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梃

《醫學入門》~ 外集·卷五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外集·卷五 (14)

1. 腦頸部

腦發五種,頭瘡,風屑,白禿,軟癤,大頭腫,鬢疽,耳瘡(附浸淫瘡),月蝕瘡,內疳瘡,痄腮,瘰癧,痰核,癭瘤

腦後頸後頂心發,六腑陽毒好上蒸;

六腑陽毒聚頂,惟太陽膀胱主之。久積痰火濕熱,上蒸於腦,古謂發腦、髮鬢、發眉、發頤、發背,謂之五發,至險。凡眼不見瘡,皆惡。有生於兩邊髮際穴者,如有核,宜取核以去病根。有生於腦心者,四邊腫赤連耳項,不急治,膿水從頭中而出,血逆痰起不治。有生於頸後者,瘡頭向上,瘡尾向下,形如蜂窠,乃反證也。

焮腫者,急宜托裡散加升麻、赤芍、桔梗,防毒攻心。如痰發,或流入兩肩者,不治。有生腦後對口者,名曰天疽。其狀大而色紫黑,不急治,熱入淵腋,前傷任脈,內熏肝肺,十餘日而死。有生耳後一寸三分至命之處,名曰發頤,又日銳毒。凡頭上癰疽,宜服降火化痰、消腫托裡之藥,不可針灸,惟初起隔蒜灸之則可,但艾炷宜小而少。勢成者,外敷南星膏,或陰陽散,斂口古香榔散。

白話文:

頭部的疾病分為五種:頭瘡、風屑、白禿、軟癬、大頭腫、鬢疽、耳瘡(包括浸淫瘡)、月蝕瘡、內疳瘡、痄腮、瘰癧、痰核、癭瘤。這些疾病通常是由六腑的陽毒上蒸所引起,主要由積聚的痰、火和濕熱所導致。這些問題會在頭部不同位置出現,例如腦後頸後頂心發等地方。如果出現腫脹,應立即使用「託裡散」加升麻、赤芍和桔梗來防止毒素進入心臟。對於痰發或流入兩肩的疾病,則不需治療。

頭部的癰疽可能會出現在腦後對口的位置,稱為「天疽」,其特徵是大且呈紫黑色,如果不立即治療,熱氣可能進入深部腋下,傷害任脈和肝肺,並在十多天後死亡。耳後一寸三分至命門處的癰疽稱為「發頤」,也被稱為「銳毒」。對於頭部的癰疽,應該服用降火化痰、消腫託裡的藥物,不應進行針灸,只有在初期時可以使用隔蒜灸,並且艾炷要小且少。一旦病情形成,可以外敷「南星膏」、「陰陽散」或「香榔散」來控制。

若熱上蒸,連頤而穿口,必主穿喉而死。

焮腫納冷真熱證,焮腫作痛,煩渴好飲冷水,宜解毒湯加天花粉,以除痰火濕熱,或黃連消毒散、當歸羌活湯、清熱消毒飲、活命飲,選用。

口乾飲熱腎虛情。

腫痛口乾作渴,好飲熱湯,為腎陽虛火熾,宜托裡消毒散、托裡益氣湯、腎氣丸、八味丸。漫腫微痛、少食者,補中益氣湯;痰多者,托裡清中湯。若色黯,不潰不斂,為陰精消涸,名腦爍,不治。

白話文:

如果熱邪上沖,蔓延至頦部並穿過咽喉,那麼這一定會導致咽喉穿孔,進而危及生命。

這是真正的熱性腫脹,伴有腫脹處疼痛,以及口渴和喜愛喝冷水的情況。應使用「解毒湯」加上「天花粉」,以消除痰火與濕熱。或者可選擇「黃連消毒散」、「當歸羌活湯」、「清熱消毒飲」或「活命飲」進行治療。

如果口乾且喜歡喝熱水,這可能表明是腎虛導致的腎火旺盛。此時應使用「託裡消毒散」或「託裡益氣湯」,以及「腎氣丸」或「八味丸」進行治療。對於腫脹微痛、食慾不佳的情況,可使用「補中益氣湯」;如果有大量痰液,則應使用「託裡清中湯」進行治療。

如果腫脹處呈現暗色,既不潰瘍也不癒合,這可能是陰精耗盡所致,被稱為「腦爍」,這種情況通常無法治癒。

頭瘡風屑禿軟癤,總是濕熱證稍輕。

頭瘡,宜內服酒歸飲,外用雄黃、水銀各等分為末,以臘月豬脂(半生半熟)和勻,洗淨敷之;濕爛者,用燕窠土、黃柏為末,干糝;痂高者,用黃蠟、瀝清同熬,敷之。頭上風屑、白屑極癢,宜內服單苦參丸;下虛者,薄荷茶。外用藜蘆煎湯,避風洗頭,候稍干,分開頭髮,仍以藜蘆末糝頭皮上,絹帕緊縛兩日夜,頭風亦效。

白話文:

頭部有痘痘、頭皮屑或頭發脫落、軟癬等問題,通常是因為身體有濕熱的徵兆,但相對來說較輕微。

對於頭部的痘痘,可以內服「酒歸飲」,外用等量的雄黃與水銀磨成粉末,再與半生半熟的豬油調和,清洗乾淨後敷在患處;如果頭皮出現濕疹狀,可以使用燕窩土和黃柏磨成粉末,用於乾燥的部位;若頭皮上有髒髒的結痂,則可以將黃蠟和瀝清一起熬煮後敷上。

對於頭部的頭皮屑,特別是極度瘙癢的情況,可以內服「苦參丸」;若是身體虛弱導致的頭皮問題,可以喝「薄荷茶」。另外,可以用藜蘆煎湯來清洗頭髮,待頭髮稍微乾後,分開頭髮,並在頭皮上塗抹藜蘆粉末,然後用紗布緊緊包覆兩夜,這對頭風也有很好的療效。

禿瘡,初起白團斑剝如癬,上有白皮,久則成痂,遂至滿頭生瘡,中有膿孔細蟲入里,不痛微癢,經久不瘥,宜內用通聖散酒拌,除大黃另用酒炒,共為末,再用酒拌令乾。每一錢,水煎服。外用紅炭淬長流水,洗去瘡痂,再用淡豆豉一合,炒令煙起色焦,屋塵一團,飯飲調劑,炭火煅令灰燼,等分為末,入輕粉少許,麻油調搽。

如有熱,加黃連、寒水石;有水,加枯礬;有蟲,加川椒、麝香少許;腫厚,加消皮煙洞煙膠、香爐蓋上香膠。如久不愈,有蟲者,摩風膏加黃柏、黃丹、煙膠各一兩。一方用鹽烏魚頭燒灰,麻油調搽。軟癤,用抱雞卵殼,燒存性,入輕粉、黃連減半為末,清油調敷。外腎生瘡亦效。

白話文:

頭部的禿瘡,起初會出現白色的斑塊,看起來像有癬,上面覆蓋著白色的皮屑,時間久了就會結痂,並在頭部形成禿瘡,中心有膿孔,裡面會有細蟲進入,不會疼痛但會有些癢感,長期無法痊癒。治療時,內服「通聖散」,用酒拌和,大黃單獨用酒炒後一起研磨成粉末,每份藥物加入酒拌勻後晾乾。每次服用約一錢,用水煎煮後飲用。外用方法是使用紅炭淬過的長流水清洗禿瘡,然後使用炒至冒煙且顏色變焦的淡豆豉一合,再加上一團屋塵,與米粥混合調製,將炭火煅燒成灰,均分研磨成粉末,加入少量輕粉,麻油調和後塗抹在禿瘡上。

如果伴有熱症,可以加入黃連和寒水石;如果有濕氣,可加入枯礬;如果發現有蟲子,可加入川椒和少量麝香;若禿瘡腫脹厚重,可加入消皮煙洞的煙膠和香爐蓋上的香膠。如果長期未好,且發現有蟲子,可使用「摩風膏」加入一兩的黃柏、黃丹和煙膠。還有一個方子是使用鹽烏魚頭燒成灰,再與麻油調和塗抹。

對於軟癬,可以使用抱雞卵殼,燒成存在性的灰,加入少量輕粉和黃連,研磨成粉末,再用清油調和敷在患處。此外,外腎部位的禿瘡也能用此法治療。

愈而再作者,用野蜂房二個,燒存性,為末,以巴豆二十粒去殼,煎清油二三沸,去豆,以清油調敷,或枯礬亦好。多年不愈者,用豬頸上毛、貓頸上毛各一握,燒存性,鼠屎一粒,為末,清油調敷,或加輕粉尤妙。如暑月生癤,用木槿花搗爛敷之,最妙。

大頭腫痛(又名雷頭風)時行毒,濕在高巔之上,故頭面痛腫疙瘩,甚則咽嗌堵塞,害人最速。冬溫後,多病此證,似傷寒寒熱身痛。

治分表裡三陽屬;

連兩目、鼻、面腫者,陽明也;發耳前後,並頭角者,少陽也;腦後項下腫起者,太陽也。脈浮表證多者,清震湯,或敗毒散加荊、防;脈沉里證見者,宜羌活、黃芩,俱酒炒,大黃酒蒸為主。陽明加乾葛、升麻、芍藥、石膏;少陽加栝蔞仁、齒牙;太陽加荊芥、防風,水煎,時時呷之。取大便,邪氣去則止。

白話文:

對於需要再治療的情況,可以使用兩個野蜂巢,燒成灰,研成粉末,然後取二十粒巴豆去殼,用幾次清油煎煮,去除豆子後,用清油調和敷於患處,或者也可以使用枯礬。對於多年未癒的病症,可以使用一握豬頸上的毛髮、一握貓頸上的毛髮,燒成灰,加入一粒鼠屎研磨成粉末,再用清油調和敷於患處,如果能加入少量輕粉會更好。如果在夏天長出膿包,可以使用木槿花搗碎後敷在患處,效果最好。

大頭腫痛(又稱為雷頭風)是當時流行的毒性病症,由於濕氣在頭頂,所以頭部和麪部會腫痛,嚴重時可能會堵塞咽喉,對人危害極大。冬天感冒後,容易出現這種病症,類似於傷寒症狀,有寒熱和身體疼痛。

