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五 (18)

1. 遍身部

五疥,五癬,血風瘡,癩風,楊梅瘡,疔瘡,多骨疽,翻花瘡,流注,瘭痼,暑熱瘡,痱痤瘡,寒冷瘡,凍瘡,手足皸,蝸瘡,𣲵瘡,浸淫瘡,白蛇纏,湯火瘡,肥瘡,疣瘡,漆瘡,竹木刺,折傷,破傷風

五疥乾溼蟲砂膿,五疥由五臟蘊毒而發,屬足三陰者尤多。

便秘為實利虛風;

瘡有遍體難分經絡,必憑外證以斷虛實。焮腫作痛,便秘硬,發熱者,為風毒濕熱;漫腫癢痛,晡熱,或時寒熱,體倦少食,便順利者,為血虛風熱。

乾疥瘙癢肺燥甚,乾疥瘙癢,皮枯屑起,便秘者,為心肝火鬱於肺,四順清涼飲、古荊黃湯、搜風順氣丸;久者,天門冬膏。便利者為相火鬱於肺,活血潤燥生津飲,或四物湯加黃芩、連翹、天門冬;久者,腎氣丸;久虛,古烏荊丸。如素有肺風,面上多粉刺者,樺皮散。

白話文:

五種疥瘡、五種癬、血風瘡、癩風、楊梅瘡、疔瘡、多骨疽、翻花瘡、流注、瘭痼、暑熱瘡、痱痤瘡、寒冷瘡、凍瘡、手足皸、蝸瘡、𣲵瘡、浸淫瘡、白蛇纏、湯火瘡、肥瘡、疣瘡、漆瘡、竹木刺、折傷、破傷風等,五種疥瘡因五臟蘊毒而起,特別是足三陰經部位更容易出現。便秘屬於實證,而利和虛風則屬於虛證。瘡瘍遍布全身,難以區分經絡,必須根據外在表現判斷虛實。發紅腫痛、便秘堅硬、發熱者,屬於風毒濕熱;散漫腫脹、癢痛、午後發熱或時寒時熱、身體疲倦、食慾不振、大便通暢者,屬於血虛風熱。乾疥瘙癢,皮膚乾燥脫屑,便秘者,屬於心肝火鬱於肺,可用四順清涼飲、古荊黃湯、搜風順氣丸治療,久治不愈者,可用天門冬膏。若大便通暢者,屬於相火鬱於肺,可用活血潤燥生津飲或四物湯加黃芩、連翹、天門冬治療,久治不愈者,可用腎氣丸;久病虛弱者,可用古烏荊丸。若平素有肺風,面部多粉刺者,可用樺皮散。

濕毒臖腫脾胃攻。

濕疥臖腫作痛,久則水流如黑豆汁,便秘者為脾郁濕熱毒,防風通聖散(俱酒蒸或炒,大黃另用酒煨炒三次)加木鱉子,或升麻葛根湯加天麻、蟬蛻。氣滯,復元通氣散;濕勝者,除濕丹。

便利者,為脾虛濕熱,變證量加芩、連清熱,芎、芷燥濕;胃火作渴者,竹葉黃耆湯;脾郁盜汗不寢者,歸脾湯;溺澀腹脹者,胃苓湯加黃連;久者,二炒蒼柏丸;濕勝,單蒼朮膏;脾肺風毒者,何首烏散。

白話文:

濕熱毒素入侵脾胃導致水腫。患有濕熱引起的皮膚病,水腫疼痛,久而久之會流出像黑豆汁一樣的液體。便秘者屬於脾氣鬱結濕熱毒素,可用防風通聖散(藥材用酒蒸或炒,大黃另用酒煨炒三次)加木鱉子,或升麻葛根湯加天麻、蟬蛻。如果氣滯,可用復元通氣散;濕盛者,可用除濕丹。

如果患者大便溏泄,則屬於脾虛濕熱,需在方劑中加芩、連清熱,芎、芷燥濕。胃火旺盛導致口渴者,可用竹葉黃耆湯;脾氣鬱結導致盜汗失眠者,可用歸脾湯;小便澀滯腹脹者,可用胃苓湯加黃連;病程久者,可用二炒蒼柏丸;濕盛者,單用蒼朮膏;脾肺風毒者,可用何首烏散。

砂細作疼心血滯,砂疥,如砂子細個,或痛或癢,抓之有水,焮赤。乃心血凝滯。便秘者,當歸丸,或涼膈散合四物湯;久者,酒蒸黃連丸;胸煩多痰者,補氣;心煩口乾,小便不利者,連翹飲。便利者,活血四物湯;久者,當歸飲。

蟲疥如癬肝火沖;

火盛生蟲,即腐草為螢意也。蟲疥,癢不知痛,延蔓易於傳染。便秘者,肝風熱甚,蘆薈丸,或敗毒散,磨羚羊角汁刺之;久者,古苦皂丸。便利者,肝經火鬱,逍遙散,磨羚羊角汁刺之;久不愈者,胡麻散。但諸瘡久則生蟲,須兼外治敷洗。

白話文:

皮膚出現像細砂一樣的疹子,又痛又癢,抓撓後會流出水,並且發紅發熱,這是心血瘀滯引起的。如果患者便秘,可以用當歸丸或涼膈散合四物湯治療;如果病程較長,可以用酒蒸黃連丸治療;如果患者胸悶、痰多,則要補氣;如果患者心煩口乾、小便不利,可以用連翹飲治療。如果患者腹瀉,可以用活血四物湯治療;如果病程較長,可以用當歸飲治療。

皮膚出現像癬一樣的蟲疥,是肝火旺盛引起的。

火盛生蟲,就像腐爛的草能產生螢火蟲一樣。蟲疥患者會癢卻不痛,而且容易蔓延傳染。如果患者便秘,是肝風熱盛,可以用蘆薈丸或敗毒散治療,並用磨碎的羚羊角汁塗抹患處;如果病程較長,可以用古苦皂丸治療。如果患者腹瀉,是肝經火鬱,可以用逍遙散治療,並用磨碎的羚羊角汁塗抹患處;如果久治不愈,可以用胡麻散治療。不過,各種瘡瘍久治不愈就會生蟲,需要同時進行外敷洗滌治療。

膿窠焮痛脾壅熱,痛慢虛火腎不充;

含漿稠膿色厚,焮痛便秘者,為濕熱,五香連翹湯、升麻和氣飲,或竹葉石膏湯合四物湯;含漿膿清色淡,不痛便利者,為腎虛火,八味逍遙散,或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,或四生散、腎氣丸。

更分上下與肥瘦,上體多兼風熱,下體多兼風濕;肥人多風濕,瘦人多血熱。瘦弱虛損,腎枯火炎,縱有便秘、發熱、作渴等證,只宜滋陰降火,略加秦艽、蒼耳、連翹之類,決不可純用風藥涼血傷胃,因皮膚之疾而壞臟腑者有之。通用連歸湯。氣虛,四君子湯;血虛,合四物湯;風,合消毒飲;濕,合平胃散。

白話文:

膿包發炎疼痛,可能是脾胃積熱,也可能是虛火上炎、腎氣不足。

如果膿包裡的液體濃稠、顏色深,伴隨疼痛和便秘,屬於濕熱,可以用五香連翹湯、升麻和氣飲,或竹葉石膏湯加上四物湯治療。如果膿包裡的液體清稀、顏色淡,沒有疼痛且排便正常,屬於腎虛火,可以用八味逍遙散、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,或四生散、腎氣丸治療。

此外,還要考慮病人的上下身和胖瘦。上半身的病症多伴隨風熱,下半身的病症多伴隨風濕。胖子多風濕,瘦子多血熱。如果病人瘦弱虛損,腎虛火旺,即使有便秘、發熱、口渴等症狀,也要以滋陰降火為主,稍微加一些秦艽、蒼耳、連翹等藥物,絕對不能只用風藥涼血傷胃,因為治皮膚病而傷及內臟的情況並不少見。一般可以用連歸湯治療。如果病人氣虛,可以用四君子湯;如果病人血虛,可以用四物湯;如果病人有風邪,可以用消毒飲;如果病人有濕邪,可以用平胃散。

開鬱退熱殺其蟲。

開毒郁,須辛溫,吳萸、白芷之類;退肌熱,須苦寒,芩、連、大黃之類;殺蟲,須水銀之類,此丹溪外治三法也。乾疥,吳茱萸散,或黃連、大黃為末,豬膽汁調搽;濕疥,一上散;砂疥,剪草散;蟲疥,硫黃餅;膿窠,三黃散。通用摩風膏。洗藥:用荊芥、黃柏、苦參等分煎湯,癢加蛇床子、川椒;腫加蔥白。

白話文:

治療鬱結發熱、驅除蟲患,需要根據病症採取不同的方法。要疏解鬱結,需要使用辛溫的藥物,例如吳茱萸、白芷;要退去肌熱,需要使用苦寒的藥物,例如黃芩、黃連、大黃;要殺除蟲患,需要使用水銀類藥物。這三種方法是丹溪所言的外治法。對於乾性疥瘡,可以用吳茱萸散,或者黃連、大黃研磨成粉末,用豬膽汁調和外敷;對於濕性疥瘡,可以用一上散;對於砂性疥瘡,可以用剪草散;對於蟲性疥瘡,可以用硫黃餅;對於膿瘡,可以用三黃散。所有這些情況,都可以使用摩風膏。洗藥方面,可以用荊芥、黃柏、苦參等分量煎湯,如果瘙癢嚴重,可以加入蛇床子、川椒;如果腫脹,可以加入蔥白。

五癬濕頑風馬牛,總皆血熱肺邪留;

疥癬皆血分熱燥,以致風毒克於皮膚,浮淺者為疥,深沉者為癬;疥多挾熱,癬多挾濕;疥發手足遍身,癬則肌肉癮疹,或圓或斜,或如苔梅走散。風癬即乾癬,搔之則有白屑;濕癬如蟲行,搔之則有汁出;頑癬全然不知痛癢;牛癬如牛頸皮,厚且堅;馬癬微癢,白點相連,又曰狗癬。

