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五 (15)

1. 手部

疣,甲疽,代指,天蛇頭,鵝掌風,紅絲瘡

疣屬肝膽小腸經,多患於手背及指間,或如黃豆大,或如聚粟,或如熟椹,拔之則絲長三四寸許,又曰手背發。

風熱怒火或亡精;

風熱血燥筋縮者,八味逍遙散加黃連,或清肝益榮湯;怒火者,柴胡清肝湯;亡精腎枯筋縮者,腎氣丸。

切忌寒涼系與灸,誤犯出血必傷生。

誤用寒涼降火之藥,及螳螂蝕、蛛絲纏、芫花漿線系、著艾灸等法,輕者反劇,重者大潰,腫痛發熱、出血而死。慎之。

白話文:

疣、甲疽、天蛇頭、鵝掌風、紅絲瘡等,都是與肝膽小腸經有關的皮膚病,常發生在手背和指間,大小不一,有些像黃豆,有些像小米,有些像成熟的桑葚,拔掉後還會留下長長的絲。這些病可能是因為風熱怒火、精氣虧損、血燥筋縮等因素引起的。治療上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服用八味逍遙散加黃連、清肝益榮湯、柴胡清肝湯或腎氣丸。需要注意的是,忌用寒涼藥物和艾灸,否則容易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出血致死。

甲疽惡代雖害事,不似鵝掌風難平。

甲疽,乃毒氣攻於手足指,胬肉裹上,指甲疼痛出血,瘡中有蟲。或因剔甲傷肌;或因甲長侵肌,遂成腫痛。俱用綠礬五兩,置鐵板上,以炭火封之,吹令火熾,其礬即溶,流出赤汁者是真。俟流汁盡,去火待冷,取為末,色似黃丹收之。先以鹽湯洗拭,後用綠礬為君,入乳香少許敷之。

重者用綠礬五錢,蘆薈一錢半,麝香一字,為末,以絹袋盛藥,納所患指於袋中,線扎定,以瘥為度。代指,指頭先腫,焮熱掣痛,然後於爪甲邊結膿,甚者爪甲俱脫。先用芒硝煎湯淋洗,然後用烏梅核中仁為末,米醋調成膏,入指漬之自愈,或用豬脂和蚯蚓搗爛,敷之。天蛇頭瘡,生手指上或足,瘡傍一塊開口腫痛,用雞母楊根炆醋,浸一宿即消。

白話文:

中醫古籍提到的「甲疽」,是指在手指或腳趾因為毒氣入侵而引起的疾病,症狀可能包括指甲的疼痛、出血以及在瘡內有蟲子。這種情況可能是由剔除指甲時傷及皮膚,或是指甲過長侵犯到皮膚所導致的腫痛。治療方式之一是使用綠礬(一種化學物質),方法是將五兩綠礬放在鐵板上,用炭火包覆並加熱,直到綠礬熔化流出紅色的液體,這表示它是真的綠礬。待液體蒸發完畢,取下火源讓其冷卻,然後研磨成粉末,並與黃丹混合。

對於較嚴重的「代指」(即手指或腳趾的尖端先腫脹、紅熱、抽搐性疼痛,然後在指甲邊緣形成膿包,嚴重時甚至導致指甲脫落)的情況,可以使用五錢綠礬、一錢半蘆薈、一字麝香研磨成粉,放入絹袋中,然後將受病的指頭放入袋中,用線綁好,直至痊癒。

此外,對於天蛇頭瘡,這種在手指或腳趾上的瘡,其周圍有一塊開口且腫痛,可以使用雞母楊的根煮醋浸泡一夜,就能消除腫痛。另外,還可以用烏梅核的種仁研磨成粉,加入米醋調製成膏狀,浸泡受病的指頭,或者用豬油與蚯蚓搗爛後敷在患處,也能自行康復。

或以雄黃入雞子內,以患指浸其中一宿,次早更以蜈蚣燒煙,熏病指一二次即消。如痛甚流血不止者,用雄黃、蜈蚣、全蠍為末,擦在瘡上,卻以少油抹帛上扎之。鵝掌風癬,用豬前蹄爪,破開,入菊花、蒼耳末,以線縛定,炆爛食之。次日,用白鮮皮、皂角、雄黃各五分,鉛製水銀三分,為末,臨夜用鵝脂、薑汁調搽。

白話文:

可以使用雄黃加入雞蛋中,讓患病的手指浸泡一夜,第二天早上再使用蜈蚣燒出的煙,燻蒸病手指一到兩次,這樣就能消除病症。如果疼痛嚴重並有出血情況,可以用雄黃、蜈蚣和全蠍研磨成粉,塗抹在傷口上,接著在布料上塗上少量油後綁緊。對於鵝掌風癬,可以使用豬前腳爪,切開後加入菊花和蒼耳的粉末,用線束好,煮熟後食用。隔天,使用白鮮皮、皁角、雄黃各五分,水銀三分,研磨成粉,晚上時用鵝脂和薑汁調和後塗抹。

