尺三部脈象的不同表現,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病症:
寸口脈浮則中風,寸口脈芤則胸中積血,寸口脈滑則嘔逆,寸口脈實則胸中熱,寸口脈弦則胸中急痛,寸口脈緊則頭項急痛,寸口脈洪則胸中熱甚,寸口脈微則陽虛,寸口脈沉則陰中伏陽、胸中痰,寸口脈緩則太陽中濕,寸口脈澀則中氣虛,寸口脈遲則陰溢於上,寸口脈伏則胸中積氣,寸口脈濡則多自汗,寸口脈弱則陽氣虛微。
關脈浮則腹脹滿,關脈芤則腸中積血,關脈滑則胃寒不能食,關脈實則胃中切痛,關脈弦則胃寒不能食,關脈緊則腹中鬱結,關脈洪則番胃吐食,關脈微則氣結於心下,關脈沉則心下痛,關脈緩則腰痛難伸,關脈澀則血少而留停,關脈遲則粥漿不入,關脈伏則腸癖瞑目,關脈濡則少氣神散,關脈弱則胃氣虛。
尺浮則大便乾澀,尺芤則小便有血,尺滑則下焦停寒,尺實則小腹脹、小便不禁,尺弦則下焦停水,尺緊則臍腹痛,尺洪則陰絕,尺微則臍下有積,尺沉則腰腳重,尺緩則飲食不消,尺澀則逆冷傷血,尺遲則寒甚於腰腳,尺伏則飧泄穀不化,尺濡則骨肉不相親,尺弱則陰氣內絕。
〔《素》〕夫脈者,血之府也,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,數則煩心,大則病進,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,代則氣衰,細則氣少,澀則心痛,渾渾革至如湧泉,病進而色敝,綿綿其去如弦絕者,死。(《脈要精微論》)
寸口之脈中手短者,曰頭痛。寸口脈中手長者,曰足脛痛。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,曰肩背痛。脈小弱以澀者,謂之久病。脈滑浮而疾者,謂之新病(以上《平人氣象論》)。徵其脈小色不奪者,新病也,徵其脈不奪,其色奪者,此久病也。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,此久病也。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,新病也。
白話文:
尺脈浮起則大便乾燥,尺脈芤空則小便帶血,尺脈滑利則下焦積寒,尺脈實滿則小腹脹痛、小便失禁,尺脈弦緊則下焦積水,尺脈緊澀則臍腹疼痛,尺脈洪大則陰氣衰竭,尺脈微細則臍下有積聚,尺脈沉伏則腰腳沉重,尺脈緩慢則飲食不消化,尺脈澀滯則逆寒傷血,尺脈遲緩則腰腳寒冷,尺脈伏沒則食慾不振、谷食不化,尺脈濡弱則骨肉分離,尺脈虛弱則陰氣內虛。
脈象是血液的反映,脈象長則氣血充盈,脈象短則氣血不足,脈象數快則煩躁心悸,脈象洪大則病情加重,上部脈象盛滿則氣上逆,下部脈象盛滿則氣下陷,脈象代脈則氣血衰弱,脈象細小則氣血不足,脈象澀滞則心痛,脈象浑浑而如湧泉者,病情加重,面色蒼白,脈象绵绵而如弦绝者,將要死亡。
寸口脈中手短者,則頭痛。寸口脈中手長者,則足脛疼痛。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,則肩背疼痛。脈小而弱且涩者,为久病。脉滑浮而疾者,为新病。新病脉象细小,面色正常;久病脉象正常,面色苍白;新病脉象与面色均正常;久病脉象与面色均异常。
推而外之,內而不外,有心腹積也(王注云:脈附臂筋,取之不審,推筋令遠,使脈外行而不出外者,心腹積也)。推而內之,外而不內,身有熱也(王注云:脈遠臂筋,推之令近,遠而不近,身有熱也)。推而上之,上而不下,腰足清也(「上而不下」《甲乙經》作「聚而不上,治宜舉之」也)。
推而下之,下而不上,頭項痛也(「下而不上」《甲乙經》「作上而不下,用宜抑之」也)。按之至骨,脈氣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痹也。(以上《脈要精微論》)
〔孫〕按開寶寺僧,衣缽甚厚,常施惠於人,孫重之,與往還。一日,謂孫曰:某有一事,於翁約賞罰為戲,可否?孫曰:如何為賞罰?僧曰:若診吾脈,若知某病,賞三十千為一筵;若不中,罰十千歸小僧。孫曰:諾。與之診,左手無脈,右手有脈,遂尋左手之脈,乃轉左臂上,動遙如常。
白話文:
推拿時,如果推向外側,但脈象卻留在體內,沒有往外走,說明患者有心腹積聚。如果推向內側,但脈象卻留在外側,沒有往內走,說明患者體內有熱。如果推向上方,但脈象卻停留在上方,沒有往下走,說明患者腰腿虛寒。如果推向下側,但脈象卻停留在下方,沒有往上走,說明患者頭頸疼痛。按壓時,如果摸到骨頭,而且脈氣很弱,說明患者腰脊疼痛,並且身體有痺症。
孫思邈有一次遇到一位開寶寺的僧人,這位僧人非常慷慨,經常幫助別人,孫思邈非常尊敬他,經常與他來往。有一天,僧人對孫思邈說:“我有一個想法,想與你玩個遊戲,你診斷我的脈象,如果能診斷出我的病,我就賞你三十千,請你吃一頓飯;如果診斷不出來,你就罰我十千,給我去做功德。”孫思邈答應了。他診斷僧人的脈象,發現左手沒有脈搏,右手有脈搏。於是,他仔細尋找左手上的脈搏,發現脈搏轉到了左臂上,跳動得像平常一樣。
孫曰:此異脈也。醫書不載。脈行常道,豈有移易之理,往昔少年為驚撲震動心神,脈脫舊道,乍移臂外,復遇驚撲,不能再歸,年歲長大,氣血已定,不能復移,目下無病爾。僧曰:某襁褓而撲,皆幾死,固宜脈失所,某亦平生無病,亦不曾診脈,聞公神醫,試驗之,果神醫也。
白話文:
孫先生說:「這是奇特的脈象,醫書上沒有記載。脈象應該循著固定的經絡流動,怎麼會有移動的道理呢?你年輕時曾受到驚嚇、撞擊,導致心神震動,脈象就脫離了原來的經絡,暫時移到了手臂外側。後來又遇到驚嚇、撞擊,脈象就無法再回到原位。現在你年紀大了,氣血已經穩定,脈象也無法再移動,所以現在你看起來沒有病。」
僧人說:「我從襁褓時期就經常受到驚嚇,每次都差點死去,所以脈象錯亂也很正常。我平時身體很好,也沒有去診脈過。聽說你是神醫,就想試驗一下,果然名不虛傳啊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