清熱殺蟲祛風濕,久則補腎自然收。

諸風濕蟲癬,與疥瘡大同。初起有可下者,打膿散去黃連、金銀花、穿山甲、芒硝,加赤芍、白芍,水、酒各半煎,臨熟入大黃,露一宿,五更服;有可汗者,四物湯加荊芥、麻黃各五錢,浮萍一兩,蔥、豉煎服取汗。一切癩癬皆效。經久不敢汗下者,只用防風通聖散去硝、黃,加浮萍、皂刺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各種癬症,包括濕癬、頑癬、風癬、馬癬、牛癬,都是因為血熱肺邪積聚而導致的。

疥癬都是因為血分熱燥,導致風毒侵犯皮膚,表淺的稱為疥,深層的稱為癬。疥通常伴隨熱症,癬則伴隨濕症。疥會蔓延到手腳全身,癬則會在肌肉上出現癮疹,形狀或圓或斜,或像苔蘚、梅花一樣散佈。風癬就是乾癬,抓撓會出現白色皮屑;濕癬像蟲子爬行一樣,抓撓會有汁液流出;頑癬完全沒有痛癢感;牛癬像牛脖子上的皮,厚實堅硬;馬癬輕微發癢,白色斑點相連,也叫狗癬。

治療方法主要是清熱殺蟲、祛風濕,時間長了就補腎,自然就會痊癒。

各種風濕、蟲癬和疥瘡的病因相似。早期如果可以服用瀉藥,可以用「打膿散」去除黃連、金銀花、穿山甲、芒硝,加入赤芍、白芍,水酒各半煎服,快熟的時候加入大黃,放置一晚,五更服用;如果可以發汗,可以用四物湯加入荊芥、麻黃各五錢,浮萍一兩,蔥、豉煎服,發汗。所有疥癬都可以用此方法治療。如果久病不敢用汗法,可以用防風通聖散去除硝石、黃連,加入浮萍、皂刺,水煎服。

久年不愈,體盛者,兼吞頑癬丸,或古龍虎丹,用何首烏、白芷、蘇木等分,入豬油及鹽少許,浸酒送下。體虛者,不可妄用風藥。氣虛者,何首烏散、消風散;血燥者,四聖不老丹,或腎氣丸,久服自效;有蟲者,俱宜間服蠟礬丸。外治:乾癬,用狼毒、草烏各二錢半,斑蝥七枚,生為末,津唾調搽。

白話文:

長期不癒的頑固皮膚病,體質強壯者可以服用頑癬丸或龍虎丹,並配合何首烏、白芷、蘇木等藥材,加入豬油和少許鹽,浸泡在酒中服用。體質虛弱者不可隨意使用風寒藥。氣虛者可服用首烏散、消風散;血燥者可服用四聖不老丹或腎氣丸,長期服用便會見效;如果有蟲的話,應該間隔服用蠟礬丸。外治方面,乾癬可以用狼毒、草烏各二錢半,斑蝥七枚,研磨成粉末,用唾液調和塗抹患處。

濕癬,用枯礬、黃連各五錢,胡粉、黃丹、水銀各二錢,為末,用豬脂油二兩夾研,令水銀星散盡,瓷罐收貯,搽之。牛癬,用舊皮鞋底,燒存性,入輕粉少許,為末,麻油調敷。馬疥癬,用馬鞭草(不犯鐵器),搗自然汁半盞,飲盡,十日即愈。

通用麻油二兩,入巴豆、蓖麻子各十四粒,斑蝥七粒,熬煎三味枯黑去渣,卻入白蠟五錢,蘆薈末三錢,攪勻,瓷罐收貯,括破塗之;或用川槿皮、浙剪草、木鱉子等分為末,醋調敷。洗藥:用紫蘇、樟腦、蒼耳、浮萍煎湯。

白話文:

患有濕癬,可以用枯礬、黃連各五錢,胡粉、黃丹、水銀各二錢,研磨成粉末,加入豬油二兩一起研磨,直到水銀完全分散,再裝入瓷罐保存,用來塗抹患處。牛癬可用舊皮鞋底燒成灰燼,加入少許輕粉,研磨成粉末,用麻油調和後塗抹。馬疥癬則可以用馬鞭草搗碎取汁半盞,直接喝下,十天即可痊癒。

一般來說,可以將麻油二兩加入巴豆、蓖麻子各十四粒,斑蝥七粒,一起熬煮至枯黑,去除渣滓後,加入白蠟五錢,蘆薈末三錢,攪拌均勻,裝入瓷罐保存,用來塗抹患處。也可以用川槿皮、浙剪草、木鱉子等量研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後塗抹。洗藥則可以用紫蘇、樟腦、蒼耳、浮萍煎湯。

血風血燥風熱鬱,初發疙瘩或如丹;瘙癢抓破痛有水,妄投風藥血益慳。

血風瘡,乃三陰經風熱、鬱火、血燥所致。瘙癢不常,抓破成瘡,膿水淋瀝,內證晡熱盜汗,惡寒,少食體倦,所以不敢妄用風藥。大概肝風血燥,寒熱作痛者、當歸飲加柴胡、山梔;痛癢寒熱者,小柴胡湯加山梔、黃連;夜熱譫語者,小柴胡湯加生地;肝脾鬱火,食少寒熱者,八味逍遙散;脾虛晡熱盜汗,不寐者,歸脾湯加山梔、熟地;腎虛有熱,作渴咳痰者,腎氣丸。

白話文:

血風血燥風熱鬱結,剛開始出現的疙瘩可能像紅丹一樣,會發癢,抓破後會疼痛並流出水,不能隨意服用祛風藥,否則血氣虧損。

通用:遍身者,四物湯加浮萍、黃芩等分,甚者,紫雲風丸、換骨丸、三蛇丹;兩足痛癢者,當歸拈痛湯。如因飲酒後,遍身癢如風瘡,抓至出血又痛者,用蟬蛻、薄荷等分為末,每二錢,水酒調服。凡身發癢者通用。外治:摩風膏、大馬齒膏。

癩風審因分上下,癩,即《內經》癘風。受天地間肅殺風氣,酷烈暴悍,最為可畏。一因風毒,或汗出解衣入水,或酒後當風;二因濕毒,或坐臥濕地,或冒雨露;三因傳染。然未必皆由外也,內傷飲食,熱毒過甚,大寒大熱,房勞穢汙,以致火動血熱,更加外感風寒、冷濕而發。初起身上虛癢,或起白屑、紫雲如癜風然,或發紫疱疙瘩流膿。

白話文:

全身發癢的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浮萍、黃芩,分量相同,如果症狀嚴重,可以用紫雲風丸、換骨丸、三蛇丹。如果只是雙腳又痛又癢,可以用當歸拈痛湯。如果因為喝酒後,全身癢得像風瘡,抓到流血又痛,可以用蟬蛻、薄荷等分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兩錢,用酒水調和服用。這方法適用於各種皮膚發癢的症狀。

外部治療可以使用摩風膏、大馬齒膏。

癩風的成因要分上下兩部分。癩,就是《內經》中的癘風。這是天地間肅殺的風氣,寒冷而暴烈,最為可怕。成因一是風毒,比如出汗後解開衣服就進入水中,或者喝酒後吹風;二是濕毒,比如坐臥潮濕的地方,或者淋雨露;三是傳染。但也不一定都是外在原因,內傷飲食,熱毒過盛,過於寒冷或炎熱,房事過度或不潔,導致內火旺盛,血熱,再加上外感風寒、冷濕,就會發病。

初期表現為身上虛癢,或者出現白屑,或者像癜風一樣出現紫色的雲狀斑塊,或者長出紫色水泡疙瘩,流膿。

上先見者,氣分受病,上體必多;下先見者,血分受病,下體必多;上下俱見者,氣血俱病。從上而下者,為順風;從下而上者,為逆風。但從上、從下,以漸來者可治,頓發者難愈。

治失其法,以致皮死,麻木不仁;脈死,血潰成膿;肉死,割切不痛;筋死,手足緩縱;骨死,鼻梁崩塌,與夫眉落、眼昏、唇翻、聲噎,甚則蝕傷眼目、腐爛玉莖、攣拳肢體,病至於此,天刑難解。

總是陽明血熱化;熱甚痰瘀腐為蟲,追蟲取涎藥必伯;

胃與大腸,無物不受,脾主肌肉,肺主皮毛。然瘡痂雖見於皮肉,而熱毒必歸於腸胃,故法必先治陽明,初起宜防風通聖散,在上用麻黃,以去外毒;在下用硝、黃,以去內毒;上下俱見者,用正料防風通聖散,以解表攻裡。三五日後,即服醉仙散,以吐惡涎。服後,又服防風通聖散去硝、黃,麻黃,多服久服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症一開始就表現在上半身,代表是氣分受病,上半身症狀會比較多;如果一開始就表現在下半身,代表是血分受病,下半身症狀會比較多;如果上下半身都有症狀,代表氣血都病了。病症從上半身往下半身發展,稱為順風;從下半身往上半身發展,稱為逆風。病症逐漸發展的,比較容易治療;突然發作的,比較難治癒。

如果治療方法不對,会导致皮膚壞死,麻木無知覺;脈絡壞死,血液潰烂化脓;肌肉壞死,割切不痛;筋腱坏死,手脚松弛无力;骨骼坏死,鼻梁塌陷,甚至眉毛脱落、眼睛昏花、嘴唇翻起、呼吸困难,嚴重者还会腐蚀眼睛、溃烂生殖器、肢体挛缩,病到这种程度,神仙也难救。