次早,以沙擦去,然後量體服去風之藥。此癬,乃楊梅瘡類,如多年不愈者,先用瓷鋒磨刮,次以蓖麻子一兩,枯礬二錢,為末,桐油調擦,火烘極熱;再以棗肉三兩,水銀五錢,枯礬三錢,搗爛如泥,每日擦手千餘下;次以肥皂、酒糟洗淨,十次神效。更灸勞宮,或內關一穴斷根。

又方:桐油調密陀僧末,搽掌;外用水龍骨,火燒煙燻之。治手足掌風及綿花癬。更以樟葉煎湯洗之。

白話文:

第二天早上,用沙子將患處擦拭乾淨,然後服用祛風藥物。這種癬病屬於楊梅瘡的類型,如果多年不愈,先用瓷器碎片磨刮患處,接著取蓖麻子一兩、枯礬二錢研磨成粉末,用桐油調勻塗抹,用火烘烤至極熱;再取棗肉三兩、水銀五錢、枯礬三錢,搗碎成泥狀,每天塗抹手部千餘次;然後用肥皂和酒糟清洗乾淨,連續十次便可見效。還可以灸勞宮穴或內關穴,可以徹底根治。

另一個方子:用桐油調和密陀僧粉末,塗抹手掌;另外取水龍骨,用火燒烤,用煙熏患處。可以治療手足掌風及綿花癬。也可以用樟葉煎湯洗患處。

紅絲瘡最害人速,或生於手或生足;發疱初黃變紫青,絲迤入心毒入腹。

紅絲瘡,因喜怒不常,血氣逆行,而生於手足間。有黃疱,其中忽紫黑色,即有一條紅絲,迢迤血上而生,若至心腹,則使人昏亂不救。或有生兩三條紅絲者,急以針橫截紅絲所到之處刺之,令其出血,以膏藥貼,或嚼萍草根敷之,立愈。

白話文:

紅絲瘡的危害與治療

紅絲瘡最可怕,速度快,可能長在手或腳;起初是黃色的水泡,接著變紫色,紅絲深入,毒素進入腹腔。

紅絲瘡是因為喜怒無常,導致氣血逆流,而生長在手腳上。水泡一開始是黃色的,裡面突然變成紫色,就會有一條紅色的絲線,沿著血管向上蔓延,如果到達心腹,就會讓人昏迷不醒,無力回天。

有些人會長出兩三條紅色的絲線,要趕緊用針橫著刺在紅絲線到達的地方,讓它流血,再貼上膏藥,或嚼食萍草根敷在患處,馬上就會痊癒。

2. 胸腹部

乳癰,肺癰,痿,心癰(附脅癰),胃癰,腸癰,腹癰

乳房膽胃乳頭肝,婦人之乳,男子之腎,皆性命根也。

病初嘔渴增熱寒;

煩渴嘔吐者,膽胃風熱也。甚則毒氣上衝,咽膈妨礙。寒熱者,肝邪也,此皆表證,宜不換金正氣散加天花粉能止渴嘔,定寒熱;咽膈有礙者,甘桔湯加生薑,或護心散。如潰後見此四證,為虛。

婦人胃厚多憂鬱,火化汁濁塞竅端。結核有兒吹熱氣,飲食厚味,忿怒憂鬱,以致胃火上蒸乳房,汁化為濁膿,肝經氣滯,乳頭竅塞不通,致令結核不散,痛不可忍。初起便宜隔蒜灸法,切忌針刀。能飲者,一醉膏加芎、歸各一分,一服兩服即效;不能飲者;栝蔞散。結核亦有氣血虛弱,略被外感內傷,以致痰瘀凝滯,俱以古芷貝散為主。

白話文:

乳癰、肺癰、痿、心癰(包括脅癰)、胃癰、腸癰、腹癰等病症都與身體的重要部位相關。乳房與膽胃、乳頭與肝臟、婦人的乳房與性命根源、男人的腎臟都有密切聯繫。

初期病症常伴隨嘔吐、口渴、發熱、發冷等症狀。

如果患者感到煩躁口渴、嘔吐,可能是膽胃風熱導致。病情嚴重時,毒氣會上衝,導致咽喉阻塞。如果患者感到寒熱交替,可能是肝邪入侵,這些都是表證,可以用不換金正氣散加上天花粉來止渴嘔吐,緩解寒熱;如果咽喉阻塞,可以用甘桔湯加上生薑,或服用護心散。如果病灶潰爛後出現上述四種症狀,則表示身體虛弱。