治療這種病症要區分表症和裡症:當眼睛、鼻子和臉部腫脹時,這是陽明經的表現;當耳前後和頭部邊緣腫脹時,這是少陽經的表現;當頭腦後方和脖子下方腫脹時,這是太陽經的表現。如果脈搏浮現且表症較多,可以使用「清震湯」或「敗毒散」加上荊芥和防風;如果脈搏沈澀且裡症明顯,應使用羌活、黃芩,均需用酒炒,主要以大黃酒蒸煮。陽明經可以加上乾葛、升麻、芍藥和石膏;少陽經可以加上栝蔞仁和齒牙;太陽經可以加上荊芥和防風,用水煎煮,隨時飲用,以促進大便排出,邪氣消散後即停止治療。

甚者,加芒硝,或防風通聖散加牛蒡子、玄參,俱用酒炒,微微下之。咽喉腫痛者,用殭蠶一兩,大黃二兩,蜜丸如彈,井水化服。凶荒勞役,宜普濟消毒飲,以安里。虛者,加參、歸;便秘加大黃,或人中黃丸亦妙。服後俱仰臥,使藥氣上行,故非便秘熱盛,忌用降下之藥。

表裡證罷腫不消,瓷鋒去血通關搐。

表裡俱解,腫不消者,砭去血,外用通關散倍羊躑躅及藜蘆少許,搐鼻嚏以泄其毒。久不愈,欲作膿者,內服托裡消毒散;體倦食少惡寒者,補中益氣湯加桔梗。潰後腫赤不消,膿清色白者,六君子湯加桔梗、芎、歸。元氣素弱、脈微者,用參、朮、芎、歸、陳皮、柴胡、升麻、甘草各等分,以升舉陽氣;用牛蒡子、玄參、連翹、桔梗減半,以解熱毒。腫赤便屬純陽,脈微便屬純陰,慎之。

白話文:

對於嚴重的病症,可以添加芒硝,或者在防風通聖散中加入牛蒡子和玄參,這些都需要用酒炒後慢慢服用。如果咽喉腫痛,可以用殭蠶一兩,大黃二兩,做成蜜丸,用井水調服。在災荒勞累的情況下,可以使用普濟消毒飲來安撫身體。對於虛弱的病人,可以加上參和歸,對於便祕的病人,可以加大黃,或者使用人中黃丸也非常有效。服藥後應保持仰臥姿態,讓藥力上行,因此除非是便祕且熱症嚴重,否則不宜使用降下類的藥物。

如果治療後腫塊仍未消除,可以使用瓷鋒放血來疏通關節。

當表裡病症都得到解救但腫塊仍然存在時,可以使用針刺去除血液,並在外用通關散,用量加倍使用羊躑躅和藜蘆,通過鼻塞來釋放毒素。如果長時間未痊癒,且出現想要形成膿包的情況,可以使用託裡消毒散進行內服治療。如果病人感到疲倦,食慾不佳,且有畏寒現象,則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桔梗進行治療。如果創傷後腫塊紅腫不消,膿液清亮呈白色,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桔梗、芎和歸進行治療。如果元氣素弱、脈搏微弱,可以使用參、朮、芎、歸、陳皮、柴胡、升麻和甘草各等份的藥材,以提升陽氣;對於牛蒡子、玄參、連翹和桔梗,則可以減半使用,以解熱毒。腫塊紅腫表明純陽之氣旺盛,脈搏微弱則表明純陰之氣佔優,需謹慎處理。

鬢疽肝膽之怒火,或因風熱藥同裹;

怒火、風熱,俱宜柴胡清肝湯。腫痛甚者,活命飲。

腎虛血燥日晡潮,腎水不能生木,以致肝膽火盛血燥,鬢及頭目腫痛者,四物湯加玄參、柴胡、桔梗、甘草。風熱,連頭面、咽、牙痛者,犀角升麻湯;血虛者,四物湯加參、耆。

汗多喘渴脾勞過。

因勞役,腫痛、寒熱、喘渴、自汗者,補中益氣湯去升、柴,加五味子、麥門冬、炮姜。

白話文:

頭皮上的疔毒與肝膽的怒火,可能因為風熱與藥物混用而引起。

對於這種由怒火和風熱導致的情況,可以使用「柴胡清肝湯」來治療。如果腫痛情況嚴重,則可以考慮使用「活命飲」。

若是因為腎虛和血燥導致的日間發熱,腎水無法滋養木質器官,進而導致肝膽火旺血燥,出現頭皮和頭目腫痛的情況,可以使用「四物湯」加上玄參、柴胡、桔梗和甘草進行治療。若伴有風熱引起的頭部、臉部、咽喉和牙齒疼痛,可以使用「犀角升麻湯」;若為血虛的情況,則在「四物湯」中加入黨參和黃耆。

如果出現多汗、喘息和口渴的脾勞過度症狀,可能是由於過度勞累導致的腫痛、寒熱、自汗,這時可以使用「補中益氣湯」去除升麻和柴胡,加入五味子、麥門冬和炮姜進行調理。

耳瘡三焦肝風熱,耳瘡發熱焮痛,屬三焦、厥陰風熱者,柴胡清肝湯、梔子清肝湯;中氣素虛者,補中益氣湯加酒炒山梔、黃芩、牛蒡子。寒熱作痛,屬肝風熱者,小柴胡湯加山梔、川芎。