总而言之,这些病症都是阳明经血热化所致;热毒严重,痰瘀腐烂就会化成虫,要追虫取涎,药物一定要谨慎。

胃和大肠,什么东西都能吃,脾脏主宰肌肉,肺脏主宰皮毛。虽然疮痂表面上长在皮肉上,但热毒必定会归于肠胃,所以治疗方法一定要先治阳明经。初期可以用防风通圣散,上半身可以用麻黄,去除外毒;下半身可以用硝石、黄芩,去除内毒;上下半身都有症狀,可以用正料防风通圣散,既解表又攻里。三五天后,可以服用醉仙散,吐出恶涎。服用完醉仙散后,再服用去除了硝石、黄芩、麻黄的防风通圣散,多服久服。

待胃氣稍定,用再造散以下其蟲。又有宜先下蟲而後吐涎者。吐、下後,仍以防風通聖散量加參、耆、熟地以固氣血;或脾胃弱者,白朮當倍用。

蟲已蝕臟壞五形,清肝涼血火須瀉。

蟲因火盛,氣血沸騰,充滿經絡,外瘡延蔓,內蟲攻注,蝕肝眉脫,蝕心足底穿,蝕脾聲啞,蝕肺鼻崩,蝕腎耳鳴如雷,宜先服瀉青丸以瀉肝火,次隨證救治。虛癢者,四物湯加酒芩,調浮萍末;癢甚加荊芥、蟬蛻;瘙癢皮皴白屑者,白花蛇丸;眉發落者,三蛇丹,或柏葉煎;眉脫鼻崩者,換肌散、補氣瀉榮湯;蝕眼者,蘆薈丸:肢節廢者,蠲痹散。

白話文:

等胃部狀況稍微穩定下來,就可以服用再造散來驅除蟲子。有些情況需要先驅除蟲子,再用藥物催吐。無論是吐還是瀉之後,都要用防風通聖散,增加參、耆、熟地來固護氣血;如果脾胃虛弱,白朮的用量要加倍。

蟲子已經侵蝕臟腑,損壞了五臟六腑的機能,需要清熱涼血、瀉火。

因為蟲子是由於火氣旺盛,氣血沸騰,充滿經脈,導致外瘡蔓延,內蟲侵襲,侵蝕肝臟導致眉毛脫落,侵蝕心臟導致足底穿孔,侵蝕脾臟導致聲音嘶啞,侵蝕肺臟導致鼻血流不止,侵蝕腎臟導致耳鳴如雷。這種情況下,應該先服用瀉青丸來瀉肝火,再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。如果出現虛癢,可以用四物湯加入酒芩,調和浮萍末;癢得很厲害就加荊芥、蟬蛻;如果瘙癢、皮膚粗糙、出現白色屑狀物,就服用白花蛇丸;眉毛頭髮脫落就服用三蛇丹,或者用柏葉煎水;眉毛脫落、鼻血流不止,就服用換肌散、補氣瀉榮湯;侵蝕眼睛就服用蘆薈丸;肢體關節出現問題就服用蠲痹散。

通用:凌霄花散、胡麻散、加味苦參丸、大楓丸、換骨丸、大麻風丸、紫雲風丸、活神丹、腎氣丸、四聖不老丹、八味湯。外治:摩風膏、浴癩方。發落不生者,先用生薑擦三次,後用半夏為末,麻油調擦。更與四卷末鬚髮條參看。

白話文:

凌霄花散、胡麻散、加味苦參丸、大楓丸、換骨丸、大麻風丸、紫雲風丸、活神丹、腎氣丸、四聖不老丹、八味湯。外用藥物:摩風膏、浴癩方。頭髮掉光不再長,先用生薑擦拭三次,然後用半夏研磨成粉末,用麻油調和後塗抹。再看看是否與四卷末鬚髮條參有關。

楊梅瘡因風濕熱,或傷氣分或傷血;

楊梅瘡,因、治與癩大同。多由肝腎脾內風濕熱之毒,間有天行濕毒傳染,但各俗呼名不一,有呼楊梅為天疱者,有呼楊梅為大麻風者,以理推之,形如楊梅,焮紅濕爛癢痛屬心,多生乳脅、形如鼓釘、黃豆者屬脾,多生滿面,謂之大風痘;形如綿花屬肺,多生毛髮;形如紫葡萄,按之緊痛者屬肝腎,多叢生豚臀及筋骨之處:形如魚疱,內多白水,按之不緊者,謂之天疱瘡,乃此類之輕者。如發於鬢、額、口、鼻、穀道邊者,屬陽明及少陽、太陽。

白話文:

楊梅瘡的病因與症狀

楊梅瘡是由於風濕熱邪侵犯人體,導致氣分或血分受損而引起的。

楊梅瘡的病因、治療和癩病非常相似。主要原因是肝、腎、脾三臟內有風濕熱毒,也有可能是因為天行濕毒傳染所致。但民間對楊梅瘡的稱呼不統一,有些地方稱之為天疱,有些地方則稱為大麻風。

從病理分析來看:

  • 楊梅瘡的形狀像楊梅,表面紅腫濕爛,伴有瘙癢疼痛,屬於心經病變,多生於乳房兩側,形狀像鼓釘或黃豆。
  • 楊梅瘡的形狀像黃豆,生長在面部,屬於脾經病變,俗稱大風痘。
  • 楊梅瘡的形狀像棉花,長在毛髮部位,屬於肺經病變。
  • 楊梅瘡的形狀像紫色的葡萄,按壓時疼痛,屬於肝腎經病變,多長在臀部和筋骨部位。
  • 楊梅瘡的形狀像魚泡,裡面充滿白水,按壓時不疼痛,屬於天疱瘡,是楊梅瘡的輕症。

如果楊梅瘡長在鬢角、額頭、口、鼻、肛門周圍,則屬於陽明經、少陽經和太陽經病變。

如發於足脛、陰莖、脅肋者,屬肝腎及太陰。大抵上先見者,氣分受病,上體必多;下先見者,血分受病,下體必多;上下俱見者,氣血俱病。

初宜疏瀉久補虛,免成癰癬與漏缺。

初起即服防風通聖散一帖,去麻黃用硝、黃以去內毒,待胃氣稍定,再以一帖,去硝、黃用麻黃髮汗以去外毒。以後用加減通聖散、丸多服。此方內通臟腑、外發經絡,為首尾要藥。輕者服此一劑,更加搽、洗足矣;重者十帖後,宜服化毒散三日,卻用吹藥三日,瘡干痂欲脫落,再服化毒散三日,後量用防風通聖散加減。上體多者,兼服敗毒散加荊、防、鉤藤;下體多者,兼服龍膽瀉肝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症從腳踝、陰莖、脅肋部位開始,就屬於肝腎和太陰經脈的病症。一般來說,上半身先出現病症,表示氣分受病,上半身病症會比較多;下半身先出現病症,表示血分受病,下半身病症會比較多;上下半身同時出現病症,表示氣血都生病了。

一開始要先疏通瀉除,之後再補虛,避免發展成癰疽、癬瘡或漏缺。

初期可以服用防風通聖散一帖,去掉麻黃,改用硝石和黃連去除內毒。等胃氣稍稍平穩後,再服用一帖,去掉硝石和黃連,改用麻黃發汗去除外毒。之後可以服用加減通聖散或丸藥,多服幾帖。這個方劑能內通臟腑、外達經絡,是治療這種病症的首尾要藥。病情輕微的人,服用一帖再加上塗抹、洗腳就可以了;病情嚴重的人,服用十帖之後,應該服用化毒散三天,再用吹藥三天,等瘡瘍乾涸、痂皮快要脫落時,再服用化毒散三天,之後可以根據情況服用加減通聖散。上半身病症比較多的人,可以同時服用敗毒散,加入荊芥、防風、鉤藤;下半身病症比較多的人,可以同時服用龍膽瀉肝湯。

從鼻準腫起,遍身生瘡,面上尤多者,樺皮散;便燥者,搜風順氣丸,以此調理斷根。失治久則風毒深入經絡,挾濕而成頑癬,或氣血虛敗而成漏,或誤服輕粉、水銀及不遵禁戒,而成風堆腫爛,流膿出汁,謂之癰。病至於此,亦有蝕傷眼鼻、腐爛玉莖、拳掌肢體,與癩無異,治宜消毒,兼以補虛。

消毒:頑癬者,皂根丸;筋骨痛者,皂刺丸、換骨丸;成漏者,象牙丸;腫塊者,仙遺糧丸。通用加味苦參丸、大楓丸、蠟礬丸、單苦參酒。消毒補虛,仙遺糧湯加鉤藤,或補氣瀉營湯、胡麻散。補虛:氣虛者,單人參湯、補中益氣湯;血虛者,四物湯加山梔、鉤藤、金銀花、甘草節,或腎氣丸、四聖不老丹;氣血俱虛者,八物湯、八味丸,單仙遺糧丸。外貼:太乙膏、白蠟膏。

白話文:

鼻子尖開始腫起,全身長滿瘡,臉上特別多,可以用樺皮散治療。如果大便乾燥,可以用搜風順氣丸來調理,可以以此方法徹底根治。如果治療不當,久病就會導致風毒深入經絡,夾雜濕氣形成頑固的癬,或者氣血虛弱導致流膿,或者誤服輕粉、水銀,或者不遵守禁忌,就會形成風堆腫爛,流膿出汁,叫做癰。病到這個程度,甚至會腐蝕眼睛鼻子,腐爛生殖器,拳頭手掌肢體,和癩病無異,治療需要消毒,並且要補虛。

消毒方面:頑固的癬可以用皂根丸;筋骨疼痛可以用皂刺丸、換骨丸;流膿可以用象牙丸;腫塊可以用仙遺糧丸。通用藥物可以加味苦參丸、大楓丸、蠟礬丸、單苦參酒。消毒補虛可以用仙遺糧湯加鉤藤,或者補氣瀉營湯、胡麻散。補虛方面:氣虛可以用單人參湯、補中益氣湯;血虛可以用四物湯加山梔、鉤藤、金銀花、甘草節,或者腎氣丸、四聖不老丹;氣血俱虛可以用八物湯、八味丸,單仙遺糧丸。外用藥物可以用太乙膏、白蠟膏。