婦女胃部較厚,容易憂鬱,導致火氣旺盛,濁氣堵塞乳房。如果兒童吹熱氣,飲食過於厚重,或者經常生氣憂鬱,就會導致胃火上蒸乳房,乳汁化為膿液,肝經氣滯,乳頭竅塞不通,導致結核無法消散,疼痛難忍。初期可以使用隔蒜灸法治療,切忌使用針刀。如果患者能飲用湯藥,可以服用一醉膏加上芎、歸各一分,一兩劑即可見效;如果患者不能飲用湯藥,可以服用栝蔞散。如果結核是因氣血虛弱、外感內傷導致痰瘀凝滯,則以古芷貝散為主藥治療。

血虛合四物湯,更加參、朮、柴胡、升麻;氣虛合四君子湯,更加芎、歸、柴胡、升麻。憂思傷脾者,歸脾湯加栝蔞根、貝母、白芷、連翹、甘草節,水、酒各半煎服。有肝火,結核腫痛甚者,清肝解鬱湯。吹乳,因乳子膈有痰滯,口氣焮熱,含乳而睡,風熱吹入乳房,凝注不散作痛。

白話文:

如果血虛,可以用四物湯,再加入參、朮、柴胡、升麻;如果氣虛,可以用四君子湯,再加入芎、歸、柴胡、升麻。憂思傷脾的人,可以用歸脾湯,再加入栝蔞根、貝母、白芷、連翹、甘草節,用一半水和一半酒煎服。有肝火,結核腫痛很嚴重的人,可以用清肝解鬱湯。吹乳,是因為乳房內有痰滯,口氣灼熱,含著乳頭睡覺,風熱吹進乳房,凝結不散導致疼痛。

初起須作痛揉令稍軟,吸取汁透,自可消散。不散,宜益元散,冷薑湯或井水調,一日一夜服三五十次自解。重者,解毒湯頓服之。挾氣者,古芷貝散、單青皮湯。外用漏蘆為末,水調敷。又有乳汁不行,奶乳脹痛者,湧泉散。

核久成癰硬腫漫;

核久內脹作痛,外腫堅硬,手不可近,謂之乳癰。未潰者,仍服栝蔞散、內托升麻湯,或復元通聖散加藜蘆;虛者,托裡消毒散。將潰兩乳間出黑頭,瘡頂下作黑眼者,內托升麻湯。

白話文:

剛開始的時候,要揉按腫塊讓它稍微軟化,並吸取藥汁滲透進去,這樣腫塊自然就能消散。如果消散不了,就應該服用益元散,用冷薑湯或井水調和,一天一夜服用三、五十次,就能自己消解。如果情況嚴重,就服用解毒湯一次。如果伴隨氣滯,就服用古芷貝散或單青皮湯。外用漏蘆磨成粉末,用清水調和敷在患處。還有一些患者乳汁不通,乳房脹痛,可以服用湧泉散。

如果腫塊時間久了,就會形成癰,變得又硬又腫,範圍也擴大。

如果腫塊時間久了,裡面脹痛,外面腫起來硬硬的,摸起來很不舒服,就叫做乳癰。如果還沒潰爛,就要繼續服用栝蔞散、內托升麻湯,或者復元通聖散加藜蘆;體虛的人,可以服用托裡消毒散。快要潰爛的時候,兩乳之間會出現黑色的小點,瘡頂下面會出現黑眼,這時就服用內托升麻湯。

已潰,寒熱者,內托十宣散;少食口乾者,補中益氣湯;晡熱內熱者,八物湯加五味子;胃虛嘔者,六君子湯加香附、砂仁;胃寒嘔吐或瀉者,六君子湯加乾薑、藿香;遇勞腫痛者,八物湯倍參、耆、歸、術;遇怒腫痛者,八物湯加山梔。

白話文:

潰瘍已破,伴隨寒熱,服用十宣散;食慾不振口乾,服用補中益氣湯;午後發熱體內燥熱,服用八物湯加五味子;胃虛乏力嘔吐,服用六君子湯加香附、砂仁;胃寒嘔吐或腹瀉,服用六君子湯加乾薑、藿香;勞累後腫痛,服用八物湯加倍人參、黃芪、當歸、蒼朮;生氣後腫痛,服用八物湯加山梔子。

又有核小全不痛,久則潰漏療益難。

鬱怒有傷肝脾,結核如鱉棋子大,不痛不癢,五七年後,外腫紫黑,內漸潰爛,名曰乳癰,滴盡氣血方死,急用十六味流氣飲,及單青皮湯兼服。虛者,只用清肝解鬱湯,或十全大補湯,更加清心靜養,庶可苟延歲月。經年以後,必於乳下潰一穴出膿,及中年無夫婦人死尤速。