癢痛出膿兼養血;

內熱癢痛出膿,寒熱溺數,牽引胸脅脹痛,屬肝火血虛者,八味逍遙散。

出水貪冷屬腎虛,火動切忌風藥劫。

耳內癢痛出水,喜冷銀簪探入,屬腎經虛火挾怒,忌用風藥燥筋,宜腎氣丸。耳邊浸淫瘡,出黃水者,用羖羊須、荊芥、棗肉等分燒灰,入膩粉為末,麻油調搽。月蝕瘡,生耳、鼻、面間及下部諸竅,隨月盛衰。用胡粉炒黃、枯礬、黃丹、黃連、輕粉各二錢,胭脂燒灰一錢,麝少許,為末,先用鹽水洗淨,糝之,或麻油調搽。

白話文:

耳部有炎症,熱痛,如果是三焦和肝經熱毒引起的,可以使用「柴胡清肝湯」和「梔子清肝湯」。如果中氣本來就虛弱,則可加上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酒炒山梔、黃芩、牛蒡子。如果疼痛伴有寒熱變化,且是肝經熱毒引起,可以將小柴胡湯加山梔、川芎使用。

對於瘙癢和疼痛,如果伴有膿液排出,需要同時滋養血液。如果內有熱邪、瘙癢、疼痛、排出膿液,伴隨寒熱、尿頻、胸脅脹痛,這是肝火和血虛的表現,可用「八味逍遙散」治療。

如果耳內瘙癢、流液,喜愛冷物,這是腎虛、火旺夾雜著怒氣的情況,應避免使用風藥,以免燥傷筋絡,而應使用「腎氣丸」進行治療。耳邊出現潰瘍,流出黃色的液體,可用羖羊須、荊芥、棗肉等量後燒成灰,再加入膩粉研磨成粉,用麻油調和外敷。

月蝕期間,可能在耳、鼻、臉頰、下部的孔洞處出現瘡傷,隨著月亮的盛衰而變化。這種情況可以用胡粉炒黃、枯礬、黃丹、黃連、輕粉各兩錢,胭脂燒成灰一錢,再加入少量麝香,研磨成粉。首先需要用鹽水清洗患處,然後塗抹該粉末,或者調和麻油進行外敷。

內疳(瘡)生於口上齶,治以鉤刀並鐵烙;敷以雄粉支其牙,最是虛勞元氣薄。

初發如蓮花,根蒂小而下垂乃大。治法以鉤刀決其根,燒鐵烙以止其血;次以雄黃、輕粉、粉霜、白芷、白蘞為末,敷之:以槐枝作枕,支其牙頰間,毋使口合。一兩時許,瘡瘢定合,口自梗。次日出膿,以生肌散敷之。上齶多骨疽,見後。

痄腮(髭發同)風熱犯其胃,表分寒熱里不利;

白話文:

內疳,這種疾病在口腔頜部發生,治療方法需要用到鉤刀和鐵烙。使用雄黃粉來敷在患處,有助於支撐牙齒,對於虛弱勞累、元氣不足的情況特別有效。

初期症狀像是蓮花,根部很小但會逐漸膨大。治療上,需使用鉤刀割除根部,用燒紅的鐵烙止血。接著,以雄黃、輕粉、粉霜、白芷、白蘞等藥材研磨成粉末,敷在患處。同時,使用槐枝作為枕頭,支撐牙齒與頰部間,防止口部閉合。一段時間後,傷疤開始癒合,但口部仍會感到阻塞。第二天,腫塊開始出膿,應使用生肌散來敷在患處。

上齶出現的骨疽,這是一種需要觀察的狀況。

腮部的痄腮是由風熱侵襲胃部引起,表現為表層的寒熱不調和內部的不順暢。

外因風熱腫痛,在表寒熱者,升麻胃風湯;在裡二便不利者,四順清涼飲。如表裡俱解,腫痛又不消,欲作膿也,托裡消毒散,治同大頭腫。

積熱腫痛頗難當,膏粱厚味,胃經積熱,腮腫作痛,或發寒熱者,用升麻、黃連、連翹、牛蒡子、白芷等分,水煎服。連耳上太陽部分腫,屬風熱,加羌活、防風;連耳下少陽部分腫,屬怒火,加柴胡、山梔、牡丹皮;連耳後少陰部分腫,屬相火,加知母、黃柏。頭面齒牙俱腫,內熱口乾者,犀角升麻湯;齒牙唇口俱腫,出血者,清胃散加石膏。

白話文:

外部因素導致的風熱引致的腫脹和疼痛,如果是表層的症狀伴隨寒熱交替,可以使用「升麻胃風湯」來治療;如果是在內部導致二便不通暢,則適用「四順清涼飲」。若表裡兩層的症狀都得到解決,但腫脹疼痛仍未消退,且有形成膿包的跡象,這時可使用「託裡消毒散」來治療,這種情況通常對應於大頭腫的症狀。