疔瘡全是飲食毒,發因災畜暴沴傷;

經曰: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。恣食辛辣厚味,炙爆腥葷,及誤食自死禽獸,蘊毒於中而即發者有之;或卒遇大風、大霧、大暑、大寒,天地暴沴之氣,襲注經絡,觸動其毒而發者;或因感死畜蛇蟲毒氣而發者,其死尤速。初發或因衣物觸著而疼痛忽生,或因發疹抓破而成疱,僅一小瘡,殺人一二日間,比之癰疽尤毒。

生於四肢及頭面,疔發無定處,或肩、背、腰尤緩,在頭面、耳、鼻、口、目、舌根、唇上及手足骨節間者最急。如生兩足,多有紅絲至臍;生兩手,多有紅絲至心;生唇、面、口內,多有紅絲入喉者,俱難治。須急看,以針挑撥其絲,出血以泄其毒氣,方可保生。

白話文:

疔瘡都是由於飲食中毒引起,發病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吃了災害牲畜或突然受傷的動物。古人說:「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」,意思是過度食用高脂高糖的食物,會導致生出嚴重的疔瘡。如果過量食用辛辣、重口味的食物,或是錯誤食用死亡的禽獸,讓毒素在身體中積聚,就有可能引發疔瘡。或者在突然遭遇強風、濃霧、炎熱或寒冷等極端天氣,使天地之間的邪氣侵入經絡,觸發體內的毒素,也可能引發疔瘡。此外,受到死亡的動物、蛇蟲的毒素影響,病情可能特別快速且嚴重。

疔瘡發病的位置不定,可以出現於四肢、臉部,甚至肩背、腰間,尤其在臉部、耳朵、鼻子、嘴巴、眼睛、舌根、嘴脣和手腳關節等處更為緊急。如果疔瘡長在雙腳,可能會出現紅色的線條一直到肚臍;如果長在雙手,紅色的線條可能會延伸到心臟;如果長在臉部、嘴巴內部或嘴脣、咽喉附近,那麼病情就更難治療了。這種情況必須迅速診斷並進行治療,使用針灸挑開紅線,排出毒素,才能確保生命安全。

頂硬根突近寸長。變黑腫爛透深孔,形色不一極痛癢;

瘡頭黑硬如釘,四畔帶赤如火,盤根突起寸余,隨變焦黑,未幾腫大而光,轉為濕爛,深孔透肌,如大針穿之狀。其形初起大小不一,或如水泡,如吳萸,如豆,如石榴子,其色有五,《內經》分應五臟,各有所屬部位。《局方》別一十三種:一、麻子疔。狀如黍米稍黑。忌麻仁、麻衣。

二、石疔。如黑豆甚硬。忌瓦礫、磚石。三、雄疔。四畔仰,疱漿起,色黃,大如錢孔。四、雌疔。四面疱漿起,心凹,色稍黃,如錢孔,俱忌房室。五、火疔。狀如湯火燒,四畔有煙焰。忌火燒烙。六、爛疔。色稍黑,膿出流出。忌沸湯、熱食、爛物。七、三十六疔。狀如黑豆,今日生一,明日生二,及滿三十六數即死。

白話文:

瘡頭又硬又黑,像釘子一樣,周圍泛著紅色的火光,根部突起一寸多,逐漸變成焦黑,不久腫大發光,接著就濕爛,深孔貫穿皮膚,像用大針穿透一樣。瘡的形狀初起時大小不一,有的像水泡,有的像吳茱萸,有的像豆子,有的像石榴子,顏色也有五種,《內經》中將其分為五種,分別對應五臟,也有各自的部位。《局方》中則將疔分為十三種:第一種是麻子疔,像黍米一樣,稍微黑一些,忌食麻仁、麻衣。第二種是石疔,像黑豆一樣很硬,忌食瓦礫、磚石。第三種是雄疔,四面隆起,起泡,顏色黃色,大小像錢孔。第四種是雌疔,四面起泡,中間凹陷,顏色稍微黃一些,像錢孔,都忌房事。第五種是火疔,像被湯火燒灼一樣,周圍有煙焰,忌火燒烙。第六種是爛疔,顏色稍微黑一些,膿液流出,忌食沸湯、熱食、爛物。第七種是三十六疔,像黑豆一樣,今天長一個,明天長兩個,直到長到三十六個就會死亡。

忌嗔怒。八、蛇眼疔。狀如蛇眼。忌惡眼人及嫉妒人見。九、鹽膚疔。狀大如匙,面色赤,中有黑粒。忌食鹽。十、水洗疔。狀大如錢,頭白里黑,汁出中硬。忌飲漿水、水洗、渡河。十一、刀鐮疔。狀如薤葉大,長一寸,肉黑如燒烙。忌刺及刀鐮切割。十二、浮漚疔。其狀曲圓,少許不合,大如薤葉,內黃外黑,黑處刺之不痛,黃處刺之痛,十三、牛狗疔。

色赤,疱起掐不破。以上皆宜依法將護,若或觸犯,則脊強、瘡痛不可忍。惟浮漚、牛狗無忌,不治自愈。又有一種魚臍疔,瘡頭黑深,形如魚臍,破之黃水滲出,四畔浮漿;其毒尤甚。用絲瓜葉、連須蔥、韭葉,搗爛以酒和服。其渣貼腋下,如病在左手,貼左腋下,在左足,貼左胯下;右手足同;在中貼心臍,並用布縛住。候肉下紅絲處皆白則安。

白話文:

避免生氣。蛇眼疔,形狀像蛇眼,忌諱被惡眼之人和嫉妒之人看見。鹽膚疔,形狀像湯匙一樣大,臉色發紅,中間有黑色的小點,忌食鹽。水洗疔,形狀像銅錢一樣大,頭部白色裡面黑色,流出堅硬的汁液,忌喝漿水、用清水洗、渡河。刀鐮疔,形狀像薤葉一樣大,長一寸,肉色黑色像燒焦一樣,忌諱用針刺或用刀鐮切割。浮漚疔,形狀彎曲圓形,略微不平整,大小像薤葉,裡面黃色外面黑色,黑色部分刺下去不痛,黃色部分刺下去疼痛。牛狗疔,顏色發紅,起泡但掐不破。以上這些疔都需要按照方法治療,如果觸犯禁忌,就會導致脖子僵硬、瘡痛難忍。只有浮漚疔和牛狗疔沒有禁忌,不治自癒。還有一種魚臍疔,瘡頭黑色很深,形狀像魚臍,破開後流出黃色水液,周圍浮著泡沫;毒性尤其嚴重。用絲瓜葉、連根蔥、韭菜葉搗爛用酒調和服用。將渣滓貼在腋下,如果病在左手,就貼在左腋下,病在左腳,就貼在左胯下;右手腳同理;病在中間就貼在心臍,並用布綁住。等到肉下紅色絲線處都變成白色就沒事了。

有潮熱者亦宜。卻令人抱住,恐其顫倒,倒則難治。或用蛇蛻燒灰,雞子清調敷。一種水疔瘡,用黃荊葉十四片,獨頭蒜三個,百草霜二錢,擂酒服,取汗,大效。

或不痛癢只麻木,寒熱眼中流火光。牙關急緊時驚惕,甚則嘔吐毒陷腸;

諸證惟嘔吐最危。

治分虛實豁心火,實者,初服賽命丹三丸,以蔥酒發汗。表證多者,追疔湯,或敗毒散加蟬蛻、殭蠶、金銀花;里證多者,活命飲、五聖湯;便利溺澀者,黃連消毒散,此散初起服之內消;欲作膿者,托裡消毒散。虛者,初服保生錠子,以解毒,或蟾肝丸。有表邪不敢汗者,補中益氣湯加防風、白芷;里證不敢下者,蜂蛇散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有潮熱症狀的人也適合這個方法。但要小心,要讓人抱住,以免患者顫抖跌倒,跌倒了就難以治療。可以將蛇蛻燒成灰,用雞蛋清調和敷在患處。有一種水疔瘡,可以用黃荊葉十四片、獨頭蒜三個、百草霜二錢,磨碎後用酒服用,讓患者出汗,效果很好。

如果沒有疼痛和瘙癢,只是麻木,伴隨寒熱、眼中流出火光,牙關緊閉、驚恐不安,嚴重時還會嘔吐,毒素侵蝕腸道;

各種症狀中,嘔吐是最危險的。

治療方法要分虛實,清熱瀉火。實證者,一開始服用賽命丹三丸,用蔥酒發汗。表證明顯者,可用追疔湯,或在敗毒散中加入蟬蛻、僵蠶、金銀花;里證明顯者,可用活命飲、五聖湯;如果小便不暢、排尿困難,可用黃連消毒散,此散在初期服用可以內消;如果快要化膿,就用托裡消毒散。虛證者,一開始服用保生錠子解毒,或者用蟾肝丸。如果有表邪但不敢出汗的,可以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防風、白芷;如果里證但不敢瀉下的,可用蜂蛇散。

腫痛欲作膿者,托裡散、內托十宣散;不能潰者,大料參、耆、歸、術補之,或補中益氣湯合生脈散,以防毒陷。豁心氣者,疔毒入心,則神昏、口乾煩悶、恍惚似醉、嘔吐不定,危證也。實者,用萬病解毒丹,以黃連、當歸煎湯化下;虛者,用古芎歸湯加茯苓、茯神、遠志,蓮肉清之。毒上攻心,嘔者,護心散。

白話文:

腫痛快要化膿的,用托里散、內托十宣散;若是不容易潰爛,就用大料、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黃芪補氣,或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生脈散,防止毒素入侵。如果毒素已經侵入心臟,讓人神志不清、口乾舌燥、昏昏欲睡、嘔吐不止,就是很危險的症狀。如果是實症,就用萬病解毒丹,用黃連、當歸煎湯送服;如果是虛症,就用古芎歸湯加茯苓、茯神、遠志,再用蓮子清熱解毒。毒素上攻心臟,導致嘔吐,就用護心散。