故曰:夫者妻之天。惟初起不分屬何經絡,急用蔥白寸許,生半夏一枚,搗爛為丸,芡實大,以綿塞之,如患左塞右鼻,患右塞左鼻,一宿而消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腫塊很小,而且不痛,時間久了就會潰爛,治療起來很困難。

生氣鬱悶會傷肝脾,腫塊像鱉棋子一樣大,不痛不癢,五年七年後,外部腫脹變黑,內部逐漸潰爛,稱為乳癰,等到氣血耗盡才會死亡。要趕緊服用十六味流氣飲,再加上單用青皮湯一起服用。體虛的人,只需要服用清肝解鬱湯,或十全大補湯,再加上清心靜養,也許可以苟延殘喘。經過多年以後,乳房下方一定會潰爛形成一個洞,排出膿液,尤其是中年沒有配偶的婦女,死亡速度更快。

所以說,丈夫是妻子的天。如果一開始不知道是哪條經絡出了問題,就趕緊用蔥白一寸左右,生半夏一粒,搗碎成丸子,像芡實那麼大,用棉花塞進去,如果患病的是左側,就塞右側鼻孔,患病的是右側,就塞左側鼻孔,一晚上就會消腫。

男兒乳疾何須怪,怒欲損傷精血乾。

男子乳疾,治與婦人微異者,女損肝胃,男損肝腎。蓋怒火房欲過度,以致肝虛血燥,腎虛精怯,不得上行,痰瘀凝滯,亦能結核;婦人胎產後,亦有肝虛者。大概男子兩乳腫者,栝蔞散、十六味流氣飲。

左乳者,足三陰虛,鬱怒所致,八物湯加山梔、牡丹皮,或清肝解鬱湯;火盛風熱者,更加炒黑草龍膽五分;腎虛者,腎氣丸;食少作嘔,胸脅作痛,日晡頭痛,溺澀者,六君子湯加芎、歸、柴胡、山梔;潰爛作痛者,十全大補湯、腎氣丸;因勞怒則痛,併發寒熱者,補中益氣湯加炒黑山梔,不可輕用清熱敗毒之劑。

白話文:

男性乳房疾病並非奇怪的事,主要是因為怒氣損傷精血所導致。男性乳房疾病的治療方法與女性略有不同,女性多因肝胃受損,而男性則多因肝腎受損。這是因為過度生氣、房事過度,導致肝虛血燥,腎虛精怯,精氣無法上行,痰瘀凝結,也可能形成腫塊。女性在生產後,也可能因肝虛而出現乳房腫塊。一般來說,男性兩側乳房腫塊可以用栝蔞散、十六味流氣飲治療。左乳腫塊則是足三陰虛,因鬱怒所致,可以用八物湯加山梔、牡丹皮,或清肝解鬱湯治療。如果伴隨火盛風熱,可以再加炒黑草龍膽五分;如果腎虛,則可以用腎氣丸治療。如果伴隨食慾不振、噁心嘔吐、胸脅疼痛、下午頭疼、小便困難等症狀,可以用六君子湯加芎、歸、柴胡、山梔治療。如果出現潰爛疼痛,可以用十全大補湯、腎氣丸治療。如果因勞累或生氣而導致疼痛,並且伴隨寒熱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炒黑山梔治療,切勿輕易使用清熱敗毒的藥物。

肺癰因痿火益炎,經年久咳,熱極葉焦而為痿,猶草木亢盛,則枝葉萎落也。火燥甚,則腐脹為膿血成癰。病因汗、吐、下後亡津,或腎虛火炎,或厚味熏蒸面成。其候:惡風咳嗽、鼻塞流涕、項強不能轉側、皮膚不澤、胸脅脹滿、呼吸不利、吐痰血腥穢。

癰口乾燥痿涎黏;膿成胸痛或開竅,調和金水胃脾兼。

肺痿脈數而實,寒熱往來,自汗咳唾,口中涎多,知母茯苓湯主之。如咯血將變癰者,紫菀散;火盛者,人參平肺散,為丸含化;虛損者,劫勞散;虛冷不渴者,炙甘草湯加乾薑:喘急有寒邪者,小青龍湯;喘急面浮、鼻塞胸脹者,古葶藶散。是知肺痿有寒有熱,而以清金降火豁痰為主也。

白話文:

肺癰與肺痿的中醫解釋

肺癰是由於內熱熾盛,久咳傷肺,導致肺組織焦灼而化為膿血所致。就像植物過度生長,枝葉就會枯萎一樣,肺熱過盛,就會導致肺組織萎縮。

發病原因:

  • 內熱: 長期久咳,或因汗、吐、下後失液,導致肺陰不足,熱氣熾盛,灼傷肺組織。
  • 腎虛: 腎虛火炎上炎,亦可導致肺熱。
  • 飲食不節: 厚味辛辣,熏蒸面部,亦可引發肺熱。

症狀:

  • 惡風咳嗽: 畏風,咳嗽不止。
  • 鼻塞流涕: 鼻腔不通暢,流出鼻涕。
  • 項強不能轉側: 頸部僵硬,無法轉動。
  • 皮膚不澤: 皮膚乾燥無光澤。
  • 胸脅脹滿: 胸部兩側脹滿不適。
  • 呼吸不利: 呼吸困難,氣短。
  • 吐痰血腥穢: 吐出痰液,帶有血絲,氣味惡臭。
  • 癰口乾燥痿涎黏: 肺癰潰瘍口乾燥,唾液粘稠。
  • 膿成胸痛或開竅: 膿液形成,導致胸痛,或從潰瘍口排出,使氣流通暢。

治療原則:

  • 清金降火: 清除肺熱,降伏火勢。
  • 豁痰止咳: 疏通痰液,止住咳嗽。
  • 調和金水胃脾兼: 調節肺金、腎水、脾胃三者的平衡。

肺痿則是指肺氣虛弱,肺組織萎縮的病症。

症狀:

  • 脈數而實: 脈搏跳動頻率快,但力度較強。
  • 寒熱往來: 反覆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。
  • 自汗咳唾: 容易出汗,咳嗽,吐出唾液。
  • 口中涎多: 口中唾液分泌量多。

治療方法:

  • 知母茯苓湯: 適合肺痿兼有陰虛火旺的患者。
  • 紫菀散: 適合咳嗽咯血,有轉變為肺癰傾向的患者。
  • 人參平肺散: 適合火盛的患者,製成丸劑含服。
  • 劫勞散: 適合虛損的患者。
  • 炙甘草湯加乾薑: 適合虛寒無渴的患者。
  • 小青龍湯: 適合喘急伴有寒邪的患者。
  • 葶藶散: 適合喘急面浮,鼻塞胸脹的患者。

總結:

肺痿和肺癰都是肺部疾病,但病因和病理不同。肺痿以虛弱為主,以清熱潤肺,益氣止咳為治。肺癰以熱毒為主,以清熱解毒,化痰排膿為治。

肺癰脈數而虛,口燥咽乾,胸脅隱痛,二便赤澀,咳唾膿血腥臭,置之水中則沉,桔梗湯主之。如吐膿者,消膿飲;咽痛者,甘桔湯;便秘者,太乙膏為丸,白湯下。又有胸脅間開一竅,口中所咳膿血,與竅相應而出者,宜大補氣血。

血多者,梅豆湯;冷熱不調者,雲母膏為丸,甘桔湯下;痰多少食者,托裡清中湯;咳喘短氣溺少者,參耆補肺湯;脾虛少食者,參朮補脾湯;七情、飢飽、勞力傷脾肺者,團參飲子;咳唾痰壅者,腎虛也,腎氣丸;口乾燥者,虛火也,八味丸去附子,加五味子。有吐膿血如肺癰,口臭,諸般藥不效者,消風散加發灰,米飲下。

白話文:

肺部化膿,脈搏跳動快速但虛弱,口乾舌燥,胸肋隱隱作痛,大小便顏色深紅且粗糙,咳嗽時吐出膿血,有腥臭味,放到水中會沉下去,用桔梗湯治療。如果吐膿,用消膿飲;喉嚨痛,用甘桔湯;便秘,用太乙膏製成丸藥,用白開水服用。還有一種情況,胸肋間會出現一個小孔,口中咳出的膿血會從這個小孔流出,需要大力補益氣血。

如果是血太多,用梅豆湯;如果是體內寒熱不調,用雲母膏製成丸藥,用甘桔湯服用;如果痰多食慾差,用托裡清中湯;如果咳嗽氣喘、呼吸短促、小便量少,用參耆補肺湯;如果脾胃虛弱、食慾不振,用參朮補脾湯;如果因為七情、飢飽、勞累損傷脾肺,用團參飲子;如果咳嗽時痰液堵塞,是腎虛,用腎氣丸;如果口乾舌燥,是虛火,用八味丸去掉附子,加入五味子。如果出現像肺癰一樣吐出膿血,口臭,各種藥物都不見效,用消風散加發灰,米湯服用。