積聚的熱毒引起腫脹和疼痛,特別是對於那些食用肥甘厚味食物導致胃經積熱,腮部腫脹且伴有疼痛,或者出現寒熱交織的情況,可以使用由升麻、黃連、連翹、牛蒡子、白芷等份量相等的藥材組成的方劑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連耳上太陽部位也腫脹,這表明可能是風熱所致,可以加入羌活、防風等藥材;如果連耳下少陽部位腫脹,這可能與怒火有關,則可以加入柴胡、山梔、牡丹皮等藥材;如果連耳後少陰部位腫脹,這可能與相火有關,則可以加入知母、黃柏等藥材。頭面部以及齒牙都腫脹,且伴有內熱、口乾症狀,可以使用「犀角升麻湯」進行治療;若齒牙脣口都腫脹且有出血現象,則可以在「清胃散」的基礎上加入石膏進行治療。

內寒不潰宜補劑。

內傷生冷、涼藥,不能消潰,食少體倦者,補中益氣湯;內傷氣血俱虛者,八物湯加麥門冬、五味子。傷七情有寒熱者,八味逍遙散;傷色欲,連頤及耳後腫者,腎氣丸、八味丸、十全大補湯。不可誤用風藥克伐之劑。

瘰癧馬刀屬少陽,風熱痰氣結核囊;

生頸前項側,結核如大豆、如銀杏,曰瘰癧;生胸脅腋下,堅硬如石,形如馬刀蟲,曰馬刀,多氣少血之病,總皆手足少陽相火所主。蓋耳前後與缺盆、肩上、胛下,屬足少陽部分;延及頦、項、頰車與頸,屬足陽明部分;延及胸中、中府、雲門肺經部分者死。風癧尖而小;熱癧焮腫赤色,又名血癧;痰癧推動滑軟;氣癧圓而動。又有鼠殘癧,大小不一。

白話文:

對於內部寒氣未散的情形,適合使用補益的藥物。

對於因內傷引起食用冷食、涼藥,無法消散的情況,如果出現食量減少、體力疲倦的症狀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;若內傷導致氣血雙虛,則在八物湯中加入麥門冬和五味子。對於因情緒影響產生寒熱的疾病,可使用八味逍遙散;對於因性行為過度導致頸部、耳後腫脹的病症,則可以使用腎氣丸、八味丸或十全大補湯。切記不可誤用具有風藥克伐效果的藥物。

瘰癧,屬於少陽經的疾病,是因為風熱、痰氣凝結而成的結核囊。

它會在頸部、腋下等處出現,形狀如大豆或者銀杏大小,稱為瘰癧;若在胸部脅下或腋下形成堅硬如石的結核,形狀如同馬刀蟲,稱為馬刀,這是一種氣血失調的疾病,主要由少陽經相火主導。耳朵前後、缺盆、肩上、腋下等部位,屬於足少陽的範圍;延伸至頦、項、頰車與頸部,則屬於足陽明的範圍;如果延伸到胸中、中府、雲門等肺經部分,則預示著病情危重。風癧通常尖細且小;熱癧則呈現紅腫、赤色,又稱為血癧;痰癧則表現為推動滑軟;氣癧則呈圓形且有活動性。此外,還有一種鼠殘癧,其大小不一。

實者化痰通經脈,清肝養血是上方。

無痰不成核。諸瘰初起,實者皆以化痰為主,通用二陳湯加防風、桔梗、黃芩、竹瀝。胸緊者,以此探吐尤妙。通經脈,必用斑蝥。疏滲小便以瀉心火,古方必效散、立應散是也。但此二藥甚峻,服後宜量體調治:體實風熱盛者,繼以宣熱丹服之;體虛者,托裡益氣湯,或八物湯合二陳湯,多服,瘡口自斂。又有虛甚者,宜先服健脾藥,而後服二散;輕者,只用斑雞丸。

白話文:

實症的治療方式為化痰和通暢經絡,清肝與養血是方子的主要功效。

沒有痰,就不會形成結塊。對於剛開始出現的瘰癧(一種淋巴結炎),實症的情況通常以化痰為主要治療手段,可以使用「二陳湯」加防風、桔梗、黃芩、竹瀝。如果胸部感到緊繃,使用這種方法來嘔吐效果特別好。通暢經絡,一定需要用到斑蝥。疏導小便以排泄心火,古方中必用的散劑有「必效散」、「立應散」。但是這兩種藥物非常強烈,服用後需要根據個人體質進行調理:體質壯實、風熱旺盛的人,可以接著服用「宣熱丹」;體質虛弱的人,則可以服用補益內臟、增強體力的湯藥,或是八物湯合併「二陳湯」,多多服用,這樣傷口就會自然癒合。還有一些人體質非常虛弱的,應該先服用健脾的藥物,然後再服用兩種散劑;輕微的情況,只需要服用「斑雞丸」即可。

便堅胃盛者,白蠶丸,或追膿化毒散、軟硬皂子丸。少陽分者,柴胡通經湯;陽明分者,升麻調經湯;少陽、陽明二經,二湯合服調之。誤下則犯經禁、病禁。清肝者,膽與肝合病,則筋累累如貫珠,寒熱焮痛,乃肝氣動而為病也,當清肝火為主,佐以養血。若寒熱止而瘡不愈者,乃肝血燥而為病也,當養血為主,佐以清肝,清肝益榮湯、梔子清肝湯、柴胡清肝湯,選用。