有因服賽命丹吐者,亦宜此解之。恍惚悶亂、坐臥不寧、煩渴身痛、便秘者,漏蘆飲子;煩躁作渴者,竹葉黃耆湯。外治:輕者,單蟾酥為末,以白麵和黃丹搜作丸,如麥米大。用針挑破疔頭,以一粒納入,效;重者,賽金丹;危篤者,提疔錠子。

暴死灸法可回陽。

凡暴死者,多是疔毒,急用燈照遍身,若有小瘡,宜急灸之,並服賽命丹,亦有復醒者。如偏僻之處,藥難導達,惟灸有回生之功。若專疏利、表散者,危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有人因為服用賽命丹而嘔吐,也應該用這種方法治療。如果病人出現昏昏沉沉、神志不清、坐立不安、煩躁口渴、身體疼痛、便秘等症狀,可以用漏蘆飲治療;如果病人煩躁不安、口渴難忍,可以用竹葉黃耆湯治療。外治方面:病情較輕的,可以用蟾酥研磨成粉末,和白麵、黃丹一起做成丸藥,大小如麥米。用針挑破疔瘡的頂端,將一粒藥丸放入其中,效果很好;病情嚴重的,可以用賽金丹治療;病情危重的,可以用提疔錠子治療。

暴死灸法可以回陽救治。

一般暴死者,大多是疔瘡毒引起的,要趕緊用燈光照遍全身,如果有小瘡,要立即灸治,並服用賽命丹,也有可能會甦醒過來。如果身處偏僻地方,藥物難以取得,只有灸法可以起到回生作用。如果只用疏利、表散的藥物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
多骨疽由瘡久潰,氣血不能營患處;久則腐爛骨脫出,只補脾胃壯元氣。

十全大補湯、腎氣丸主之。外以附子餅炙,或蔥熨法,祛散寒邪,補接榮氣,則骨自脫,瘡自斂。若腎氣虧損,其骨漸腫,荏苒歲月,潰膿出骨,亦當用蔥熨法。若投以克伐,則真氣益虛,邪氣益甚,鮮不有誤。有上齶腫硬,年餘方潰,半載未愈,內熱體倦作渴,用補中益氣湯、腎氣丸,元氣漸復,出骨一塊,仍服前藥而愈。有足背腫落一骨者,有手背腫落一骨者。

翻花瘡因瘡將斂,元氣虛弱,肝火血燥生風。

白話文:

多骨疽、翻花瘡的中醫解讀

多骨疽

  • 形成原因:因瘡瘍久潰不愈,氣血無法滋養患處,久而久之導致腐爛,骨頭脫落。
  • 治療原則:補脾胃,壯元氣。
  • 方藥:十全大補湯、腎氣丸。
  • 外治法:
  • 附子餅炙:溫熱藥物,驅散寒邪,補益血氣。
  • 蔥熨法:以蔥溫敷患處,散寒解毒,促進血行。
  • 注意事項:
  • 若腎氣不足,骨頭會逐漸腫脹,久而久之潰爛,露出骨頭,也可用蔥熨法。
  • 切忌使用克伐之法(指過度使用寒涼藥物),以免虛損正氣,加重病情。
  • 臨床案例:
  • 上顎腫硬,久潰不愈,用補中益氣湯、腎氣丸,元氣恢復,骨頭脫落,繼續服用藥物而痊癒。
  • 足背、手背腫脹,骨頭脫落,皆有案例。

翻花瘡

  • 形成原因:瘡瘍將要癒合時,元氣虛弱,肝火旺盛,血燥生風導致。

翻出一肉突如菌;

大小長短不一,或如蛇形,長數寸者,用雄黃末敷之。

內服補養脾胃藥,十全大補湯,或八物湯倍參、耆、歸、術。出血,乃肝不能藏、脾不能約也,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、麥門冬,或腎氣丸。有怒火者,八味逍遙散。若用風藥,速其亡也,汗多必然發痓,危哉!

外塗濕熱要勻。

藜蘆一味為末,豬油調塗,周日一易。須候元氣漸復,膿毒將盡時塗之,則胬肉自入,不然,雖入復出。若誤用針刀蝕灸,其勢益甚,或出血如注、寒熱嘔吐等證,急補脾胃為善。

白話文:

翻開傷口,發現一塊肉突起,形狀像菌菇。

這些肉塊大小長短不一,有的像蛇形,長度可達數寸。可以將雄黃粉末敷在上面。

內服方面,可以服用補脾胃的藥物,例如十全大補湯,或者將八物湯中的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的劑量加倍。如果出現出血,說明肝臟無法藏血,脾臟無法約束血液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五味子、麥門冬,或者服用腎氣丸。如果患者容易發怒,可以服用八味逍遙散。切忌使用風寒藥物,這樣會加速肉塊的生長,導致汗出過多,容易引發其他病症,十分危險!

外敷方面,需要使用具有清熱除濕的藥物,並均勻塗抹在患處。

可以用藜蘆研成粉末,用豬油調和後塗抹在傷口上,每週換藥一次。等到元氣漸漸恢復,膿毒將要消失時再使用,這樣肉塊就會慢慢消退。如果在元氣尚未恢復、膿毒尚未消退時就使用,即使肉塊消退,也會再次長出來。如果誤用針刀、熱熨等方法治療,病情會更加嚴重,可能會出現大量出血、寒熱、嘔吐等症状,此時應急補脾胃為宜。

流注腫塊非等閒,內傷外感濕痰干;跌撲閃挫併產後,氣流血注四肢關。

流者,行也;注者,住也。或結塊,或慢腫,皆因素有痰火,或外感風寒,邪氣流行,至其痰注之處而發;或內傷鬱怒,以致痰火驟發;或內傷房室,陰虛陽氣湊襲,逆於肉理而成;或內傷勞役、飲食搏動而發;或跌撲閃挫,一時氣逆血凝而成;或產後惡露未淨,覆被感傷凝注。多生四肢,或胸、腹、腰、臀關節之處。

初起,宜蔥熨法;實者,十六味流氣飲、敗毒散;痰痛便秘者,古半硝丸;虛者,二陳四物湯、托裡益氣湯、不換金正氣散、六君子湯加芎、歸,補中益氣湯加木香、枳殼,選用。令其自潰、自消。若潰久不斂者,縱有表邪,只托裡為主,十全大補湯、人參養榮湯、補中益氣湯、托裡抑青湯、托裡益氣湯、八味丸,更佐以豆豉餅、琥珀膏,祛散寒邪,補接陽氣。膿成,以火針破之;內有膿管,以藥線腐之。

白話文:

流注腫塊可不是小事,可能是內傷、外感、濕痰或燥邪引起的;也可能因為跌打損傷、閃挫或產後惡露不淨造成。流者,指氣血運行不暢;注者,指氣血停滯凝結。這些症狀可能表現為結塊或慢性的腫脹,主要原因是痰火內蘊,或者外感風寒,邪氣侵入經絡,導致痰濁凝滯在某個部位而發病。也可能是內傷鬱怒,導致痰火驟發,或是房事過度,陰虛陽盛,逆行於肉理而形成。還有可能是勞役過度,飲食不節,導致氣血運行失調而發病。此外,跌打損傷、閃挫,也能造成氣血逆流凝結而形成腫塊。產後惡露未淨,又受寒邪侵襲,也能導致氣血凝滯。這些腫塊常發生在四肢、胸腹、腰臀等關節部位。

初期可用蔥熨法治療;實證可用十六味流氣飲、敗毒散;痰痛便秘者可用古半硝丸;虛證可用二陳四物湯、托裡益氣湯、不換金正氣散、六君子湯加川芎、當歸,或補中益氣湯加木香、枳殼等藥物,促進腫塊自行潰破或消散。如果潰爛久久不癒合,即使有表邪,也應以托裡為主,選用十全大補湯、人參養榮湯、補中益氣湯、托裡抑青湯、托裡益氣湯、八味丸等,並輔以豆豉餅、琥珀膏等,驅散寒邪,補益陽氣。膿液形成後,可用火針刺破;如果有膿管,則可用藥線腐蝕。

若過用寒涼者,不治。

瘭大如梅小如粟,多生手指及臀足;色變不常深入肌,串筋見骨痛至極;

瘭疽,一名蛇瘴,煙瘴地面多有之。先作點而後露肉,四畔若牛唇黑硬,小者如粟如豆,劇者如梅如李。發無定處,或臂或臀,或口齒,或肚臍,多見手、足指間。赤、黑、青、白,色變不常。根深入肌,走臂遊腫,毒血流注,貫串筋脈,爛肉見骨,出血極多,令人串痛、狂言。痛入於心即死,突出於外腎者,亦死。

惡風積毒血熱成,煩躁噯悶入心腹。

原因感受惡風,入於脈理,或煙瘴地面,傷寒瘧後,及感觸蛇毒所致。二十以後,四十以前者,皆積傷之毒入胃,壅聚而成;四十以後,六十以前,乃血閉不行,壅熱積血得之。治宜宣毒行血,用栝蔞根酒煎,入乳香、沒藥、五靈脂、皂刺等分,以下其毒,次用清心行血之劑。如系蛇毒,赤足蜈蚣最妙,雄黃、白芷次之;或蠟礬丸,冷酒入麝香送下。

白話文:

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疾病無法得到治療。

疽病的形狀,大的像梅子,小的像米粒,常出現在手指、臀部和腳上;顏色變化不定,深入皮膚,串連著筋絡,直至骨頭,疼痛達到極致。

疽病,又稱為蛇瘴,多在煙瘴地區出現。起初會形成點狀,隨後皮膚出現破洞,四周類似牛脣,呈黑硬狀,小的形狀如米粒或豆子,嚴重的形狀如梅子或李子。發病位置不定,可能發生在手臂、臀部、口齒、肚臍,大多見於手指或腳趾間。顏色呈現紅、黑、青、白,顏色變化不定。病根深入皮膚,導致手臂腫脹,毒素流動,串連筋絡,腐爛的組織露出骨頭,出血量極大,讓人感到劇烈的疼痛和瘋狂的說話。疼痛進入心臟時會死亡,腎部突出的患者也會死亡。