大概面赤當補脾腎,面白當補脾肺。蓋補脾以生肺金,補肺以生腎水也。如陰火發熱,咳吐膿血,痰如糯米粥,脈浮大者,死;若膿血自止,脈浮短澀者,生。

心癰胸發名井疽,胸乳間生蜂窠癰發,名井疽。狀如豆大,三四日起,不早治,入於腹,十日死。

外發可治內傷殂;降火清心為要藥,心熱盛極,急用疏導心火之藥,遲則不救。小便澀者,清心散,或涼膈散去硝、黃,加白芷、天花粉、瞿麥、木通;大便秘者,內固清心散,或涼膈散去硝,加白芷、天花、生地。

白話文:

一般來說,臉色發紅應該補脾腎,臉色發白應該補脾肺。因為脾土生肺金,肺金生腎水。如果出現陰火發熱、咳嗽吐膿血、痰液像稀飯一樣、脈搏浮大,就會死亡;但如果膿血自行止住,脈搏浮短澀,就會活下來。

心癰胸部發病叫做井疽,胸部和乳房之間長出蜂窩狀的癰瘡,也叫井疽。症狀像豆子一樣大小,三四天就會發作,如果不及時治療,就會侵入腹腔,十天就會死亡。

外在的病症可以治癒,內在的損傷則會導致死亡;降火清心是關鍵藥物,心火過盛,需要緊急使用疏導心火的藥物,延誤則無法救治。小便澀滯的人,可以服用清心散,或去除硝石和黃芩的涼膈散,再加入白芷、天花粉、瞿麥、木通;大便秘結的人,可以服用內固清心散,或去除硝石的涼膈散,再加入白芷、天花粉、生地。

脅癰一樣忌補虛。

初起,神效栝蔞湯,或柴胡清肝湯。蓋由脅肝心火盛,虛中有熱,決不敢投陽藥。潰後方敢清熱托裡,兼滋腎水。誤投熱藥,易傷骨膜,慎之。脅疽,用雞屎黏搗爛,入鹽少許,醋和敷之,消腫止痛,膿成者,敷之即安。

胃癰胃熱咳膿血,人迎反盛胃脈沉;

胃脘癰,因飲食、七情火鬱,覆被外感寒氣所隔,使熱濁之氣,填塞胃脘,胃中清氣下陷,故胃脈沉細,惟寒氣所隔,故人迎緊盛,有此二脈者,胃癰真也。

寒熱如瘧皮毛縱,先宜疏利次補升。

外證寒熱如瘧,胃濁則肺金失養,故身皮錯縱,或咳或嘔,或唾膿血,俱大射干湯主之。胃火盛者,清胃散;痰壅者,甘桔湯;大便不利者,太乙膏為丸服;小便不利者,三仁湯;內痛者,失笑散;虛而痛者,牡丹散;膿出食少者,補中益氣湯,升提胃氣,或佐以前藥調之。不可專治其瘡。

白話文:

脅癰一樣忌補虛。

脅癰跟其他癰一樣,忌諱補虛。

初起,神效栝蔞湯,或柴胡清肝湯。蓋由脅肝心火盛,虛中有熱,決不敢投陽藥。潰後方敢清熱托裡,兼滋腎水。誤投熱藥,易傷骨膜,慎之。脅疽,用雞屎黏搗爛,入鹽少許,醋和敷之,消腫止痛,膿成者,敷之即安。

脅癰初期,栝蔞湯效果顯著,或者也可以使用柴胡清肝湯。這是因為脅肋部位與肝膽相連,而心火熾盛,虛弱之體內又有熱邪,所以絕對不能使用溫熱的藥物。等癰瘡潰破之後,才能用清熱解毒、托裡生肌的藥物,同時滋養腎水。如果錯誤地使用溫熱藥物,容易損傷骨膜,需謹慎小心。對於脅疽,可以用雞屎黏搗爛,加入少許鹽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,能夠消腫止痛。如果已經化膿,敷上雞屎也能夠使病情穩定下來。

胃癰胃熱咳膿血,人迎反盛胃脈沉;

胃癰患者會有胃熱、咳嗽帶膿血、人迎脈有力而胃脈沉細的症狀。

胃脘癰,因飲食、七情火鬱,覆被外感寒氣所隔,使熱濁之氣,填塞胃脘,胃中清氣下陷,故胃脈沉細,惟寒氣所隔,故人迎緊盛,有此二脈者,胃癰真也。

胃脘癰是由於飲食不節、七情鬱結導致肝火上炎,同時又受到外感寒氣的阻隔,使熱濁之氣蓄積在胃脘部位,胃中清氣下降,所以才會出現胃脈沉細的現象。由於寒氣阻隔,所以人迎脈會緊而有力。如果同時出現這兩種脈象,就可以確診是胃癰。