白話文:

對於胃腸功能強健的人,可以使用「白蠶丸」、「追膿化毒散」或「軟硬皁子丸」進行調理。如果症狀集中在少陽經(身體側面),可以使用「柴胡通經湯」;如果集中在陽明經(腹部中央),則可以使用「升麻調經湯」。對於同時影響少陽和陽明兩條經絡的狀況,可以合併使用上述兩種湯藥來調理。

如果誤用了下藥的方式,可能會違反了經絡的原則或導致病症加重。對於清肝的療法,若出現膽與肝共同受病的情況,會表現為筋骨緊繃,如同串連的珠子,伴有寒熱、紅腫和疼痛的症狀,這是肝氣過旺所致的疾病,主要應以清肝火為治療重點,輔助以補血。如果寒熱現象已經消失,但傷口仍未痊癒,這可能是肝血乾燥所導致的問題,主要應以補血為治療重點,同時輔以清肝的療法,可使用「清肝益榮湯」、「梔子清肝湯」或「柴胡清肝湯」來選擇適合的方子進行治療。

虛久滋潤肺脾腎,瘡如豆粒附筋,肉色不變,內熱口乾,精神倦忌,久不消潰,及肝脈弦緊,腎脈洪數,乃腎水不能生木,以致肝血火動筋攣,忌用風藥燥肝。經久爛破,膿血大泄者,脾腎愈虧,火炎於肺,皆宜腎氣丸、補中勝毒餅為主,兼服逍遙散加桔梗、麥門冬、玄參以清肺火。多怒有肝火者,清肝解鬱湯;有寒熱者,單夏枯草散。

肝火旺盛,或近骨處生蟲作癢者,蘆薈丸。通用貓頭丸、海藻散堅丸。外治:銀右散、蠶繭散、貓蝠散。虛弱者,單夏枯草膏內服,外貼加麻油。

白話文:

長期需要滋潤肺、脾、腎。如果皮膚上長出的疙瘩像豆粒一樣附著在筋上,皮膚顏色沒有變化,內有熱氣導致口乾,精神疲憊,長時間不會消滅,以及肝脈跳動緊張,腎脈跳動頻繁,這表明腎中的水分不足以養育木,導致肝血火動,筋脈收縮。應避免使用風藥來燥熱肝臟。

如果病情經過長期的腐爛和破裂,並且流出大量的膿血,脾腎功能進一步衰減,火氣升至肺部,這時應以腎氣丸和「補中勝毒餅」作為治療主藥,同時服用逍遙散,加入桔梗、麥門冬、玄參來清肺火。對於經常發怒,肝火旺盛的人,可以使用「清肝解鬱湯」;對於有寒熱交替症狀的人,單獨使用「夏枯草散」。

如果肝火過旺,或是靠近骨骼處長蟲引起瘙癢,可以使用「蘆薈丸」。通用的藥方有「貓頭丸」、「海藻散堅丸」。外用療法包括「銀右散」、「蠶繭散」、「貓蝠散」。對於體質虛弱的人,可以單獨使用「夏枯草膏」內服,外用時可以加上麻油。

請注意,這些藥方和療法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調整和開方,並遵循適當的用藥方法和注意事項。

成瘻瀉水補且防;

瘻,即漏也。經年成漏者,與痔漏之漏相同。但在頸則曰瘰漏,在痔則曰痔漏,治法則一。初起者,宜溫散風冷,及行腎經濕熱邪水;久則大補氣血,兼用熏洗平肌塞竅之藥。古方白蛇散,治瘰癧成漏,以其有牽牛能利腎經惡水,免至淋漓穿穴。但利後當量體調治,痛節酒色財氣。凡漏,治詳漏條。

女人經閉有潮死,經調及經閉無潮者,可治;經閉有潮,或咳者,死。古方用玉燭散治瘰癧,和血通經,服之自消。日進一服,七八日見效。便不閉者,柴胡通經湯、升麻調經湯。久閉者,加味逍遙散、清肝益榮湯,或用二陳湯合四物湯加牡蠣、柴胡、黃芩、玄參、神麯為末,以桑椹膏搗丸,綠豆大。每五十丸,溫酒下。或腎氣丸尤妙。

白話文:

治療漏症要兼顧補益和防護;

"漏",指的是長期的滲漏。對於這種情況,與痔漏類似。然而在頸部稱為"瘰漏",在肛門周圍則稱為"痔漏",但治療方法相同。初期的療法應當溫和散寒解風,並導出腎經中的濕熱邪水;如果病程長久,則需要大量補充氣血,並配合燻洗與填塞孔隙的藥物。古方「白蛇散」對於治療形成漏症的瘰癧非常有效,因為其中含有能幫助排泄腎經內的惡水的牽牛,可以避免病情惡化至淋灕不盡、穿孔的狀態。但利尿後需要根據患者體質調整療法,注意飲食、色慾、財務與情緒的調節。關於漏症的治療,詳情請參考漏條。