這是因積蓄風邪、血液熱毒而形成的病症,表現為煩躁、噯氣、腹瀉等症狀。

這種病症通常是因為接觸到惡風、進入脈絡、煙瘴地區的傷寒、瘧疾後,或是受到蛇毒的感染所導致。二十歲到四十歲的人羣,大多由於積累的毒素進入胃部,積聚而成;四十歲到六十歲的人羣,則是因為血液流通受阻,積聚熱毒和血液所引起。治療上應宣洩毒素,使用栝蔞根酒煮製,加入乳香、沒藥、五靈脂、皁刺等比例的藥物,以消除毒素,接著使用清心活血的藥方。如果是蛇毒所引起的,赤足蜈蚣效果最好,其次為雄黃、白芷;或者可以使用蠟礬丸,配合冷酒和麝香一起服用。

外用荊芥、白芷、川椒、蔥白煎湯,入鹽,俟湯溫,自手臂上燙下,日三次。瘭疽毒氣走腫所至處,宜緊繫之。自手發者,毒走至心;自足發者,毒走至腎,不救。各有小紅筋,尋其筋之住處,灸三炷即瘥。經云,在指則截,在肉則割。恐毒氣入心入腹,令人煩躁、嘔噯、昏悶,或瘡出青水穢汁者,腎虛極也,死人至速。

此瘡極慮引風。凡癰疽開一寸,則一寸引風,非必風入於其中。風邪襲虛,則肉爛透骨,惡血橫流,宜南星、半夏、白芷梢,最能去風,可以頻敷。其諸療理,推廣癰疽法度行之。

痼發手足或掌心,或腰或臀毒何深;無頭無面愈又發,色帶淡紅防瀉侵。

白話文:

將荊芥、白芷、川椒用蔥白煎水,加入鹽,等水溫後,從手臂上往下燙,一天三次。瘭疽毒氣會隨著腫脹移動,應該緊緊地包紮。如果毒氣從手部蔓延,會侵入心臟;如果從腳部蔓延,會侵入腎臟,這兩種情況都很難救治。患處會出現一些小紅筋,找到紅筋的終點,灸三炷香就能痊癒。醫書上說,如果毒氣蔓延到手指就截肢,蔓延到肉就切除。如果毒氣侵入心臟或腹部,會導致人煩躁、嘔吐、昏迷,甚至出現膿瘡流出青色污水,這是腎虛的極度表現,死亡速度很快。

這種瘡瘍非常容易引發風寒。癰疽一旦潰爛一寸,就會引發一寸的風寒,不一定是真的有風寒進入瘡口。風寒襲擊虛弱之體,就會導致肉爛穿骨,惡血橫流,這時可以用南星、半夏、白芷梢,它們最能驅散風寒,可以頻繁地敷用。其他治療方法,可以根據癰疽的治療原則推廣使用。

瘭疽如果反复發作,無論是在手足、手掌、腰部或臀部,毒氣有多深;無論是沒有頭、沒有面,好了又發作,顏色呈淡紅色,都要防止瀉痢入侵。

凡瘡氣血相搏,有頭有面;風邪內作,無頭無面。痼無頭面,瞰里開瘡,低貼肌肉,走注牽連,生於手足,或掌心,或腰腿,或臀下伸縮之處。初起渾身壯熱,手足不遂,憎寒頭痛,虛渴多汗,嘔逆,四肢沉重,較之諸發,煩渴為甚。或腫毒已平,數月後,復於他處大發,但作肉色微帶淡紅,終不能救。

大要:培養內氣以防滑瀉,治與癰疽類推。外用神應膏貼之。如瘡出米泔汁者,必死。

小小諸瘡風毒滯,諸般小瘡,皆因心腎不交,飲食不節,腸胃停留,以致風熱寒濕之毒,與氣血相搏,凝滯肌肉之間而發露也。

白話文:

瘡瘍的形成,有氣血搏鬥引起的,就會有明顯的頭部和外觀;而風邪入侵引起的,則沒有明顯的頭部和外觀。久病引起的瘡瘍,沒有頭部和外觀,會在局部皮膚開裂成瘡,緊貼肌肉,蔓延擴散,常發生在手足、掌心、腰腿、臀部等伸縮部位。初期會出現全身發熱、手足麻痺、怕冷頭痛、口渴多汗、嘔吐、四肢沉重等症狀,比其他瘡瘍更易口渴。有些腫毒雖然消退,但數月後又會在其他部位復發,顏色呈肉色或略帶淡紅色,難以治療。

總之,要培養內氣以預防滑瀉,治療方法與癰疽相似。外用神應膏貼敷。如果瘡瘍流出米湯樣液體,則必死無疑。

各種小瘡都是因為心腎失調,飲食不節,腸胃積滯,導致風熱寒濕之邪與氣血搏鬥,停滯在肌肉之間而引起的。

暑痱凍裂手足皸。

夏暑心神郁躁,熱逼汗漬成瘡,遍身或出膿血,赤爛如火,用南星、半夏、黃連、黃柏各一錢,五倍子、黃丹各五分,為末干糝。如癢加枯礬、雄黃。常服黃連阿膠丸以清心。熱汗浸漬成瘡,癢痛不止,用黃耆、當歸、防風、荊芥穗、地骨皮、木通各二錢,白礬一兩,為末,每藥一兩,水三大碗,煎五六沸,濾去渣,稍熱淋洗患處,拭乾避風,少時立效。輕者,只用臘雪水和蛤粉敷之。

白話文:

夏天酷熱,心神煩躁,熱氣逼迫汗水積聚形成瘡口,全身可能出現膿血,紅腫潰爛如同火燒,可以用南星、半夏、黃連、黃柏各一錢,五倍子、黃丹各五分,研磨成粉末,乾燥後撒在患處。如果很癢,可以再加枯礬、雄黃。平時可以服用黃連阿膠丸來清心。熱汗浸漬形成的瘡口,癢痛不止,可以用黃耆、當歸、防風、荊芥穗、地骨皮、木通各二錢,白礬一兩,研磨成粉末,每份藥一兩,用三大碗水煎煮五六沸,過濾掉藥渣,稍微熱一些用來淋洗患處,擦乾後避風,很快就會見效。輕微的可以用臘雪水和蛤粉敷在患處。

痱痤瘡,因汗出見濕而生,輕者狀如撒粟,用青蒿煎湯洗之,或棗葉亦好;重者熱汗浸漬,匝匝成瘡,用綠豆、滑石各五錢為末,綿蘸撲之,摩破成瘡,加黃柏、棗葉各五錢,片腦少許。冬月下虛,身觸寒冷,血澀生瘡,頑滯不知痛癢,內服升麻和氣飲去大黃,外用木香、檳榔、硫黃、吳萸、薑黃、麝香為末,麻油調搽。

白話文:

痱子瘡,是因汗水排出遇濕而生的,輕微者看起來像是撒了小米一樣,可以用青蒿煎湯洗滌,或用棗葉效果也很好。嚴重者則因熱汗浸泡,遍布全身形成瘡傷,可以用綠豆、滑石各五錢研磨成粉,用棉花沾取敷在患處,若磨破成瘡,則再加入黃柏、棗葉各五錢,以及少許冰片。

冬天時因體虛,身體接觸寒冷,血液流通不暢,就會生出頑固的瘡傷,不痛不癢,可以內服升麻和氣飲(去大黃),外用木香、檳榔、硫磺、吳茱萸、薑黃、麝香研磨成粉,用麻油調和塗抹。

凍瘡先癢後痛,然後腫破出血,黃水不止,用雄雉雞腦一枚,搗爛,黃蠟各等分,清油減半,同於慢火上熬成膏,去渣塗之,久不愈者亦效。又方:用生附子為末,面調塗之。手足折裂作痛,用清油五錢,慢火煎沸,入黃蠟一塊,再熬溶,入水粉、五倍末各少許,熬紫色為度。先以熱水泡手足,火上烘乾,後用藥敷,以紙貼之。

其痛立止,入水亦不落。或桐油膏塗之亦好。手足皸,先用百沸湯泡洗,皮軟拭乾,然後用瀝清二兩,黃蠟一兩,共熬勻敷之,或用五倍子為末,牛骨髓調,瓷罐收貯,埋地中七日,取出填皸中即愈。或黃蠟膏、雲母膏俱好補塞。

白話文:

凍瘡治療

凍瘡初期會先癢後痛,接著腫脹破裂出血,流出黃水不止。可用雄雉雞腦一枚,搗碎,與黃蠟等量,再加清油一半,以慢火熬成膏狀,去除渣滓後塗抹於患處。即使久治不癒者,亦可見效。

其他方法:

  • 取生附子研磨成粉末,以面糊調和後塗抹患處。
  • 手腳出現裂口疼痛,可取清油五錢,以慢火煎沸,加入黃蠟一塊繼續熬至溶化,再加入少量水粉和五倍子末,熬至紫紅色為度。先用熱水浸泡手腳,用火烘乾,然後敷藥,用紙貼好。疼痛即可止住,即使浸水也不會再裂開。也可以用桐油膏塗抹。
  • 手腳出現皸裂,先用百沸湯浸泡清洗,待皮膚柔軟後擦乾,再取瀝清二兩,黃蠟一兩,共同熬勻敷於患處。或者取五倍子研末,加入牛骨髓調和,裝入瓷罐密封,埋入地下七日後取出,填入皸裂處即可痊癒。黃蠟膏、雲母膏等藥膏也具有補塞的作用。