寒熱如瘧皮毛縱,先宜疏利次補升。

患者出現寒熱交替、皮膚鬆弛無力的症狀,就像瘧疾一樣,這是由於胃濁阻礙了肺金的運化,導致氣血失調。因此,首先應該使用疏通、利導的藥物,然後再補益脾胃,提升中氣。

外證寒熱如瘧,胃濁則肺金失養,故身皮錯縱,或咳或嘔,或唾膿血,俱大射干湯主之。胃火盛者,清胃散;痰壅者,甘桔湯;大便不利者,太乙膏為丸服;小便不利者,三仁湯;內痛者,失笑散;虛而痛者,牡丹散;膿出食少者,補中益氣湯,升提胃氣,或佐以前藥調之。不可專治其瘡。

如果患者出現寒熱交替、皮膚鬆弛無力,這是由於胃濁阻礙了肺金的運化,導致氣血失調,可以用大射干湯治療。如果患者胃火旺盛,可以使用清胃散;如果痰濕阻滯,可以使用甘桔湯;如果大便不通,可以使用太乙膏製成丸劑服用;如果小便不利,可以使用三仁湯;如果腹部疼痛,可以使用失笑散;如果虛弱疼痛,可以使用牡丹散;如果膿液排出、食慾不振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提升胃氣,也可以配合其他藥物治療。切忌只治療瘡瘍,而不顧及整體的病症。

腸癰小腹痛若淋,濕熱痰瘀注內膜:甚者腹脹有水聲,便膿臍瘡皆敗惡。

濕熱鬱積成癰。痰火盛者,脈數而滑;挾瘀血多者,脈數而芤。外證小腹腫,強按之則痛,小便若淋,儼似奔豚,發熱惡寒。脈遲緊者,未有膿也,大黃湯或五香連翹湯下之,不敢下者,敗毒散加秦艽、連翹;脈芤澀者,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玄胡索、木香;脈洪數者,已有膿也,三仁湯、神效栝蔞湯;小腹疼痛、小便不利者,膿壅滯也,牡丹散。若腹脹大,轉側聞有水聲,或繞臍生瘡出膿,大便屢下膿血者,不治。

白話文:

腸癰症狀是下腹部疼痛,像尿急一樣,這是濕熱痰瘀積聚在腸壁造成的。嚴重的患者會肚子脹,聽起來有水聲,排便帶膿,肚臍附近還會長出膿瘡,這些都是敗壞的表現。

濕熱鬱積導致腸癰。如果痰火旺盛,脈象會又快又滑;如果瘀血多,脈象會又快又虛。外在表現為下腹部腫脹,按壓時疼痛,小便像尿急一樣,像奔豚一樣難受,發熱怕冷。脈象遲緩緊弦的人,還沒化膿,可以服用大黃湯或五香連翹湯瀉下。不敢瀉下的人,可以用敗毒散加秦艽、連翹。脈象虛澀的人,可以用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玄胡索、木香。脈象洪數的人,已經化膿,可以用三仁湯、神效栝蔞湯。下腹部疼痛、小便不利的人,是膿液阻塞,可以用牡丹散。如果肚子脹得很大,翻身時能聽到水聲,或者肚臍周圍長出膿瘡,而且多次排便帶膿血,這種情況就無法治療了。

間有虛冷皮甲錯,腹皮似腫按軟弱;中無積聚外無潮,脈數還宜用溫藥;

脈數外無潮熱,內無積聚,身皮甲錯,腹急如腫,按之卻軟,乃內虛陰冷,凝痰成癰,牡丹散,或內托十宣散加茯苓,甚者敗醬散,以小便利為驗。

又有冷熱相交併,消瘀和中後補托。

腸癰冷熱證,用雲母膏為丸,牛膠煎酒下,利去瘀膿則愈。其間有痛甚,大便從小便出者,亦宜。如下膿過多者,梅豆湯合甘桔湯和之,蠟礬丸尤妙。膿止後,內托十宣散,或八物湯、補中益氣湯以固本元。愈後卻宜靜養,若動作躁暴,或被驚恐,則腸斷而死。凡癰生小腸分尤可,大腸分近肛門者難治,肛門破者即死。

白話文:

患者有虛寒體質,皮膚發涼,身體僵硬,腹部腫脹但按壓起來軟弱無力。患者體內沒有積聚,也沒有發熱症狀,脈搏數且虛弱,宜用溫性藥物治療。

患者脈搏數而沒有發熱症狀,體內沒有積聚,身體僵硬,腹部腫脹,按壓起來軟弱無力,這是由於體內虛寒,痰凝結形成膿包所致。可使用牡丹散治療,或在十宣散中加入茯苓,情況嚴重者可使用敗醬散,以排尿順暢為驗證標準。