對於女性經期停止有時伴有潮熱現象的,如果經期調節正常或者沒有潮熱現象,是可以治療的;如果經期停止伴有潮熱或咳嗽的,則預示著可能無法治癒。古方「玉燭散」可以對瘰癧進行治療,同時調節血液流通,服用後自然會有所改善。每日服用一次,七到八天後就能看到效果。若經期沒有停止,可以使用「柴胡通經湯」和「升麻調經湯」。對於長期停經的女性,可以使用「加味逍遙散」、「清肝益榮湯」,或是將「二陳湯」與「四物湯」合併,加入牡蠣、柴胡、黃芩、玄參、神麯等材料研磨成粉,以桑椹膏搗製成丸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50顆,以溫熱的酒送服。或者「腎氣丸」的療效更佳。

總之,治療漏症和女性經期問題需針對不同情況選擇適合的療法,並且注重身體的調理和保健。

男子潮咳是真傷。

瘰癧,傷證之標也。故癆瘵類有曰腹中有塊、頸上有核,最為難治。況成潰漏,而不清金降火、滋腎健脾,病人又不清心淡口,則潮汗咳瀉,惡證蜂起,其可生乎?但視其目內赤脈,貫瞳人有幾條,則知其幾年死。面色㿠白,金剋木;脈洪大,為元氣虛敗,俱為不治。故曰:實者可治,虛者可慮。

痰核在頸全不痛,頸項生核,不紅不痛,不作膿,推之則動,乃痰聚不散也。不可誤用瘰癧藥治,宜二陳湯加大黃、連翹、柴胡、桔梗。體薄者,二陳湯加桔梗、黃芩、玄參,麥門冬及防風少許,入竹瀝,多服自消。如耳後與項間各有一塊者,含化丹。

白話文:

男人經常咳嗽,就是內傷的表現。瘰癧是內傷的表徵,因此像癆癧之類的疾病,患者常有腹部有塊、頸部有核的症狀,最難治療。更何況潰爛流膿,又不採取清金降火、滋腎健脾的治療方法,病人又沒有清心淡口,就會出現潮汗、咳嗽、腹瀉等惡症,怎麼可能活下去呢?只要觀察眼睛裡面的紅色血絲,貫穿瞳孔的有幾條,就能知道患者還能活幾年。面部蒼白,代表金克木;脈搏洪大,代表元氣虛敗,這都是不治之症。所以說:實症可以治療,虛症就要擔心。

頸部的痰核如果完全不痛,頸項部位長了核,不紅不痛,不化膿,用手推能動,就是痰積聚不散。不要誤用治療瘰癧的藥物,應該服用二陳湯加入大黃、連翹、柴胡、桔梗。體質虛弱者,服用二陳湯加入桔梗、黃芩、玄參、麥門冬和少許防風,加入竹瀝,多喝就會自然消退。如果耳後和頸部各有一塊硬塊,可以使用含化丹。

在臂或痛亦不紅。

臂核或作微痛者,以內無膿,散外雖腫不紅,或生背膊皆然,宜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防風、酒芩各一錢,連翹二錢,皂角刺一錢半,川芎、蒼朮各五分,甘草三分,水煎服。

遍身結塊多痰注,濕痰下體卻宜通。

凡遍身有塊,多是痰注,但在上體多兼風熱,在下體多兼濕熱,宜加味小胃丹、竹瀝達痰丸,量體虛實服之。通用海帶丸。

白話文:

手臂或有疼痛,但沒有發紅。

手臂裡有腫塊,也許會微微疼痛,但裡面沒有膿,外觀雖然腫脹卻不紅,或者長在背部肩膀上都是一樣的狀況,可以用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防風、酒芩各一錢,連翹二錢,皁角刺一錢半,川芎、蒼朮各五分,甘草三分,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
全身出現結塊,多半是痰注,如果痰注在上半身,通常會伴隨風熱,在下半身則通常會伴隨濕熱,可以用加味小胃丹、竹瀝達痰丸,根據身體虛實狀況服用。一般情況下都可以服用海帶丸。

癭瘤有五應五臟,舊分五癭六瘤,惟薛立齋止言五瘤。蓋癭、瘤本共一種,皆痰氣結成,惟形有大小,及生頸項、遍身之殊耳。立齋云:肝統筋,怒動肝火,血燥筋攣,曰筋瘤;心主血,勞役火動,陰火沸騰,外邪所搏而為腫,曰血瘤;脾主肉,鬱結傷脾,肌肉消薄,外邪搏而為腫,曰肉瘤;肺主氣,勞動元氣,腠理不密,外邪搏而為腫,曰氣瘤;腎主骨,勞傷腎水,不能榮骨而為腫,曰骨瘤。瘤之名有五者,此也。

仁齋云:筋脈呈露曰筋癭,赤脈交絡曰血癭,皮色不變曰肉癭,隨憂愁消長曰氣癭,堅硬不可移曰石癭。癭之名有五者,此也。癭、瘤俱內應五臟,藥治相同。

白話文:

癭瘤與五臟的關係

癭瘤其實是一種病症,古人將其分為五癭六瘤,但薛立齋認為只有五瘤。其實癭瘤本質相同,都是痰氣凝聚而成,只是外形大小和位置有所不同,有的長在頸項,有的長在全身。

薛立齋認為:

  • 筋瘤: 由於肝主筋,怒氣傷肝,導致血燥筋攣,形成筋瘤。
  • 血瘤: 由於心主血,勞累過度,心火旺盛,外邪入侵而形成腫塊,稱為血瘤。
  • 肉瘤: 由於脾主肉,郁結傷脾,肌肉消瘦,外邪入侵而形成腫塊,稱為肉瘤。
  • 氣瘤: 由於肺主氣,勞累損耗元氣,導致腠理不密,外邪入侵而形成腫塊,稱為氣瘤。
  • 骨瘤: 由於腎主骨,勞傷腎水,無法滋養骨骼,形成腫塊,稱為骨瘤。

仁齋則認為:

  • 筋癭: 筋脈外露,稱為筋癭。
  • 血癭: 血管交錯,顏色發紅,稱為血癭。
  • 肉癭: 皮膚顏色無變化,稱為肉癭。
  • 氣癭: 隨著憂愁消長,稱為氣癭。
  • 石癭: 堅硬難以移動,稱為石癭。

總而言之,癭瘤都與五臟相關,其病理和治療方法也大致相同。

瘤赤遍身癭頸項;

癭、瘤所以兩名者,以癭形似櫻桃,一邊縱大亦似之,槌槌而垂,皮寬不急。原因憂恚所生,故又曰癭氣,今之所謂影囊者,是也。瘤初起如梅、李,皮嫩而光,漸如石榴、瓜瓠之狀。原因七情勞欲,覆被外邪,生痰聚瘀,隨氣流住,故又曰瘤。瘤總皆氣血凝滯結成。惟憂恚耗傷心肺,故癭多著頸項及肩;勞欲邪氣乘經之虛而作,故瘤隨處有之。

雖無痛癢有虛實,散堅行氣不可妄。

癭瘤或軟或硬,無痛無癢,體實者,海藻散堅丸、海帶丸;痰火盛者,舐掌散、神效開結散。此皆化痰行氣破堅之劑,久虛者不可妄服。虛者:筋瘤,腎氣丸,或八物湯加山梔、木瓜、炒黑龍膽草,肝火盛者,間以蘆薈丸暫服;血瘤,四物湯加茯苓、遠志;肉瘤,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;氣瘤,補中益氣湯;骨瘤,腎氣丸、補中益氣湯。通用:初起者,十六味流氣飲、單蜘蛛方;稍久者,蠟礬丸,常服自然縮小消磨。

白話文:

瘤赤遍身癭頸項;

癭和瘤之所以有兩個名稱,是因為癭的形狀像櫻桃,一邊腫大也像櫻桃,像槌子一樣垂下來,皮膚寬鬆不緊。原因是憂鬱憤怒所生,所以又叫癭氣,現在所說的影囊就是這種病症。瘤剛開始長出來時,像梅子、李子,皮膚嫩滑,漸漸變成石榴、葫蘆的樣子。原因是七情勞累、慾望過度,受到外邪侵襲,生痰積瘀,隨著氣流停留在某個地方,所以又叫瘤。總之,瘤都是氣血凝滯形成的。

由於憂鬱憤怒會損傷心肺,所以癭大多長在頸項和肩膀;勞累慾望讓邪氣乘虛而入經絡,所以瘤會長在身體各處。

雖然癭瘤沒有疼痛瘙癢,但也有虛實之分,散堅行氣不可隨意使用藥物。

癭瘤有軟有硬,沒有疼痛瘙癢,體質實者,可用海藻散堅丸、海帶丸;痰火旺盛者,可用舐掌散、神效開結散。這些都是化痰行氣、破堅的藥物,久虛者不可隨意服用。虛者:筋瘤,可用腎氣丸,或者八物湯加上山梔、木瓜、炒黑龍膽草;肝火旺盛者,可以間隔服用蘆薈丸;血瘤,可用四物湯加上茯苓、遠志;肉瘤,可用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;氣瘤,可用補中益氣湯;骨瘤,可用腎氣丸、補中益氣湯。通用藥方:剛開始長出來時,可用十六味流氣飲、單蜘蛛方;時間長一點的,可用蠟礬丸,經常服用自然會縮小消失。

外敷南星膏。切不可輕用針刀決破,破則膿血崩潰,滲漏無已,必至殺人。但有一種脂瘤紅粉色,全是痰結,用利刀破去脂粉則愈。或有如茄垂下,根甚小者,用藥點其蒂,俟茄落,即用生肌斂口藥敷之,防其出血。

白話文:

外敷南星膏治療腫瘤,切忌輕易使用針刀刺破,因為刺破後會導致膿血流出不止,滲漏無休止,最終危及生命。但是,如果腫瘤呈現紅色粉末狀,全是痰結,可以用鋒利的刀子切除粉末,便可痊癒。或者腫瘤像茄子一樣垂下來,根部很小的,可以塗藥在蒂頭,待腫瘤脫落後,再用生肌收口藥敷在傷口上,防止出血。