蝸𣲵侵淫白蛇纏,蝸瘡,生手足間,相對如新茱萸,癢痛折裂,搔則黃汁淋瀝,有孔如蝸,久而生蟲。用杏仁、乳香各三錢,硫黃、輕粉各一錢半,為末,用麻油三錢,入黃蠟五錢溶化,入前末煎攪成膏,去火毒,瓷器收用。又方:用燕窠取抱子處土,為末干糝。先用白芷、大腹皮煎湯洗淨,然後敷藥。

走皮𣲵瘡,生滿頰項,發如豆梅,癢而多汁,延蔓兩耳內外濕爛,如浸淫瘡之狀。先用桑寄生、桑根皮各一握,白芷、黃連各少許,煎湯以綿蘸洗,候惡血出盡拭乾,次用皂莢、麻竹籜,俱燒存性,黃柏、黃連、樟葉、白芷各等分為末,麻油調搽,神效。忌醋。手𣲵瘡,用皂角、枯礬、輕粉、黃柏、黃連為末敷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手腳出現了像蝸牛殼一樣的疙瘩,周圍泛白,像被蛇纏住一樣,而且又癢又痛,抓撓後會流出黃色的液體,並伴有小孔,久而久之還會生出蟲子,可以用杏仁、乳香、硫磺、輕粉混合麻油和黃蠟煎成膏藥敷抹,可以去除火毒。此外,也可以用燕窩巢穴裡的泥土研成粉末,先用白芷和大腹皮煎湯清洗患處,再敷藥。

如果臉頰和脖子出現了像豆子一樣的疙瘩,並且很癢,還伴有許多汁液,並且蔓延到耳朵內外,甚至濕爛,像是浸淫瘡一樣,可以先用桑寄生、桑根皮、白芷、黃連煎湯洗患處,待污血流盡後擦乾,再用皂莢、麻竹籜燒成灰,與黃柏、黃連、樟葉、白芷混合成粉末,用麻油調敷,效果顯著,忌食醋。如果是手上的疙瘩,可以用皂角、枯礬、輕粉、黃柏、黃連混合成粉末敷抹。

小兒胎𣲵,頭生紅餅瘡,先用生艾、白芷、大腹皮、蔥白煎湯洗淨拭乾,次用生藍葉、生艾葉,入蜜搗膏敷之。亦治惡瘡。侵淫瘡,初生甚小,先癢後痛,汁出侵淫,濕爛肌肉,延至遍身。若從口發出,流散四肢者輕;從四肢發生,然後入口者重。用苦楝根曬乾,燒存性為末,豬脂調敷,濕則干糝;先用苦參、大腹皮煎湯洗之。

白蛇纏瘡,有頭尾,儼似蛇形。初起宜隔蒜於七寸上灸之;仍用雄黃為末,醋調敷之;仍以酒調服之。或萬病解毒丹、蠟礬丸,外塗內服。

湯火肥疣漆刺身。

湯泡火燒瘡,初時宜強忍痛,急向火炙,慎勿以冷物熨之,使熱不能出,爛入筋骨。後用寒水石七兩,黃柏、黃連、黃芩、山梔、大黃、赤石脂各一兩,甚者加冰片少許,為末,酒調或鴨子清調敷,或陣王丹亦好。小兒肥瘡,用松香為末,以紙捲成條,香油浸燃之,滴油搽,或用豬爪燒灰,麻油調搽。

白話文:

嬰兒出生時頭上長紅色的瘡,先用艾葉、白芷、大腹皮、蔥白煎湯清洗乾淨擦乾,再用藍葉、艾葉加蜜搗成膏狀敷在患處。這個方法也可以治療惡瘡。侵淫瘡一開始很小,先癢後痛,會流出汁液侵蝕周圍,使肌肉腐爛,並蔓延到全身。若從嘴部發出來,流散到四肢的較輕;若從四肢發出來,再蔓延到嘴部的較重。用苦楝根曬乾,燒成灰末,用豬油調敷,濕了就撒乾粉;先用苦參、大腹皮煎湯清洗。

白蛇纏瘡有頭有尾,像蛇的形狀。剛開始時可以用蒜頭隔著衣服在患處灸治;再用雄黃研末,用醋調敷;並用酒調服雄黃末。也可以用萬病解毒丹、蠟礬丸,外塗內服。

燙傷、火燒傷、肥疣、漆樹引起的皮膚病。

燙傷或火燒傷,剛開始要忍住疼痛,趕緊用火烤患處,切勿用冷東西敷,以免熱氣無法散發,導致腐爛深入筋骨。之後用寒水石七兩,黃柏、黃連、黃芩、山梔、大黃、赤石脂各一兩,嚴重者加冰片少許,研成末,用酒調敷或用鴨子清湯調敷,也可以用陣王丹。小兒肥瘡可以用松香研末,用紙捲成條,浸在香油裡點燃,滴油塗抹患處,或者用豬蹄燒成灰,用麻油調勻塗抹。

疣瘡,如魚鱗痣、千日瘡一樣,多生手足,又名悔氣瘡。宜艾灸初起者,則余者皆落,神效。漆瘡,因見生漆中毒,面癢而腫,繞眼微赤,癢處搔之隨起㾦㿔,重者遍身如豆如杏,膿焮作痛。用生蟹取黃,隨瘡大小遍敷之,或臘茶為末,麻油調搽,或柳葉(冬,用皮)煎湯洗之。

竹木刺入肉不出,單糯米膏貼之,或頭垢,或蠐螬蟲搗爛,敷之,效。或象牙為末糝之。

折傷先問出血否,折傷有損身體,或墜跌打撲、倒壓閃挫,氣血鬱逆而皮不破,或金刃傷皮出血。外損筋骨者,可治;內損臟腑里膜,及破陰子、耳後者,不治。

白話文:

疣瘡,就像魚鱗痣、千日瘡一樣,常長在手腳上,也叫做悔氣瘡。如果用艾灸治療剛開始的疣瘡,就能讓其他疣瘡都消失,效果非常神奇。

漆瘡,是因為接觸生漆中毒引起的,臉部會發癢腫脹,眼周微微泛紅,癢的地方抓撓後就會出現紅疹,嚴重者全身會長滿像豆子或杏仁一樣的膿包,又紅又腫,疼痛難忍。可以用生螃蟹的蟹黃,根據瘡的大小敷在患處,也可以將臘茶研磨成粉,用麻油調和後塗抹,或者用柳樹葉(冬天用樹皮)煎水洗患處。

竹木刺扎入肉裡拔不出來,可以單獨用糯米膏貼敷,或者用頭垢、蠐螬蟲搗碎後敷在患處,都有效果。也可以將象牙研磨成粉撒在患處。

骨折首先要問是否有出血,骨折會損傷身體。或是跌倒、撞擊、壓迫、閃挫,導致氣血瘀滯,但皮膚沒有破損;或是刀劍傷導致皮膚破裂出血。這些外傷損傷筋骨,都可以治療;但是內傷損傷臟腑和內膜,以及破壞陰部、耳後部位,就無法治療了。

未出攻之出則守;

未出血者,宜蘇木祛瘀,黃連降火,白朮和中,三味用童便入酒煎服。在上者,宜韭汁和粥吃;在下者,可下。血冷則凝,不可飲冷水,引血入心即死。消瘀:難鳴散、花蕊石散。順氣:木香勻氣散加童便、紅曲或紅酒。已出血者,急用陣王丹止血,先服補托藥,而後消瘀,虛甚者亦不敢下。

血虛者,四物湯加穿山甲;氣虛者,用蘇木、參、耆、當歸、陳皮、甘草服半月,脈散漸收,方敢以煎藥調下自然銅末一味,空心服之。如骨不碎折者,忌用。素虛損甚者,紫河車丹去麝香。但損傷妙在補氣血,或被寒冷者,先宜起寒。

白話文:

還沒出現在外面就先下手攻擊它,如果它已經出來了就防守;

還沒出血的,可以用蘇木來祛除瘀血,黃連來降火,白朮來調和脾胃,三味藥用童便加酒煎服。如果血瘀在上半身,就用韭菜汁和粥一起吃;如果血瘀在下半身,就可以用藥物治療。血冷就會凝固,不能喝冷水,因為冷水會把血引到心臟,就會危及生命。消瘀血可以用難鳴散、花蕊石散。順氣可以用木香勻氣散加童便、紅曲或紅酒。已經出血的,要立即用陣王丹止血,先服用補托藥,然後再消瘀血,身體虛弱的病人也不敢用藥物治療。

血虛的病人,可以用四物湯加穿山甲;氣虛的病人,可以用蘇木、人參、黃芪、當歸、陳皮、甘草服藥半個月,脈絡散開的情況逐漸收斂,才敢用煎藥調和下自然銅末一味,空腹服用。如果骨頭沒有骨折,就不要服用。平常身體虛弱的病人,可以用紫河車丹去掉麝香。受傷後最重要的就是補氣血,如果被寒冷侵襲的,要先驅寒。

腹脅脹痛增熱寒,折傷專主血論,非如六淫、七情,有在氣在血之分。然肝主血,不問何經所傷,惡血必歸於肝,流於脅,鬱於腹而作脹痛,或增寒熱。實者,下之;虛者,當歸鬚散、復元活血湯調之,或十全大補湯加香附、陳皮、貝母等分水煎服。

最嫌嘔吐血出口;

凡損傷瘡口忽干,毒攻腹內,恍惚煩悶,嘔吐及已出血多,而又嘔血不止者,難治。初起嘔吐者,用平胃散為末內服,外用薑汁調敷。破傷風浮腫者亦宜。初起吐血,用蘇木煎湯,調古烏附湯、或古蚌霜散。如惡血入腸胃,下血濁如瘀血者,用百草霜為末,酒調服。如傷外腎,小便出血不通者,五苓散。

白話文:

腹肋胀痛伴有寒热,多因外伤导致血瘀所致,并非六淫七情引起的。肝脏主血,无论伤及何经,瘀血都会归于肝脏,流入胁肋,郁积于腹部,导致胀痛,或出现寒热症状。如果是实证,就应该泻下;如果是虚证,则需用当归须散或复元活血汤调理,或用十全大补汤加香附、陈皮、贝母等量水煎服。

最忌讳的是呕吐出血。

若外伤导致疮口干涸,毒素侵犯腹内,出现恍惚烦闷、呕吐、出血不止的情况,则难以治疗。初期呕吐者,可用平胃散研末内服,外用生姜汁调敷。破伤风浮肿者也适合此法。初期吐血者,可用苏木煎汤,配合乌附汤或蚌霜散服用。若瘀血入肠胃,下血颜色黑如瘀血,则用百草霜研末,酒调服。若伤及肾脏,小便出血不通,则用五苓散。

貼敷定痛脈須和,

如命門脈和緩,關脈實者,縱傷重不死,命門虛促而脫者,雖傷淺難治。凡血未出者,脈宜洪大,已出血者,脈忌洪大,此折傷脈要也。敷藥:單糯米膏、小曲散。定痛:乳香定痛散、夾骨法。折傷後,為四氣所侵,手足疼痛者,應痛丸。

接骨何人是妙手?