此外,患者可能出現寒熱交雜的症狀,需要在消瘀和中後進行補托治療。

腸癰寒熱症可用雲母膏製成丸劑,用牛膠煎酒服用,以利於排泄瘀血膿液。患者如果疼痛劇烈,大便從小便排出,也適合使用此法。若膿液過多,可服用梅豆湯合甘桔湯,蠟礬丸效果尤佳。膿液止住後,可服用十宣散、八物湯或補中益氣湯以固本元。痊癒後需要靜養,若動作過於劇烈或受到驚嚇,可能導致腸道破裂而死亡。腸癰發生在小腸部位比較容易治癒,發生在大腸靠近肛門部位則難以治療,肛門破裂者則會死亡。

腹癰腹痛關脈數,飲食七情火滯著;

腹癰生於肚腹,皮裡膜外,左關脈洪數,而腹痛甚者是也。膏粱、七情火鬱,以致脾虛氣滯而成;小兒多因驚、積虧損而成。食積、疝氣相類,不可誤治。

無膿腫硬色如常,漫腫堅硬,肉色不變,未有膿也,四君子湯加芎、歸、白芷、枳殼,或本元。若焮腫痛甚者,邪氣實也,先用活命飲,隔蒜灸以殺其毒,後用托裡散以補其氣。

膿成腫軟色赭若。

腫起而軟,色赭赤者,膿成也,托裡消毒散。若膿成而不外潰者,氣血虛也,臥,針刺之。

白話文:

腹部癢痛,脈象數急,飲食過量或情緒波動導致內熱積聚,引起腹部疼痛。腹部癢痛多發生在腹部皮膚與膜層之間,如果左側脈象洪數,並且疼痛嚴重,就是這種情況。這通常由於食用肥甘厚味、情緒激動導致火氣內鬱,進而使脾臟虛弱,氣機阻滯所引起。小孩子則可能因受到驚嚇或積食,導致脾胃損傷而出現此症狀。這種病症要與食積、疝氣區分開來,切勿錯誤診斷和治療。

沒有膿腫,腫塊硬結,顏色正常,這表示尚未形成膿液。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芎、歸、白芷、枳殼等草藥,或者本元湯。如果腫塊紅腫且疼痛加重,這表示病態嚴重,應先用活命飲,並隔蒜灸以消除毒素,之後再使用託裡散來補充體力。

當腫塊形成且軟化,顏色呈紅赭時,這表示已經形成了膿液,可以使用託裡消毒散進行治療。如果腫塊已經形成但未向外破潰,則可能表明氣血虛弱,此時需要病人臥牀休息,並採用針刺療法進行治療。

潰未皆宜壯胃元,行經活血忌涼藥;

不問初起、已潰、未潰,俱宜壯胃元氣,而佐以行經活血;若誤用克伐及利、下、涼藥,則腫不能潰,潰不能斂,壯者難治,老弱立死;若曾經誤下,及服降火、破氣、消瘀之藥,大劑參、耆、薑、附或十全大補湯救之。

吁嗟九疽認亦難,按穴方知審經絡。

中府屬肺,巨闕屬心,期門屬肝,章門屬脾,中脘屬胃,京門屬腎,天樞屬大腸,丹田屬三焦,關元屬小腸,每穴內隱隱痛者為疽,肉上微起者為癰。假如中府隱痛者,肺疽也;上肉微起者,肺癰也,各穴仿此,十六味流氣飲,或托裡散加當歸、山梔、黃芩、杏仁。

白話文:

無論是初期、已經潰爛還是尚未潰爛,都要注重增強胃氣,同時配合活血化瘀的藥物治療。如果誤用寒涼、攻伐、瀉下之藥,就會導致腫塊無法潰破,潰破後也難以癒合,體質強壯的人難以治療,體弱者則會立刻死亡。如果曾經誤用瀉下藥,或服用降火、破氣、消瘀的藥物,可以用大量人參、黃耆、生薑、附子或十全大補湯來救治。

九種癰疽難以分辨,只能依靠按壓穴位來判斷經絡病變。

中府穴屬於肺經,巨闕穴屬於心經,期門穴屬於肝經,章門穴屬於脾經,中脘穴屬於胃經,京門穴屬於腎經,天樞穴屬於大腸經,丹田穴屬於三焦經,關元穴屬於小腸經。每個穴位如果隱隱作痛,就是疽;如果肉上稍微隆起,就是癰。例如,如果中府穴隱隱作痛,就是肺疽;如果肉上稍微隆起,就是肺癰,其他穴位以此類推。可以使用十六味流氣飲,或在托裡散中加入當歸、山梔、黃芩、杏仁等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