接骨須經絡穴法,骨髓明透,而又有傳授,故古以危氏為善。接骨紫荊丹、接骨丹。

白話文:

貼藥止痛,脈象要和緩。如果命門脈和緩,關脈強勁有力,即使傷勢嚴重也不至於死亡。但如果命門虛弱,脈象急促,即使傷勢輕微也很難治癒。凡是血還沒流出來的,脈象應該洪大有力;已經出血的,脈象忌諱洪大。這是骨折傷勢的脈象要點。敷藥可以用糯米膏和小曲散。止痛可以用乳香定痛散和夾骨法。骨折之後,如果受到風寒暑濕的侵襲,手腳疼痛,可以用應痛丸。

誰才是接骨高手呢?

接骨需要精通經絡穴位,了解骨髓的奧秘,並且要有師承傳授,所以古人認為危氏接骨術很厲害。接骨可以用紫荊丹和接骨丹。

破傷(證似)中風有四因,四因,百病皆然。不因氣動者二:卒暴損破風襲;或諸瘡湯洗艾灸,逼毒妄行。有因氣動者二:瘡口不合,貼膏留孔風襲;或熱鬱遍身白痂,瘡口閉塞,氣難通泄,傳播經絡,燒爍真氣,是以寒熱間作,甚則發痓,口喎噤,角弓反張,須臾欲死。用蠍梢餅,或三生飲加天麻為末,每一錢,用黑關脈調服,化痰開關。

風盛者,二烏丸;風痰俱盛者,古星風散;風痰虛者,烏蛇散;血凝心神,昏悶者,單鵝翎燒灰存性,為末,酒調服一錢。服後,飲酒一二盞,以助藥勢。如血多痛甚者,如聖散;手足戰掉者,硃砂指甲散、蠐螬酒。如頭目青黑,額汗不流,眼小目瞪,身汗如油者,四逆不治。

白話文:

破傷風類似中風,有四個原因,這四個原因也是百病的根源。不因氣動的原因有兩個:一是突然遭受外傷,風邪入侵;二是瘡傷用熱水洗或艾灸,逼使毒氣妄行。有因氣動的原因也有兩個:一是瘡口癒合不良,貼膏藥留孔,風邪入侵;或是熱毒遍佈全身,形成白痂,瘡口閉塞,氣機不通,蔓延經絡,灼傷真氣,因此寒熱交替,嚴重時會發抖,口歪眼斜,角弓反張,隨時可能死亡。可以用蠍梢餅或三生飲加上天麻粉末,每服用一錢,用黑豆湯調服,以化痰開竅。

若風邪盛行,可以用二烏丸;風痰並盛,可以用古星風散;風痰虛弱,可以用烏蛇散;血凝心神,昏迷不醒,可以用鵝翎燒成灰末,用酒調服一錢。服藥後,喝一兩杯酒,以助藥力。如果血瘀疼痛嚴重,可以用如聖散;手足戰抖,可以用硃砂指甲散、蠐螬酒。如果頭面青黑,額頭出汗不暢,眼睛小而突出,身體出汗如油,則屬於四逆證,難以治療。

治同傷寒表裡法:

風熱燥甚,怫鬱在表,善伸數欠,筋脈拘急,或時惡寒,或筋惕搐搦,宜辛熱治風,佐以辛寒,如傷寒麻桂加黃芩、石膏、知母是也。若表不已,漸傳入里在肌肉者,宜退風熱,開結滯,辛寒之藥,或佐以辛熱調之,猶傷寒半表裡而用小柴胡也。若裡熱已甚,而舌強口噤,項背反張,驚搐惕搦,涎唾稠黏,胸腹滿塞,便溺秘結,或時汗出,宜祛風散結,寒藥下之,後復以清熱開結之藥調之。又云,破傷風同傷寒壞證,治看在何經,而用本經藥祛之。

太陽宜汗少陽和,表證,古防風湯去甘草,加川芎、獨活等分,水煎服,或調蜈蚣散。或九味羌活湯,少用細辛,加歸、芍等分,水煎服。便秘加大黃,緩緩通之。或用古龍虎丹發汗亦妙。半表裡證,羌麻湯。

白話文:

治同傷寒表裡法:

若患者出現風熱燥盛、鬱結在表之症,表現為頻頻伸懶腰、打哈欠,筋脈拘急,時而惡寒,或肌肉抽搐,應以辛熱藥物治風,並佐以辛寒藥物,例如傷寒麻桂加黃芩、石膏、知母。

若表證未除,熱邪漸漸傳入裡,侵入肌肉,則應以退風熱、開結滯之辛寒藥物治療,並可佐以辛熱藥物調節,如同傷寒半表半裡證用小柴胡湯一般。

若裡熱已盛,並出現舌強口噤、項背反張、驚搐抽搦、涎唾稠黏、胸腹滿塞、便溺秘結,或時汗出等症狀,則應以祛風散結的寒藥下之,之後再用清熱開結的藥物調治。

另外,破傷風與傷寒合併出現壞證時,應根據病邪所在經脈,選用本經藥物祛除。

太陽經宜用汗法,少陽經宜用和法,針對表證,古方防風湯去甘草,加川芎、獨活等分,水煎服,或調以蜈蚣散。也可選用九味羌活湯,少用細辛,加歸、芍等分,水煎服。便秘者可加大黃,緩緩通便。或用古龍虎丹發汗亦可。半表半裡證,則可用羌麻湯。

陽明下之工中甲。

若服表藥過多,臟腑和而自汗者,白朮防風湯;大汗不止,搐搦者,升麻葛根湯加白朮、黃芩。如臟腑閉,小便赤,自汗者,先用小芎黃湯二三服,後用大芎黃湯速下之。或江鰾丸。氣弱者只用蜜導法。

本是血疾易入陰,或始而出血過多,或瘡口早合,瘀血停滯,俱是血分受病。血屬陰,五臟所主,始雖在表,隨即入里,故多死也。宜養血當歸地黃湯、活神丹、托裡散、內托十宣散,以防毒陷。外用魚膠散,或用鼠頭骨為末,臘月豬脂調敷,亦治狗咬。又有破傷水濕,口噤強直者,用牡蠣為末敷之,仍以甘草煎湯,調服二錢。

白話文:

阳明经脉下部的病症,主要涉及甲经。若服用治疗表证的药物过量,导致脏腑协调,出现自汗,可以用白术防风汤治疗;如果大汗不止,出现抽搐,则需在升麻葛根汤中加入白术、黄芩。如果脏腑闭塞,小便赤色,并伴有自汗,则先用小芎黄汤服用两三剂,之后再用大芎黄汤尽快使其泻下。也可以用江鰾丸。体虚者只用蜜导的方法。

这类病症往往是血疾容易侵入阴分,或是开始就出血过多,或是伤口过早愈合,瘀血停滞,都是血分受到病邪侵袭的表现。血液属阴,为五脏所主,虽然最初病邪在表,但很快就会进入里,所以死亡率很高。因此应该注重养血,可用当归地黄汤、活神丹、托里散、内托十宣散,以防止毒邪入侵。外用鱼胶散,或者用鼠头骨研磨成粉末,用腊月猪脂调和敷在伤口上,也能治疗狗咬伤。还有破伤水湿,口噤强直的,可以用牡蛎研磨成粉末敷在伤口上,同时用甘草煎汤调服两钱。

病痊又恐氣亦乏;任是風邪不可攻,只宜大補令浹洽。

或病已十分安痊,而忽有口噤、反張、筋搐、痰壅,似破傷風證,又似痓證,其實乃氣血俱虛也。凡癰疽潰後,膿血大泄,陽隨陰散變證,只宜大補氣血,果系風痓,亦不宜以風藥治之。

血虛者,四物湯加參、術;氣虛者,補中益氣湯去升、柴、陳皮,加酒炒黑黃柏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、肉桂,大劑服之;氣血俱虛,汗多作渴,寒熱者,十全大補湯加桂、附、麥門冬、五味子;呃逆者,托裡溫中湯。若妄投風藥者,死。

白話文:

病好了,又擔心體力不足;即使是風寒邪氣,也不宜用攻伐之法,只適合大補元氣,讓氣血通暢。

有些病人明明已經痊癒,卻突然出現嘴巴緊閉、牙關緊閉、肌肉抽搐、痰液阻塞,看似破傷風,又像是痓證,其實是氣血兩虛。凡是癰疽潰爛後,膿血大量流失,陽氣隨著陰氣散失而出現變化,只適合大補氣血,就算真是風寒痓證,也不宜用風藥治療。

血虛的人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人參、黃芪;氣虛的人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去除升麻、柴胡、陳皮,加入酒炒黑黃柏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、肉桂,大量服用;氣血兩虛,容易出汗口渴,寒熱交替的人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上肉桂、附子、麥門冬、五味子;打嗝的人,可以用托裡溫中湯。如果胡亂服用風藥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